①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这个是从网上找的,可以参考一下: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打造“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五”是“五步”,其含义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知能应用------知识总结。
“四”是“四精”,其含义是:三个精心设计一个精讲,即精心设计导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讲。
“三”是“三体现”,其含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养成教育。
二、“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一)五步教学流程要求
五步教学流程只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整个教学流程一定要体现双自主教学,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二)“四精”的要求
1、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重起始环节,数学教学亦不例外。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新课“导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每节数学课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导人新课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人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准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优化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予整个教学过程一个
2、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地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起伏的情感体验当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得知识的办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用自己准备好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细绳,一支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还难以完成,就必须合作操作。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会到画圆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表现的异常积极。这样的学生才是一种享受。
3、精心设计练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设计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替再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2)、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3)、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4)、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
(5)、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
4、教师“精讲”,提升教学效果。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高效呈现知识和高效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精讲”并不是少讲、不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因为学生注意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三)、“三体现”的要求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每节课教师都要小结。每单元学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整理复习,这些平时都做的事情,平常放手让给学生做。教师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小结,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整理并交流,在学生们的交流中还能提出问题进行解答,举例说明等。 若教师包办代替单元知识的总结,全篇一律的话,就没有了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探索。
2、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课堂的平等关系与班级的温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和谐的内容主要包括:
(1)、师生间要和谐互信
首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要诚信,说话算数,不落口债,凡是答应学生的事应尽量做到,有特殊情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以诚待人,必须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有时学生忘记带作业或者说“我的作业本、书等忘记在学校了”教师不要训斥而要讲明什么时间把作业补充交给老师。复习的时候总有学生不懂或者学得“吃力”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并故意给这样的学生机会去教给另外的学生,让他感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师生间的这样信任关系产生后,学生每次都能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生与生间要和谐。
一个班集体总有优生、差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优、差生都可能犯错误,教师要做到及时教育、监督、不偏袒,做到公正、公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及时发现表扬树立自信心,增加集体凝聚力。
其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3、体现养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习惯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目的。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② 小学数学六年级倒数学的认识课堂教学的有哪些模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衙门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1.谈话理解“互为”。
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除了亲人之外,也要有朋友,你们有自己的朋友吗?
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
师:能用一句话表达两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吗?还可以怎么说?能说甲是朋友,乙是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用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这一关系多次转化,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朋友”,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2.游戏,按规律填空。
吞———吴 呆———( ) 3/8— — —( / ) 10/7— — —( / )
(1)学生观察填空,指名回答,并说出是怎么样想的。
(2)师:你们能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数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3.学生观察板书的几组分数,看看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每组中两个分数的特点,教师注意引导。(主要是分子、分母的数字特点和两个分数的乘积方面。)
4.师:能根据每组中两个分数的特点,给这几组分数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教师揭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5.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提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1)什么是倒数?(2)怎么样求一个数的倒数?(3)认识倒数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倒数的意义。
(1)观察3/8与8/3,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样说?
(2)谁能说说10/7与7/10中谁和谁互为倒数?也可以怎么样说?
(3)小组讨论,什么是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
A: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位置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B: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1)学习例1:写出7/8、5/2的倒数。
A: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提醒书写格式。
B:指名回答,教师板书:7/8的倒数是8/7,5/2的倒数是2/5。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么样表示它的结果?也可用—(破折号)表示。
C:学生交流求一个分数倒数的方法。
(2)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带分数),那么怎么样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呢?选择一种,在小组内探究。
A: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B: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分别板书一例。
C:引导学生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3)教师引导质疑: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1×( )=1,所以1的倒数是1。而0×( )=1呢?
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联系、拓展深化。
1.下面哪两个数是互为倒数。
4/3 , 7/6 , 8 , 6/7 , 3/4 , 1/8
2.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1 , 16/9 , 35 , 15/8 , 1/5
学生在课练本上写出这些数的倒数,指名回答,并说出是怎么样求的,集体评价。
3.争当小法官,明察秋毫。
(1)1的倒数是1。 (2)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3)3/4是倒数。 (4)A的倒数是1/A。
(5)因为0.5×2=1,所以0.5与2互为倒数。
(6)7/5的倒数是7/2。
(7)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8)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9)因为8-7=1,3÷3=1,所以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
4.填空。
3/4×( )=1 7×( )=1
2/5×( )=( )×4= 5/4×( )=0.5×( )=1
5.游戏:找朋友。
师:刚才我们在上课时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觉得你的朋友太少了,现在我们就在课堂上再找几个朋友吧,愿意吗?
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谁能又对又快地说出这个数的倒数,谁就和这名同学互为好朋友。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布置作业。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创设“让学生找朋友”的情境,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节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争当小法官,明察秋毫”、“填空”、“游戏:找朋友”等题型,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全课的小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③ 小学数学教学的教法和学法主要有哪些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启发式教学的精神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它把学生看成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考力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
注入式教学也称“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注重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教育对象,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生吞活剥,不加咀嚼地呆读死记,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精神。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体现教育价值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什么?不同的理解将影响对具体数学教学方法的抉择与组合。如果将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掌握已经被发现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那么,可能更多地会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解,学生更能听懂?”“通过哪些操练能使学生牢固掌握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如何考量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那些规定性的基础知识?”等这样一些问题,则相应地,在抉择或组合教学方法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在“叙述式讲解”、“重复性练习”、“结论性演示”等方法之上;如果将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理解为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话,可能更多地会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方式能更有利于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通过哪些获得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现实情境?”“如何考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等这样一些问题,则相应地,在抉择或组合数学方法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在“启发式对话”、“探索性实验”、“引发性问题解决”等方法之上。
3、目标导向原则
在任何一个数学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都会(也必须)依据课程目标、学习任务以及学生特点等,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多元和整合已经深入人心,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个目标就是将数学学习的任务具体化,它是整个课堂学习活动的基本导向,在课堂教学中主导着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对数学方法的抉择与组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达成这个已经被确定的目标。
4、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
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实现的。这里的教学内容是指学科性质和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学科性质不同,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同一学科,由于各节课教材内容不同,其方法的选择也有区别。同是传授新知识,如是概念性内容,就要选用讲授法;如是阐明事物的特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则可选用演示法。所以要依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促进儿童学习的原则
良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程序结构。它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要能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又尽可能地保持学生的这种注意,使学生始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它不仅要关注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更要充分地关切学生的情绪状态,关切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关切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关切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它要有助于形成和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它要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可能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下获得某种“成功”的满足。
教师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依据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儿童的个性、经验基础、兴趣导向和学习方式,宁可改变自己预设的教育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策略和方式参与学习;让学生运用各种各样方式去观察对象,预见结果,检验假设;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反应整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
6、兼顾差异性原则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特点是不同的,例如,低年龄段的学生,更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对象所吸引,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境,要能辨识出数学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依赖直观,因而对一些逻辑运算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这个年龄段,可以多采用一些材料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而对稍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开始能从一个较为复杂的情境中辩识出某些数学特征,虽然数学思考仍主要依赖于直观,但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语言和符号的逻辑运算能力,因此,就可以更多地采用一些启发式谈话、探究式发现、探索性实验等方法。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其认知结构以及学习风格也是不同的。一个专业成熟的教师,懂得如何依据不同的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学习风格特点,选择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适应性教学方法,特定的教学方法与特定的学生特征相联系,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活经历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其生活经验也是不同的。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与相应累积的日常经验以及建立的那些日常概念,是学生实现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时,应兼顾这些差异。
④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观察、实验、练习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1、启发、游戏、绘画、讨论、出题
2、小组讨论、小组比赛、小组挑战、夺红旗、做游戏
⑥ 小学数学课堂怎样选择教学模式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注意精选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内容和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以利于引起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依托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上述优势,我们通过研究,概括和描模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即:
(1)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教者做好教学前测: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怎样可以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一些?然后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2)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中,利用苏教版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练习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特点,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设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4)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数与代数’教学模式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苏教版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特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就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举行,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我设想(用投影显示)以这种形式从左往右搭2008个正方形,谁能在10秒钟内告诉老师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这时教师趁机告诉学生数学的一个基本思想:由简单入手,深入浅出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用火柴棒搭一搭,数一数,并填写下表: (预先给学生)
搭正方形个数
1
2
3
10
100
用火柴棒根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很快写出前四格的正确答案,但有不少学生最后一格空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讲解。而是问学生“表格中哪几格可以直接通过搭拼后数出来?”“搭100个正方形的火柴棒根数不能数出来,那该怎么办?”再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再回答。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生1:因为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所以搭100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棒根数为4+3×99=301(根)。
生2:先搭一根,然后每一个正方形需三根,按这样搭100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1+3×100=301(根)
……
接着提出: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了不同的五种答案:[4+3(X-1)]根、(3X+1)根、[4X-(X-1)]根、[X/X+(X+1)]根、[X+2 X+1]根。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算一算搭2008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最后讨论4+3(X+1)、X+X+(X+1)、3X+1、4X-(X-1)中的X表示什么?
撇开搭火柴棒问题X又可表示什么?使学生体会到X可表示“正方形的个数”,“整数”、“正整数”还可表示“长方形的长是X厘米”、“班级中有X个学生”、“气温是X℃”等等。总之,字母能代表任意数,长度,个数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所知道的用字母表示的图形的周长或面积公式、及字母表示的运算律(投影显示)。并指出字母所表示的数。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完成由特例归纳一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初步形成符号感,并体会到探索一般规律的必要性。
(2)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
①情境导入
以情、以境、以疑、以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
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
②提出问题
让课堂教学展开起于学生的质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如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提一个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选择有效的问题,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及有效问题的生成。
⑧尝试探究
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体验与寻找必要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性。
④巩固运用
主题情景题组或表格式题组都是不错的练习形式,它们不仅可训练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还利于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比如《两步计算应用题》可用下面“主题情景图”题组来开展训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张叔叔拿了200元钱,买了一个排球,一双运动鞋,还剩多少元?
学校里买3个篮球,5个足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校买了8套衣服,上衣的钱比裤子要多多少元?
也可以运用列表式的题组进行练习:家乐超市食品柜的食品单价如下表
面包(袋)
饮料(听)
糖(千克)
切片3元
可乐2元6角
花生糖20元
椰蓉3元2角
果汁1元5角
水果糖16元
果酱2元8角
椰汁3元
巧克力25元
想一想:(1)从上面的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三类食品各买一份,最多要花多少钱?最便宜呢?
填一填:用50元钱选购以上食品,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购物方案填入下表。
类别
方案
面包(袋)
饮料(听)
糖(千克)
合计(元)
单价
数量
单价
数量
单价
数量
(1)
(2)
(3)
(4)
题组训练,题目不长,但它包含很大的信息量。应用题组不仅仅训练学生对 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还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⑤归纳总结
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入手?
(3)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模式
①复习铺垫,情境激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鲜明的针对性训练,如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提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等。通过前提补偿和思维定向,帮助学生作好迁移前的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
②巧用迁移,自主探索。
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同时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③引导归纳,明确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的过程。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但不能随意拔高要求,更不能一手包办。毕竟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一个人说不完整,可由多人补充,教师再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多样的计算方法。
④练习深化,优化方法。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方法的运用,以便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要有阶梯性,练习形式多样性,练习要有一定的强度。
⑤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对全课进行系统回忆,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同时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一些细节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如书写格式,书写规范化等。(4)新课程背景下“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模式。
(4)新课程背景下“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模式
①引发需求。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产生收集数据和统计的需要,体验学习活动等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高效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与思想准备。
②操作探究。
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统计、游戏等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选择统计主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从而在感受、体验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逐步建立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③应用拓展
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统计对象以外,还引导学生对学校班级、各班人数、天气等现实生活进行统计,指导通过观察、看电视报纸、询问等途径获取信息,督促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最后汇总信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④总结延伸
可以总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方法等。延伸的方向可以是后续的学习内容,可以是相关的知识介绍等。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P98—99页的统计,我们先创设动物运动会的生活场景,引发学习兴趣,制作的课件中将演示的图形出现得较快,使学生很难独立地数一数就知道各种图形的数量,这样打破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使学生自然地寻求简单快捷的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发学生统计的需求。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怎样记录各种图形的个数,并在学生自主记录数据后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简单快捷的的记录数据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探索并自主优化统计方法,对学生的统计观念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与发展。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在随后的统计应用环节中,安排了为班级同学每人买一个买水果,买哪些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比较合适的统计与讨论题,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形成共识:先用画√的方法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再讨论如果开班级联欢会,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要少买。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服务于生活的作用。
(5)新课程背景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模式。
①观察积累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1)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一道可感的桥梁;(2)激发兴趣,通过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3)积累表象,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形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为后面概念的形成或规律的发现作铺垫。这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比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先回忆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接着教师用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绳,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时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也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吗?从回忆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出发,通过观察教师的旋球转动画圆的演示,学生获得了一个曲线封闭成圆的直观形象。这是从圆的形成过程上来认识圆,而不是圆形物体的简单的静态呈现。这样处理,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从这个演示过程中发现圆与以前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区别,也有利于下面对圆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②操作发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实物或教具等),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叠一叠、画一画、移一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及其它同学的相互配合去发现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由观察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推向深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就可以采用转化的思想,在操作发现阶段引导学生分组活动,集中大家的智慧对梯形进行改造,把它剪拼成我们熟知的几何图形,然后再问接求出它的面积,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好几种成功而可行的办法:(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3)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4)把梯形剪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果是直角梯形就是一个三角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剪拼操作,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与教师直接讲授让学生接受相比,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公式的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③练习运用。
主要是用刚学到的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并发展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A.形成技能。智力技能主要指求积计算,它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等。在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到概念与公式的理解与运用,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口算、笔算、解题等一系列因素。操作技能主要指画图,如用工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画出一定的几何图形,或利用工具测量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B.发展思维。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练习中要加强表述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做出最终的答案,还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分析过程。通过练习,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思维的敏捷性、简洁性、批判性与深刻性等。
④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贯穿于以上三个阶段之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
(6)新课程背景下“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
①课前准备。
先要确定好探究主题。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同时要做好课前调查或课前制作,布置学生做课前调查或进行课前制作。根据教材特点,低年级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年级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研究新问题。
②课中探究
通过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制订活动方案,参与实践,自主体验、合作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③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验证、观察应用、写数学日记以及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等。
以七巧板一课为例,我们收集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七彩的梦》,结合实物学具,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历、学习七巧板的制作方法,通过猜猜象什么、拷贝不走样、巧手大挑战、创意擂台赛等活动探究拼法,多角度、多层次,有效提高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成功地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可能。
(二)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上述教学模式既关注教师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教的层面),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数学发展(学的层面),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上述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使得教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跃。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学生能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进行相互的交流,对自我和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进而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的变化。表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作业、收集信息、与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学习习惯更加良好。学生在阅读、操作、讨论、演算、思考、陈述、评价等方面,都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方法,观察、思维、计算、写作、归纳、应用等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许多学生养成了预习、自学的良好学习方式。
3.由于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大大增强,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学会了客观的评价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了正确接纳同学的意见。
(三)创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常规性建设,关注教师发展的整体性。
在常规建设中,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开发学生生活场景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正常开展组内教研活动,活动中关注教师对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合理运用,关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相互关系,我们还根据各教研组特点,挖掘教研组的研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培训,帮助教师正确理解与灵活应用相关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把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上来。使教师不仅关注教学内容、过程的预设,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2.跟踪式服务,关注教师的发展性。
跟踪式服务中跟踪的对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师。对这部分教师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锁定目标,强化训练”。为需要帮助的青年教师成立帮扶小组,由领导和他的师傅一起,专门针对课堂教学给他开出了一份“跟踪”菜单:每周互听一节课互评一节课、每学期作一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汇报课。
3.结对式活动,关注教师的互助性
通过“良师益友”结对的形式,要求师傅从基本功、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进行培训。学年结束时对新进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实践阅历广泛,教材驾驭能力较强,对上述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应用更到位,结对式培训使新教师更快入门。同时,青年教师有着鲜活的思想,精力充沛,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敢说敢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老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4.专题式研究,关注教师的需求性
专题式研究即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培训。我们的做法是:明确主题,骨干先行,广泛互动,专家点评,力争做到一题一得。通过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实施新课程,推广上述教学模式提供了思想准备。同时,我们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和教师围绕共同的话题畅谈各自的思想和观点,开展沙龙论坛活动,激发教师的潜能和智慧。并把课堂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切入口,开展专题培训。
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素养的群体优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近三年,我校数学教师在市、县级执教公开课超过20节,参加省、市级教学比赛的有多人次,一批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磨炼中茁壮成长。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总结撰写科研论文己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三年来,教师撰写案例、反思近千篇,教师的论文也是频频见于报刊杂志,《江苏教育技术》、《小学教学参考》等杂志刊发我校数学教师的文章三十余篇,在各级各类优秀论文评比中获省级以上一二等奖一百六十余篇。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形成了有3名盐城市级教学能手、4名大丰市级学科带头人、6名大丰市教学能手的高素质的数学教师团队。
十、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 许多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和不少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理论素养的欠缺、研究力量的薄弱以及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不够,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2.“点”的突破不够。各子课题之间研究的力度、层次和水平不均衡,少数子课题有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倾向。
3.对上述教学模式应用的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研究不够。
4.教师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待提高。教学模式本身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并不是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改造。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⑦ 谈怎样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专散的知识整属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收益终身,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从一个天真顽劣的小孩到一个真正接受知识的小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规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成绩优异的关键,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补习小学数学的五大技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时代,孩子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课上的40分钟,而是要勇于积极的探索,在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的时候着眼于以上几点,加上对课本知识的结合,孩子的成绩定会有所提高,于此同时孩子更多的学习到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⑨ 小学数学七说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教学模式】:“导、学、讲、练、评、研、提”七位一体教学模式。
【模式解读】
一、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立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学习这小节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目标。其他二维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不在此范围内。
②根据教材内容,把知识问题化,进行学法指导,编制合理的预习导航。编写易错提示、方法指导。让学生能进行有效的自学。
二、学:即学生的自学(或者叫预习)
学包含“独学”与“对学”两个环节。
①所谓“独学”,是指学生根据“导学讲练稿”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导学讲练稿”的导学题,遇到障碍时,作上记号,提交小组内讨论解决。
②所谓“对学”,是指导在独学的基础上,由学科小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解决独学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与困难。而在“对学”时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样做上记号,提交全班交流展示时解决。
三、讲。就是进行“展示交流”。
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示交流,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思维的碰撞给予点拔、评价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四、练。就是进行反馈测评。
原则:学什么练(考)什么,教什么练(考)什么。目标:人人达标。
检测这个环节主要有当堂检测,课后小组内的检测和过关检测三种形式。教师正是利用这个环节完成对学生的学情调查。测评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指派小组长、课代表、优秀学生等实现对希望生的帮扶。
五、评。就是对学习全过程的情况进行评价。
“评”主要包含以几个方面的评价。①课堂展示的评价;②学习过程的评价;③小组合作的评价;④学习效果的评价。
六、研。就是研究问题,进行教与学的反思。
这里也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学生的学习反思。如:为什么同学讲起我听不懂?为什么我讲题时同学们听不懂?二是教师的反思。如:教学的全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进一步提高效率?还有课堂容量的问题,质量的问题?
七、提。就是拔尖的问题,解决如何培养优生,让优生更优的问题。主要是充分利用“导学讲练稿”中的“选做题”,对优生进行拔尖训练。
【操作流程】
1.上课前,教师把“导学讲练稿”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督促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独学),遇到障碍时,在小组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对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小组对学后,把“导、学、讲、练稿”交给教师批阅。教师通过批阅,掌握学情,为课堂交流展示作好点拔、引导等工作的准备。
2.上课前老师临时分配展示任务,各组提前把展示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上课后教师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让小组成员再次交流预习情况,探讨如何完成本组的展示任务。
3.3-5分钟过后,由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展示。原则上同一小组成员轮流进行展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展示时要求学生先讲思路,再讲方法,强调易错点、关键点、知识点。提倡优等生把机会留给希望生,其他组的成员也可进行补充与点评(群学)。教师相机进行点拔、评价、激励,进行适当的归纳小结。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 “听明白”,因为每组只展示了一部分学习任务,需要“听明白”自己组没有展示的内容。交流展示的内容一般为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4.交流展示完之后,留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想明白”(大概用时1-2分钟)和“讲明白”(大概用时2-8分钟)。
5.然后就是当堂完成“导学讲练稿”上没完成的作业和修订做错了的作业。
6.如果时间有多余的,就可以进行提升训练,主要是解决“导学讲练稿”最后面的“选做题”。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把几个小节的“选做题”另外用1-2节课的时间进行单独的训练。
7.最后就是检测。一共有二种形式可操作。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的检测,原则上用原题进行。二是全班性的检测。这里又有两种检测,即全都利用“导学讲练稿”上的原题组成试卷和教材上的原题组成试卷进行检测。
“导学讲练评研提”是一个整体。它不是仅指一节课就必须全部有这七个环节,而是指它是教学的一个整体,一个序列,七个环节既可溶于一节课中,也可各环节单独成课,但这一切,都得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核心理念】: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教学原则】:①能够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②能够让学生观察的事物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③能够让学生表述的内容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④能够让学生动手的试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⑤能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观念支持】
没有超前的、稳定的理念支持,就不会有持续的、有效的行动。
1、学生观:没有不想学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进步渠道的学生。所以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2、主体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组者,引导者。教师不能长期霸占学生的课堂时间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学习观: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更不是听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更不是看会的。为此,教学中应该重教更重学。
4.合作观: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是一个双赢共进的过程。提高竞争对手的档次就等于提高自己。合作才能诞生希望。当你把别人扶上山顶时自己也就到达了山顶。
5.动力观:老师不再当“火车头”,而是充当调度员的作用,充当交警的作用,指引学生沿正确的轨道前进,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的“火车头”,实行“多机拉动”。
6、捷径观:在教学实践中,对准目标走直线并不是捷径,知识灌输不是捷径,思维引导才是捷径;外力推动不是捷径,促其自动才是捷径。交流,是个性学习的捷径;讲解,是认识提高的捷径;步步为营是慢中求快的捷径;借题发挥是思维拓展的捷径。
7、差异观:学生差异是教学资源。教师的作用在于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促使有差异的学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8、和谐观: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展示的需要。合作学习,兵教兵就是创设情景满足学生的上述需要,达到和谐的目的。
9.潜力观: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课堂的潜力也是巨大的。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是不断挖掘课堂潜力,不断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也许开始时,我们的学生不会看书,不会合作,不会讲解,但只要你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可发掘的,并且能持之以恒的帮助学生朝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相信学生一定会给你不断的惊喜。
【终极目标】:实现“双减提质”的目标。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我校“促学生成才,助教师成功”的办学宗旨。
⑩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有哪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沿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虽然不断有所变化,但仍离不开这一框框。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当学生的答案不是教案中预想的,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提问其它学生,直到满意为止。这种“剧本式”的教学,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培养不出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实验区教师不断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一般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最后拓展应用。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把数学活动组织得“有序”“有效”,有序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每个活动要有秩序,步骤明确,分工合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另一曾意思是活动之间有层次,逐步递进。有效,就是要有实效,即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请看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陈进老师组织数学活动的片断,怎样使二年级小朋友初步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必然性。
师生谈话:
(1)小朋友们,想玩“剪刀、锤子、布”的游戏吗?(游戏中停顿一次问学生:你猜老师下一次可能会出什么?还有其它可能吗?)
〔说明〕:从学生经常玩的游戏引入,这是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特点的,使学生体会到在司空见惯的游戏中有可以研究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2小朋友们,(老师举出一枚硬币)这是什么?老师告诉大家在足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之前,经常可以看到裁判员手上拿着一枚硬币往天空一抛,有人知道干什么吗?(给双方队员选场地。)等会儿我们也来玩一玩抛硬币的游戏好吗?
{说明}:教师适时地介绍抛硬币在比赛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1:抛硬币
(1)识别硬币的正反面(投影硬币的正反面)
(2)合作抛硬币
师:老师和大家先来玩一次,我抛,大家猜,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师:大家想来试试对吧!游戏规则是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抛币,一人猜,轮流进行,每抛一次,都要先猜一猜,再看一看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可以找空地进行,游戏开始。
(3)全班交流
师:游戏停止。同学们静下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抛了这么多次,你们看到的硬币哪面朝上?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说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请把硬币收好。(板书:可能 也可能)
{说明}:陈老师组织数学活动是非常注重有序性和有效性。和同学说清楚要进行什么活动,怎样做。首先老师和同学一起做,起到示范的作用,然后同学之间做。每个环节注意有实效,这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必要的,对帮助他们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是非常有好处的。
活动2:摸球
(1)师生摸球
师:同学们在公园里或商场里看到摸球抽奖活动吗?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吧!老师先跟你们玩一次。我这里有一个空盒,把3个白球和3个黄球放进去。如果我从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大家猜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2)学生合作摸球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装着3个白球和3个黄球的纸盒。摸球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第一,摸的时候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第二,每人连续摸四次,摸出来之前,小组其它成员先猜摸出来是什么颜色的球,再出示给大家看,还要把球放回去,再搅一搅,接着摸第二次。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抓紧时间,游戏开始。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怎么多次球。也猜了怎么多次。我想请每次都猜对的同学举手!每次都猜错的同学举手!怎么这么多的同学都没全猜对呢?什么原因呢?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伴听。
{说明}:活动二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一是抛一个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活动二盒子里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体现了活动的层次性,加深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认识。
〔NextPage〕
活动三:摸奖游戏
师:小朋友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摸奖游戏。(盒子里都是白球,没有给学生看)
老师这里有一颗小星星,谁从这个盒子里摸出黄球就获奖,这颗小星星就送给他。看谁最有秩序。(在学生一个一个到前面摸奖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有没有不满情绪)。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白球)
师:有的同学说穿了老师的把戏了,老师跟同学开了个小玩笑,盒子里放的都是白球,可能不可能摸到黄球?(板书:不可能)
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盒子里可不可能摸出红球?可不可能摸出黑球?可不可能摸出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不可能)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黄球,从中摸出一个,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肯定、一定是黄球)(板书:一定)
{说明}通过摸奖游戏,老师给学生开一个小玩笑,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陈老师通过组织三个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实验、推想等活动,获得一些数学思考的体验,注意引导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