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2岁小学生每天的运动量
小学生7~12岁,骨骼肌肉进入迅速生长发育高峰期,这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体格、体质的重要时期。从这时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上合理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就可使儿童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平衡的发展。
儿童要想锻炼好身体,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原则。根据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和年龄、性别、体质的状况等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量,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一阶段儿童年龄较小,自觉性较差,必须予以正确的指导。
(1)全面性原则。儿童体育锻炼的基本目的在于全面发展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增强体质。为此,就要科学地安排各项活动,使身体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每个运动项目对身体的影响都是有侧重面的,如速度和体操练习,主要锻炼神经、肌肉,耐力练习则侧重心肺功能的加强。从儿童锻炼的基本目的出发,应有针对性地从事全面的锻炼,以促使身体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弹跳及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
(2)渐进性原则。儿童的体育锻炼要和成年人一样,和干其他事一样,掌握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跑步,要从速度、距离方面逐渐增加运动量,给儿童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安排的体育锻炼项目也要由简到繁,不要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不要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只能产生副作用,甚至产生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3)经常性原则。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锻炼的效果才能累积起来发挥作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是达不到锻炼目的的。同时,儿童还应把坚持体育锻炼作为锻炼自己意志,毅力的过程。
(4)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即指运动前后要有一个过渡。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逐渐过渡到运动状态,使植物神经系统、心、肺、肌肉、韧带等器官系统逐渐兴奋,提高活动水平,以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准备活动可根据运动的项目安排,如扩胸、慢跑,深呼吸等。同样道理,肌体从剧烈运动状态到恢复平静,也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些整理活动,以恢复平静的呼吸,使血液循环、心跳恢复到平时的状态,放松紧张的肌肉和神经,避免突然停止活动而带来的意外。整理活动可安排一些放松体操、慢跑、行走等。
(5)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自然就能积极主动地坚持锻炼,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引导,激发儿童的锻炼兴趣。如结合游戏进行,结合儿童对各类体育明星:武术高手、足球明星、篮球健将等的崇拜,加以正确的引导,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应注意保护儿童的兴趣。因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锻炼时间、运动量要合理安排,避免引起儿童的厌烦情绪而影响兴趣和锻炼效果。
锻炼时间的安排
是否每次锻炼都要面面俱到,一天的锻炼时间如何安排呢?当然所有素质的锻炼都做一遍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交叉进行即可,每天可在早上和下午各锻炼半小时左右。
早晨空气新鲜,是一天中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清晨的锻炼,可使儿童从睡眠抑制状态过渡到清醒状态。清晨的锻炼可先安排一些柔韧性锻炼,使身体各部位充分伸展活动开来,如颈部练习、肩部练习、腰部练习、压腿、踢腿等。活动开以后,可以做一些综合性运动,如跑步,爬楼梯等。
经这一大的紧张学习,下午的锻炼可安排得剧烈和丰富一些。如可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做些捉迷藏、跳绳游戏,也可安排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有条件的还可安排游泳、滑冰等项目。但下午的活动也不能过于剧烈,以免过度疲劳,影响晚上的学习和休息。
⑵ 小学生体育达标每一项目的标准
小学生体育达标标准如下:
拓展资料: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说明:
为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
⑶ 小学生一天运动量多少合适,多少时间
玩到开心,运动到忘记写作业就好
⑷ 小学生每周体育标准是多少课时
1-2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相当于每周3课时。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10-11%的比例,1-2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相当于每周3课时。各地在制订体育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明确小学体育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周课时要求,确保开足体育课。
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⑸ 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几小时
一小时。
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目的,切实落实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5)小学体育运动量是多少扩展阅读: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
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
⑹ 小学生每天运动量在多少为宜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住在高楼里,儿童与同伴玩的机会也比以前少了很多,造成很多儿童的运动量与他们对活动的自然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运动量不足对于儿童的危害性是很大的。首先,运动量不足的儿童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能力比较弱,使得儿童在从事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时容易疲劳,运动量不足的儿童身体的抵抗力也不如运动多的同龄人。其次,运动量不足会造成儿童身体协调性、平衡性较差,这对儿童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另外,运动量不足的儿童在今后的成长中肥胖的发生率要高于运动量充足的儿童。
儿童运动的特点是兴奋快、运动中强度较高。因此,同一动作不要重复太多次,一方面是儿童身体上会感觉疲劳,另外儿童好奇心强,兴趣产生快、消退也快,重复多次会让儿童心理上产生厌倦。
就儿童的运动时间而言,由于体质、发育程度都不一样,要“因孩而异”。儿童运动时疲劳出现早,但是恢复也很快,只要经过短暂的休息即可恢复,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界限,只要儿童愿意继续运动就是可以的。大体而言,由于儿童的生活主要以体育游戏为主,因此这些体育游戏应每天坚持,每天时间累积应不少于1小时。家长应对儿童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儿童进行运动,逐渐减少儿童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⑺ 全国小学生体育运动平均面积是多少
中小学生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
⑻ 小学四年级的运动负荷标准是多少
合理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习工作能力,增强体质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延长创造性工作年限的目的。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安全、有效的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研究成为本标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内外虽有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但没有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标准,说明本标准的研制很有必要。
本标准参考成年人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期的年龄特点,体育课教学的需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通过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调查和现场实验研究,制定了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强度(靶心率)的卫生要求,对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本标准符合国情,与学校体育、卫生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没有矛盾,是学校体育卫生监督的依据。
本标准从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华西医科大学、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负责起草;成都市教委、成都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魏嗣琼、李殿元、陈希宁、张建新、施兴国。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通中小学校身体健康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的适宜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身体健康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也应参照执行。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靶心率target heart rate(THR)
达到最大运动强度时的心率称为最大心率(HRmax),通常达到最大功能的60%~70%时的心率称为靶心率。
2.2健康学生health student
是指能按体育课教学大纲要求上体育课,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
2.3课外体育活动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从事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体育活动和集体游戏。
3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卫生标准
3.1健康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部分的靶心率不应低于120次/min,也不得超过200次/min。
3.2健康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1h。
3.3健康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五次。每次锻炼基本部分的运动时间应为20~30min。
3.4对月经正常的女生,月经期间要减少运动量,应避免增加腹部压力和全身剧烈震动的运动,停止游泳等水下运动。对月经异常的女生,月经期间应停止体育活动。
4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监测方法
4.1指标
以运动负荷、每周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为监测指标。
4.2对象
根据人力,每学时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对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成绩上、中、下等的学生分别随机抽取1,3,1名,即共5名学生为对象。
4.3方法
4.3.1个体评价
4.3.1.1运动负荷的测定:测定每一个学生的一学时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基本部分每项运动后的即刻10s心率,换算成一分钟心率,并进行评价;其实测心率平均数在120~200次/min的卫生要求范围内为运动负荷适宜,低于120次/min为运动负荷过小,高于200次/min为运动负荷过大。
4.3.1.2问卷法: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要求受检学生认真、如实填写。了解受检学生前一周(在校的五天内)体育锻炼次数(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除外)。一周内锻炼五次,每次锻炼20~30min为适宜。
4.3.2集体评价
在上述个体评价的基础上,统计运动负荷、每周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三项指标达到卫生标准的人数。受检学生有4名上述三项指标达到卫生标准要求,即该次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符合卫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