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语文 大全95页《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智’)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语
人教版论语十则原文加译文如下:《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⑶ 新教材语文课本课文《论语十二章》
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
悾悾
,诚悫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
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
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
竭,尽义。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
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
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
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正为此鄙夫心
悾悾
如,诚悫有疑,
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
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
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
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
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
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
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此
章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本章言学问求知,
必心虚始能有得,
此其一。
学问有所得,
必由其心自有开悟,
此其二。
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
‚我有知乎哉?无知也。
‛此非
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学者当取与知之为知之章合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
‚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
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
8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
《宪文第十四》
)
今按:本章有两解。荀子曰:
‚入乎耳,著乎心,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为人也。
为己,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
‛如此解之,为人之学,亦犹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
人师‛也。又一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之于人。此犹荀子谓‚君子之学以美其
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也。今按:此两解义各有当,然当孔子时,学风初启,疑无此后世
现象。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张
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孟子特于古人中举出伊尹、伯夷、柳下
惠,此皆为己,而为人之效亦见,故三子者皆得预于圣人之列。孔子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立己达是为己,立人达人是为人。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
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若如前两解,实非为人之学,其私心乃亦以为己而己,
疑非此章之本义。
【白话试译】
先生说:
‚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
9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然,非与?‛曰:
‚非
也。予一以贯之。
‛
(
《卫灵公第十五》
)
多学而识
:识,记义。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
故孔子试以此为问。
然,非与
:与,疑问辞,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
一以贯之
:贯,穿以。一以贯之,如孔子言诗,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
‛言礼,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
‛又曰: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虽百世可知。
‛
此等皆所谓一以贯之。惟诗礼之上,犹有贯通此诗礼者。多学,即犹言下学。一贯,则上达
矣。上达自下学来,一贯自多学来。非多学,则无可贯。如云:
‚文武之道在人,贤者识其
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焉不学。
‛是其多学。又曰:
‚文不在兹乎‛
,则又一以贯之矣。
故求一贯,须先多学。多学当求一贯,不当专务多学而识,亦不当于多学外别求一贯。
本章一以贯之,与孔之告曾子章一以贯之,两章之字所指微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贯
之,
之指道。
本章告子贡多学一以贯之,
之指学。
然道与学仍当一以贯之。
道之所得本于学,
学之所求即在道。
学者当由此两章再深求孔子一贯之义始得。
谓孔子告曾子者其之深,
告子
贡者其义浅,因孔子之言而可以测曾子、子贡两人所学之深浅,则殊未见其诚然。
白话试译
先生说:
‚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
‚是呀。
(随又说)
不是吗?‛先生说:
‚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
10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卫灵公第十
五》
)
人必生于群,必于群中而始成其为人。故学非一人之学,道非一人之道,亦必于群而始
有学有道也。群亦非一日之群,自远古以来,久有此群,久有此人矣。故人必学于人,尤必
学于古之人,始获知道。学如日,静居而独思则如火。舍学而思,譬犹去日之明于庭,而就
火之光于室,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故君子贵乎乐群而敬学,不贵离群而独思。
【白话试译】
先生说:
‚我曾竟天不吃,竟夜不睡,尽自思量,总是无益,不如向人学问的好。
‛
11
、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对曰:
‘未也。
’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
‘未也。
’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
学礼。闻斯二者。
‛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
《季氏
第十六》
)
异闻
:陈亢疑孔子教其子或有私厚,异乎门徒之所闻。
尝独立:言孔子尝独立,左右无人。
趋而过庭
:孔子独立在堂上,伯鱼从堂下中庭趋而过之。
不学诗,无以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无以与人言语。
他日又独立:
别日,孔子又在堂独立也。
不学礼,无以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
以立身。
闻斯二者:
伯鱼言只当父独立时,闻斯学诗学礼之二者。
问一得三
:问有异闻乎而得闻此三事。
君子之远其子
:
孔子教伯鱼,
无异于教他人,
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远谓无私厚,
非疏义。
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
【白话试译】
陈亢问伯鱼道:
‚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训吗?‛
伯鱼对道:
‚没有呀!
有一次,
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
‘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
‘没有。
’我父亲
说:
‘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
’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
庭趋过,我父亲说:
‘你学过礼吗?’我对道:
‘没有。
’我父亲说:
‘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
身。
’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训。
‛陈亢退下大喜,说:
‚我这次问一事,听
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对自己儿子有私厚。
‛
12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
《阳货第十七》
)
小子
:呼门弟子而告之。
可以兴,
可以观
:
诗尚比兴,
即就眼前事物指点陈述,
而引譬连类,
可以激发人之志趣,
感动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观,可以兴。兴者兴起,即激发感动义。盖学于诗,则知观于天地
万物,闾巷琐细,莫非可以兴起人之高尚情志。
可以群,可以怨
:诗之教,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故学于诗,通可以群,穷
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时不能无怨,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
失其性情之正。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诗尚比兴,
多就眼前事物,
比类而相通,
感发而兴起。
故学于诗,
对于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
此小言之。
若大言之,
则俯仰之间,
万物一体,
鸢飞鱼跃,
道无不在,
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
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
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
⑷ 谁有人教版的语文书照一下论语十二章主要要注释!!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第五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⑸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里《论语十则》原文
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里《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