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9 19:02:11

A.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教学模式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改革目标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
2、多元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4、方法优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
三、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
——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
基本式: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以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变式一:自主选择式
即在自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其基本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思考。
3.交流学习收获。
4.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练习或向外扩展延伸。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若干内容属于并列关系的课文,可以多角度体会、理解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切实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第三,该模式适用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
变式二:质疑解惑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而定)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含有难理解的句段的课文,学生初读后易产生疑问的课文。第二,学生要有一定的质疑解疑水平。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决的疑难问题不宜过多,避免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过多的占用教学时间。
变式三:重点阅读式
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
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重点内容比较明确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对如何抓课文重点进行指导。第三,明确重点内容后,应就重点内容提出一两项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如:了解重点内容的意思,围绕重点向课外延伸,体会写法等。
变式四:自测互评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学是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做答(即进行自测)。可安排笔答,也可默读思考、口头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并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自测题,明确任务、要求。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测题。
3.在教师的带领下订正答案、讨论交流。
4.解决阅读中的其他问题。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内容比较浅显、语言通俗易懂、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课文。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测试题。要把握好测试题的难易度,题量也不易过多,一般多数学生在15分钟内能够独立完成为宜。第三,在订正自测题时,不能局限于答案是否正确,应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第四,此种模式不宜频繁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学后分组表演课文或课文的一部分)、欣赏评价式(即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或从某个角度评价课文写得好不好)等变式的教学。
在使用阅读教学的基本式时,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过渡,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要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丝丝入扣,课堂教学才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殿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万变不离其宗”,为此我们要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灵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第三,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教师在使用教学的基本式时,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读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披文以入情,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B. 怎样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仍是我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抓纲务本,质疑导学,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随着我县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到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吃透新课标,务本就是要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制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质疑导学。在课堂上,要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的层次归类整理,然后据此组织学生研讨。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了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 二、科学分组,合作探究,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学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具备两项功能。如一位老师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课堂形式,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 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四、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总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C.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就是老师让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之间按角色朗读、背诵课文、老师问学生回答、或者是老师让同学听写、默写什么的!

D. 小学语文教学流派研究

小学生作文时,学生群体模式化现象是常见的弊病,尤其是中年级学生在文章的取材、立意、表达上更为司空见惯。主要表现在:
取材统一化:写猫总是写猫是捕鼠能手,写做好事总是拾金不昧,写父母总是写他们怎样关心自己。
立意标准化:写一件事不会写一件做错的事,写游记就要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写我们的校园就应该是反映校园的美。
表达模式化:开头结尾大同小异,三段论,甚至用词都用一样。
作文之所以会模式化与教师的指导有关,粗略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教师未能开拓学生的取材思路,课堂中的取材作文,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即“写什么”大多来自广阔的生活空间,指导“怎么写”多在狭窄的课堂中,“有什么”在先,“怎么写”在后,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无法即时联系,再则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而学生作文时只好捏造事实,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了。
②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我笔写我思,总喜欢“请君入瓮”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时先拟提纲,再定中心,然后让学生填写内容。学生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还习惯于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为此,使学生用自己的嘴巴说老师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老师的感受。
③教师在作文指导上,盛行机械地仿写范文,背诵现成文章,致使学生在表达上“依葫芦画瓢”。从模仿到创作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机械的模仿,“学别人的文章说别人的话”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容易造成鹦鹉学舌的局面。
怎样避免中年级学生命题作文模式化现象呢?培养和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具体做法是:
(一)同一题目,取不同的材
由于学生对生活中原有感知的事物,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其他的将会日趋模糊、淡忘、消失。要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而不雷同,就应该开拓其取材思路。
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这个题目时,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家里的事可以写,学校的事可以写,劳动方面的可以写,学习方面的也可以写。同一方面也可以选不同的内容来写。如:从体育方面想到跳绳、打乒乓球、踢足球、下军棋等;从节日中想到吹气球、包饺子、包粽子等;从不同的季节中想到游泳、做冰棒、堆雪人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方位,使文章有不同的内容。
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给学生取材方法的同时,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联想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想、想象思维等。教师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写出不同的作文,是不无裨益的。
(二)同一活动,立不同的意
对于写游览、参观一类的文章,学生往往容易跳进某种模式,习惯于记叙游览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景,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确立中心。因为不同的中心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情投入写作,文章就富有个性。例如学生在游了东方山后,教师指导习作时,先从确立不同的中心入手,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立了以下几个中心。
活动 材料 中心
登山途中看到赏心悦目的景物 热爱大自然或对家乡的赞美
登山途中的感受 做任何事要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的努力。
登山途中的好人好事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即使是同一活动,同一材料,因立意不同,文章也各具风采。如教师指导秋游东方山时,要求学生抓住登山途中看到的某一景物去细微描述,不仅要写外在的美,还要写内在的美。
活动 登山途中看到的景物 中心
松柏依然苍翠 要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田野美丽如画 赞美五彩缤纷的秋天
果园里果实累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学生把游东方山这一活动作为思维对象,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景物,经过分析、推理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古人说:“情动而辞发”,不同的思想感情也就表达了不同的中心思想,带着感情投入写作,写作也就各具特色了。
(三)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表达
叶圣陶先生主张学生的作文“先求平实,后求文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尽量用上不同的句式,或者启发他的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就能写出不同的话。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教师指导写话时,可选用不同类型的句式来表情达意。虽然意思大致相同,但表达形式各异且效果也不同。例如,“一个同学来迟了”。可以表达:①你来迟了。②啊哟,你怎么来得这么晚。③你有什么重要的事?④你来得太早了吧。⑤你这个人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再晚来一步就看不见我了。不同的思维形式就把不同的思维内容表达出来了。
针对学生开头雷同的情况,在指导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模仿,发展自己理解、表达事物的能力,写出不同形式的开头。例如,同样写运动会内容的,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几种开头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并让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学生就可以写出不同的开头,可以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当开头;也可以截取运动会上最精彩的镜头;还可以采用回忆的方式开头等等。这样,既能使学生由机械仿写转向灵活仿写,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同样,结尾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首尾呼应法、启发式结尾法,言尽而意无穷结尾法等等。
总之,在命题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一事多作的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作文能力,又能使学生走出作文模式化的误区。

E.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哪些

(一)设置适宜情境,创设主动参与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因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交流、表演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本中,不乏深受学生喜爱的作品。音乐性和节奏性很强的篇幅,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或让学生自由朗读,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除了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参与的快乐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如五年级《中彩那天》一课,教师在教学时,要学生理解课文中一句话“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当学生通过文字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让学生表演父亲与库伯先生打电话这一段内容,学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中表演打电话的情节,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通过“电话交谈”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父亲的好品质,同时产生了学好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要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更多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轻易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课文中写曹操调了很多弓弩手来射箭,那他们为什么不射‘火’箭呢?用“火”箭不就可以把诸葛亮的草船烧掉了吗?”听了学生的问题,教师大吃一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知天文识地理的杰出才能。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所以觉得特别尴尬,但是当看到孩子充满疑惑的眼神时,教师毫无犹豫地表扬了他:“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老师都没考虑到,看来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后来,这个问题不但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也成了老师讨论的焦点。因此,教师不可抑制孩子的提问,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诱发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形式,创造主动参与机会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使自己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默契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如第七册教材中《燕子》一文,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接着请学生谈谈“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初步感受燕子停歇的优美姿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些词句美?为什么?”这时,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赛,最后经过交流、评议,深深体会到了文章的意境美——“落”,写出了小燕子飞倦了,停歇时动作轻盈、灵巧;“痕”——痕迹,若有若无,因此,从远处看,燕子就像正待演奏的乐谱。“多么美的燕子停歇图啊!”学生从内心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可见,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真正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了主动参与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给他们创造展现个性的机会,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采用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评价是端正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积极、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例如, 可以积极鼓励创新, 正面肯定, 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客观公正、热情诚恳地对待学生,使学生体验评价的严肃性,以及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张扬个性,因人施评,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 评点结合, 鼓励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如在教《鲁迅与时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此文是通过一系列数字表现了鲁迅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的品质,教师让学生列出鲁迅工作的时间及写作量的一系列数字。有一位学生,他在课文内容所提供的数字上又进行了换算,算出鲁迅一天就要写作近1万字,从而更直观地说明鲁迅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在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立刻进行正面激励性评价“ 说得好,真肯动脑筋!大家听了你说的话,都在佩服你说得好!”接着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展开想象,创造结尾,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重视小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小结归纳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师生的小结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要做到注意知识归类,重视巩固积累,提高学习效率;启发学生联想,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正迁移;设计目标练习,提高运用能力,巩固参与成果;织游戏活动,形成教学高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设置新的悬念,潜伏新授内容,引起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F. 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仍是我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抓纲务本,质疑导学,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随着我县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到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吃透新课标,务本就是要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制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质疑导学。在课堂上,要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的层次归类整理,然后据此组织学生研讨。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了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
二、科学分组,合作探究,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学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具备两项功能。如一位老师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课堂形式,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
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四、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总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