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素养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1-02-09 09:17:47

A.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老师如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释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时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如何提高:

1、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2、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教师水平一定要提高,把我们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推广到小学中来,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更多更多的机会来学习语文中的各种文娱之时。

C.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就是要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质和语文理论方面的修养。包括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水平。所以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可以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 要提高语文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条件; 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让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以便为以后的阅读、写作提供条件; 上好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广泛阅读; 上好作文指导课,让学生能独立地写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 营造语文氛围,办好语文墙报、教室里有图书角,养成看书的习惯,阅读语文报纸和刊物; 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作文,朗读,诗歌朗诵; 让学生独立寻找关于语文学习的资料,(可以在网络上); 可以看一些关于语文的电视讲座、讲课; 可以举行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竞赛,比如朗读、、诗歌背诵、作文、演讲。 和你交流。

D.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老师如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 )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E.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
孩子
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
孩子
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F.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技巧: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服务指导的对象是6-12岁的小学生。从人本主义的观点看,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也是独立的人,具有社会性,也同样具有人权,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小学生也一样,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平等对待,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人格的语文老师,是自身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必须予以重视。从人格上讲,老师与孩子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要与孩子平等沟通,平等交流,尊重孩子人格。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科学认识少年儿童的人格平等权,并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对待,才能在教学中,彻底避免教师先入为主、强迫强权、满堂灌输、忽视孩子主动性的问题。其次,小学语文教师正确的儿童观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孩子身体和精神的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潜力,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教育,这两点并不矛盾,他们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能用意识支配自己的行为,同时,其年龄特点,决定其意志力不强,习惯行为弱,自我约束力不强,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少年儿童,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他们真正健康成长。尊重但不放纵,充分了解更要充分开发,平等对待人格,更要激励不断上进,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一专多能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搞一种叫做“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就是选出一篇文章,由几位语文老师在不同的班级授课,其他语文老师观摩后,做出对比评价分析,以此得最佳课型和教法。这种教研活动有时会有让人很吃惊,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自身素养厚实的语文老师就会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吞吐自如,借每一个课堂生成、演变出一个个精彩;自身积淀浅薄的教师,教学环节生硬,教学设计上毫无美感,学生像是在咀嚼干瘪的稻穗,整个课堂尴尬而又憋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情况呢?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要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为教学所用的课堂技艺,甚至文化。
小学语文教师要“一专多能”,一专就是语文素养专业优秀,多能就是指能成为在人格上,修养上,行为上的多面手。“语文教师要在语文专业上成为专家,知识体系上成为杂家”。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建立了庞杂的知识体系,那么他的每一节课都将异彩纷呈。只有语文教师一专多能,才能拥有多彩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文学素养
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而基础就在学校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培养文学素养,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堂实现。文学素养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极为重要的专业素养。
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顺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的,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深含的意蕴,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小学生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语文课程中文学的美感,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培养文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指语言修辞知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包括为孩子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打下检视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大力提高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确实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所以一定要不断学习,力求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G.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甚至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才是对的。因而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
,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
(二)让学生大胆地说起来
口语交际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在生活生产中、工作中无时不存在着。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少,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小学生的向师心很强,任何事都喜欢向老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语文课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我们教师一段生动优美的导语,几句精辟的总结……都给学生起着模范表率作用,学生也会在平时交际中努力地要求自己尽量把话说流畅、连贯。经常这样的练习也会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其次,还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例如配乐诗朗诵,想象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要他心中有话可说。最后,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很不错、很棒,使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便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与人交流。
(三)夯实阅读指导1、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2、变眼读为心读。所谓眼读,就是一般性地看书,只用眼睛扫瞄即可;而心读,指的是入乎其内,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去领悟,从眼读升格为心读。3、带着明确的任务读。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教者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每次阅读也就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仅有浓厚的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我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叶老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也是作文教学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教学手段,读课文(范文)不仅可以得到写作方法、技巧上的启示,并且还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还可让学生模仿本文的结构写作,例如学完《找春天》后,仿写《找秋天》。学了《我会变》,学生尝试以第一人称写自己喜欢的物体。这样,学生学有例子,写有样本,每次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

H.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这次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学到了不少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法。
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叶圣陶先生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建立平等和
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又不能忽略学生学习的情
感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
放手让他们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我认为课文教学观念要实现四
个转变:
1、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转换教学中的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唱角。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不会质疑,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来“逼”问。我说:“对于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不语,“一般不懂才需要学,不懂才需要问,既然你们没有问题,我也就没必要教了。”经过这样一“逼”,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进步并不是教师“讲”,而是自己“问”。这样往往学生们都能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
的问题。
2、要变先“教”后“学”为“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育学生“自己能干的事,不留给老师干”的观念,做语文学习的主角,遇到问题,尽量不依赖教师,而是大胆思考猜测。指导课前预习,在新课前检查,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还可以叫学生来教学。通过学生的先
“学”,接下来老师需要“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但学习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
二、引疑激趣,培养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
注,还能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
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
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
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
学习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生的思
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以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
我向学生提出:猴子辛辛苦苦种果树,为什么什么也没有收获呢?问题一出便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
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老师,当我
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富有诗意和创新因素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鼓
励、呵护,当孩子缺乏想象时,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化观察,学生想象
力的激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
少有收益的,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如:我在教《鲜花和星星》一文时,设计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一个说话练
习:
(),这里()那里(),真比()。小朋友们开动起小脑筋,创作了很多:
天上的白云真多,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草地上的羊儿还多。
花园里的蝴蝶真多,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鲜花还多。
草地里的萤火虫真多,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
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这样的观察积累丰
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
语言文字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只有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才能
带动其他课程学习水平的整体发展和提高,这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
法,适应新的教材、新时代的学生,促进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地发展。

I. 语文素养如何提高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作为语言的学习,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着手。听,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优美词语和句子;说,就是要敢于开口,在课堂和实际的语言交流中,主动表达自己观点;读,就是要广泛阅读,在课堂内外广泛涉猎各类文章;写,就是要乐于写作,在倾听和阅读之后,把学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确地表达。提升语文素养,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谈策略。
一、善于倾听 勤于思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倾听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一篇简单的语文课文,都会和历史、地理和哲学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融合。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来讲,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课堂中注意倾听这些内容:
(一)荷花是一种花,人们赋予荷花怎样的品格?
老师必然会提到一些关于荷花的诗句,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等,此类诗句让我们会联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洁脱俗的品格。
(二)作者为什么会在月下去荷塘呢?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可以读到作者有心事、有烦恼,才会月下独自一人去荷塘。那为什么会心烦意乱呢?必然要联系写作的时间——1927年。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十分担忧,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为清华大学教授,他热爱自由,不想参与到政治的斗争当中,却又不得不面对国家动荡的现实。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赏荷塘美景,获得暂时的超脱和内心的平静。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来了。
欣赏一篇文章,不仅要倾听作品的语言之美,还要品味作者的心灵之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作家心灵故事的表达。
二、敢于开口 勇于表达
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李阳,在英语口语练习上,创立了疯狂英语,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于开口。语文口语的练习,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学习的汉语,都成了“哑巴”汉语,那我们的语文学习就失去实践应用的意义了。我认为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前演讲。具体做法就是要求学生每天的语文课前,做一次三分钟的演讲。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讲故事。等到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课前准备自己喜欢的话题,交流自己的观点。在经过一学年的训练以后,可以专门组织演讲课以及演讲比赛,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我自己的实践,我认为这种方法可行性比较强。
另外,学生要主动地在课外进行语言交流。同学之间可以就某一个历史人物,阐述各自的观点,也可以就国家政治方面的大事发表意见,不论成熟与否,都可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三、博观约取 内化于心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想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就得进行广泛的阅读。课堂内的阅读,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课外阅读,是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阅读量上下功夫。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增强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课外阅读,要以中外名著、经典散文和历史人物传记为主。每学期制订一个系统的阅读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如可以选择文学性和史学性都很强《史记》,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选择《古文观止》,现当代诗歌散文可以选择沈从文、汪曾祺、老舍、史铁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诗词可以选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人物传记可以选择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读经典作品。阅读时,还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论。阅读关键是坚持,“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间断地进行阅读,就一定能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笔耕不辍 文章贵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加强记忆和理解,就得多写才行。那么,在语文方面,平时听的、说的、读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就得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因此,写作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必须常动笔,多修改。每天,在我们的身边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就一定能寻找到写作的素材。如写景抒情可以选择风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写人叙事可以写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议论阐发可以选择热门话题,古今论点,流行观点。日记、周记,是最常见的练习方式,也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无论是写什么样的文章,写完之后,都要不厌其烦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曹雪芹在《红楼梦》写成之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使这本书有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历史地位。对于,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强修改。
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我们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语文就不会再枯燥无味,相反,还会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升小学语文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