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扼杀他们求知的欲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不少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较难把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转换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所学知识,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体会数学的趣味和魅力,进而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重视预设与生成,确保备课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这一个环节,还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阶段、课堂教学后的评价阶段。因此,要想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教学预设。预设与生成是构成数学教学的两个部分,只有进行合理的教学预设,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照计划进行。此外,小学数学的教学预设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能力,要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三、深入研究教材,传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输入有效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有效的数学知识指的是他们还不知道和了解的数学新知识和新材料,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设定是否有效与数学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效的数学知识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学到了应有的数学知识才能说是教学的成功。第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有效的数学知识量。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知识不是智慧,学生会运用这些知识才是真正做到了智力的发展。第三,数学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的数学知识量。学生只有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索数学知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愉悦感,才能真正驱动自己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四、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轻松和谐,学生和教师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甚至不同的答案,针对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应予以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应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实话,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通过形象直观的刺激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也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片等于一体,正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具体,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课本中让学生分别填涂两个长方形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进行比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选择用多媒体播放“唐僧师徒分习西瓜”的故事:一日中午,唐僧口渴,便提出让三位徒弟中的一人去找水,八戒想起了他们刚刚路过一片西瓜地,便主动提出去找水,不一会他化来一个西瓜,孙悟空说师徒四人,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不高兴,说:“西瓜是我化来的,我得多吃点。”孙悟空说:“好,分给你八分之一。”八戒听了很高兴,就同意了这个分法,结果却是八戒吃的西瓜最少。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八戒吃的西瓜最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思考和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很快掌握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动手操作这一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动手操作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和根据操作的阶段结果合理想象,对于学生理解新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减缓知识坡度,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2. 怎样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那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个体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说,更怕说错。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生产144台彩电,工人们每小时装配18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做的并没有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我告诉学生,她这一步是先求这个车间装配完所有的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那么没有装配的就是18×3=54(台)。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着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一次,在学校组织的赛教比赛中执教老师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三、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虽然生活中“分一分”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却很少去关注它。即使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储备了这方面的经验,也不一定很丰富,更何况这种经验还处于凝固状态。从这个角度说,学生学习“分一分”的相关知识需要我们给予激活。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亲自去超市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将数学“回归生活” ——学生直面营业员阿姨装东西的过程,从而获得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动经验,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探究新知也做好了准备。教学时,我顺势把生活中的“分”搬到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购物情境,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同时,已经把生活中的“分一分”的现象提升到专门研究的数学思想方法上。通过实践,让我深深懂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回归现实生活,展示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探究学习的绿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而言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毫无疑义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我看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深受启发现转载如下: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小学数学教学在注重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用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指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最短时间内追求更大的教学价值,就作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摆在了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们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我以为,有效的教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达到某一阶段中的最佳教学效果。
2、激起学生的学引兴趣,使之能主动建构臼己的知识体系。
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4.为学生的学习、工作留有后劲,
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追求最高效率与最大的收益。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所要实实在在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虽然我们人力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很努力地做着,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并不十分乐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部分教师准备充分,设计巧妙,学生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帮助,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
二是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只是简单地写出―个常用的流程,学生平静地、习惯式地学,教师点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课堂效率不高。
三是教师没有准备,只是拿着课本宣读,学生无奈地“学”,做足了教师的“接话虫”,学生的思维没有发展,只是在“泡堂”,课堂效率低下。
后两种情况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以第二种情况为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情况。比如,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学校没有足够重视,教学习惯很难改变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是对学牛的不尊重,更是对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习惯的误导.
5.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生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对此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根据小学数学课程特点,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主要目标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有着低效化、形式化的问题。所以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此巩固课改成果,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开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到学习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提升。否则学生若是缺乏兴趣,就不会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经验与教材特点,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与事物,将数学信息融入到图片、游戏和故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还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二、结合学生情况,合理展开教学
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迁移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知识[1]。例如:在《比例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地图和平面图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将和三角板大小一样的三角形画在之上,通过比较可知:两个三角形边长比例为1:1。教师可提问:“可以在纸上画出长80m,宽50m的长方形操场吗?”学生听完则纷纷摇头,他们认为操场面积远远超过了纸张面积,无法画出来。此时教师可说:“我们生活中遇见的地图是怎样的呢?”经过教师这一点拨,学生很快联想到了比的知识,通过缩小操场的长、宽比例,再在纸上画出来,从而轻松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这种方法远比教师简单枯燥教学高效得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轻松。
三、丰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实现共同发展。虽然数学知识抽象而枯燥,但是为让学生更好接受,可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学生各感官在受到刺激后,能够全面认识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为提升教学有效性,应该让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将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场所,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自主探索,并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几分之一》时,学生对几分之一有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可问学生:“能否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 ?如果能,请尝试将颜色涂在折出的1/4上。”接着学生都兴致浓厚地进行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将正方形纸的1/4折出来。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了启迪,并总结了很多1/8、1/16的折叠方法。这个学习氛围充满生机,学生既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获得了进步与成功的体验,教学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四、注重自主探索,加强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思考,根据已有学习经验及基础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钻研,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2]。而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让教学重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能够丰富自身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言,教师必须做好指导,方可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不然整个课堂将变得过于随意,虽然学生表现很活跃,但是教学却很低效。
例如:有位教师在《克和千克》教学过程中,安排了4个人为小组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教师话一说完,学生们便忙活起来,争论着应该称量什么物体,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小组内有学生开始称物体重要,有学生在闲谈或摆弄天平,小组合作显得杂乱无序。在这节课中,教师未能发挥出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从而无法获得预期小组合作效果。所以教师要掌控好全局,在关键的地方点拨学生。同时将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明确下来,让学生有事可做,掌握好交流顺序与讨论节奏,同时认真记录,这样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完成。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程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公正、合理的作出评价,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数学知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6.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脸”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比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老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外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们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参与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而且还要说明理由,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氛围。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比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中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折纸三角形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3、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有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简单的一个要求是教师提问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4、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性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在学习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律时,我没让学生探索,讨论,而是直接出示纸条让学生自学这些规定性的知识。
5、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是注重学生的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学习。例如有的老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共出了十几道数学题,一道一道地讲,刚讲完就下课了,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参与,作业设计也有坡度,但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不会,但老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集体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没有?
总之,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