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参考文献有哪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和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出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核心,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贰』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最关键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教学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能够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方式。尽管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广泛的使用朗读教学,我们还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文中将重点介绍。从而更好的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出来。
1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1.1朗读学习时间不足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当中并未明确将朗读教学的时间进行明确规定,可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关键的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一部分的时间要进行朗读学习。大量教学实践表示,极少数的老师可以使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联系。大部分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当中,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巩固的作业一般都是朗读,课堂当中无法真正的保证有效的朗读时间。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当中,老师并未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关键地位,并未充分有效的将教师的朗读示范榜样作用发挥出来,不利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建立学习意识。
1.2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单一枯燥
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流程中,一般都是学生不停的阅读文章,这个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枯燥,导致学生丧失了对朗读教学本身的热情。老师在实现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没有有效的调动激发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也只是单纯机械的将朗读任务完成,将文章的大概意思搞懂就行,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本不可能将朗读教学质量提高,也更不可能培养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1.3学生进行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有很多老师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将自己课堂教学打造的热火朝天,就利用多种形式更换着让学生进行朗读。一般就是男女生进行分读、小组一起读等方式,课堂当中学生朗读声一波一波,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是并未有任何实际效果,学生在朗读之前也不了解自己要利用朗读文章达到何种目的,朗读毫无用处。朗读之前不能将要求熟悉,朗读过程中不能获得有效的指引,朗读之后无法获得真正及时的反馈,学生就是为了完成朗读而朗读,并没有真正用心感受,最后做了无用功。
2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分析
2.1加强重视,扩充朗读学习时间
将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视力度加大,才可以保证朗读变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将传统的教学理念突破,将新课改过程中的教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吸收进来,从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来着手,将利用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行动促使小学生朗读学习,更好的将朗读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老师需要将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有限的实践科学分配,按照教学内容的多寡来合理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朗读学习的时间,保证学生可以在朗读时间中能够有机会朗读课文,同时更好的带着个人情感朗读课文。
2.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朗读有效性
实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更好的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那就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由多个学生合作完成,每一个学生朗读一部分或者按照角色的不同对学生朗读进行分配,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学生将朗读教学目标实现,还可以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将教学品质提升。比如,老师在教授《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就能够利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教师在实现朗读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以同桌为组的形式,将文章中所出现的两个角色进行分配,要评价哪一个学生朗读的更加有感情,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将朗读教学更好的完成,有效的将教学质量提高,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朗读能力。
2.3不断丰富语文朗读的形式
利用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在现实教学当中也掌握了不少的语文朗读技巧,这些朗读技巧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以及作用。而且使用范围也有所区别。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老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挑选合适的朗读方法。碰到学生朗读不到位,老师要利用示范朗读方式进行朗读,一旦课文当中对话内容多,任务个性鲜明,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方法。一旦课文内容需要情感融入,我们可以利用齐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一样的朗读方法存在一些注意问题。范读过程中,老师要将自身的示范效果发挥出来,不能让学生单纯的模仿;齐读的同时,防止出现有的学生不出声。
2.4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保证朗读教学质量,需要保证学生可以深刻的感知课文情感。只有学生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才可以真正的饱含情感以及激情的朗读课文。因而老师在进行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小学低年级学生充分对文章当中的感情了解之后,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极大的将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还可以保证朗读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比如,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时候,朗读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整体感受课文情感保证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第一,老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初次朗读,同时保证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对于文章的感受和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感情,之后老师要总结文章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另外老师要知道学生带着感情再次进行文章朗读,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目的的对文章朗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可以帮助深刻理解和领悟文本,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的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作为一项技能的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在创作的过程。培养朗读能力,掌握朗读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日积月累,反复训练才可以提升。语文老师需要利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叁』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谈谈写字教学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识字中阅读 在阅读中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实质上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越好。 专家们认为孩子五到七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记忆力也是最佳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以本为本,束缚限制他们的能力,要以人为本,要以“上不封顶”的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识字量、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为日后的大量阅读做准备。
教育专家康宝灵曾指出儿童识字阅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识字读书,同步进行,偏重识字。
第二阶段 识字读书,交替进行,双管齐下。
第三阶段 读书识字,齐头并进,偏重读书。
识字是读书的基础,同时,读书也可以扩大识字量。我校开展的读书——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拓宽了学生识字的渠道,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肯定了学生识字的成绩。集识字、阅读、评估于一体。
一、充分利用教材,在读文中识字。在本套一年级的教材中,阅读内容多为诗歌和童话故事。这样的选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阅读,学生可在阅读中依据语言环境中识字,并从阅读中了解字义,并由此来教学生学词语、学句子。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念、会读、会朗诵,强调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为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生字都会用手写,孩子们很快就能做到会认、会读、会组词,可顺利朗读课文。 比如在学习第一单元课文时,认识“学”这个字时,我利用课文中出现的上学图,结合学生自己刚来报名的实践,让学生自己说说来学校后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读书中的对话,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记住这个“学”字。当学生学完拼音后,就可借助拼音工具进行慢慢阅读了。
在读文识字中,我们的教学思路应是从课文到句子,由句子到词语,由词语到单个的字。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字形和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强调重领悟、重意会的审美习惯。因此,看到一个汉字,容易产生联想,推测它的意义。这样就使得儿童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凭借字形猜测出词句的大意。汉字形声字占绝大多数的特点,又使得儿童在没有教的情况下也能对音和意揣摩个八九不离十,这就使儿童在阅读中实际使用的汉字远远 不止课堂中所学得的,他们在阅读中障碍越来越小,遂使阅读兴趣越来越高,一个生动鲜活充满神奇的世界在他们面前延伸,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不断产生认识未知的动力。
二、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巩固已学的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扩大了识字量。而且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在阅读事物中不断地巩固、重复所认识的字、理解字义和认识新字。让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有机地结合,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正为这个结合提供了展示的场所。
1、鼓励学生多看书。以书为伴,提高识字量。儿童普遍喜欢看故事书、童话书、寓言书等。老师就根据儿童的心理愿望,每周开设两节“我会读”展示性课外阅读活动课,鼓励学生多识字、早阅读。我开始向他们推荐相应的有趣的拼音读物:《幼儿古诗》、《儿童诗歌》、《安格生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等,在班上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比赛。我剪了许多漂亮的剪纸奖励那些多读书的学生。这样,学生不但看的书多,而且通过看书认识了许多字,仅书名就认识了不少。例如,《奥特曼》、《西游记》、《白雪公主》、……儿童既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2、捐两本,看百本。我校对图书制定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班为单位,分级管理,学校给每班配备了一定量的图书,打造了书柜,同时,倡导学生踊跃捐书,捐两本,看百本。为了使学生能看到更多的书,识得更多的字,我们低年级的教师充分利用每天的读书写字活动课,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注重方法的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3、在读书中识字。在读书活动课中,低年级教师应注重识字与阅读并重。通过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读识字。指导学生看拼音阅读课外书。同桌共读一本书,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同桌,问小组成员,共同识字。通过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多读书,学生为了把故事讲好,自然他会想办法把故事中的字认出来,看拼音,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为了讲好,有的还请家长当导演,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识字量,也是对学生灵活运用识字方法的考验。
4、肯定学生读书成绩,做好评估工作。当学生的读书成绩得到肯定时,他会更加热爱读书。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读更多的书,识更多的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评估读书成绩的标准(读音正确,句子通顺,故事完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识字评价的有效方法,也更是汉字学习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反复多次地接触过程中,汉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记忆模块,经过了陌生到不陌生,不陌生到熟悉的心理变化过程,而认识汉字。
0| 评
『肆』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中年段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
『伍』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的研究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读出情趣1、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感情如何来调度动?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首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例如:今年这学期一、二、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文,全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春天美景的图片或者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找春天等,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会发出阵阵赞叹声,因势利导,这麽美的春天,同学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呢?我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举手的,每位同学都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2、老师的范读也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久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钻研教材,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带学生进入意境。例如:去年我在召市小学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二年级《两只青蛙》,当小青蛙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爬出井口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小青蛙当时那种惊奇、兴奋、喊叫、、、、学生自己练读时老是没找到感觉,老师适时的进行了范读,学生马上领悟出来,朗读由原来的平平淡淡变成了有滋有味起来。并且学生还读出了不同的理解。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的是小青蛙坚持自己的决心,不断沿着井壁向上爬,跌下来,又继续爬,其中有个同学朗读时速度读得很慢,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读,他说小青蛙爬井壁很困难呢,又爬得慢,所以我就读得慢,虽然慢但读的语气很坚定。而另一个同学读时就读得稍快,他解释说,小青蛙很想快点爬出井壁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的心情急切,所以快读!多么贴切的解释!可见现在的小孩领悟力都很敏锐,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怎么去启发他,点拨他。相似的课堂情节,在去年我们县举行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一小陈敏老师的课堂也有出现,课堂上老师不止一次地进行范读,就在老师指导同学们读“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在老师的激情指导下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的朗读着,其中有一个女同学读得精彩极了,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因为这句话里有几个连续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一样,这个学生抓住了几个动词重读并用较快的语速读完这句话,语感是那么的好,并说出了这么读的理由:当作者看到父亲冒着寒霜雨雪纹丝不动地站在教室外面旁听家长会,作着那种震惊、激动、感动以至内心阵阵隐痛等待复杂情绪喷涌而出,所以感觉要这么读!听!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以完全浸润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的,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里。此时,已不是人之文而是我之文呢。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例如:去年我听一小骨干教师李代珍老师上的《松树和青藤》一课,当学生用一般语气读小杉树而小青藤的话后,老师指出没读出人物的特点来,然后点拨指导并亲自范读:小杉树是踮起脚,嚷嚷着说的,应读得快点,大声一点。而读小青藤的话应抓住“幼小”、“微弱”、“请您”这几个词用非常友好而礼貌的语气,很轻柔的声音读出小青藤的话。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老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这一点在我们很多年轻教师的课上易见,明明学生读错了字,读得也不是很好,还一个劲地夸真棒真好,这种单一的大而空的评价形式,极不利于学生读懂、读好课文的。好的教师应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不经意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三、创新求异,方式多样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老师的轻声示范或者是借助媒体的范读,但无论是放录音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宜用范读。如:你们听了范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而当需要借助朗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中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的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因为有学生会“滥竽充数”并易产生唱读的不良习惯,这在我们乡下学校常见。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用的非常精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内容作用很大,直到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领悟文章的要旨。例如:二小的王莉老师代表龙山参加湘鄂边区优质示范课活动时执教的《丰碑》一课,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自然段中“塑像”、“镇定”、“安详”这些重点词语反复吟咏,感悟体会军需处长的内心世界,老师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了革命的胜利,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棉衣让给了别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他的死是从容的,是无所畏惧的,当他看到战友们在继续前进时,他无牵无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丰满起来。这是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如《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生气勃勃与灵性跳动。
『柒』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有可能你正在为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水平而觉得苦恼,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提高小学阅读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读,注重读书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带你了解小学阅读辅导提高阅读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从小开始)以上的五次阅读法以及阅读的三个步骤都是非常实用的提高语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够拿去实践,那么学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学阅读辅导其实并不难,只要用对方法,学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