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利用多媒体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能把形象直观的教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引申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在研讨的课题。在研讨中,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持术的重要性,我校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了教师电脑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
硬件上马后,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使现在信息技术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看法和做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利用多媒体,巧妙引入新课。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引课的时候吸引学生,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感觉单纯凭借语言的描述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的行为、语言,教学的设计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例如,在《8、7、6加几》一课中,我运用计算机设计出多媒体课(教学片断)师:小红和她的几个好朋友约好到人民公园去玩,正准备上车时,售票阿姨挡住了去路,她说必须答对车门上的题目才能给他们开门。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生说愿意。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略)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全部答对了车门就开了。他们上了车后,司机大伯又笑眯眯的对他们讲,对上我的口令才能车才开的了。设置配音效果,生齐答。车子就开了。
在课的开始,复习了10、9加几的口算和8、7、6的凑十法,巩固旧知,为新课做好铺垫。在教学设计上,我并没有设计单纯的口算题,而是利用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 并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故事情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实践证明,这样的复习新知,往往是效果显著的。这样一来我们利用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二、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一些抽象的问题不易理解,而对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却记得特别牢固,例如,我发现他们在计算5-3时,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可能是用五个手指减去三个手指、五个苹果吃了三个等具体的事物形象形成的表象相加出来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问题,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文图并茂、声像毕具,形象生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联想。
例如,在讲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填未知加数时。我考虑到教材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早接触到的用括号代替不知道的加数的代数知识,是高年级求未知数x和解方程的初步铺垫,以适应高年级的代数知识的学习。
遵循低年级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原则,通过让学生先看直观图来理解题意,再看图填算式中的未知数,帮助学生理解填未知加数的含义,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所学知识。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我先设置用形象直观的实物,然后出示填空题。
三、利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事物的直觉形象思维只停留在表象阶段,抽象逻辑思维才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意思就是说人认识客观真理是从形象思维入手,再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虽然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只是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只有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才能使认知深化到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
所谓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对具体的事物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与推理、判断等过程,从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概念、法则、定律、性质和本质特征。小学数学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与直接感性的经验相联系,所以仍然具有十分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目标:是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会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应用题。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的,首先从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着手,通过操作知道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即与它对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中,应培养学生的剪拼操作能力和对图形的想象力,因此在学习时先操作计算机:用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进行剪拼,先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它的高剪成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其中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应的小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图形的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设计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的交互功能,操作帮助键观察计算机中动态演示三角形如何拼成长方形的过程。
学生在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过程中,领悟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来的,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探究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理解了本课知识的形成,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十分活跃,了解了许多平面图形之间是有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联系的,只要找到了这种联系就可以将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通过新旧联系求得所要求图形的面积,无论三角形面积计算或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都是如此。由于信息技术能形象地用动画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的想象联想能力得到发挥,由此知识掌握很扎实,同时又学会了把问题转化为知识,也学会探究了学习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与分析、推导等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于一年级的学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段时间,我发现班里的一部分学生总是上学迟到,根据这一现象,我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设计了小主人洋洋的新朋友钟表这样的情境:嘟嘟是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有一个好朋友闹钟。这天早晨8时半了,洋洋才到校。
看到这里,同学们都皱起了眉头,我让大家说一说,洋洋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批评洋洋上学不应迟到。那我们上学应该怎么做呢? 紧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应该怎么做。听到这里,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不学洋洋,要按时到校。这时,那些经常迟到的同学也认识到了错误,决心按时上学,再也不迟到了。
通过这节课,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学生的现实情况相联系设计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及彼。使学生认识到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这样做往往比传统的说教学更让学生乐于接受。
五、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几何画板》软件是一个平面几何工具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动态地呈现几何关系。教师利用它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编制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在计算机上探索,制作各种几何图形、进行各种变换,从而可以发现和研究图形的内在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几何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这些都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无法做到。
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这样一来,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实现了真正的数学学习。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即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堂的宝贵空间和时间留给我们的孩子,使学生在图、文、声、像的情境中培养兴趣,开阔思维。
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也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自觉为自觉。让我们瞄准未来,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努力奋斗。
② > 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_数学教研:小学数学多媒体导入新课例谈
·人教新课标六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拓展》总结反思 人教新课标六上回:《圆的面积公式推答导拓展》总结反思 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 王玉嫚 这节《圆的面积推导拓展》,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圆的面积》的拓展延伸。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人教新课标六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拓展》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六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拓展》说课稿 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 王玉嫚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拓展。 圆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人教新课标六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拓展》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拓展》教案 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 王玉嫚 设计理念: 杜威主张 从做中学 。他认为, 在做事里面求学问 ,比 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 。
③ 如何在多媒体环境下有效导入数学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幅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 ”、“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拉动活动片,使学生理解了相距、相遇两概念的含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④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导入技能课堂导入案例活动记录
情景展现出示图片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思维想象展开讨论,例如:情景展示5x +8x =83 ,求x ?,教师出示:1,x +3x=6 x=3/2, 2, 3x -x=8 . x=4,等,引出本节课知识等。
⑤ 优秀参赛论文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数学新课
电教媒体技术终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只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专一个重要补充,属并不能代替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运用电教媒体手段时一定要视具体情况,时刻把握教材,紧扣学生心理,抓住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本文分析了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提出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和启发创新。
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讲授与总结
宋霞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是教学的三个环节。在教学中,着重抓好这三个环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1.音乐激趣导入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了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二、讲授1.设疑启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借助电教手段,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 2.直接突破难点 《黄河象》、《奇异的琥珀》等课文,属于科普作品,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培养思维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我把阅读的思维突破点、结合点安排在假设—推测—成因—结论上。如讲《黄河象》一文,即采用变序式教法,先讲难点第四段(推测依据),再讲第二段(故事过程)。设计制作投影片(刚发掘时象骨架图),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投影,动脑思考:(1)发掘时为什么先发现象牙(2)骨架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为什么脚踩砾石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地假设推想,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代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修正,不断完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成因及小结:先发现象牙是由于黄河象落水时曾抬头呼救过;从“沙土”和“砾石”可以推测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条河;从“脚踩砾石”可以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在推测中,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番紧张的比较、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活动,直接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长文短讲 讲《开国大典》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发挥电教的优势。在讲“大典”过程中(第二段),用三张投影片和一段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原始资料片精讲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讲解,烘托出大典的热烈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 三、总结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欣赏 如《桂林山水》一文, 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的形象、美的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2.巩固升华 如学习《挑山工》一课,讲读后,投映投影片:在高高的山上,一条通向极顶的小径,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肩负重担,正弓着腰向上攀登。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心中树立起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像挑山工那样,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停地攀登,就一定能够达到胜利的顶峰。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地印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永远攀登的形象,这种印象对于学生以后踏上人生之路,将起到多大的作用,是我们现在难以估量到的。
⑦ 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导入数学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幅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 ”、“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
⑧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导入新课
课前导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犹如电影的“序幕”和乐曲的“引子”,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课前导入,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课前导入还起到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的作用。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数学是每一个学生的奋斗目标,因为它不仅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升学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搞好数学教学工作,就要充分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努力搞好每一个细节部分的工作,其中,重视课前导入技巧就是每个数学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与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相比,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运用课前导入的技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哪些比较常用的课前导入方法呢?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进行课前导入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也是很多教师非常喜欢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起到了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同时还很好地为新知识的讲授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像数学这样的学科,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都是一环套着一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关于“角的分类”的内容引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角度分类有哪些。这时候很多同学就开始思考并回答出过去学过的角的分类有“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接着教师再让学生阐述这些角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在这样层层的复习和引导之下,学生逐渐地把“角的分类”同“三角形的分类”联系到了一起,进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实物演示导入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实实在在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最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然而,有些数学知识往往又比较抽象,这样就使得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困难。而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用一些实物来进行教学,就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例如,我在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的内容时,由于立方体是一个略带抽象性的知识,为了尽可能地把知识表现的具体化,我在上课之前就拿出了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观察这些具体的实物,然后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在导入阶段,就已经让学生初步地掌握了本节课程的精髓部分,接着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就会显得很轻松。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换句话说,数学知识在我们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这一优势,从实际生活入手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上“百分数”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百分数的意义,我在上课之前收集了很多的食品包装袋,在这些食品包装袋上,都有食物成分的说明,而其中很多都是用百分数来表示的,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包装袋上的信息,然后给学生一一解释这些信息中百分数的含义,这时候,学生在理解这些百分数的时候就会有实物作为参照,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了。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作为导入的切入点,也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设疑导入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重,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本能地希望搞懂它,而好奇心在心理学中也被认定为重要的内驱力。换句话说,如果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激发他们去学习、思考和探究,这样,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在运用课前导入技巧的时候,精心设疑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导入方式。例如,我在讲到“方程”的知识时,首先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4箱苹果比4箱梨子少24千克,平均每箱梨子重20千克,问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很多同学一看到这个题目纷纷表示会做,并且拿起笔开始算了起来。过一会儿,有一部分同学就把正确答案算出来了。接着我又问:“大家觉得这个题目难做吗?”很多学生表示有一点难度。这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要教给大家一种既简单又快捷的方法来做这道题目,一旦你们学会了这个方法,做题的速度会比现在快一倍。”一听到这里,很多学生立刻睁大了眼睛,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我再开始“方程”知识的讲授,学生就会表现得兴致勃勃。
五、游戏导入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如果能够利用游戏对于孩子的吸引力来进行导入工作,这样很容易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