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国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研讨会几年一次
两年一次 第七届是05年的,第八届是07年,第九届09年,第十届11年
㈡ 近十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是什么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案设计中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体现不充分。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要不要预设?怎样预设?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课堂的效能、如何设计数学活动呢? 实验教材中的练习课和复习课如何设计才能紧密联系教科书? 如何解决数学教材升级更新过快与配套教辅用书、及音像教材滞后脱节之间的矛盾。
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多元思考 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是成功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更多的营造开放的课堂,那么如何把握"开放式教学"的尺度?该如何"放"与"收"? 大班额与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是个两难问题,如何看待与处理? 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兴奋点,并使之与教学重点相结合?
家常课的课堂管理的度到底该如何把握?怎样能严得让学生喜欢学习,松得让学生学的扎实? 在新课程形式下,如何能调整好扎实教学与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空间之间的一些矛盾? 用什么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少的情况下却能有良好的知识巩固率。
三、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引导与管理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关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哪一类学生的收益最大?收益最小的学生群体怎么办?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怎样提高各层次学生有效参与度? 在人数较多的低年级的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小组合作怎样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于小组的分组讨论过程中各层次的学生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实施 数学实践活动如何与教材知识点配套进行,形成系列?(我指的实践活动不是仅仅是书上提供的那几个实践活动) 数学活动课的定位以及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收益问题 请教如何使学困生理解解决问题的题意?
五、教学评价与考试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体系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吗?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应试之间有矛盾吗?如果有,应如果克服这一矛盾? 评价的改革究竟怎样进行?减负高潮逐渐消退后,如何为背负及格率、优秀率、均分三座大山的教师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课改氛围。
六、数学老师的专业成长 数学教师的文化使命是什么? 你是如何向教育报刊学习的? 如何快速提高青年数学教师的课堂处理能力?
㈢ 全国小学数学赛课视频
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视频汇总(全国数学赛课)
http://jscgzs.blog.163.com/blog/static/1199421262011514727143/
㈣ 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相关
工人体育馆会场:
2011年4月27日:上午
第一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负数》
执教: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兴安第二学 王卓伟
第二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
执教: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桂枝小 邵华
第三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执教: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龄前 魏小英
下午
第一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摸球游戏》
执教: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董会英
第二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执教: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 阮志强
第三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
执教: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王永涛
2011年4月28日:上午
第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执教: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 赵海峰
第二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集合》
执教: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陈奕军
第三节:人教版三年级下《面积和面积单位》
执教: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杨荣
第四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
执教: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 李莉
下午:
第一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执教:吉林省延吉市进学小学 张振涛
第二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
执教: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第一小学 徐文艳
第三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
执教:新疆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第一小学 李莉
4月29日:上午
第一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执教:广西桂林市象山区铁路西小学 廖毅婕
第二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
执教:上海市外国语小学 黄怡
第三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规律》
执教:青海省西宁市韵家口小学 岳明
所有参赛教师均获一等奖
㈤ 小学数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兰州一中是甘肃省重点中学,是兰州最好的中学了。
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省属省级示范性高中。现有教职工180名,其中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68名,中级教师56名,有教学班级36个,学生2337名。甘肃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甘肃省中学人口教育及师资培训中心也设在校内。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综合实力雄居全省中学前列。
兰州一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独特风格和优良传统。坚持以“弘毅”为校训,培养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兰州一中的教育理念是“养德、开智、健体、立美”。兰州一中的办学目标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兼创名校特色,全面理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步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发展特长,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基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材。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德育为主,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培养目标,坚持“四为主、四结合”(一是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二是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三是以文化课为主,文化课与劳动技术课相结合;四是以常规教学为主,常规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抓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堂质量的评估,在课外活动方面抓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活动,在隐性课程方面抓校园文化建设,在校本课程方面抓高一新生的军训和各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持续提高,学生素质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学校高考升学率连年保持在90%左右,60%以上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大学,上线率、录取率、学科平均分均名列全省首位,各学科尖子学生、特长生更是成倍涌现,1992年以来,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73人次,省级奖800多人次;创办的数学实验班,竞赛成绩斐然,多次组团代表甘肃省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在2003年全国数学冬令营竞赛中有两名同学进入国家集训队。学校重视体育艺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体育、艺术特长人才,被确定为排球、田径传统校,在七、八届全运会上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学生交响乐团闻名遐迩,多次参加全国、省市重要演出及文艺活动并屡屡获奖,还应邀对匈牙利、美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先进单位。1995年9月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时对学校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与国内外中学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加入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与新西兰里卡顿高级中学、匈牙利绍莫吉州文法和卫生中等学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数理高中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由学校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中学教育科研》月刊已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面向二十一世纪,学校在2002年明确提出了争创国家级示范学校的目标,并得到省教育厅的认可和重视,这对今后兰州一中来说是一个重大而难得的机会,也是历史赋予兰州一中的庄严使命和兰州一中面向21世纪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更进一步发扬兰州一中的优良传统,振奋精神,勇于创新,为向着创建有特色、现代化、高质量的全国示范学校的崇高目标奋进。
教师和学生都很棒,它的录取线是兰州最高的。
具体的看看这吧
经孙如治萌即则轲心水杲庶刘半皎汝邡朴浩欺析
㈥ 追求教学效益,促进课堂达标
一、深刻反思教学,促进课堂达标
反思一:时间与效益
妙语连珠
黄卿龙:在每一堂课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脑力劳动,一节课约45分钟,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时时集中,关键教师教学中要把在主要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体操,把握理解到位,这一点更重要。
思进(余跃明):效益是指单位时间内付出与收入的关系,余文森教授提出三大指标:速度、安全、结果是正确的。
林周毅:反思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有些课效益不高,关键就在于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调控好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时是环节拖沓,有时是没有把力气花在刀刃上。
七彩华章
善用学习时间,提高单位学习质量
余文森
我们先从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谈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
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 --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有效利用时间,加强课堂调控
思进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在节约教育方面,再没有比不浪费学生的时间更有成效的了。” 在通常情况下,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效益的大小。有效教学时间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有效时间与无效时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导时间与学生主体探究时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益,做到:
1.纵向,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还。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每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例如宁德师范附属小学郑珠亮老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将整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①自主探究学新知(用24分钟)。其中“探索加法交换律”用10分钟,“探索加法结合律”用14分钟。②实践应用促内化(用14分钟)。③总结回顾求提升(用2分钟)。实践证明以上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合理。
2.横向,合理协调学与导的时间。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一定的,如果教师讲的时间多,那么学生学的时间就少,反之亦然。郑老师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课堂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比大约是1:3。“探索加法交换律”环节,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引出等式)--积累感知(自写等式)--概括规律(发现秘诀)--构建模型(符号表示)--感受价值(应用验算)”。“探索加法结合律”的环节,教师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学生经历了“探究运算顺序--观察运算结果--总结运算定律--寻找简便记法”的过程 。“实践应用促内化”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整节课学与导的时间协调、合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3.深度,有效利用教学时间。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看时间的利用率。教师应把每一分钟都用到让学生有效经历学习过程,有效突破学习重难点这个“刀刃”上,做到:教学时间没有在烦琐的讲解中流失,没有在毫无意义的提问中流失,没有在不合理的教学活动中流失,没有在不熟练的教学技能中流失,没有在整顿课堂秩序中流失。那么,有效教学时间就多了,教学效益也高了。
反思二:目标与内容
妙语连珠:
逸风学士:课堂达标,目标意识是根本,课堂定位是前提。
课程目标--总纲--学段;
课本目标--学期、教材;
课时目标--本节课。
在课堂教学中,课时目标的明确最重要!
李剑华:我个人认为,一堂语文课“达不达标”?要先看“标”在哪里?方向错了,老师再努力,技艺再高超,学生再聪敏,无非是上演一出《南辕北辙》的话剧。“标”在哪?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的,老师自我理解的,指导教师定下的,揣度听课评议者心中喜好的……
曾扬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具有导向性与调控性的功能。教学目标要简约集中,在过程中能有效实施。因此,一节课里面必须拟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大、太远,不切实际,要科学、适当、可测。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一两个切实可以达到的目标,真正给学生留下一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我们需要将生成的目标与语文预设的目标结合,生成点是否能够促进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课堂生成如果是肯定的,则可以很好地利用,如果是否定的,则可以简单解决或者不解决。
fjna02林周毅:教师的指导,要根据学情,特别是学生不理解之处,重点难点之处,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面面俱到。需要思考的是: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教师是否清楚:学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教?
郭艺萍: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教师是否清楚:学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教?
我在想,师者是不是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下呢?
1、用学生的身份解读一下文本,再用师者的身份解读一下文本
2、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己多读几遍文本就能体会的,就能懂的不做为教学内容;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弄懂的要引导。
3 、语文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知识,而不是语感。让“培养语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
七彩华章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环节
余跃明
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做到关注教学环节,正确处理环节与目标的关系
实践证明,教育理念好比阳光雨露,教学目标好像树冠,教学策略犹如树根,教学流程(环节”就是树干,它们都是构成整体的、不断成长的参天大树不可分离、不可或缺的部件。每个课时、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自上而下,以课时目标统领环节目标;自下而上,以环节目标紧扣课时目标,从而落实“纵向一条链,横向一大片”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安徽省马鞍山市金家庄区曙光小学石贵荣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时,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学校举行跳绳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小组的跳绳成绩呢?学生都认为用“求平均数”方法。石老师出示第一组的平均数130下,第二组的平均数126下,学生都认为第一组平均比第二组多4下,第一组赢。石老师随即出示两组学生跳绳的成绩(第一组学生的成绩依次为175、164、120、117、113、112、109,第二组学生的成绩依次为131、130、128 126、124、122、121),问“现在你们认为哪一组赢,哪一组的一般水平高一些”。少数学生还是坚持“第一组平均水平高,第一组赢”。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组只有两个学生在120下以上,四个学生在120下以下,而且每个学生成绩与120下相差比较多,最少是109下,而第二组成绩有三个学生在126下以上,三个在126下以下,成绩都与126下比较接近,所以第二组的一般水平比较高。石老师顺水推舟介绍新的数--像“126”这样的数就叫做“中位数”。这时,教师出示两组成绩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出第一组是依赖移多补少得到130,中位数是117,而第二组整组数都集中在126左右,中位数是126。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围绕“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的统计含义。2、会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学目标设计了本环节,在课伊始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 “中位数”的意义。教师还巧妙地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清晰认识平均数与中位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
把准课时目标,确保教学效益
曾扬明
问题:课堂的这场“意外精彩”有效还是低效、无效?
案例呈现:
在一次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中,一个学生提出:“珊瑚礁是怎么形成的?”执教老师鼓励、表扬学生爱思考。为了这个问题,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执教老师认为这是一个生成的问题,进而就让学生“大谈阔论”,交流珊瑚形成的原因与过程。课堂用了大量的时间,问题似乎解决了。可令人费解的是:老师为什么会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研究“珊瑚怎么形成的”?效果如何?是否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有催化作用?
课后回访:
问:课堂出现这种情况,你认为精彩吗?
执教老师:在课堂中我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课堂的生成,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关注的问题,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研究。再者,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的统一。但这节课我在课前没有准备好学生提的这个枝外问题,再说教材中这一点我也没有去研究。
问: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效益高吗?
执教老师: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不管课如何上,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精彩。遗憾的是我尊重学生的需要,没有完成这节课的语文学习任务。
问:语文教学中,你眼中什么样的生成才是受欢迎的?
执教老师:新课程提倡生成,但是就语文课来讲,所需要抓住的生成是“语文方面的”,包括语言文字和文本意义方面的,抓住这样的生成,语文课才更具有语文的教学效益。(笔者疑:这样的生成是“语文方面”的吗?)
语文课堂应该姓“语”
郭艺萍
最近在语文界很流行一句话: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这具案例应该是属于这方面的吧。
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呢?语文课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在学生拥有大量语言感性材料上却有些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时候,帮其“拨开云雾“;是语言的规范化,准确化,精细化的阵地;是培养听说读定能力。它对语感起的主要是梳理作用,升华作用,总结作用,点醒作用。
所以,身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目标意识。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一堂又一堂的语文课里要教关于语文的什么知识,让“培养语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
然而,我们所教的都是“语文”内容吗?我们的语文课堂姓“语”吗?我又是另外一个需要引起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有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常识课?怎么变成了有关太阳知识的大拼盘?
教《司马光砸缸》《跳水》《称象》等课文时,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伟大的友谊》致力于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何以伟大,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注重子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亲爱的读者,语文课这样上,像语文课吗?
经过十二年这样的语文学习之后,我们的孩子真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吗?
语文学习的确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但毕竟姓“语”,决不能因一时的喧嚣和躁动误解“课标”的精神而干断源求水、舍本逐末之事,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将会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之中。
换一个角度,假如这位老师想把这篇文章处理成王荣生教授等提出的“用件”类的选文。(“用件”主要是是引起问题、训练知识、提供资料的选文。“在这种类型中,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该选文学习文章里所讲的东西,或者由文章里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文章相关性大小不等的学习活动。” “用件”文可让学生学着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动手实践的同时,丰富语文知识。)那也应该是在备课的时候就有所准备,有准备才能使课堂更加深入。。
教师是应该关注生成,但是生成应该是在目标的指引下。师者在课堂上应该有目标意识,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教什么。。。课堂上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想把“选文”确定成什么类型的课文,一堂课要教什么,这些都是师者在备课时就应该准备好的。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学生所有的反应都得引到这“一根筋”上来,这样才像课堂。课堂不是闲聊会,不是唠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
㈦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怎么样
一、深刻反思教学,促进课堂达标
反思一:时间与效益
妙语连珠
黄卿龙:在每一堂课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脑力劳动,一节课约45分钟,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时时集中,关键教师教学中要把在主要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体操,把握理解到位,这一点更重要。
思进(余跃明):效益是指单位时间内付出与收入的关系,余文森教授提出三大指标:速度、安全、结果是正确的。
林周毅:反思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有些课效益不高,关键就在于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调控好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时是环节拖沓,有时是没有把力气花在刀刃上。
七彩华章
善用学习时间,提高单位学习质量
余文森
我们先从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谈起: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
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 --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有效利用时间,加强课堂调控
思进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在节约教育方面,再没有比不浪费学生的时间更有成效的了。” 在通常情况下,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效益的大小。有效教学时间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有效时间与无效时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导时间与学生主体探究时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益,做到:
纵向,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还。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每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例如宁德师范附属小学郑珠亮老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将整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①自主探究学新知(用24分钟)。其中“探索加法交换律”用10分钟,“探索加法结合律”用14分钟。②实践应用促内化(用14分钟)。③总结回顾求提升(用2分钟)。实践证明以上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合理。
2.横向,合理协调学与导的时间。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一定的,如果教师讲的时间多,那么学生学的时间就少,反之亦然。郑老师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课堂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比大约是1:3。“探索加法交换律”环节,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引出等式)--积累感知(自写等式)--概括规律(发现秘诀)--构建模型(符号表示)--感受价值(应用验算)”。“探索加法结合律”的环节,教师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学生经历了“探究运算顺序--观察运算结果--总结运算定律--寻找简便记法”的过程 。“实践应用促内化”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整节课学与导的时间协调、合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3.深度,有效利用教学时间。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看时间的利用率。教师应把每一分钟都用到让学生有效经历学习过程,有效突破学习重难点这个“刀刃”上,做到:教学时间没有在烦琐的讲解中流失,没有在毫无意义的提问中流失,没有在不合理的教学活动中流失,没有在不熟练的教学技能中流失,没有在整顿课堂秩序中流失。那么,有效教学时间就多了,教学效益也高了。
反思二:目标与内容
妙语连珠:
逸风学士:课堂达标,目标意识是根本,课堂定位是前提。
课程目标--总纲--学段;
课本目标--学期、教材;
课时目标--本节课。
在课堂教学中,课时目标的明确最重要!
李剑华:我个人认为,一堂语文课“达不达标”?要先看“标”在哪里?方向错了,老师再努力,技艺再高超,学生再聪敏,无非是上演一出《南辕北辙》的话剧。“标”在哪?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的,老师自我理解的,指导教师定下的,揣度听课评议者心中喜好的……
曾扬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具有导向性与调控性的功能。教学目标要简约集中,在过程中能有效实施。因此,一节课里面必须拟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大、太远,不切实际,要科学、适当、可测。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一两个切实可以达到的目标,真正给学生留下一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我们需要将生成的目标与语文预设的目标结合,生成点是否能够促进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课堂生成如果是肯定的,则可以很好地利用,如果是否定的,则可以简单解决或者不解决。
fjna02林周毅:教师的指导,要根据学情,特别是学生不理解之处,重点难点之处,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面面俱到。需要思考的是: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教师是否清楚:学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教?
郭艺萍: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教师是否清楚:学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教?
我在想,师者是不是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下呢?
1、用学生的身份解读一下文本,再用师者的身份解读一下文本
2、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己多读几遍文本就能体会的,就能懂的不做为教学内容;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弄懂的要引导。
3 、语文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知识,而不是语感。让“培养语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
七彩华章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环节
余跃明
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做到关注教学环节,正确处理环节与目标的关系
实践证明,教育理念好比阳光雨露,教学目标好像树冠,教学策略犹如树根,教学流程(环节”就是树干,它们都是构成整体的、不断成长的参天大树不可分离、不可或缺的部件。每个课时、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自上而下,以课时目标统领环节目标;自下而上,以环节目标紧扣课时目标,从而落实“纵向一条链,横向一大片”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安徽省马鞍山市金家庄区曙光小学石贵荣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时,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学校举行跳绳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小组的跳绳成绩呢?学生都认为用“求平均数”方法。石老师出示第一组的平均数130下,第二组的平均数126下,学生都认为第一组平均比第二组多4下,第一组赢。石老师随即出示两组学生跳绳的成绩(第一组学生的成绩依次为175、164、120、117、113、112、109,第二组学生的成绩依次为131、130、128 126、124、122、121),问“现在你们认为哪一组赢,哪一组的一般水平高一些”。少数学生还是坚持“第一组平均水平高,第一组赢”。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组只有两个学生在120下以上,四个学生在120下以下,而且每个学生成绩与120下相差比较多,最少是109下,而第二组成绩有三个学生在126下以上,三个在126下以下,成绩都与126下比较接近,所以第二组的一般水平比较高。石老师顺水推舟介绍新的数--像“126”这样的数就叫做“中位数”。这时,教师出示两组成绩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出第一组是依赖移多补少得到130,中位数是117,而第二组整组数都集中在126左右,中位数是126。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围绕“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的统计含义。2、会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学目标设计了本环节,在课伊始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 “中位数”的意义。教师还巧妙地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清晰认识平均数与中位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
把准课时目标,确保教学效益
曾扬明
问题:课堂的这场“意外精彩”有效还是低效、无效?
案例呈现:
在一次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中,一个学生提出:“珊瑚礁是怎么形成的?”执教老师鼓励、表扬学生爱思考。为了这个问题,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执教老师认为这是一个生成的问题,进而就让学生“大谈阔论”,交流珊瑚形成的原因与过程。课堂用了大量的时间,问题似乎解决了。可令人费解的是:老师为什么会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研究“珊瑚怎么形成的”?效果如何?是否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有催化作用?
课后回访:
问:课堂出现这种情况,你认为精彩吗?
执教老师:在课堂中我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课堂的生成,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关注的问题,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研究。再者,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的统一。但这节课我在课前没有准备好学生提的这个枝外问题,再说教材中这一点我也没有去研究。
问: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效益高吗?
执教老师: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不管课如何上,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精彩。遗憾的是我尊重学生的需要,没有完成这节课的语文学习任务。
问:语文教学中,你眼中什么样的生成才是受欢迎的?
执教老师:新课程提倡生成,但是就语文课来讲,所需要抓住的生成是“语文方面的”,包括语言文字和文本意义方面的,抓住这样的生成,语文课才更具有语文的教学效益。(笔者疑:这样的生成是“语文方面”的吗?)
语文课堂应该姓“语”
郭艺萍
最近在语文界很流行一句话: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这具案例应该是属于这方面的吧。
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呢?语文课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在学生拥有大量语言感性材料上却有些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时候,帮其“拨开云雾“;是语言的规范化,准确化,精细化的阵地;是培养听说读定能力。它对语感起的主要是梳理作用,升华作用,总结作用,点醒作用。
所以,身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目标意识。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一堂又一堂的语文课里要教关于语文的什么知识,让“培养语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
然而,我们所教的都是“语文”内容吗?我们的语文课堂姓“语”吗?我又是另外一个需要引起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有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常识课?怎么变成了有关太阳知识的大拼盘?
教《司马光砸缸》《跳水》《称象》等课文时,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伟大的友谊》致力于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何以伟大,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注重子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亲爱的读者,语文课这样上,像语文课吗?
经过十二年这样的语文学习之后,我们的孩子真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吗?
语文学习的确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但毕竟姓“语”,决不能因一时的喧嚣和躁动误解“课标”的精神而干断源求水、舍本逐末之事,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将会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之中。
换一个角度,假如这位老师想把这篇文章处理成王荣生教授等提出的“用件”类的选文。(“用件”主要是是引起问题、训练知识、提供资料的选文。“在这种类型中,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该选文学习文章里所讲的东西,或者由文章里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文章相关性大小不等的学习活动。” “用件”文可让学生学着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动手实践的同时,丰富语文知识。)那也应该是在备课的时候就有所准备,有准备才能使课堂更加深入。。
教师是应该关注生成,但是生成应该是在目标的指引下。师者在课堂上应该有目标意识,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教什么。。。课堂上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想把“选文”确定成什么类型的课文,一堂课要教什么,这些都是师者在备课时就应该准备好的。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学生所有的反应都得引到这“一根筋”上来,这样才像课堂。课堂不是闲聊会,不是唠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