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案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05 21:28:59

1. 小学哪些教学内容适合探究式教学

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常用一种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故事演绎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对话情境的途径,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以故事激趣(课件出示,猴兄弟卖饼广告图)的情境.小兔最爱吃萝卜做的饼了.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卖饼店”,想买好吃又便宜的饼,但给猴兄弟广告难住了,不知买谁家的便宜.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请看广告:猴哥的广告:“快来买饼吧! 120 元可买 60 个.”猴二的广告:“特大优惠! 1200 元可买 600 个.”猴弟的广告:“大减价了! 12 元可买 6 个.”教师问: 1 、“你觉得买哪一家的饼便宜.请你算一算. 2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这样故事导入新知探索,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使学生急于参与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实施探究操作,引导探究行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行动与思想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创造力.如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开课,我就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组不同的图形,能拼多少个就拼多少个.同学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许多图形……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视探究过程,不断升华体验 影响课堂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会学数学,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用分析、综合法、实验操作等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交流等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若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几个纸圆,上课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会有学生说圆心、半径、直径.)你能想办法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纸圆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学习活动.(1)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比较长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短折痕是圆的半径,折痕相交的一个点是圆心;(2)说一说,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痕,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3)量一量折痕的长短,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直径或半径都相等.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意识. 四、创设阶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可作为认知的对象,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适时指导,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障碍,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比较简单的数: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让学生判断这一些数中哪些能被 3 整除,并能发现规律,此时会有学生说“个位上的数是 3 、 6 、 9 的数能被 3 整除”,也会有学生提出“ 12 的个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质疑.教师再给出这样的一组数: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让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认为能,而又被验证的结果所否定.这时,这一矛盾立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数会不会与 3 会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有什麽样的关系呢?(会有学生说:这些数是 3 的倍数),你能举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吗?让学生大量列举数例,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看一看有什麽特点,相信你会有所发现.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在寻找结论的同时,不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常用一种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故事演绎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对话情境的途径,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以故事激趣(课件出示,猴兄弟卖饼广告图)的情境。小兔最爱吃萝卜做的饼了。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卖饼店”,想买好吃又便宜的饼,但给猴兄弟广告难住了,不知买谁家的便宜。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请看广告:猴哥的广告:“快来买饼吧! 120 元可买 60 个。”猴二的广告:“特大优惠! 1200 元可买 600 个。”猴弟的广告:“大减价了! 12 元可买 6 个。”教师问: 1 、“你觉得买哪一家的饼便宜。请你算一算。 2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这样故事导入新知探索,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使学生急于参与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实施探究操作,引导探究行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行动与思想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创造力。如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开课,我就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组不同的图形,能拼多少个就拼多少个。同学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许多图形……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视探究过程,不断升华体验 影响课堂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会学数学,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用分析、综合法、实验操作等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交流等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若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几个纸圆,上课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会有学生说圆心、半径、直径。)你能想办法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纸圆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学习活动。(1)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比较长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短折痕是圆的半径,折痕相交的一个点是圆心;(2)说一说,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痕,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3)量一量折痕的长短,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直径或半径都相等。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意识。 四、创设阶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可作为认知的对象,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适时指导,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障碍,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比较简单的数: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让学生判断这一些数中哪些能被 3 整除,并能发现规律,此时会有学生说“个位上的数是 3 、 6 、 9 的数能被 3 整除”,也会有学生提出“ 12 的个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质疑。教师再给出这样的一组数: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让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认为能,而又被验证的结果所否定。这时,这一矛盾立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数会不会与 3 会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有什麽样的关系呢?(会有学生说:这些数是 3 的倍数),你能举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吗?让学生大量列举数例,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看一看有什麽特点,相信你会有所发现。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在寻找结论的同时,不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1、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在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概念的形成,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从中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所以概念的探究式教学不在于教师把数学概念讲得如何透彻,更不是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去启发、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2、教材中的例题探究教学。教材中有一些典范性题目,它们有的是重要的结论,有的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方法,有的是某个数学结论的具体形式。对这些题目的延伸和拓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这往往是编拟高考试题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充分重视对课本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的探究,认真挖掘题目中丰富的内涵,通过提出类似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扩展解题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后作业的探究教学。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育实践,参与课题探究,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以机械、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题探究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过程,教会学生 探究的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设计具有探究性的课堂问题及课后 作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 小学数学教师讲授新课时怎样设计探究性问题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时,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探究性学习。狭义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的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与完善,过去传统的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再反复操练的机械学习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思想也表明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我们发现,人们早已认识到儿童在未来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决于其自身知识、技能与智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外因素。而探究性学习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亦有利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
一、激趣导入,乐于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启其蒙而引其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辅助作用,设计好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与欲望,那么探究问题的学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同时,学生好奇心强,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乐于去尝试、去探索。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情境中包括了数学问题,而不是教师单一地给出,而是刺激性地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引发其探究,更为后面的数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探究兴趣与欲望。
二、设疑导思,参与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思想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将学生带入一个问题情境中后,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探究, 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对新知进行信息加工理解,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计算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采用合作的方式,把三角形转化成面积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结果,根据原图形与新拼成图形间的关系,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推导结果交流: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样让学生有充分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参与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思维活跃,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灵活应用,实践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同样,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探究,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当然,学习的最终结果在于应用,这既是对探究成果的验收,又是对探究方法的总结与运用,形成学生自身的探究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所以教师应及时正确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明确要掌握的方法、明白的道理,帮助学生小结归纳获得的知识体验,学会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概括思维水平、应用意识都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在设计应用练习时要注意问题的连续性、创造性、可探究性等。如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日常生活家庭各种开销情况,绘制统计图,计算出各种数据,并合理安排自己的个人开销,增强理财意识;学习“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走家到学校的路程体验“千米”的概念,通过估计时间计算出路程。再如教学思考题旅游坐车问题时,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论证得出最省钱的花费方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总之,要采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四、体验评价,引深探究
从评价的意义上讲,评价具有导向性,评价具有激励性,评价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增加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重视评价在探究学习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探究学习中有这样的评价:首先要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等精神品质进行赞同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探究学习中体验到的喜悦情感,增强继续探究、勇于探究的信念与决心;其次要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后所获得新知的信息,给予及时的引导与评价,体验成功,获得主动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自觉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感悟,将思维指向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上来,以便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新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大举措,是数学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要求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应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5.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6. 如何培养学生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7.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如在教简易方程一节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心中各自记住—个数,我说你心中的数加上几,再减去几,得数再乘几,只要你说出结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几,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回答:“不信!”师说:“不信咱们试试看,我设计了一个题目。”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让老师讲课。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做保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减少“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 三、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的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探究式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他们也常常采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与同伴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已感觉出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于是,学生—起动手,找来—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式的喜悦之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针一秒针。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同时让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和“秒”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就是1秒,闭眼睛数出60秒;推荐一名同学跑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秒”的实际意义,形象地建立了有关“秒”的感性知识。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的个数、拍手的次数、音乐的节奏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于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谓和态度倾向。它顺应了课改综合化的走势,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

8. 小学一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把关键词输入“网络”就能找到,里面多得很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探究性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