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多媒体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多媒体创设情境

发布时间:2021-02-05 10:18:29

❶ 如何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现代化教育中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如下: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持久性差,直接兴趣强。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学生做游戏和小猫玩球两幅动画来体现,画面上有两个朋友,又跑来一个小朋友;有一只小猫,又跑来两只小猫,使学生知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算,了解加法的意义;对于减法,通过动画显示气球飞起,小鸡飞走,还可利用将减去的部分慢慢移走,然后逐渐隐去消失等形象的展示,从而很好地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每剩下多少,用减法算。对于乘、除法也是一样,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平均分的概念不好理解,如第一种分法:把8个梨平均分在2个盘里,每盘几个?可在屏幕上先分别出现8个梨和2个盘,点一下梨,梨就依次一个一个地飞到盘里,最后每个盘里有4个梨,生动而又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懂得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的道理。在教学第二种分法时,则让梨两个两个地飞到每个盘里,使学生明白8个每2个分一份,可分成4份。在练习时,可出现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怎样列出除法算式?从而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二、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部分出现闪烁,或者用掩去和增加的方法,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的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彩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三条虚线,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演示,为空间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形象生动的图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有些是比较复杂难懂的,如来自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若这些运动情形制作成动画,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这些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动感表象,使学生对相遇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如:屏幕上出现了小强和王红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四运用多媒体,巩固新知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放率高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的练习素材,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课件,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把教学和电脑紧密地结合起来,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现代化。

❷ 浅谈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既要严,树立教师的威信,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要会哄,让他们把你当好朋友,更喜欢你,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比如:在上课时,可以创设一些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境,然后故意装作不会而需要学生的帮忙,于是这些小朋友便会积极主动地抢着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思维比平时更活跃;在做题时还经常让学生来当小老师;但特别要注意跟学生的友好关系一定要把握好尺寸,不能过了头,失去老师的威信,该严格时也一定要严。因此,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产生爱的感情,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强引导, 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只有以最有效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的 时候, 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其综合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优化学习方式。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之前学过的特殊图形面积进行有效的回顾,从而找到解决多边形面积的思路。另一方 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学习任务,使其通过探究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集声音、图片和视频等于一体,可以更加形象 地把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开展数学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位置和方向》的时候,如果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那么学生会感觉到迷茫。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上进行展示,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接触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情境创设是一种教学手段,但是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❸ 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小学数学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情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运用较多的一种手段,不论是在教师实际教学当中,还是在教材编排上都有一定的体现,我们的北师大版教材在每一课内容设置时都为学生出示一到两副情境图,从而引入新课。由此可见,情景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创造合适而又生动的情景,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和手段都很多,我认为我们数学老师如果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挖掘多媒体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势,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一定会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我认为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创造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情境尤为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以其独有的优势,把生活中的画面,学生的经历,喜欢的故事等一系列学生感到有趣的事物,用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能够吸引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的、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一开始我就说:“同学们,大家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吗?”,六年级孩子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也讲得很好,接着我又说:“兔子输了后很不服气,就约乌龟再比赛一次,这次兔子选择了一个圆形的跑道(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的比赛起跑线),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学生看了跑道后一致认为不公平。通过创设这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引入圆的周长,让学生在情景中进一步探索圆周长的相关知识。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形象生活的故事情景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探索相关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高的问题走出课堂。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鲜明生动的问题情景,把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的展示出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容易理解,更愿意主动去探索。
在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中,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一首《乌鸦喝水》的儿歌,儿歌是用Flash制作的MTV,动画短片生动有趣,一只乌鸦把小石头撞到瓶子中,瓶中的水面逐渐升高,最后乌鸦喝到了水,配上儿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生动的展示了小石头占据了瓶底的空间,迫使水向上占据上面的空间,为学生学习理解体积的概念做好铺垫。看完动画后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体积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时为学生创设鲜明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练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练习时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采用多种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容易产生错误,把圆周长的一半认为是半圆的周长。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动画演示,两个小动物分别沿半圆走一圈和从圆的直径的一端沿圆上走到另一端。通过演示情景,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的不同之处,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以上几点肤浅的想法,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极力避免走入情景教学的误区当中,创设情景应结合教学内容,使之为教学服务。总之,数学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是多样的,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借助多种媒体手段,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创设合适的情景,使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从而大大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❹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一、 在“易用性”与“技术性”之间秉持实效
在实施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过分热衷于复杂的多媒体设计和制作软件,强求展示过程中的某一个动画环节等等;而应当秉持高效、实用的教学理念,在贴合教师实际操作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教师要意识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远远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将钻研点落实在教材、学生以及教法等上面,防止出现多媒体信息技术喧宾夺主,使那些看似鲜活、生动实则冗余、繁杂的信息给数学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一课时,一开始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情境是通过一把逐渐打开(合拢)的纸扇,让学生感知角有大有小。为了制作出这样一个精美的渐变动画,教师绞尽脑汁。在重新思考之后,教师转化思路,根据班级很多学生喜爱足球运动这一实情,设计了一张足球比赛“下底传中”的图片,让学生从图中分析出,通过传球使得射门角度变大,更容易进球,从而巧妙过渡到“角的大小”。这样的转变,不但多媒体易于制作,而且富有启发性,更符合学生的兴趣趋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 在“情感性”与“知识性”之间促动发展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情境创设时,要加入“情感因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特有的交互性,推动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课时,教师原本用多媒体展示直尺中的长度厘米,为学生揭示刻度、刻度线以及“0”刻度线,为学生演示1厘米的长度等等,这种灌输式的多媒体应用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师将多媒体情境分成几个连续性环节:①说一说,你在直尺上发现了什么?②找一找,你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了吗?③议一议:你在直尺上还能找到哪些1厘米?④答一答,抢答多媒体课件中卡通人物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优化和改进,使得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感性的积累,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情境的互动性,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开始了新知的学习和探究。
三、 在“时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寻求平衡
尽管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更具体、更形象地理解与应用数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寻求平衡,为传统教学手段保留必要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如纸笔运算、动手操作、画图制表等数学实践活动,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能力的发展落到实地。
如在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展示了包装袋上的标识以及散装饼干称重的场景,虽然学生对此较为熟悉,但是依然割裂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感性基础。因此教师去除了多媒体情境的单一性,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去商店或超市调查有关物品净含量的数据并感知轻与重,查询有关秤的知识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不同物体的重量,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具体的重量;再分组讨论,什么叫净含量?将多媒体情境与学生的这些传统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载体,使得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多媒体课堂是教育教学前进的趋势,每一个教师都要敞开怀抱去迎接这一变化。我们应当秉承“努力实践、积极反思”的优良传统,在多媒体情境创设这一时代命题中,开创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❺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林旺小学林莉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计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创设情境是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下面来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创设情境方法。 一、 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 如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教材上熊猫分竹笋的画面,创设熊猫京京招待客人的情景。上课伊始,小精灵讲述京京一大早采来新鲜竹笋,准备招待华华、盼盼、亮亮、红红几位好朋友的事情;接着,小精灵提出: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的问题,并请大家帮助小京京。动态的画面,配以生动的讲述,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热情招待客人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 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情境。 如在教《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教材中 主题图编成了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有一天,小猴和他的好伙伴下山去玩,走着走着,他们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急忙摘了一些,兴冲冲地回家了。猴妈妈看到孩子们拿回来了这么多桃,可高兴了,说:今天,妈妈给你们分桃吃。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同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利用谈话方式创设生动的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轻松愉悦的谈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情绪饱满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是这样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春游?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了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接着,出示春游租船的情境图,让学生谈图中的小朋友去哪春游,碰到了什么问题?这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 如在教《平移》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游乐园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现象。 五 、利用生活知识创设生动的情境。 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变绿了,小树也发芽了,很多同学都想去春游,三合小学的老师组织二年级同学去春游,他们要坐船去。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问题:有四个班,怎样坐船合适呢?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方案,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班的同学坐一条船,怎样按排呢?学生很自然就进入思考。运用情境,让学生自由进行选择,再根据选择自行列式,符合认知规律,学习材料来自学生,学生感受亲切,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利用游戏创设生动的情境。 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使以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投入整堂课的学习当中。如在教《克和千克》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让两位同学每人背一位同学进行一场比赛,学生积极地进行活动。 总之,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数学当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❻ 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新情境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多种特性的网络通讯技术已被引入到课堂。多媒体计算机集图像、图形、动画、音响等功能于一体,使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新颖,手段更加多样,能够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巴浦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多媒体技术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各种因素依靠课堂教学的即时反馈调节给学生的大脑皮层以多层次、多部位的刺激。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多种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所以广大教师应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进行现代技术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发智慧的钥匙,也是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好奇、好动是中小学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他们常常是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索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恰当地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出好的学习情境,提供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的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因为课标中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能使学生产生极强的求知欲望,使教育信息处于最佳的传输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觉、积极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和我乐学,实现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最佳结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教学内容,获得思想启迪。
二、利用网络教室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动机
整个中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泼,直观性强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大部分学校已建立了网络教室,它既能有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空间,又有互相监督、及时反馈的功能,在这种教室里上课本身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情境。教室内的布置、设备和特有的功能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会给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情相融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识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及时沟通,反馈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注意引导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鼓励其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之主动解决,排除困扰,保持自我调控,大胆尝试,操作积极主动。
多媒体技术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向上,进而发展其智力。采用小组间交流,表现方式为屏幕显示、电子抢答等,教师把自己做好的课件播放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显示器观看到课件的内容,达到师生交流,起到概括补充的作用,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学生答题时,教师通过屏幕监视器发现哪个同学做得好,可指名为同学们作示范,做的不好的同学,老师可以对他进行指导,为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再把重点内容精彩的部分经教师剪辑后回放一遍,达到最佳效果。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需要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课文里所描绘的情景,才能理解意境。形象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形成。爱因斯特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激发想象是多么重要。
首先,教师要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细致观察的机会。因为观察是人类的认识自然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首要渠道,是学生智力赖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观察与想象是密不可分,教师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抓住机会激发其展开想象。这样,学生不仅体会了所学知识的思想感情,而且再造了作者的内心的情感,为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提供了足够的形声信息,使之领悟情感,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意境,古人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文描写的情境,通过多媒体使其画面形、色放大后,再展现出来。新奇的景象,鲜艳的色彩就变得具体可见,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这样,课本内容就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学生也就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

❼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创设需要注意什么

引用的这家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4c23d01000boh.html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情境营造的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情境营造的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情境营造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隹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思维就得到了大大激活。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
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蕴涵着较深层的数学问题,问题发端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例如,一位六年级数学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毕业前夕。六(1)班准备买一个标价为十元的杯子作为毕业纪念品,经过与店主的交涉,店主分别推出了这样的优惠措施:其中,A店是这样的:每只杯子一律九折;而B店是这样的:十只杯子以内原价销售,超过部分一律八五折销售。现在,作为六一班的一员,你准备到那一家商店是去购买毕业纪念品,为什么?这样的题目引入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而且还蕴涵着极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3.陪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数学经验有效地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建构,而且也经历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对数学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1.创设兴趣情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例如,在“长、短”的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故事导入:“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再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创设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不同的动物骑上不同形状车轮的赛车,猜想谁得了第一名,讨论:“人们把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椭圆形或方的?”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运用已学知识去思考,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 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去引起学生的求索,对疑难问题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意境,启发学生参与,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上课开始,用多媒体播放明明和兰兰分月饼的情境,4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该怎么写?借助学生熟悉的“分月饼”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块月饼、一块月饼,到两人分吃一块月饼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教师一上课就说:“这节课我们先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十分高兴,个个聚精会神地听讲述:“同学们不论你们说出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举出的数愈来愈大,教师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答案。这时,大家都很惊奇,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教师便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正时“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3、创设操作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的“四边形”时,途中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牵强附会
“创设情境”中出现的牵强附会的问题可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情境中的数学与儿童经验中的数学相距甚远,不能引发正迁移,不利于学生走进数学。其二,情境中的数学与教材中的数学(即知识目标)相距甚远。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现象冲突。再者情境中的数学现象繁杂,主题不明确,容易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其三,教学情境创设走向绝对化,教学目标难以落实。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一课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并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一一进行解答。然而,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教师却花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创设情境,这或许对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但这是以牺牲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为代价的,这是根本不必要的。
2、避免缺乏问题性
有的教师把创设情境,片面地理解成为课前师生交流,产生亲和力的一项活动,有的理解成为激发兴趣的一项游戏、谈话等,有的把它当成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缺乏问题性、缺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冲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肯德基玩具、电池风扇等学具。课堂上,学生深深的被教师提供的玩具所吸引而久久的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问学生:“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问:“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电风扇有电池,而这个玩具有弹簧;这个能跑到桌子外面,而其他的不行;这些玩具跑得很快,而它跑得要慢些”。学生关心的是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运动而根本没有关心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
3、不注重阶段性
“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狭义的理解可认为是一种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方式应有所不同,低、中、高段分别应有不同的创设的策略。有的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
总之,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那么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会更主动,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视情况创设出兴趣情景,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此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特别注意不要牵强附会,不要缺乏问题性,还应注重阶段性。

❽ 浅谈怎样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1]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2]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3]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有关文献资料,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其创设的依据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1\3—1\4,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2.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一次在数学公开课上,有位教师上了六年级的《圆的周长》这一课题。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执教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不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课后我们大家反思: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以上几点表明了,只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1.趣味性。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可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2.启发性。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3.思考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会发现测量标准太小、测量次数太多、测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继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相信随着测量对象面积的增大,学生头脑中还会“衍生”出“平方米”。这种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领悟思想。
4.挑战性。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问题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
5.现实性。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现实生活情景问题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枯燥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把“大课堂” 变为“小课堂”。如:在我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单元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再创设买卖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发现知识的用处,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用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2.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3.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这一节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师:“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2个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个全是红的或2个全是绿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个红的和一个绿的。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看是什么颜色,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做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
4.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❾ 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软件升级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多媒体在数学学科各知识版块中的运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
数学学科的三大特点是: 严谨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和数学科学在严谨性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一些运算律的扩充,并没有进行严谨的推证,而是用默认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学好数学却不能放松严谨性的要求,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当然,抽象必须要以具体为基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不不用多说了,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特点中,本文侧重于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才有了新技术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 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相应的课件制作要求。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成两个阶段来描述:
一是低年级段(一到二、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点。因此,这个学段,老师制作的课件就要与之相适应:一要有趣,二要直观。
怎样才能做到有趣、直观呢?这就要求老师,一定在课前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还要研究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再去搜集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象的素材,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喜羊羊、灰太狼等动画形象;为了让学生理解“加”与“减”的算理,可以让静止的小棒“合一合”与“分一分”,抽象的数学知识立即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明显。
二是高年级段,学生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以求异思维为主。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课件设计过于儿童化,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思考的价值。我觉得要做到低年级趣味直观的同时,更要注重突出课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课件来呈现思维过程,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架设桥梁。
举例:圆的认识。
建立圆的概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会借助硬币、钟面等实物。刚才提到数学的学科特点时,就讲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这些物体的表象却不是数学中的圆的概念的确切反映。
数学中的圆是指“以定点为圆心、以定长为半径的点的轨迹”,但这个准确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去除实物中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其本质。那课件怎样呈现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显示硬币、钟面等实物,第二步,让计算机慢慢地隐去非本质的东西留下圆的外形,“消隐”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实质。这样的课件,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质的东西转向本质的东西,从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确。
三、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 “ 统计与概率” , “ 综合与实践” 。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内容用实例形式进行简要的使用方法和制作方法的讲解。
1、数与代数
“ 数与代数”教学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学,如“因数倍数”,“方程的意义”等,有计算方面的教学,如口算等。多媒体可以做哪些辅助的事呢?
(1)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级“9+几”的教学中,凑“十”是基本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十”是如何凑出来的,可以借助PPT“自定义动画”中“添加效果”的“动作路径”功能,把“脸谱”移动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把2个脸谱中的一个移到圆圈中,与9个合在一起正好是10个,再用10加1就简便多了。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图片的移动外,还配合了算式的转化过程,增强感性认知的同时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丰富口算练习的形式。
口算练习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口算多数情况下是心算笔记的一种计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速度和正确性。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要口算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这些形式:
第一,用幻灯片(PPT)静态呈现口算内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进行口算。好处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制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灯片(PPT)动态呈现口算内容,学生精力集中,读取动态出现的题目并心算出结果再记下来。这种PPT动画制作难度不大,动态形式多样,在自定义动画的添加效果里,有许多方式供大家选择。好处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口算兴趣。
第三,用录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内容。
前两种口算都属于“视算”的范畴,口算练习还有一种那就是“听算”,听算比视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听清题目,听觉的刺激有时比视觉更强烈,对学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练习效果会更好。
多媒体可供录音的器材很多,磁带、电脑都可以录制,现在学生用的英语“点读笔”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来口算教学上面来,而且“点读笔”的录制方式很简单,只要利用“点读笔”自带的“录音标签”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内容录好,录好后,与标签匹配上,上课时,再用“点读笔”轻轻一点录音标签,就可以播放口算内容了。学生听算式,写得数。如果一遍不行,可以听两遍,听完后,还可以再听一次核对得数。老师在学生听算、核对时,可以通过巡视了解学生听算情况。这种练习操作简便,练习效果好。
(3)PPT中“触发器”功能可以丰富练习内容或答案的出现形式。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学生回答后,需要把答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时,利用不同的动画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题目的顺序出示。如口算练习后,按题目顺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飞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声音,如掌声、铃声等,表示肯定、赞扬或,可以用图形表示错误,如“哭脸”等。不足是,学生只能按顺序回答,有点呆板,学生知道下面要做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视觉疲劳,走神或不去倾听同学的发言。
其次,还可以用“触发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实现随机出示效果,学生想说哪题就点击出示哪题答案,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乘法估算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确计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样。老师在备课时,作好预设,把各种方法都按顺序做好,记在心中,学生说到哪一种方法就点击出示哪种,这种呈现方式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按一定的设计顺序出现练习内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师牵着学生思路走,把“人灌”变成“机灌”。
(4)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可以说是大部分老师愿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难,如果老师能够设计一些巧妙的动画,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的关系,利用“动作路径”等方法,把4/12变化成4÷12,一个小小的动画,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形象再现,学生对两者性质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认识分数后的一个提高练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理解为阴影部分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这时,PPT通过旋转后,把分散的阴影组合在一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图形与几何
新课标指出:在“ 图形与几何” 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操作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因而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条件操作的决不要演示,没有条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的,就尽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体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这儿把多媒体放在第三位,不是轻视多媒体的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功能,而是凸显其价值所在。
(1)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年级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兴趣,但归根结底,这些图片都是静态的,不同的学生对图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样。那么,如何把教材中静止的画面转化成形像生动、让学生感兴趣呢?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是一段动画、可以是一段录像,可谓“有声有色”。这样的情景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例如,《圆形的面积》时,设计了“马儿的困惑”这个情景。通过对马的活动范围的讨论引入圆的面积计算的需要,即有知识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学《体积》时,教材出现的是“乌鸦喝水”情景。老师可以把静态的图片制成动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学生是最喜欢动画片的,他们在看动画的同时,储存在脑子里的生活经验也被充分调动,当教师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时,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经验说出:因为石子占有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初步感知到体积的意义。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动态的情景更感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哪些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体的支持呢?我觉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圆柱表面展开图、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空间图形等。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用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方法”,如,图片“进入”时用到“出现”,图片“退出”时用到“渐变”,根据长方体表面展开不同阶段看到不同形状,运用一进一退,把整个展开过程表现出来,形象生动,
直观有趣。
当然,也要以把这个过程图做成多张PPt,通过播放获得动画效果。如圆柱侧面展开图。

把长方形旋转后,得到什么图形?这是六年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用手捏着一个长方形纸片,以长为轴旋转,可是,由于旋转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转后的情形,只能借助想象去体会旋转后形成圆柱形状,但有的学生就是难以想象出来。这时,如果能够做一张PPT,把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旋转后形成的形状了。
(3)有助于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这是几何教学中,PPT运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视。有些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不容易通过实物操作实现,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较麻烦,更关键的是,要把拼成的图形看成长方形学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分的多
了,就接近长方形了,学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这种极限思想让学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撑,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础。
同样,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到“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上去。(演示)但是,“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还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好,课件也可以,但课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说服力。“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课件的演示效果要强于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要课堂中通过滚动硬币等测量周长比较困难,占用很多时间,而这个时间花的不见得就是必须的,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效果也比较好。
3、统计和概率、综合实践
新课标指出,统计和概率在低年级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到了高年级,则需要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体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创设情景、呈现数据、出示活动要求、丰富练习形式等。具体来说,我觉得,能够体现多媒体优势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统计图的画法,特别是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时,通过动态的“描点”(甚至可以配上声音)、连线(运用擦除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演示)另外,教学统计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没有信息,多媒体的作用就体现的更加充分了。
“综合与实践”在每册教材中分散出现,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对这部分内容重视的不够,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不容易把握。新课标指出,这部分内容,“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这句话中不难体会,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想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的准备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帮助老师把收集、整理的学科知识有序地、多种方式地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活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老师在开展丰富活动后,利用声音、图片把更多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数学游戏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作为常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拓展,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不能无原则的使用或低层次的使用(仅起到挂图或小黑板作用),扬其所长,克其所短,力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多媒体创设情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