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的数学最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个兴趣怎么培养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⑵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全国两会许多代表关注科技与教育,都在反思一个问题:中国本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培养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作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改变现状,个人认为小学 要真正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就这一课题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标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心的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而学生也比以前活泼、大胆,敢提出老师的错误,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今天的中小学素质就是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无论是从小学数学目标来看,还是从社会对教育、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去思考,目前的教学现状都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让课堂教学真正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教师方面
面对新时代教学的需求,当前小学教学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事实,成为课堂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的事实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是小学课堂教学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以下作用:要成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教室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而当今老师存在的问题有: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究交流少;操作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形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现象。
(二)学生方面
目前,我们数学课堂上仍然是更的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听不到学生的发问 。课堂上的提问仍然是教师“独占鳌头”,学生充当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观点是相悖的。经调查显示:(1)有近70%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2)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情况比较严重,缺乏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3)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还要让学生学习得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5的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学习方法:⑴动手探索: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尽可能有序地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⑵抽象组成: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分法独立概括5的组成;⑶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回顾学习5的组成的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组成的两个步骤:第一,把5个物体有序地分成两个部分;第二,根据“分”的情况抽象数的组成。
(三)放手操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知识不能仅靠传授和模仿而得来。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必须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小小的研究者,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怎样记住1厘米的长度,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厘米去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并问1米= ?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让他们用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内、室外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生生互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精神酝酿,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五)注重实践,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可以布置一道课外实践性作业;利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出所需的数据,计算家里长方体柜子的体积。
(六)注重作业的创新性
应当减少重复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李村乡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前3天修了这条路的1/4,照这样的效率,乘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请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种题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接替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以下程序。
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识的含义。
2、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交流汇报。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驰;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教师不轻言“不”字,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并寓教于乐,让学生开心地学习。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爱玩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设计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游戏活动。
⑶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首先要培养他一些逻辑性的问题,因为有很多逻辑性的问题,需要用数字来表达解答,只要孩子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很愿意学习来培养这方面的学习习惯
⑷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直接总结方法,特别是那些生动的方法,育教于乐就可以了
⑸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
一、精心经营课堂,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特点及小学生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情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巧妙设计,诱发学生欲望,产生强烈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引入新课时,先让学生猜谜语:一位老爷爷在河边钓鱼,小王上前问道:“老爷爷,钓了几条鱼啦?”老爷爷一笑说:“几条?哈哈……6条无头鱼,8条半截鱼,9条无尾鱼,你猜猜,一共几条鱼?”(学生迟疑了一阵)想想“无头,半截、无尾”这几个词……对了,是0条。别看这0,它的用处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跟0很有关系呢!请大家要特别注意,看0怎样显神通。这样老师不仅使学生耳目一新,凝聚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而且轻松自然的引入新课。
2、巧设故事,激起兴趣。
如教学分数的性质时,讲故事:美猴王分仙桃给小猴,“30个仙桃分给你们6只小猴,高兴吗?”“不高兴。”“300个仙桃分给你们60只小猴,高兴吗?”“高兴,高兴,我们很满意)此时,让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是小猴,你高兴吗?其实,小猴不动脑筋,30÷6=5(个)与300÷60=5(个),结果一样。又如在讲“平年和闰年”时,讲这样的故事:爷爷在给小明过五岁生日顺口说了一句,“小明,你真有福气,五岁过了五个生日,而你哥哥九岁才过了两个生日。”哥哥小伟吵着说:“爷爷,你太偏心了,虽然我要学孔融让梨的品格,可也不能不给我过生日啊)此时,学生带着故事悬念来学“平年和闰年”知识,一定兴趣十足,巧设故事后,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吸引力。
3、动手操作,激起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多制教具和学具,如口算卡片、钟面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三角形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纸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产生。又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时,老师先把全班同学按每4人一组分成小组,然后让学生拿3个同样大小的圆实际分一分,同学们一边剪一边拼,相互讨论着、评议着,有的同学把每个圆剪成4个1/4块,然后把3次剪成的12个1/4平均分成4份再把3个1/4块拼在一起,每份得3/4块,有的同学把3个1/4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分3/4块,还有的同学把2个圆放在一起,平均分成2分,每份得1/2块,再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得1/4块,然后把每份1/2块和1/4块拼起来,得到每人分3/4块。通过分拼,使同学们理解每人分得3/4块和3÷4=3/4(块)的密切联系,明确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4、数学游戏,激起兴趣。
组织游戏性质的分组比赛,开展为组争光的练习,使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望得到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了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商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学生所学变化规律逐步达到熟练,设计了一组练习,在黑板上贴出了0.0001、0.001、0.01、0.1、1、10、100、1000、10000这九个数字卡片,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找一名学生站在讲台前面,老师提出问题,100缩小1000倍是多少?有4名同学想出答案后抢卡片,抢对后给小组加分,最后看哪个组为获胜组。为小组得分,同学满意而归。其他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高涨,游戏比赛过程中,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已深入人心,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培养了判断能力及探索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以兴趣带创新,重在思维,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喜欢研究数学的热情,学习数学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数学道路的每一步。因此,我们应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方法,还学生“自主权”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给一点思考时间,多留一点活动余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新知识。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在学生理解倒数意义后,大胆放手由学生出题,第一个学生出 ,同时很快说出它的倒数,第二个学生说 后,教师问:“能不能有新意的题?”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出了假分数、带分数、小数以及特殊的“1”、“0”等,在学生讨论中,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鼓励求异,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三分批评,七分表扬”,用赞许的眼光看待学生,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即使学生回答错误,首先要肯定其积极思维的精神,再指出错误所在。比如在教学“比较两位小数大些,一课时,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生活中,如果你的钢笔坏了,四个商店都有同一种钢笔,甲店标价3.80元,乙店标价2.95元,丙店标价3.45元,丁店两支一起卖每支2.50元,你怎么办?(答案不唯一)”这道颇具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教师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在全班讨论后,A生说:“买乙店的。”B生说:“买丁店的。”老师说:“丁店不卖一支,怎么办?”学生沉默了,很快,C生说:“两人一起买。”全班为他鼓掌,D生说:“买甲店的,价格贵,买得放心。”教师笑了:“生活中,确有便宜没好货的现象,但也不乏价廉物美,还有别的方法吗?”M生说:“不买,到店里修一修。”独特的思维,精彩的议论,赢得了全班再次热烈的掌声。
教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