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四下运算定律单元复习课怎么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7-49页《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经历复习的全过程,学会复习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计算。
【教学准备】:PPT课件、 答题题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在数学方面已经学完了三个单元,它们分别是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这三个单元的内容,哪个单元的内容最多,难度最大呢?(第三单元) 同学们的感受和我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就利用这节课来对第三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好吗?(好)板书课题:第三单元 整理与复习
二 、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1.要复习好这单元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单元的主题图有哪些呢?(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同学们在山坡上植树...)
利用这些主题图我们分别学习了那些知识呢?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说一说,说完后用姿势来告诉老师。
2.汇报、交流、梳理知识点
(1)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抽生说出,后大屏幕出示运算定律和相应的字母公式。
a、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b、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乘法的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前两条引导学生说出即可,乘法分配律要着重强调。(乘加的形式必须掌握,乘减的形式要求优等生也能过关,之后引导生口头做两道练习题,并强调运算定律不仅可以顺着用还能倒着用)。
a、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 x b = b x a
b、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或: a×(b+c) =a×b+a×c
拓展:(a-b)×c=a×c-b×c 或: a×(b-c) =a×b-a×c
指导同学们口头解答下面两题:
简便计算:
67 x 76 + 76 x 33 88 x 102
=76 x(67 +33 ) = 88( 100 + 2)
=76 x 100 = 88x 100+ 88 x2
=7600 = 8800+ 176
= 8976
(3)连减的性质。
a、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 - b - c=a - (b+c)
b、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 - b - c = a - c - b
(4)连除的性质。
a、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 ÷ b ÷ c= a ÷ ( b× c )
b、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 ÷ b÷ c=a ÷c ÷b
运算性质要求让学生说出来,师适当提示。并强调每一种性质都可以逆用。
(五)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图。
1.师:请同学们在这单元的知识网络图上用字母填写完整有关内容。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2.填完整后,同桌互相检查,师抽学生分别回答定律或性质,同时把正确答案公布在大屏幕上。及时鼓励做得好的同学,再次提醒乘法的运算定律很容易出错。 (六)归纳解题四步骤:(边归纳边板书: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a.(看)看数据的特点,运算符号的特点;
b.(想)想用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
c.(算)巧算、妙算; d.(查)检查。
温馨提示:做题时要自觉的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才能提高做题效率哦!
二.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一)我会选
(大屏幕出示选择题,引导生理解题意后回答第一题,第二题让生自由审题后做出选择,第三题抽生读题后找到正确答案)
(1)40×(8+25)=40×8+40×25,这是用了( ),使计算简便。
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
(2)61+72+39+28=(61+39)+(72+28)运用了( )。
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140÷ (5×7)=( )
A.140÷ 5×7B.140÷ 5 ÷ 7 C.140÷ 7×5
(二)判断并改正。
判断:对的在□里写出依据;错的在□里订正。
意图:在师的带领下理解题意,逐一公布答案,强调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
(三)解决问题
(四) 练一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 85+126+15+74 (2) 25x32x125 (3) 487-139-87-61
(4) 83x47+53x83 (5) 3600÷(36x4)
三. 师小结谈话。
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哪些内容呢?
(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连减,连除的性质,并在具体的题目中灵活运用了这些定律和性质,解题的方法等)。
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衷心的希望同学们不仅要记住这些定律和性质,还要学会灵活的用它们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做事效率,让我们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⑵ 小学数学一单元文化点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
⑶ 小学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总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等)中应该能找到相关内容。
⑷ 如何设计好数学单元教学
根据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出发,由教师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并找准该单元的知识重点,难点及关键,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完成重点、难点及关键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 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实际上是为单元教学定方向。方向能否定得正确,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使所定目标切实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测性。一旦所定目标具有上述“三性”,就能真正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判断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参照系。这样目标备课,教学就会因方向明确而少走弯路。
2 抓关键、教给学生方法
首先弄清该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在新与旧、难与易,相互制约方面有哪些联系,找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其次在认真研究这一关键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拿出3~5分钟做好对旧知识的复习。一旦确认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前提,就要把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放到中心位置,采用适合儿童智力活动规律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甚至使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知识达到充分地理解,较好地掌握。
显而易见,抓关键,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找准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学习本单元的方法。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教学重点: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是: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探索。
让学生体会先“量一量,算一算”产生猜想,再“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通过操作获得一些数据,并整理分析数据,从中归纳出结论。
3 抓自学,让学生自己解答
自学,是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的学习。
由于学生在第二步的单元教学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法,因而进入第三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到学生的自学中去,认真观察学生是怎样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去解答数学题的。及时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辅导。
学生自学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他们原以为已经掌握了重点、难点知识。在自学时,又会遇到若干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暴露出个别学生对方法并未真正掌握。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在这个反复的、曲折的思维过程中,教师的辅导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恰当的启发、点拨,可以指导学生及时走出迷谷,避免浪费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做更多的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关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4 抓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该单元的知识,但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还要通过抓练习,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练习,做到举一反三。这种练习可分为三类:
(1)基本题。即与课本例题相似,且难度基本相同的单项练习题目。进行这种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单元的基础知识,切实完成识记与理解这两个层次的学习任务。
(2)变式题。源于例题,但形式与例题不尽相同,而解法与基本题又大致一样的练习题。练习此类题目,可以深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逐步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练习四第10题。
10:哪种食用油便宜些?
第一种:每瓶2.5千克 花35.00元
依据:单价=总价÷数量
35÷2.5=14(元)
第二种:有两瓶油
大瓶3千克 小瓶0.5千克
共需:48.30元
48.3÷(3+0.5)=13.8(元)
所以买第二种合算。
(3)综合题。将本单元所学知识与有关知识混合编排而成的综合型和智力型。做此类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知识能灵活运用;能让学生把本单元学到的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标志着已完成综合运用这一教学目标。
如:找座位(总复习)。
这道题综合考察学生的小数加、减、乘、除计算的能力(见图1)。
5 单元测试,及时评价学习情况
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分类编制单元标准测试题,再于该单元学完之后,进行单元测试,以检验各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编制可测性强的单元测试卷,是第五步骤的主要工作。在编制单元测试卷时,特别应注意以下三点:
(1)题型多样。既有考察基础知识的填充、判断、选择题,又有考察各种能力的计算题、操作题和应用题。
(2)覆盖面广。单元测试题能充分反映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性诊断。
(3)呈阶梯状。既有与“识记、理解”相对应的基本题,又有与“简单应用”相对应的综合题,还有少量难度较大的能考查创新能力的思考题。
通过测试,可以从识记、理解、应用的不同层次上准确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能据此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进行矫正和补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重新讲解和点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能扎实熟练地掌握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⑸ 在集体备课中是如何落实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的理解就是: “ 一日活动皆课程 ” 就是在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中都可以渗透课 程, 可以渗透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也可以渗透一些常规教育。
⑹ 小学数学案例设计!
这种题在小学经常用到,学生容易混淆:先确定单位“1”,单位“1”的数作除数。专求每米重就用长度做除数,属求每千克长就用重量做除数。讲解后再做练习,如:小刚2/3小时走了5/6千米,他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走一千米用多少小时?
⑺ 关于小学数学课本每单元的最开始的主题图 和教学的关系大吗
不大,那是编书者瞎编的,最好是根据你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经验引入知识 ,
可以斟酌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