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发布时间:2021-01-30 22:25:34

❶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的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部分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本人在课题实验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过程中贯穿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早读课上进行预习。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有时我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看谁不用老师讲,能在预习时就把知识学会。”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都是埋头看书、积极思考。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有时下了课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我有时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例如我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预习后一个学生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会算了。例1:4/7+2/7等于4个1/7加上2个1/7是6个1/7.等于6/7不就完了吗?例2是两天共修路13/20千米,第二天修7/20千米,求第一天修的.就是用13/20-7/20等于13个1/20千米,减去7个1/20千米,还剩6个1/20千米就是6/20千米.”我问:你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怎样算呢?”他也说对了,于是我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呢?你还讲得上来吗?还有加减后要注意什么你知道吗?”他沉默了,于是我告诉他:“你再看看书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明天讲课时我一定请你给大家讲。”第二天课上我真的提出这个问题,请他回答。他说:“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动,一动就说明不了例1算的是一共多少个1/7.例2算的是还剩多少个1/20千米.加减后要想着约分。”他全答对了。我当众表扬了他预习认真,有一定自学能力,不依靠老师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学会知识。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凡是他们在预习时已经把知识弄懂了,在课上议论时就积极发言。凡是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每次上新课时,我都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议论提纲,低年级认字有限我就口述提纲学生看书自学时不断地小声提示。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组内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例如:一道加减两步应用题: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明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三天看完,第三天看多少页?下面有线段图和文字分析,两种解答方法列式,我提示了三点:(1)结合条件看线段图是怎么回事?(2)例题是用了几种方法解答的?(3)每种方法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学后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议论,议论时紧紧围绕提纲,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议论研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由后进生提出问题,由优生给耐心讲解,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争论。也有时纷纷邀请老师去参加他们的争论。议论开始时往往分歧很大,议论一段时间之后,意见就会渐渐趋于一致。不愿参加议论的也可以自己继续看书自学。通过自学议论,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梳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三).课堂教学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通过自学议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一般地说,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例如我教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通过学生预习、自学、议论,我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已经弄懂,但也还有部分学生是半懂不懂。研究时我问:“什么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能按意思说一说什么叫周长?答后我又要求谁能按书上的说一说?说不好可以照书说,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周长这一概念弄明白,我让学生读一读例题。例题是: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一共长多少厘米?”我问:“谁能用加法列式计算?后进学生很快列出:8+5+8+5=26(厘米)。8+8+5+5=26(厘米)。中等生列出8×2+5×2=26(厘米)。我表扬同学们解答应用题真灵活。我又问:“以上都是三步列式,谁能用两步把它解答出来,并说出列式的根据?”因为学生已经自学议论过课本,所以很快列出(8+5)×2=26(厘米)。但一时说不上根据来。我把板书:8×2+5×2和(8+5)×2用“=”连起来,启发诱导,结果一个学生说:“根据是乘法分配律,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使用,我追问:“你怎么想起来的?”她说是小组议论时就提出来了。我继续问:“8+5”求得什么?为什么乘以2?学生都能回答。我说:“我们把这道题求出了,能否找个求所有长方形周长的规律呢?”课堂一阵活跃,学生总结出(长+宽)×2=长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结论后,我又引导求正方形周长,很快就得出边长×4=正方形周长,我问:“求正方形周长为什么要边长×4呢?”一个中等生说:“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所以就得用边长×4。”请看上面讲课过程,老师只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解决问题的。是学生讲解为主,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就是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四).教材中的难点部分要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当中有的概念、法则不容易掌握,有的复杂应用题不容易理解。学生通过学习、自学议论,仍然无力自行解决的,这就是教材中的难点,我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在精读中把难点分散,逐个解决,以求得深刻理解。例如我教“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不困难,但通过插图理解法则的算理比较困难。于是,我就把这部分教材分成四段,让学生一段一段地精读,一段一段地帮助他们理解。第一段,我让学生注意思考为什么1/2公顷×1/5小时就是求1/2公顷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1/2公顷×3/5小时就是求1/2公顷的五分之三?第二段,我让学生注意看图,看一看为什么1/5小时割1/10公顷?
为什么3/5小时割1/10公顷?第三段,我让学生着重弄懂一份是一公顷的1/2×5,分母中“2×5”怎样解释?第四段,我让学生着重研究推导法则的全过程。就这样,我分层次地引导学生精读一段,引导帮助一段,看明白一段。把这部分教材精读完了,再和老师研究,困难就减轻了。有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成果,就再次让他们精读和议论。(五).复习课上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我都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看书温习和课前预习、课上自学不完全相同,通常的做法是:一节复习课用15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用10分钟相互研究,用1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在学生看书温习之前,我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温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复习正、反比例时,我就提出: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正、反比例?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利用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利用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正、反比例各有什么性质?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温习、思考,就把这部分知识系统地整理清楚了。在温习中有什么疑难一定记下来,在互相讨论时提出来,共同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最后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的温习比老师主观设计的教案效果好,更有针对性。

二、不同教学内容中渗透自学方法的培养。

数学课本中有插图,有文字。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的内容各不相同。有概念,有法则,有应用题的分析讲解,有图形和表格的说明……。为了使学生能够看书自学,必须给以具体指导。(一).概念的教学,应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对这样的教材,我告诉学生应当把上面的具体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结论是怎样总结概括出来的,可不能上来先背结论,上面的具体材料是讲道理根据的,结论是从上面的具体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仔细阅读上面的具体材料,就弄不懂结论的来龙去脉。先背会结论,不懂道理,是不会把知识真正学到手的。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我教分数意义,要求学生按次序看三幅图,每一幅图要看下边小字讲解说明,第一幅说明几分之一,第二幅讲解几分之几,第三幅接触并理解单位“1”,看后就明白什么叫做分数了。分数看懂了,再去看什么叫分母、分子、分数单位。这样教材图文并茂就大大有利于老师讲课了。(二).法则的教学,要注意看竖式旁边的注释。我告诉学生遇到这样的教材,不能光看竖式,特别要认真看小注。例如人教版第六册数学课本中,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简便算法。教材中讲,要先从被除数和除数中划去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就简便了。但是有余数时,还要把划去的0再添上,竖式旁边就有这样的小注。“注意:余数末尾要添0”,由于平时的培养,学生预习时都很认真地看了这行小注,但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就赶快画上了“?”。在自学议论时,果然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道题的竖式是:81200除以2300商35余7

有的说:“末尾的0已经划去,没有理由再添上了,可能是书印错了。”有的说:“书上让添0就添嘛,”什么道理说不清。有一个“小淘气”突然发言了。”如果有81200元,分给2300名职工做奖金用每人35元,余下的是7元呢?还是700元呢?假如会计说就余7元,保准是他贪污了693元。”这时我启发其它同学思考这个问题怎么理解有道理又有根有据。一个掌握知识扎实的同学说:“我同意得添0,因为我验算了,加7不得被除数81200,必须加700才得被除数81200……”。在大家渴望知道这一知识时,我讲了一下道理。根据除法性质,被除数与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计算简便,但与余数毫无关系,“7”在百位上它表示7个百,所以还必须添0,得数应是35……700才对。经过这场争论,学生不但把余数末尾添0的道理弄懂了,还获得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进一步体会到了竖式旁边的小注的重要性。(三).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注意看题目下面的分析。讲应用题时,例题的下面有分析讲解,这是编者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而设的。开始时学生不注意看这部分内容,而是看完了题目之后,就急急忙忙去看列式。这样做,学生虽然能学会一些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但是,他们分析推理等能力却没有得到良好训练,因此,独立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提不高。我教五年级时,班上来了个留级生,他自学能力很差,语文成绩尚可以及格,数学是习惯于老师讲给他听,我决心帮助他补上这一课。在学工程问题时,讲完后我就把他留下,让他踏下心来认真看例题和下面的分析,看一段给我讲一段,他讲不清的地方,我给以启发引导。看到最后一道例题时,我就让他独立去看,把整个例题看完再讲给我听。结果他理解得很好。为检验他是否真懂,我还问了他两个问题。“这种题和什么类型题的题目相似?有什么区别?”结果他都说上来了。最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没认真看过数学书上的这些内容,留了作业我就瞎做,所以有好多地方都没有真正弄懂,这次我算是真明白了。”我问:“这次是老师给你讲明白的吗?”“不是。”“是谁给你讲明白的呢?”“是课本。”“对,希望你以后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多向课本求教。它就在你的身边,是你的良师益友。”从此以后,他很快养成了看书自学的习惯。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入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讨论解答的,就让学生互相交流共识。当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在适当指导。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就让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40分钟做起,指导、点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苏联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❷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一、编拟提纲,让学生逐步掌握读书自学的方法
在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的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组连续性的、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题。上课时,让学生在这组思考题的指导下去读书、读例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动脑思考、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方法或答案。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的分数应用题时,可以用以下思考题指导学生读书自学:1、这个圆可以用几表示?2、如果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3、从"1"里去掉3/8,看剩下多少?4、5/8是怎么得来的?5、3/8是几个1/8?6、8个1/8减去3个1/8,得几分之几?7、1减去3/8,要把1变成几分之几?8、结果怎样写?
让学生在这组思考题的指导下去读书,读例题的分析与解答的过程,通过认真仔细地思考,从而明确"分数的特点及解题规律"。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去读书,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地掌握读书自学的方法。
二、以练代讲,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自学的良好习惯
对于某些知识的教学法,可以采取以练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读书自学,如在讲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和五册的除法--"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前,考虑到这节课是以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作为基础的,学习"一位数除以二位数"除法时,学生已经懂得"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哪一位除后面有余数,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继续除"的道理,一位数除以多位数除法就可以以此类推,教学时可以以练代讲,在学生阅读教材后,利用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学生会认真地再一次在书上去寻找方法。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督促学生认真读书自学,这样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以议代讲,让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思考方法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新的知识,可采用"以议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思维,由于教师没有讲解而让学生议论。因而每一个学生不仅能积极地、自觉地去读书、找答案,而且都想说出自己的答案,也想听一听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当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不符合时,必须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是自己的对。还是别人的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反复议论。不对的答案被淘汰了,不完整的答案大家补充完整了,原来懂得的同学,通过反复思考,更加理解,原来不理解的同学,也受到启发,逐步懂得了,这个不断议论、不断使答案完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爱动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作者单位:157136 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林业局第三中学)《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文档1

❸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而数学自学能内力是指通过自学教材容等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会学习 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正如 受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怎么样学?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数题,而是将许多的生活中运算加到小学的知识中,这样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学数学的成绩加大了难度.那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方法才能学好小学数学?

以上九点是有关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提出相关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成绩.

❺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小学数学,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要使一堂课妙趣横生,趣味足,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使学生在教师惟妙惟肖的导入中身心集中而投入,从而不自觉就陷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把呆板、乏味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产生解决他们身边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上数学课的错觉。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控课堂氛围:如果他们想表达的欲望强烈,我们不妨来一个小竞赛;如果他们看上去很疲倦,我们可以插上一段游戏;如果有人闹情绪,可讲个笑话幽默进行调剂等。总之,教师只有千方百计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数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此,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不会误解题意。认真审题,就要学会“抠字眼”、“拉关系”。如“和”、“差”、“积”、“商”各表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这些题应用哪种方法来解,都要审清,抠准。要准确把握所设问题和所提供的哪个已知条件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是多,是少,还是倍数关系,都要拿捏准确。
2、培养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又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计算和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读题,一边思考的习惯,在思考时不是简单的动脑,而是手脑结合,主是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在草稿书上逐一罗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解决最后问题先从哪个环节入手,都作一番清理,不但在头脑中,而且在本子上,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才不至于“乱点鸳鸯”。
3、培养学生做题检查的习惯。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例作了预防,但在批阅中还是经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尤其有一些学生犯的错误具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对于这样的错误,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形式,面对面地教学,指出其错误之处,让其订正,确实能收到好的效果。可时间一长,学生又“旧病复发”,教师又需加以指正,长此以往,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常常进行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屡教屡犯呢?在学习了参与式教学法之后,我突然感悟到:是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出错是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订正又被教师太过于包办代替所至,因此,在处理错题订正的问题上,教师不要一来就指出学生的错因,而是让他从题目、数据、计算过程、最后的答案各个环节逐一检查,真正参与整个检查过程,在学生实在找不出错因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给予讲解,让学生感悟,体会。只有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教学才会有收效。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学生所学课本中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归纳的重点内容,每学习一个内容,要把分散在课时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数学的概念,算理,就成为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刚开始时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也没有将概念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讲解和定论,近年来,数学概念要不要归纳成了我们教师之间的热门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尝试,从一年级接手学生的一天起,我就给学习准备了的本专门用来记录数学概念的本子,四年下来,从学生的分析、解题、判断、勘误等方面的能力来看,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不免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新词“穿新鞋走老路”,看来,该穿还得穿,该走还得走,谁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呢!
5、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要求或者说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教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一节课自我表现的回顾,上课时一般在结束前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下节课还会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平时在学习完成一个阶段后,习惯于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为的自动化。经过反思,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与同学分享,将不足与缺点摆露出来,与大家坦诚相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处。
三、求异思维的开发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依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教师会认为课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在与教师作对,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顽皮捣蛋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新课标教学,恰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只要合乎逻辑,都给予肯定,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然而,学生求异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的相信课本,相信教材,甚至相信教师,发现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的问题或事物,都要大胆的问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半”这个计算时,学生能想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两份,就能求出“一半”,这时,我问道,谁还有求“一半”的方法呢?学生先是沉默,后是动手试探计算,有一名学生说到:“一半就是二分当中的一份,即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又可以表示为0.5,所以可以用这个数乘二分之一或0.5”。看来,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教师还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就像参与式教学中的学习培训内容一样,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在一系列的看、想、做、说的过程中自主感悟,养成自学习惯,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数学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

❻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两面者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要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这是新课标《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课堂教育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作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股使学生能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有效地学好数学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地接受信息,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其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能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具体操作如下: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初中学生对数学课感到枯燥乏味,其主要原因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把上数学课当成一项被动的毫无主动需求的接受。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硬中挖掘素材,如:通过看展览,实地参观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学习与祖国建设事业的关系;结合教材,介绍数学史上的名人轶事等。
2.以良好的契机入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性较差,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的自学意识更差,数学学习上,多数学生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习惯,总以为数学法则老师会教的,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数学新课的习惯,对初一新生做过调查,只有5%左右的学生能预习新课,预习也只是阅读课文、看看例题材,很少有同学会认真通过预习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所以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和种好习惯,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因此如何做好课前预习是当务之急,但课前预习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课本,而要通过预习达到如下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熟悉新课内容,能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课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也可以带着问题来上课,提高了听课的效果,能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课内容。所以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抓预习这一环。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出发,经常引导学生使用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推理等方法,来进行概念自学、定理自学、例题自学,通过“看题――分析――思考――解答――对照――回顾”来进行尝试,总的来说,课前的自学方法可以概括为:“读、想、写、练”四个字。以读、想、写、练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新课推出后,由于学生已经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大部分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甚至部分学生对新课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对新课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解决,随之进行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再把一些易犯的错误,或其他解题方法可以补充介绍。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中,尽量做到:学生可以看懂的内容就让学生自己看;经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想;通过讨论可以解决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弄清楚;可以独立完成的作业,就让学生自己去做。总之,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原来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动脑、亲自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课后必须坚持不懈地组织与指导。可以多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知识,譬如说些“趣味题,脑筋急转变”等等,通过这些课外学生感兴趣味读物,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同时教师也应将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譬如说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又如记忆方法,重要的概念和性质要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找出规律;再如应用方法,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并灵活地创造性运用。通过这些课外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加强监督、重视自学信息及时反馈
根据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初中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他们,不把他们不做“小孩子”对待,放手让他们去大胆实践,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对他们的优点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恰如其分地予以鼓励和表扬,对他们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点,机智地给以指导、监督和准确的批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重视并有计划地实施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其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学生数学自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❼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自学能力

数学因其学科自身的特点,不易自学。如果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储备,在小学高年级开始比较系统地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对于今后自学数学是相当有利的。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有助于自学方法的形成。
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基础。学生上课前进行预习,就可以对所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就能从容不迫、精力集中、目标明确,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通过预习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自学研究,提前思想,做一番独立获取知识的尝试,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有好处。
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素养,阅读能力也随着年级逐步得到发展,此时加强预习,效果将更加显著。但是,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还是要做必要的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读数学课本,初步理解课本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学生了解:明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与哪一项旧知识有联系?与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开始阶段,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引导性思考题以帮助学生预习。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说明这种关系?(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要求学生试着看懂例题,并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
第三,例题下面的“做一做”试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四,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预习工作开始阶段要向学生反复交代这些步骤,经过了解困难在哪里,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扶手,自学方法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得以形成。
二、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有助于自学习惯的养成。
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只是学生学习时间的一小部分,如果课后没有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温故而知新”,尤其对数学知识而言,如果没有及时复习,不但谈不上掌握,更别说是应用了。
到小学高年级,许多知识在低、中年级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展示一幅“知识递进关系图”,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确新知的基础,为预习提供帮助,二来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好比一条链子,一环扣着一环,如果有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就好比链子掉了一环,就会散了。当然主要目的是要告诉学生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对学生课后复习,教师应做好指导,以督促其形成习惯。
首先,不动课本不做作业。对当天教的例题,必须进行复习;对当天教授的概念,必须进行复习;对当天学习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必须复习……没有复习的话,就不能动笔做作业,更要避免那种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的不良习惯。
其次,改革作业形式,提高复习的兴趣。传统的作业题目是现成的,学生预习时就有可能完成,如果教师再布置,等于让学生“吃冷饭”,食之已然无味,更谈不上兴趣了。为此,结合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自编作业”。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本,回顾课堂学习的主干知识、重点难点,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能要进一步搜集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相关资料,从而找到提出问题的最佳角度和答案。这样,学生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旧知识,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还增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分层设计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是新课程的目的之一。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不能强调学生必须人人完成一模一样的作业,这样既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消殆学生主动探索的进取心。对学困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必须完成基础性的作业,对学优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发展性的题目。同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操作性的、实践性的作业。比如教学完“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画出指定面积的图形,这比起单纯计算图形的面积,学生的兴趣强多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课后的复习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寻找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❽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编拟提纲,让学生逐步掌握读书自学的方法
在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的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组连续性的、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题。上课时,让学生在这组思考题的指导下去读书、读例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动脑思考、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方法或答案。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的分数应用题时,可以用以下思考题指导学生读书自学:1、这个圆可以用几表示?2、如果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3、从"1"里去掉3/8,看剩下多少?4、5/8是怎么得来的?5、3/8是几个1/8?6、8个1/8减去3个1/8,得几分之几?7、1减去3/8,要把1变成几分之几?8、结果怎样写?
让学生在这组思考题的指导下去读书,读例题的分析与解答的过程,通过认真仔细地思考,从而明确"分数的特点及解题规律"。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去读书,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地掌握读书自学的方法。
二、以练代讲,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自学的良好习惯
对于某些知识的教学法,可以采取以练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读书自学,如在讲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和五册的除法--"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前,考虑到这节课是以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作为基础的,学习"一位数除以二位数"除法时,学生已经懂得"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哪一位除后面有余数,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继续除"的道理,一位数除以多位数除法就可以以此类推,教学时可以以练代讲,在学生阅读教材后,利用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学生会认真地再一次在书上去寻找方法。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督促学生认真读书自学,这样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以议代讲,让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思考方法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新的知识,可采用"以议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思维,由于教师没有讲解而让学生议论。因而每一个学生不仅能积极地、自觉地去读书、找答案,而且都想说出自己的答案,也想听一听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当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不符合时,必须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是自己的对。还是别人的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反复议论。不对的答案被淘汰了,不完整的答案大家补充完整了,原来懂得的同学,通过反复思考,更加理解,原来不理解的同学,也受到启发,逐步懂得了,这个不断议论、不断使答案完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爱动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❾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先提高孩子的懂事程度。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