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审题习惯

小学数学审题习惯

发布时间:2021-01-30 10:59:16

1.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认真审题的习惯 课题计划

在每次学生做题目时,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我认为审题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二是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各种错误的式子。三是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如单位不统一等),但在做题目时候却忘记了。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显得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题习惯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读题的习惯
1、仔细阅读
学生审题不认真会造成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是把题目抄错,有的甚至能第一行抄到第三行;二是解答实际问题错误率非常高,有的学生解答过程难以理解。可在找他们来当面订正时,只要让他们把题目一字一句地读两遍,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由此可以知道他们在答题前并没有读题,更谈不上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只是从中找出数量,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一个算式解答,错误率自然不会低,这还不能排除做对的学生中有蒙对的可能。即使是中高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认识不少汉字,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可以把题目读通,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的惰性更甚于成人。如果在一、二年级时养成了根据题目的形式解题的习惯,自然就不会想到自己去读题,再费脑筋理解题目意思。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从阅读入手,让学生在读题时读出声音,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手指着读。为了让学生在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破句,把题目读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同桌互读,避免在齐读时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题前找出甚至是划出关键词句,读题时要求突出关键词句,读题后要求分析关键词句并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如在“小红今年15岁,比小明大3岁,小明今年多少岁?”中,“比小明大3岁”,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这样在读题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进行了审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读题能力自然会有较大的提高。
2、设计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磨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
例:判断 “2千克铁比2千克棉花重”。这道题故意选取了两种密度相差很大的物质进行比较,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会被两种物质反差强烈的那种外在属性所迷惑,却忽视了题目中需要比较的内容。其实不光是学生,即使是成人如果不留意也可能会上当。练习这类题时引导学生剥茧抽丝,弄清题目的真正要求,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可以培养学生拨云见日的审题能力。
3、、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
华罗庚先生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善于处理和利用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差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如何对待学生审题时出现的差错是一门学问。学生审题出现差错可能是因为不够仔细,也有能是本身对题目中的知识点不理解。老师首先要区别清楚“错误的同学”和“错误的想法”,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引导。如果学生发言一次,就被批评一次;发言一次,就被嘲讽一次,那他们哪里还有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他们只能学会如何因循守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照自己的经验解题,缺乏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动力,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即使审题时有新的发现也不敢轻易表达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甚至会形成自闭的心理。教师要善待学生审题时发生的错误,对认真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对理解不正确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纠正审题的偏差。但教师也不能丧失原则,故意迁就甚至是“讨好”学生。在一个融洽的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老师不断地鼓励同学、总是微笑着面对同学的错误,而学生在老师的呵护下,在一个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中真正得到进步。
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 、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 ,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 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 )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 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 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 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 坏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良好的审题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耐心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同时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针对不同的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 怎样培养小学生认真审题的作业习惯

1、审题清晰要动口.
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要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
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2、审题全面要动眼.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例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3、空间观念要动手.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等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4、良好习惯要动脑.
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在“客车每小时行驶285千米,比货车快4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中,“比货车快45千米”,到底是谁比货车快,谁快,谁慢,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这就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点,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只有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 如何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研究成效

审题即弄清题意,通常包含三个环节,即解题前对已知与未知事项的初步分析与观察,解题过程中对题意的进一步分析,解题后的检验与反思。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科学的审题方法,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提高数学审题能力。基于学生年龄层次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能力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这四块内容交互融合。为此,我针对二年级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审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作了系统的归总与分类,把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措施综合成一种体系,经实践提炼和应用验证,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渗透认真审题的观念,强化审题意识是前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审题能力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
(一)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二)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三)师生共同建立审题常规,树“审题之星”是强化学生认真严谨审题的催化剂。在审题常规中正面导向要求学生做到读题认真仔细、逐一检查纠错等途径切实有效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同时善于洞察和捕捉学生审题闪光点进行鼓励,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可全班树立“审题之星”横向评比优秀的画“☆☆”,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还可个人纵向比审题有进步也画“☆”。
(四)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当学生出现马马乎乎、还未看清题就草草完成了事导致错误的,或重重扣分或罚抄该题2遍或画一个“”,以加深学生审题错误的体验反思,强化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增强审题意识,养成认真读题、谨慎作业的习惯。
二、学会科学审题的方法,培养审题能力是核心
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叙述方便,下面分为计算、解决问题、操作、概念四块内容分年级简述如下:
(一)计算

二年级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仍主要以口算为主

学会“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审题方法是培养计算审题能力的核心。“一看” 指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三算”培养严谨学风,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四查”提倡反思计算,强化认真检查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一次性认真仔细计算,不抄错(或看错)数字、符号,完成后有时间要做到验算检查。
(二)解决问题

二年级

运用加减法解决比多少等一步或两步问题、运用乘除法解决倍、平均分等一步或两步问题

学会“一读、二敲、三述、四拟”的审题方法是培养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核心。一读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初步了解题意,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全面、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快速准确收集、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让学生边读边圈画题中关键字词,提醒自己注意,化解细小障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并提炼题意,抓主干缩句,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或者说出等量关系式。四拟,就是列表、画图、综合、分析等方法模拟解决问题的情景,清楚表达题意,展示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通过读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审题方法;通过复述训练,培养学生专注能力和细心的习惯。
(三)操作

二年级

线段、角、对称轴、统计、找规律、克和千克的认识、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以上的数量的统计

学会“审清操作要求、明确操作常规、仔细检查”的审题方法是培养操作审题能力的核心。操作之前先认真读题后圈点出关于“要求”的关键词,弄清操作要求,联想操作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明确操作工具步骤,避免操作误区。操作完后要认真仔细检查,看是否符合题意规范作图。
(四)概念

二年级

线段、角、乘法的意义,倍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

学会“阅读理解、应用建构”的审题方法是培养概念审题能力的核心。概念阅读在于理解,学会抓重点字词理解概念的含义,推敲概念结论成立的条件,领悟概念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判断、举例、变式、比较等方式的应用理解本质属性,通过强化、补充、扩展等方式的应用理解外延,通过建立交叉关系、反对关系、并列关系、种属关系等概念结构掌握概念系统,从而培养学生的概念审题能力。
三、实践积累、专项反思,强化审题习惯是保证
在审题实践中不断积累,在专项练习中不断反思,自觉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
(一)计算:加强运算符号数字审题马虎、书写不规范等典型错例的辨析纠错是巩固提高计算审题能力的助推器,通过这类练习及时订正,规范书写,避免重复的审题错误。
(二)解决问题:加强专项练习单位陷阱、隐藏条件、多余条件等审题易忽略点是巩固提高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助推器,通过这类练习让学生在失误中吸取教训,养成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审题能力。
(三)操作:在操作实践中积累,在专项练习间接条件、漏标数字、作图规范等操作易忽略点中反思是强化审题习惯的保证,通过这类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在操作过程中改掉不细致的毛病,进一步提高操作审题能力。
(四)概念:加强专项练习关键词变换、漏掉、逆向叙述等概念易混淆点是巩固概念审题能力的关键,通过这类练习让学生在辨析、质疑中进一步提高概念审题能力。
另外对于审题思维定势,课堂上的练习环节可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搞清楚知识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概括审题解答方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四、巩固运用、高效发展,提升审题成效是归宿
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广泛应用正确审题,准确高效解题,不断巩固深化,方能提升审题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4.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外,还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因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尤其是在讲评试卷子时,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仔细读了一遍题目之后就恍然大悟,顿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所以教师一定要对症下药,在审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题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力是逐步培养的,是慢慢积累的,所以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由于他们年龄小,识字少,理解能力较差,解题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学生完成数学习题的错误率居高不下,于是教师和家长一味地埋怨,批评孩子“粗心”、“不用功”。而学生也自认为是自己粗心。但只要我把题目要求再读一遍,学生就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重新读题他们就会做对。其原因是:很多学生拿到题目就马上做,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或者是很快地浏览一遍就开始做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字认得不是很多,题里的数量关系理解也不透彻,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反应或猜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是正确做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低年级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做。
1.学会动手,理清题意。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由于数学语言比较精练、抽象,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又比较薄弱,这些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1.1拼拼折折。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让学生动手折折剪剪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好方法。如: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等等。这对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地思考有很大的作用。
1.2画画点点。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内容最多的是情境图,许多数据要从图中去找。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因此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基本技能。我要求学生“画画点点”,按顺序地数,边数边做记号,从而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1.3划划圈圈。
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2.重视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
刚入学的学生识字不多,题目中常见的关键词有:“大、小、多、少、长、短”等,如果教给学生认识了,题目意思也就基本理解了。在讲解题目要求时,要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出示“给长的画√,给短的画○”时,可以问:“你能猜到题目在对我们小朋友说什么吗?”有些识字多的学生马上能知道,并把意思说给同学听。此时,要求学生学着教师用红笔圈出“长、√;短、○”,并认读,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了解题目的意思。
3.让学生动口朗读。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后,自主读题便成为培养审题能力的关键,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3.1解决音义,读通。
由于识字量少,因此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对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3.2认真仔细,读准。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只看一眼,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做过”的那样,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指读、慢读”。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还要求学生一读再读三读,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3.3咬文嚼字,读懂。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黄豆比小西红柿多得多”中,到底指的是什么多,多多少。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如:“和48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要求圈出“相邻”;“把下列各数从大到小排列”则要求圈出“从大到小”等。
4.教会学生认真看题。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经常有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考,就写出了答案。比如,一些填空题之类的简单题型。学生总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看图写算式:一个实线圈里有5只小白兔,实线圈中有一个虚线圈,虚线圈中有3只白兔。列式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拿着笔就开始写加法算式。于是我提醒学生:“请仔细看图,里面是一个虚线圈?再想一想,应该这样列式?”再如2=3-(),学生产生定势思维,认为等号只是在算式的末尾,导致写出来的结果是:2=3-5。这些题目其实都不难,但小学生如果没有养成仔细读题的习惯,就很容易犯错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看题,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或数量,有几种运算符号或数量关系;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5.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审题习惯

(一)、阅读习惯——审题的前提
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读准。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如:本学期我上的示范课“求一个数上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节课,在讲例题时:“华龙商场共有电视机65台,已卖出25台,卖出的是总台数的几分之几?”
我出示例题后,我紧接着出示“审题能力”的(1)读准:(读题时可以大声读、轻声读或默读,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读错字,应把句子读通顺)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题,再指名学生展示读题,看学生读的是否规范、标准。读的好的应给于表扬。
2、标记。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进行完读准后又出示(2)标记:(要求找出题目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并做标记)
让学生找重点字、词、句子,并做标记。
指名学生汇报。
3、表达。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表述出来,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如:最后出示(3)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概括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表达出:“25台是65台的几分之几”。
巩固练习时也按照“审题能力”的三个步骤进行练习。本节课学生学得很好,都能按照此方法来认真审题并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二)、分析综合——审题的核心
综合是指从条件推出问题,即从因到果;分析是指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即问果索因。随着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增强,在审题时,不仅读懂题意,而且在头脑中通过分析综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也是解题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图中会意——审题的突破
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像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专用词语或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将题目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等),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图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观地揭示题目中各种数量关系,有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了,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6. 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次期中考试后,我没有象往常一样进行试卷评讲,而是将试卷发下去,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纠正。课后,我让学生对照试卷写:“我的失误在哪里?”。在我统计学生期中考试的反思后,我发现全班56个学生就有48个学生谈到失误在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的错误。这个比例足以说明了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常言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教育学家孔子曰:“少年巨性,习惯之为常。”由此可见,幼年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培养他们的习惯方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稳定情绪认真读题的习惯
据学生反映,考试时心理紧张,眼花缭乱,读题时,不是多读,就是少读几个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稍微不注意就会把题目的意思搞错。那么我们平时作业、考试就要培养学生稳定情绪认真读题,读题时最好用笔指题目的每一个字慢慢的读,这样就可以减少漏读和加读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反复推敲的习惯
在审题中,对于题目中的重点字可以重读,反复读,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看到“多”或“少”这些重点字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个大哪个小,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或是求相差数。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的,再如看到“分率”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是单位“1”等等。用这样的方法审题,不仅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分析的习惯
有些题目单靠读、推敲是很难分析出来的,必要时候,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分析。如有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对折再对折,连续对折5次后,每一段是多少厘米?这道题关键是要搞清“对折”的含义,就能解答这道题了。那么对折的理解靠读、推敲就不能解决问题,应该让学生动动手,搞清楚每对折一次后的长度是原来长度的几分之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将一个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容器,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审题时我们就要知道容器的底面边长和高分别是多少,再才能求出它的容积。它的底面边长和高题目里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动动手折一折或者画一画,帮助分析
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的习惯
铺地板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最不好掌握的,平时要求我们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就要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合理取舍。如要在一个房间长7米,宽4米的地上铺边长是4分米的地板砖,至少要买多少块这样的地板砖?审题时要抓住“至少”两个字,那就要从最少入手,房间的长70÷4=17.5块,因为地板砖能切,用半块还是可以的。如果学生将后面的半块入过来,那就没有符合题目最少的意思,如果舍掉了,大家都知道,那还必须去再买。又如把一块长6米、宽4米的正方形铁板剪成边长4分米的小正方形(不许有焊接),最多可以剪多少块?审题时,要抓住“最多”来分析,又不能有焊接,那多余的部分就必须舍弃。象上面两道题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如不联系实际恐怕就很难得出正确地结论。所以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就要鼓励学生,认真审题、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合理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的解决问题。
有了审题的方法,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先让学生认识到不认真审题的缺点,然后下决心要改正缺点,认真审题,从思想上要转过弯来。在审题中要细心,要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进行解答。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审题的方法以外,还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比如用两道相似的题目对比练习等,以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当然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7. 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审题习惯论文四步骤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每个人都有许多习惯,这些习惯在成长时逐步养成,有好的也有坏的,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甚至能从一个细小的习惯揣测出人内在的性格和品质。在提倡“终生学习”的今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了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审题不清的问题,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力图通过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惯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作一归纳。
一、读题时一目十行——养成指读两遍的习惯
出现的问题:学生求成心切,读题速度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然后凭借着已有解题经验或大概的印象开始做题。出现错误。
解决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放慢速度,连读两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眼合一。
实践的效果:今年,我所任教的是一年级,正是培养各种学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时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宝贵的35分钟里挤出时间,不论教学时间多么紧张,只要是做课堂练习题,都要求学生先指读题目要求两遍,再提笔答题。这样坚持了一年的时间,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指读的好习惯,能将要求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现在学生因题目要求没有看清楚而造成的差错较初开学时已明显减少。

二、题意不能理解透彻——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
出现的问题:基于年龄上的限制,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造成原则性的错误。
解决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一些划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
实践的效果: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学生们虽然在理解题意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但是与原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全都得益于良好的读题时圈划的习惯。特别是一些从没见过的新题型,约有一半的学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读懂题意。
三、条件多而复杂——养成逆向思维的思考习惯
出现的问题:应用类的题或题包中常常(shuxueba.com)会给出多个条件,学生对如何运用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存在疑惑。
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从问题出发去寻求需要的条件,得到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
实践的效果:学生所接触的题相对简单,但是在许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中仍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所以,在教学中我试着将逆向思维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培养根据问题找条件的思考习惯,用来过滤冗余的内容,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解题思路。由于思维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现阶段还没有特别明显的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能力下,我的教学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将继续在以后教学工作中寻找更多、更好的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使学生在走出学校时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受用终身的好习惯。

8. 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审题习惯

(一)动口读题。
在练习中,错误率非常高。可在订正时,教师只是再读了一遍题目,大部分学生就能解答了。经过对学生的平时的观察,得出“病症”在于学生答题前没有读题,更谈不上审题了。由于一年级不识字和识字量少的缘故,平时在做题时经常是老师和家长读题。这就造成了有些学生的懒惰思想非常严重。在做题时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读题,有些孩子一离开老师或家长就什么题都不会做。因为我们孩子的阅读能力在家长、老师的一次次帮助中得不到培养,审题习惯在一次次帮助中被淡化、被误导。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慢慢的不会读题或是很少去读题了。他们在做题时,只是凭借平时做过的题目形式去解题的,错误率当然高。很多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常会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结果是经常搞错题目的要求。例如:要求计算出得数,把错误的得数划去。8+9=(17,18),5+8=(13,14)
这道题本身很容易,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做题中都是选出正确的得数画“√”。而这道题要求把错误的得数划去。有些孩子只看了一半题,有的甚至连题目要求都没看就在正确的得数画“√”了。虽然学生计算出了正确的得数,但是由于没达到题目要求。也是错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感到了动口读题的重要。在做一道题之前首先要读题,培养学生正确读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一年级孩子的读题主要是要让学生能看懂题目的意思,知道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学习过拼音以后,对于一些简单的文字,读题时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把题目读一读(个别不认识的字可注音)。我们不怕孩子读得不好或是读得慢。第一次读题就是简单的识字,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读正确,不读错句,不添字漏字。第二次读题再让孩子找出自己读得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甚至可以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仔细认真推敲,这样才能准确理解题意,提高审题能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高”、“矮”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如“和8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要求圈出“相邻”;“把下列各数从大到小排列”则要求圈出“从大到小”等。这些都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动眼观察
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在解决问题的这部分知识中都是以图文呈现的。有些学生不能把图和文字联系起来。在教学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文题的方法。有图有文字呈现的题目,让学生先看图再读文字。但有的学生不会看图只看文字,不去到图里找有关信息,拿到题目不知道如何去做,对题目一知半解,无法下手解决。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读有图有文的题目。告诉学生,首先要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再去读文字,接着再来分析知道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的读图,说出图意,帮助他们理解题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就能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掌握了读图文应用题的方法,他们在解决这部问题就轻松多了。
(三)动脑思考
有些题,题目要求很简单。但是要让学生先要认真思考找出图中的规律再写答案。在一年级中算是比较简单也很普遍的题,但就是这种简单的题学生还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出错的关键在于学生没有根据题目认真思考这道题是怎样排序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仔细推敲和耐心思考的重要性。简单题都需要学生仔细推敲和耐心思考。难题就更不用说了。
一年级,孩子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难以得出的信息,我们也适当的引导。随着孩子年龄的慢慢增长,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就慢慢放手,让孩子养成独立审题的习惯了。
总之,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持之以恒,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自觉形成,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教师需要明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坚持做起。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审题习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