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之批判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之批判

发布时间:2021-01-30 10:56:19

㈠ 救救孩子怎么样

离开小学已有十好几年了,却时不时会听到小学语文教材改版的消息,私底下就一直好奇,不知今天孩子们使用的教材变身成了哪般模样。记得我小时候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所谓“教改”中小范围使用的一种实验版本(教改一轮又一轮,天知道何时才能尘埃落定),据说比通用教材的程度高了不少。可后来回想起来才慢慢发现,这套语文教材的政治教化功能竟然也随之骤然升级,大约把本该针对初中生的灌输也提前完成了。记忆犹新的乃是一“重点学习篇目”,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清贫一生》。记得文章前半部分详尽描述了其窘迫的生活,读来的确十分感人,然而其目的不过是为后文“宁可饿死,也拒领美元面粉”的事迹作铺垫。现在想来,全文洋洋洒洒数千字,竟然就是为了充当伟大领袖的传声筒。更好玩的是,这篇课文里还煞有介事地强调了朱自清的政治立场:“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以朱的自由派背景而论,也不知是否系杜撰。)可怜坐在底下听讲的不过是一群小学生,哪里晓得什么“第三条道路”?! 可是话说回来,好奇归好奇,我可真还没去找过今天的哪位小学生,要来他的课本看看。如今只因经常光顾郭初阳、蔡朝阳诸君的博客,知道有那么一群第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乐意花费业余时间,倾注心血,逐一悉心研究了多套小学语文教材中以母亲/母爱为主题的课文,一时间我的好奇心又起:这么一群有意思的人,究竟会以何种眼光看待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呢? 最近,又听闻这本题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奇书正式出版,我就赶紧买来一本,花了几小时一口气读完。 和许多人一样,我发现平心而论,真的可用“今非昔比”来形容今日的小学语文教材。毕竟时过境迁,选编者的观念也是变动不居的,一些陈旧的、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课文如今早已悄悄被淘汰出局,这多少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变化。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理由对小学语文教材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期盼。 在全书的主体部分,作者们按照事先的分工,对小学各年级涉及母亲/母爱的课文逐一作出点评。这些点评出自不同人之手,各人眼光不尽相同,合到一起看似凌乱,实则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言之有物。这是国内出版的书籍中很少见到的一种特色。 此外,我得承认,作者选择的批判视角相当巧妙,也适宜操作:一则由于它是与孩子的天性距离最近的题目之一,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启发其心智。但如果选择的篇目不佳,也最容易落入煽情有余、理性不足的俗套中。因此母爱/母亲这个题目确实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着力给予关注的。次则这类主题较少意识形态色彩,不那么敏感,由此出发展开批判,可保证讨论基本围绕主题进行,不太会陷入离题千里的意识形态之争。再则由于这一话题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富于生活气息的主题自然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对提升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体质量不无裨益。 打开书本,看到被点评的第一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读完此文,一股心酸不觉涌上心头。想来小学生们读罢此篇的第一感觉应该与我无异吧。选择这篇令人伤感的文字,编者当然有其良苦用心。可惜故事编得似乎太过拙劣,孩子读完之后,除了感觉那个小男孩怪可怜的,恐怕还会认为那位母亲“不怎么不可爱啊”。而即便编者的原意是强调克己复礼的文化传统,但被选编在这套依然留有一星意识形态残余的课本里,怎么读都让人觉得有股子统治者教化臣民的味道。 在我看来,全书涉及的课文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还要数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的《看电视》。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一家老小为了让其他家庭成员能观赏喜爱的电视节目而互相谦让的故事。可是诗里明明白白写着:“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这恐怕又会让许多孩子觉得奇怪:何必为了看电视这桩小事,搞得一家人个个都那么累?再买一台不就完了!于是,教材编写者的上述意图能否达到就成了一个疑问,道德教化的目的又一次面临落空的危险。 虽然经过多次修改,政治人物的故事在小学课本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我们仍然在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中看到了《陈毅探母》这样一篇据考证至少是带着几分虚构色彩的文字。且不论文章本身虚构与否,单是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权力的刻意强调(文章开头就点明了陈毅的身份是元帅),就让人感到一丝悲哀:难道我们的孩子,一言一行都要以政治权威为榜样? 恰如该书作者蔡朝阳所言,小学课本选择的文字应当有儿童的视角。强调“童趣”应该是小学这个阶段的语文课本有别于它者的重要特征。选编者们在这一点上虽有所考虑,许多课文采用了童话的形式,可惜仍然有着过于浓重的成人化痕迹,在课文里经常不由自主地以成人的思维、成人的专制来代替孩子的自主性思考和创造。我相信这肯定不是选编者的本意,而是无意间流露出来的。但正是这种下意识的做法,让我们更应当警惕成人思维方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如今的成人世界早已被毒化,因此我怀疑选编者有时可能是刻意在课文中安排一些情节,让孩子们感觉到现实世界的功利。有机会通过课文接触到一点这个世界的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一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也许并非全然是坏事。可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课文里的提到的许多孩子,他们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几乎都是成人式的。典型者如《日记两则》中的那个小女孩,明明连做梦都想要那条裙子,为了帮助妈妈实现捐助希望工程的心愿,硬是克制住了自己这个稀松平常的念头,“没让妈妈买”。看起来像是完全失去了孩子的童心,这能令人信服吗?想来大概不过是又一篇成人代笔的伪作而已。 按照华德福教育的理念,教育应当最大程度地顺应孩子的天性,“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每一个孩子都是生而自由的,他们的头脑里本没有什么人为的障碍。所谓禁锢,几乎无一不是后天强加于他们的。正是上述种种别有用意的禁锢,使得孩子们自幼只能在成年人强制规定的轨道上成长。高考、中考之类“指挥棒”的存在,更使得绝大部分的孩子、家长和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头脑中另有想法,在很多时候也必须竭力隐藏,生怕被这个社会视为异类,遭致被淘汰的命运。这样的教育,已经严重损害了每个孩子天生的创造力,毒害了他们原初天真烂漫的性情和天马行空的头脑。《救救孩子》一书的作者们以细致的事实和文本分析为基础,点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某些(而非全部)荒谬之处,以几乎声嘶力竭的姿态呐喊着,让人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符合人性的教育,还他们以自由,给他们时间慢慢成长;以恰当的方式教会他们去爱;引导他们以现代社会之公民的面貌生活在这个参差多态的世界上,活出每一个个体自己认为值得的样子来,而不是仅仅努力去适应一个堕落的世界。但在当下语境中,这些本应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教育理念,看起来竟然貌似乌托邦,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啊。 因为深感教材中经典的缺失,在《救救孩子》一书的附录中,编著者们还收录了一些他们眼中的母爱经典。其中的多篇,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慢慢地、细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真的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我的心也顿时变得湿润起来,不由地想到书的序言结尾处出现过的那句话:在爱里彼此玉成。

㈡ 救救孩子——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郭初阳电子书txt下载

发你邮箱吧

㈢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介绍

《救救孩子:来小学语文教材自批判》是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编著的图书,本书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从母爱这个特定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材品质,同时也彰显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力量。

㈣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内容简介

这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教材并非不容置疑,教学也绝回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答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需要更多真实的、开放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教材,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以敞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困惑和疑问。而这也恰恰是诸多课堂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㈤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图书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代序)
小学语文教材总评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内语文教材的综合容评估
小学语文教材三个版本得星一览表
人教版课文点评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必须假定有—个理想的精灵——评《日记两则》
自己去吧(一年级上册)
一次比一次进步(一年级上册)
借生日(一年级上册)
看电视(一年级下册)
两只小狮子(一年级下册)
小蝌蚪找妈妈(一年级下册)
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册)
回声(二年级上册)

㈥ 请问为什么编不出来

一本由郭初阳、蔡朝阳他们编写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出版,一套由叶圣陶编、丰之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读本》的重版,犹如两枚重磅炸弹射向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此期冰点特稿更是像一把锋利的柳叶刀,将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勾画、挑刺,彻底暴露了教材的可恶面貌。
奇怪吧?建国60多年来,偌大的中国竟然编不出一套像模像样的小学语文教材,学生和家长反而要把70多年前出版的《开明国语读本》视为至宝,这不仅是编辑的悲哀,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有那么多现成的中外名著可以选编,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可为什么就是编不出一套好的语文教材,到底是什么原因?根本原因就在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外人有所不知,编写者并不能完全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识文断字的需要编选教材,而是要按照教材编审委员会预先框定的宗旨、范围来确定课文,凡是入选的课文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党和国家某个特定时期的政策策略及政治方向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说,教材并不单是教会学生识文断字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增强爱国主义感情等,结果造成了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语文知识以外的负累,如道德教化和意识形态。
比较一下两种教材,我1966年入学开蒙的第一课学的是“万岁”课文,70年前的孩子在《开明国语读本》第一册第八课的“新国文”中学到的是“天地日月”四个字,你说,哪种教材更受学生欢迎?当然,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会再编“万岁”课文了,但要体现意识形态的编辑意图则并没完全放弃。就以人教版的教材来说,12册共计46篇,平均每册4篇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
这并不是说语文教材不能涉及“思想性”和“政治性”,而是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思想和政治内容。美国的教科书也是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只不过其“思想性”关乎好的公共生活。对此,徐贲先生举了由Pearson公司出版的英文教科书(Literature:ReadingandLanguage)为例,举证在美国即使是一本传授与文学有关的知识的英文教科书,也强调“思想性”,只不过它不是灌输某种权力意识形态的教条,而是启发学生思考一些与好的公共生活有关的认知、判断、价值观问题:真实、好坏是非、不同知识重要性的区别、个性和个体尊严、群体身份认同和塑造。

㈦ 《珍贵的教科书》在哪些小学语文版本中有

课题《珍贵的教科书》,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五单元、 [语文S版第五册课文] [冀教版第六册课文]

㈧ 救救孩子 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txt

没办法,教材有争议,编制质量也有争议,我的同班同学没有几个入编的。专国家正在教改中,属就像那个捧着石头过河一样,捧了20多年了,还是没有个结果。建议请家教,师范教育很多精英都在补习班呢,因为他们要为祖国教育质量严把质量关。或者自己以身试教、去私人学校、国外学校、或者请一位老师。

㈨ 如何避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儿童的阅读实践

审视我们当下教师的阅读状态,用一句流行的话 “我不读书已多年!”来概括,是最真实生动的写照,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由此带来的对自己、学生、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有人如是说。但是没有阅读,我们“承”什么?我们又能“传”什么?如此崇高的化身,不允许我们干这样卑贱的勾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阅读,教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原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说:“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可见教师阅读不管从自身的发展,职业的要求,还是教育的内在诉求,都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教师的专业诉求与阅读 站在阅读的角度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最为要紧。即为师意识,批判精神,反思能力,表达水准。 首先,是为师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必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老师?怎样做老师?做怎样的老师?我以为最重要的必须要有两点清晰的认识:一是“无知即恶”。教师必须要懂得教育工作的方法、原理、规律……,而且要不断探索、发现、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教育经典中吸取营养,并在实践中成就经典;同时教师应该是有底蕴的,如果老师的心灵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养的学生的心灵成为绿洲吗?贫瘠的阅读,只能让教师变得无知,面目可憎。二是“平庸即恶”。“平庸的恶”这个词语来自汉娜·阿伦特。崔卫平说过 “正常的普通人木知木觉才是事情真正的可怕之处。这些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并非一无所知,他们之所以还那么做,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对此负有责任,他们只是执行命令、服从权力和权威,他们内在的个人消失在‘组织’之中,‘无思无虑’”。想想我们老师有多少时间是在莫名其妙地看天?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莫名其妙地等待?我们看似忙忙碌碌,我们究竟做了多少该做的、有意义的、善的事?一个教师,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反复着同样的劳动,把教育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这跟学生买一台电脑学习机又有何区别。教师需要技术,但更需要精神,需要创新和超越的精神。 第二,是批判精神。近段时间来,《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暂且不去评价它好坏。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产生的方式,或者说那些始作俑者和作者——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等一些高中教师。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小学的教材批判不是小学教师发起,参与者又为何大多不是小学教师?我思考的结论是:我们先天发育不完全,后天又缺乏足够的营养。直接一点儿,我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原本是不完整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儿,我们读书读少了。 再具体些,我们缺乏的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即批判意识——我们有教材崇拜心结;更不知道它究竟错在哪里?是怎么错的?如何疗救?自然也不会有深刻的分析的能力,让人信服并给予启迪。就像一个医生不理解手术刀的操作法则、不明白处方上药品的效用,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难怪,这些作者和出版商多少有些哗众取宠的呼叫:您的孩子还在吃错药!这不是明摆着批评我们老师在给学生喂“错药”吗?看来要给学生“良药”,必须要教师拥有自己的“良方”。我们必须要有更广泛的阅读支撑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我们才能有底气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批判的精神不是说有就有,阅读就是最好的批判原点! 第三,是找寻自我。沈从文先生在《从文自传》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湘西向来是苗民聚居地,民风剽悍,不易管理。清朝派驻大量官兵清乡剿匪,真正的土匪强寇不好抓,只好抓一些安分守己的百姓,到河边砍头,然后割耳朵数人头去邀功请赏。因为抓得太多,不好全杀了,就去大王庙里抓阄抽签,生死由天,这些百姓居然也真的去了,该死的站一边,只怪自己命不好;可活的站另一边,也不见得欢呼雀跃。很木然。沈先生说那些百姓就这么稀里糊涂死掉了,也稀里糊涂地活下来了。 回到我们的教学,审视我们教学行为,在固定的操作模式下——大家不要以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没有操作模式的,有,无处不在,为什么要一年两个学期?为什么一周要五天?为什么是四十分钟一节课?为什么有讲台和课桌的区别?为什么我要站着,而学生是坐着的?有的有答案,有的没有,但我们安之若素,我们没有思考过。你可以认为没有思考的价值,但真的没有价值吗?没有思考,何来判断——在这些模式之外,你个人化的教学行为有没有问题?有,如果说没有,估计连你都不相信。但我们能说出多少问题?又好像说不出吧。很正常,因为我们都缺少发现意识,缺少反思精神,更没有疗救措施。如果这是正常,那就是巨大的反常!当一个人失去思考之后——也就随之失去了抵抗与追求等能力;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可能性;也就异化为“待宰的羔羊”…… 法国作家加缪说过,思考意味着中断,暂停一刻,想一想,如何?怎样?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就需要解决的途径,最简单的方式是——阅读。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发现自我,并找到自我。如此而已。 第四,是表达水准。阅读,思考,表达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尤其是表达,我们明显感觉到老师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书面的表达,姑且不说表达的思想,就是文通字顺这样的基本要求,对某些老师来说也是一,读后感《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读与写的关系应该是明确的: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学习表达的过程,而实际上,形成文字的过程是思维获得激越,思想获得升华,智慧获得增进的最有效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的表达水准相对与精深的教育理论,可能显得幼稚和粗糙,然而那是老师们在实践和思考中所碰撞出的思维的火花,尽管它很微弱,但谁能说他不是燎原的星火。尽管它很绵薄,但谁能说它不具火山喷涌的能量。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对老师来说,确实是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唯有坚持,日久弥新,才能不断超越,我们的足印深深浅浅,弯弯扭扭,但谁能说他不是从沙漠进入绿洲的必经之路,是从泥泞到晴空的必由之途呢! 二、我们的阅读实践与行动 基于对教师专业诉求的思考,我们学校继承阅读与习作教学丰厚传统,凝聚和凸显“崇实笃行尚美厚学”的学校文化精神内核,着力打造“诗文振东”特色学校,即倡导“阅读经典 灵性写作”,涵养教师人格修养,寻求教育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期寻求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平台、新境界。 一、“厚学读书节”——为教师阅读正名。每学期贯穿始终教师推荐各类经典读本,力求阅读广度和深度。阅读教育教学著作,提升理论素养;阅读社科人文读本,涵养人格精神。塑就教师群体风貌,寻求教师个性风格。撰写读后感、阅读报告等,每学期统一评比。以学校网作为主要载体,刊布教师各类撰述成果,教育叙事、教研随记、案例评析、教学论文、课题成果和读书笔记、文学创作等。 二、“风雅论坛月”——为教师阅读搭台。以“风雅讲坛”为主要平台,举办教师交流活动。引导阅读理念,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流向,特定背景下文化的发展状态和脉络取向,专题人物和文化事件的表象和特征等;阐述中外文化的发展轨迹,比较彼此的交流融合等。尤其要推介本校教师演说,反思专业成长经历,介绍教育教学经验,交流阅读心得体会,组织读书沙龙等其他更为灵活的交流活动。 三、“论文创作周”——让阅读体现思考。读书然后谈感受,日作然后留日志,做事然后写反思,赏景然后悟人生,研究然后出成果,形成文字的过程是思维获得激越、思想获得升华和智慧获得增进的最有效过程,也是导致我们幸福的最美丽途径。我们将创作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论文创作,每位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或案例一篇,我们的论文内容十分宽泛,并不局限于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多样,形式不限。第二阶段:论文指导修改:每位指导老师必须为结对的教师论文提出修改意见。第三阶段:论文投稿阶段:论文撰写完成后,老师根据论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报刊杂志进行论文投稿,各年级教学助理负责投稿和情况的记载。第四阶段:展示评比总结,在教师中选取部分优秀论文,通过青年教师夜学习,进行观点展示与交流。同时开展校级论文评选,做好活动的总结。 四、“好书推荐日”——让阅读体现需要。每年一次阅读书籍征订,我们会安排一天的时间,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推荐经典读本。由教科室汇总、筛选,这其中,既有专业理论书籍的阅读,又有人文读本的熏陶;在学校的阅览室,我们有《散文》《报告文学》《收获》等用影响力的杂志上百种,吸引老师们走进阅览室,还自己读书的时间。 几年来时阅读推动,教师在不仅在意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逐渐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有位青年教师在读书节后这样写道:“年轻的教师们正不断与读书结下更深的情谊,它将历练又一批火热的心,拓展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宽度!正如一个叫法郎士的洋人说读书是‘灵魂的壮游’,的确在读书中对话,在读书中滋养,在读书中完善,这确实是一种至乐的体验。” 而在众多的青年教师中,俞翔老师是受益于阅读最典型的代表,几年来发表了进百篇散文,三十多篇论文,辅导学生作文发表上百篇,有两位学生获得了浙江省文学之星金奖,一名学生成为了嘉兴最小的作协会员。同时凭着自身的优势,深入开展了班级读书会得研究,最近在全国第七届班级读书会上,一节《朝花夕拾》群文阅读,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虽然备课只花了三天,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这节课我备了十五年”!是啊,教师阅读厚积薄发,成就学生,也成就了自我。 我一直以为,对一名教师来说,教育就是一次旅行。我们外出旅游,我们可能更多是感受自然风景的给人于美的享受,显然这样的游览是不全面的,很多景点可能并不是其表面的东西吸引人,更多是藏在景点背后的故事,才使得原本平淡的东西更有内涵和价值。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带上当地的地方志,在充分阅读后,才觉得这样的游览才是有意义的。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这样,看到深层的别样风景,才更有意义。 崔卫平老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可是,我们又有多少好东西呢?我们需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好教师呢?我经常在想:假如我是学生,我会信赖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是家长,我会信任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是老师,我会信服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就是我,我如何看待作为老师的我呢?我感到很惶恐,因为这几个问题答案似乎都不大那么乐观。只是,我觉得,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厚学致远,寄望阅读,没有比读书更奇妙的事了。只要你热爱阅读,你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走得更远!坚信,在阅读中我们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阅读全文

与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之批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