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高段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高段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30 06:03:55

①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②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③ 小学高年级语文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及朗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无效朗读现象分析
在课堂朗读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过程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有的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蕴中。
二、有效朗读策略探讨
1.明确朗读目标,细化朗读要求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另外,教师目标要清,每次朗读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理清朗读层次,不可贪多求全。一般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即:先引导学生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读明白,读透彻。即: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思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读出情,读出味。即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进入角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2.创设情境、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师生配合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情感品味朗读;整篇文章的朗读,个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重视示范朗读。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
(3)创设朗读情境。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3.给足时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以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4.注重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④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⑤ 怎样进行小学高段的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阅读教学是许多教师非常头痛的教学难点之一,常常无从下手,现结合这几年执教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谈一点体会.
第一阶段:整体感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课文浅层的语言联系的认识,形成知觉的认识整体,为深入阅读扫除障碍.这一阶段分试读、初读两步来完成.
试读是阅读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一是知识上的准备,包括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术语等,以免造成阅读障碍.如,学习《小草和大树》,可以提前阅读夏洛蒂的《简爱》.其二是阅读心理上、情绪上的准备.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大体上了解一下霍金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敬佩霍金的思想感情,为第一阶段激起感情共鸣做好铺垫.
初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这一步骤分三个层次:首先,由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表述要求作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提出: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如“主要写了什么?”二是对课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是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如“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自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朗诵,一字一句,把课文读正确,此间,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还可以根据需要辅以图画、音乐、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气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想象产生较准确的印象.最后,让学生表述获得的印象.
第二阶段:部分理解.部分理解阶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是什么,同时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阶段由细读来完成.学生读课文,大声朗诵,一字一句,把课文读正确,在读的过程中,拿起笔来画出优美词句,不理解的词语.此间,随时拿起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理解词语.逐段进行理解性默读或朗读,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小标题;巩固生字字音,理解生字词意;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应该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准确把握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第三阶段:整体深化.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写人的文章,要问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高尚品质,写事的文章,要问学生: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可点拨学生,划出点明中心的句子,或点明中心的段落.这一阶段由精读两步来完成.
精读是细读的继续与提高.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来品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欣赏性朗读或默读,加深思想情感的体验,使阅读与生活衔接起来,加深认识,受到教育,学习课文优美语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步要注意以下三点:淤读活.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把课文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慢慢地边朗读边想象,读出那种意境,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想象画面,想象意境.这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读美.在深入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读的有感情.用有声有色的语言去释放和传达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昂还它个更激昂,委婉还它个更委婉.”走到作者的心里边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盂总结读.为了内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可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再一次朗读全文,整体深化.实现由部分到整体认识上的升华,建立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和思想感情的体验,同时有机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学生及阅读内容之间对话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分寸、适度.灵活组织学习,不能一人承包、独揽.阅读贵在读,以读为本;重在思考,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答案.所以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多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⑥ 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什么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⑦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是学生不断吸取语言材料与技巧的过程,是掌握书面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 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课文内容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与理解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也没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很多时候,朗读只是为了朗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毫无衔接性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为了解决我校现存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语文课中朗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高手,有过硬的诵读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取得实效。
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释要尽量穿插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强调。
如贝多芬的《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前我经过多次诵读训练,上课时先播放这首曲子并带有朗读,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再深情地朗读全文,并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语气、语速、停顿等,学生听读时很快进入情境,个个全神贯注,激情洋溢,跃跃欲试,甚至有些同学已暗暗跟读着。
其次,我会让学生多听录音,以激励学生的朗读欲望。课前,让学生听一遍,划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的处理;听第二遍,补充遗漏的;听第三遍,学生跟着试读,有了录音的示读,学生们敢读了,节奏、停顿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读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配合,如播放乐曲、短片、动画,这样可以扩大想象的范围。
二、有效想象,进入情境
从理解和想象力着手。语文教材很多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凝聚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课题组大胆尝试,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文朗读教学的层次,每次朗读之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朗读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穷人》我是这样设计朗读的。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指名朗读,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这个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教师示范读重点句,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三读:学生边齐读课文,边寻找表述穷人的语句,并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课文图景的内容。这时,学生基本能当堂成诵了。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让学生大胆想象和再创造,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发情感
朗读训练最终目的是要“放声读出来”。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来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通过朗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去亲身体验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达到朗读要求的所谓“放声读出来”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当然,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异,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总之,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会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会精心激发学生情趣,科学地实施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和语文素养,为我校语文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高段朗读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