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语文中的德育小学

语文中的德育小学

发布时间:2021-01-30 05:25:34

㈠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编排教材时应体现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


例如在教授《蚂蚁的救助》这一课时,这课讲述的是一只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也告诉人们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大自然中生命的伟大,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


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苏联教育名家加里宁说过:“学生们还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播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如今,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意识都大大增强,他们并不是对教师言听计从,而是特别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


“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所以教师本身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出自内心地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社会为课堂,讲课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与性的统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㈡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文昌市南阳农场学校 陈泽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等诸育的和谐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教书育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本人就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浅谈一些见解。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长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卢沟桥的狮子》、《落花生》等等各篇课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这些课文都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从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通过教师示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敬业态度,责任感,气质性格,道德修养,特别是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学生有意无意的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这种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每一位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会教师的为人处事方法。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尤其是责任感较强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感化。为此,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动学生。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城》时,首先向学生介绍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长城的气魄雄伟,接着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修建长城浩大、艰巨的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作为中国人为有这样的长城而骄傲。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充分挖掘课文的闪光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一项德育任务,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油然而生出的一种感情,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归纳出中心思想后,学生识记,久而久之,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等一些德育任务成了一句空洞的话。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感情型的,要以感情为主。入选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其“闪光点”,即德育任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把课文中的闪光点挖掘出来,使其放光,是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小红军宁愿自己挨饿受冻、甚至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的好品质。教学时抓住体现小红军“倔强”的词语来和句子来理解,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学生的感情不断得到升华,小红军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闪光。最后,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谈小红军,深入感受小红军那种顽强的革命精神,身心再次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德育渗透还必须得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让学生针对阮恒的做法进行讨论,很快形成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阮恒这种举动是令人钦佩,从阮恒朴实的语言中体现伟大的人格。第二种、认为阮恒是傻子,以为要把血输给小女孩,自己就会死,可还是让医生抽他的血。针对两种不同的说法,教师充分让学生有争论的时间,并要以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不久,第一种说法的同学首先根据课文中描写阮恒几次举手又放手,最终还是举起了手的行动说明阮恒也犹豫过,但善良的本性使阮恒选择了救小女孩,然后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终于把第二种说法的同学说的无以对答,也接受了第一种说法。在这争论的过程中,这一课的德育任务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已经认识到做人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真诚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深挖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㈢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素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道德教育自始至终都不能够忽略内 ,它融入教学的各容个环节里 ,其实它无处不在 。它可以是老师的一个关注和鼓励学生的一个眼神 ,也许是老师弯下腰来捡起掉在地上的一片纸屑 ,也可以是学生在你的背后捡起 你掉下的一个纽扣 又热心地奉还给你 、、、、、 所有这些,只要你在平时的教学留意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经意或不经意的展示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美好的事情 ,或者不是美好却是在你的关注和鼓励下形成的良好的品德的事情 ,都可以作为道德教育融入到你的教学之中 。生活触手可及 ,德育教育也是处处可见 。就看我们做教育的工作者如何进行细致而又耐心的引导了 ,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那才是最好的教育,故意而为之 ,让学生感到虚伪 ,就不会有那么好的教学效果了 。一切出自内心深处 ,出自于真情流露 ,自然于心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你不仅在教学上获得成功,也会在德育育人方面也一样收获更多

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学生在校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广大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途径.而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 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十一课《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到堵河边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第五册第八课《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先字,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位学生发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着别人.”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心里想着别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几名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为内容写一篇小作文.有名学生以《献爱心,让我幸福》为题,写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爷爷跪在地上乞讨,连忙把自己准备买月饼的钱捐给他的事.文章最后写道:“是啊,给别人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见,她已经把“心中有他人”这一良好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 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

㈤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包含了多元化的德育因素,对此,教内师应结合小学语文的容知识和特点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实践。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从小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首先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教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丢弃素质,激励学生塑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主要从新课程资源、文章思想内涵、开展实践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㈥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下面我就自己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课文中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丑恶事物的揭露与批判,那些杰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会使我们的学生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让学生体会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黄果树瀑布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刘伯承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刘伯承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5、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写“我的妈妈”,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从中让学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这一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通过作文,惭惭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语文课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小学生的可塑性强,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㈦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 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编排者选的这些课文都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达到各种育人的目的。而教师就是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从学习古诗中渗透德育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通过读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积累古诗,来沐浴学生的心灵。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很多种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中重点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比如在语文实践性作业设置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德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㈧ 小学语文中里与德育教育有关的课文有哪些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朗读,是以声音为媒介,“以声入情,因声求义”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义,体味课文蕴含的情感,受到思想教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近几年,我校进行了“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题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二、 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三、 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收藏
分享




回复 举报
中学生作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1:16:50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四、 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

阅读全文

与语文中的德育小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