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解决问题数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解决问题数学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1-30 01:52:34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解决问题三步骤的实施

(一)阅读与理解

1.找信息

找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知道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是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有关信息。

2.提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有意识给学生提供机会,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气氛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示意图

示意图让文字有了图形的辅助,有助于体现教师教学的直观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示意图,能从根本上培养和增强学生解题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解题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学会如何做题,学会画示意图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分析与解答

1.数量关系

心理学先入为主原则,第一次学习建立起来的“模型”表象,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具有导向作用。在一至四年级的除法“应用题”中,都是被除数大于除数,加之教材编排题型过于单一,缺少对比呈现。如果老师教学时缺少分析“数量关系”,或者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成绩,直接告诉学生:“记住你就用大数除以小数!”以至于到了五年级形成习惯。所以,“应用题”教学一定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

数量关系就是学生在运用运算意义和基本数量关系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周围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再抽象概括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式,大家习惯上称这种数量关系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例如:单价与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等等。

2.列式计算

列式计算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步骤,找信息,提问题,以及画示意图都是为了列出式子,算出答案。下了如此多的功夫就为了这一步骤,所以要求学生细心谨慎,不要看错数据。记错数。

3.回顾与反思

回顾和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积累教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回顾中感受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养成反思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回顾和反思。其实回顾与反思属于检查。检查在列式中有没有写错加减乘除,检查式子中有没有看错数据,写错数据,检查有没有计算错误,比如低年级的满十就进一,不够减就退一,乘法口诀有没有出错,高年级的小数点有没有点错,或者分数的约分是否约完整等等。

总的来说,正因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所以就解决问题中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和回顾与反思进行浅谈,希望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起到作用。

❷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创新方法有哪些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通过学习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在解决问题方面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得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措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谈谈我的做法: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热情
融洽的师生关系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教师要给予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思维相左,立即请他坐下,便是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我们要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时,教师决不能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教师变“威严”为“朋友”,首先应确立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的观念。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便能时刻使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欲望是学生们天生的,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与幻想,因此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善于创新。
二、深挖教材中创新元素,丰富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真正的教学就是为了“不教”,通过教学活动我们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生。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使这些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学习。注重知识传授,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方法。想象是创新的第一步,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概念教学,学生除提出为什么这样表述外,想象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形。这样学生就可能利用一种发散思维产生合理的想象。
教材中的很多例题和故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例如:应用题:在花园里,要把
10棵月季平均种成 9行,每行有 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 3棵, 9行就是需要 27棵,可现在只有 10棵花,缺
16棵,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花种成
2行,每行有 3棵,怎么种? ②7棵花种成 3行,每行 3棵,怎么种?③ 6棵花种成 3行,每行
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花”的作用,掌握一棵花有时可作为二棵花甚至三棵花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等到了培养。
三、手脑并用,增强创新体验
手脑并用是提高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标,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操作这项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符合国家关于活动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辅助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改变教师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四、优化教学模式,深化创新意识培养
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几个重要的环节一般是: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多年的改进,形式虽然有变化,但实质却没有什么改动。其实,课堂不必套用这个模式,对小学来说,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导入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学词汇—创设情境来表示和演绎,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必然会起到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再比如:新授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改成探索与讨论,而巩固环节可以换成实践与反思等等,这些改变并不是换换词语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这些改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我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和探索,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整体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❸ 小学解决问题数学方法有哪些

手脑并用是提高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标,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操作这项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符合国家关于活动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辅助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改变教师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优化教学模式,深化创新意识培养: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几个重要的环节一般是: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多年的改进,形式虽然有变化,但实质却没有什么改动。其实,课堂不必套用这个模式,对小学来说,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导入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学词汇—创设情境来表示和演绎,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必然会起到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再比如:新授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改成探索与讨论,而巩固环节可以换成实践与反思等等,这些改变并不是换换词语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这些改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3
小学数学方法二
动手操作的策略: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围,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结果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结论,即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课前有一部分学生就能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点。但是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不是仅仅知道这个结论而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有我在教《梯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探究“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一问题时,我给学生提供了硬纸片的梯形学具,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学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进行推导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索实现操作策略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将它剪为两个三角形;有的通过割、补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不仅有可能获得问题解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❹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哪些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
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
4\6\9\11月

平年
2月28天,
闰年
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1小时=3600秒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有哪些

1.归纳来法。
用联系、运动、发展自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
其实质对问题进行变形,促使矛盾转化。
例如: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
2.假设法。

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的介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是宁波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陆昌然

阅读全文

与小学解决问题数学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