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布时间:2021-01-28 19:13:16

A. 如何培养小学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9.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13.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学无止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乘风破浪,早日达到胜利的彼岸.

B.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摘要】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关键词】低年级;学习习惯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在这一方面,我虽然经常要求学生要这样做,也想了许多方法可效果一般,反思以后我觉得可能是缺少对这一年龄段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认识与研究,以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去考虑和思考。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首先,根据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课本。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缺乏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读,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算式以及叙述文字的能力,以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适当增加看书的成分。其次,要培养学生根据图意独立阅读课本的习惯。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一年级上学期前半段学生基本依赖教师读题和提示来完成作业,虽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总要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后半段虽然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但可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也经常让个别识字较多的学生读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知道了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读题解答,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经常拿出来大家一起读、一起理解和分析。除了指导学生读课本外,我还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课外书的同时,发现课外书中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创设思考的情境。如教学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12,14=□○□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都写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重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教师也要引导、鼓励,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经常出现三种条件,让学生选择解答,同时还提出:“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否试着解答出来。”如同学们跳绳,小红一分钟跳了55下,小丽一分钟跳了65下,小亮一分钟跳了48下,教材提出了小红和小丽一共跳了多少下?小亮比小丽少跳多少下?这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三个人一共跳了多少下?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小红再多跳几下和小丽同样多?等许多不同的问题,并与同学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有些粗浅的认识以为数学的书写多数是数字或是符号,并不是很重视孩子的数学书写,其实不然:简单的几道数学口算,如果学生排的乱七八糟,你是教师的话你会有好的心情为学生批改吗?!反之,学生排的横有横行、竖有竖行,不正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热爱生活的品质吗?所以,从小就要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如:一年级下册开始教学生进行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C.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但“课前预习”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一直是语文课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课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的氛围 。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孩子的发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要会听讲。上课要听清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的解题思路,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这些一般都与教学的重点有关。课堂上只有会听,才能会思考。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别人的回答做出准确地判断和补充。因为同学之间的思维水平比较相近,有时学生的语言却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如“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谁愿意来解释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听的重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自己的想法一样吗?有没有补充?他的想法与你的不同在哪里,重复一遍,再

D.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但“课前预习”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一直是语文课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课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的氛围 。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孩子的发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要会听讲。上课要听清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的解题思路,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这些一般都与教学的重点有关。课堂上只有会听,才能会思考。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别人的回答做出准确地判断和补充。因为同学之间的思维水平比较相近,有时学生的语言却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如“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谁愿意来解释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听的重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自己的想法一样吗?有没有补充?他的想法与你的不同在哪里,重复一遍,再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每天对学生进行十至十五道题口算练习,老师读题,学生写答案。听算是训练学生认真听的一种方法。有时听老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关键句子,列出算式。学生只有注意听了,才能写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是对孩子听的习惯的一种培养。那么,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让学生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创造优良的课堂环境,消除学习中的干扰因素。例如、我们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准备好课堂必备的教具学具,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二引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数学课堂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引发学生的注意,例如,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运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都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三运用多种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生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习起来应付自如、心情舒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例如,学生在学了两位数的加减之后,有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再学三位数加减就很容易。
因此让学生学业有成,或是取得一些大的成就,就一定要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出一个做任何事都能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好习惯。
三 、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教学过程就会像一潭死水令人窒息。一些老师上课后时常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实际上是除了自己“启”的艺术不高明外,也与平时没下功夫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有很大关系。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
一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就班主任来说,可以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发言之星”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二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另外,教师要多创造情境,帮助这些学生炼胆、炼口,如诗歌朗颂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赛等;尽量多给他们社交的机会,如课堂情景剧、文娱晚会、校外访问,各种座谈会等,使其在实践中锻炼发言的胆量和勇气。
三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说明,学生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已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谐趣一把,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以突破学生心理障碍的临界点,比如老师慨叹:“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坐而想何如起而行。”心理上的窗户纸被老师捅破了,学生开心一笑,或许有的学生就会顺势站起来发言。有时,为了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有一定的爆破性,也可以让学生不举手发言。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学生的口语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如开始只要求学生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即可,以后再逐步增加抑扬顿挫和感情色彩训练等。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发言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有位教师遇到这种现象,就与班级中的“活跃分子”约定:为了照顾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让他们都有答题的机会,以后你们举三次手才可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权利,如果答题有创意,可以再奖励一次。这位教师的做法,既限制了这些“活跃分子”的发言频率,又避免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同学享有了公平的话语权,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换而言之,一个背离了“主动学习原则”的学生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这就是问题的结症所在。
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学习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家长的期望。所以,他们的学习依赖于家长的外在压力和监督,自己彻底放弃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开始,对他们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用于生活。我们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进行了这样的一番谈话: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人佩服,我班又有那些同学爱好体育运动呢?说说你爱好那些项目?怎样知道班内爱好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引导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二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参与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它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把盐放到台秤上称一称,然后再请学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苹果重一千克,多少只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台秤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学习“可能性”时,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红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讨论“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些操作实践活动同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孔子也曾有过如此教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我们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课时,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摸分别装有不同个数红球的三个袋子,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谁摸的最多。这样的设计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争议,争什么呢?不公平呀,红球个数不等呀,继而引出下面的问题,要想公平应该怎么办?而我们从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角色,这样的课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轻松舒畅的心态,得到充分的自主自由,学习本身也成了一种休闲。然而在休闲时学生又能保持一种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学习、研究的兴趣得以延伸。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这样可以促进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向自觉、独立、持久、有计划发展。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将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布莱尔曾说:“教育最主要的是教会人们思考。”毋庸置疑,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而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更要常抓不懈!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时,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一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
二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回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或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计算题和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倡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做法去进行计算或解答应用题,只要学生算得对,算得巧就可以了。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做完每一道题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三让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讨论为学生创设了发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学的活、记得牢。
六 、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有时候观察到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开始做了,不错才怪呢!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解题时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择优。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象今年我所教的同学的计算习惯和能力就都较差,怕繁怕难。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检验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在检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所以说,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较高层次的修养。而这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培养的,我们应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3、张行涛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年6月 第一版。
4、李文娟, 《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九州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E.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但“课前预习”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一直是语文课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课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的氛围 。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孩子的发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要会听讲。上课要听清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的解题思路,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这些一般都与教学的重点有关。课堂上只有会听,才能会思考。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别人的回答做出准确地判断和补充。因为同学之间的思维水平比较相近,有时学生的语言却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如“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谁愿意来解释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听的重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自己的想法一样吗?有没有补充?他的想法与你的不同在哪里,重复一遍,再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每天对学生进行十至十五道题口算练习,老师读题,学生写答案。听算是训练学生认真听的一种方法。有时听老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关键句子,列出算式。学生只有注意听了,才能写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是对孩子听的习惯的一种培养。那么,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让学生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创造优良的课堂环境,消除学习中的干扰因素。例如、我们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准备好课堂必备的教具学具,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二引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数学课堂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引发学生的注意,例如,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运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都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三运用多种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生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习起来应付自如、心情舒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例如,学生在学了两位数的加减之后,有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再学三位数加减就很容易。
因此让学生学业有成,或是取得一些大的成就,就一定要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出一个做任何事都能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好习惯。
三 、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教学过程就会像一潭死水令人窒息。一些老师上课后时常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实际上是除了自己“启”的艺术不高明外,也与平时没下功夫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有很大关系。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
一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就班主任来说,可以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发言之星”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二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另外,教师要多创造情境,帮助这些学生炼胆、炼口,如诗歌朗颂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赛等;尽量多给他们社交的机会,如课堂情景剧、文娱晚会、校外访问,各种座谈会等,使其在实践中锻炼发言的胆量和勇气。
三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说明,学生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已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谐趣一把,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以突破学生心理障碍的临界点,比如老师慨叹:“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坐而想何如起而行。”心理上的窗户纸被老师捅破了,学生开心一笑,或许有的学生就会顺势站起来发言。有时,为了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有一定的爆破性,也可以让学生不举手发言。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学生的口语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如开始只要求学生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即可,以后再逐步增加抑扬顿挫和感情色彩训练等。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发言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有位教师遇到这种现象,就与班级中的“活跃分子”约定:为了照顾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让他们都有答题的机会,以后你们举三次手才可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权利,如果答题有创意,可以再奖励一次。这位教师的做法,既限制了这些“活跃分子”的发言频率,又避免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同学享有了公平的话语权,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换而言之,一个背离了“主动学习原则”的学生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这就是问题的结症所在。
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学习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家长的期望。所以,他们的学习依赖于家长的外在压力和监督,自己彻底放弃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开始,对他们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用于生活。我们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进行了这样的一番谈话: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人佩服,我班又有那些同学爱好体育运动呢?说说你爱好那些项目?怎样知道班内爱好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引导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二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参与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它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把盐放到台秤上称一称,然后再请学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苹果重一千克,多少只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台秤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学习“可能性”时,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红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讨论“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些操作实践活动同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孔子也曾有过如此教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我们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课时,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摸分别装有不同个数红球的三个袋子,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谁摸的最多。这样的设计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争议,争什么呢?不公平呀,红球个数不等呀,继而引出下面的问题,要想公平应该怎么办?而我们从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角色,这样的课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轻松舒畅的心态,得到充分的自主自由,学习本身也成了一种休闲。然而在休闲时学生又能保持一种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学习、研究的兴趣得以延伸。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这样可以促进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向自觉、独立、持久、有计划发展。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将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布莱尔曾说:“教育最主要的是教会人们思考。”毋庸置疑,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而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更要常抓不懈!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时,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一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
二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回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或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计算题和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倡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做法去进行计算或解答应用题,只要学生算得对,算得巧就可以了。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做完每一道题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三让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讨论为学生创设了发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学的活、记得牢。
六 、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有时候观察到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开始做了,不错才怪呢!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解题时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择优。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象今年我所教的同学的计算习惯和能力就都较差,怕繁怕难。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检验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在检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所以说,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较高层次的修养。而这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培养的,我们应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F.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预习时,把不懂的、不理解的记录下来,提出问题。教师加强检查,了解预习情况。教师可根据不同程度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备课。这样,上课时就能有目的地关注学生的疑点,突破学生不理解的难点。学生上课时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探讨问题,对新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也会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感情。如果长期坚持,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品质。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的推导运用尤为重要。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就是把一天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记录实践操作的体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加深理解、记忆。这样做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情况,了解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样。这样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头脑中的疑问很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生常常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对那些爱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疑问而后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育观。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教师辩论。对那些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异想天开的,毫无道理的,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切不可批评,更不能嘲笑和讥讽学生。其次,要引导学生会提问。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但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而且要让学生评价他们提出的问题好在哪里,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好,逐步使学生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来,从而提高全体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好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产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通常可采用设问、自学、悬念、图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寻找疑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例如:在教学“直线画法”时,教师故意从不同方向将直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学生迫切提出疑问:那么直线在纸上怎么画呢?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直线的特点及画法。

三、养成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对做作业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写的评语,做的标记不闻不问,对错误的地方不能及时纠正。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努力培养学生有错误就纠正的习惯,对学生的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让学生认识到错在什么地方。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纠正?怎样避免?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数学病历卡”,把每次的错题,错误的原因,今后改进的方法等记录下来,及时提醒自己引起注意。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理解、判断能力的提高。

四、养成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

学生作业是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园地。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做作业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知识运用和操作环节的失误。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对学生完成作业和以后更好地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良好的习惯包括:正确的书写格式,认真学习的学风,自觉检查的意识,正确的检查方法,多角度、多渠道的方法运用习惯,等等。

五、养成讨论、理解、存疑、拓展的习惯

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探索,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例如教学“整数乘以小数”时,,组织学生讨论积的小数位数如何确定,并引导探讨方向:如何将小数变成整数?小数变成整数后,积怎样变化?我们可怎样处理?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自己得出计算法则来。一般说,讨论可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全班讨论等。讨论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在比较归纳时,在拓展深入时,等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G.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平时我们总会听到有些老师在议论:现在的学生学了几年的数学连数都不会写。作业做得让任课教师头痛不已,这就是学生没有养成好的书写习惯。
1、平日积累,小处着手。在学生刚入学时,我不但要求孩子们计算上认真,而且在写数时强调数的美感,充分利用田字格,要在田字格上做练习,田字格是一年级上学期用的,我要求他们在一年级阶段都要用,对写得好的孩子大加表扬,对写的不太好的孩子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手把手的教,告诉他哪个数写的好,没有写好的的应该如何改,只要有一点进步,就会给与表扬和鼓励,让他有信心写好。慢慢的学生们在认真做题的同时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字是否写的工整,漂亮。
2、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书写习惯也会深深地影响他们。在教学中我首先以身作则,不论是板书还是平时批改作业我都会做到工整、美观。如果平时在黑板上板书写的不太合格的时候,我会擦去重新写并在写的时候把痕迹擦干净,力求一次写好。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及时表扬,快速进入状态。学生在刚刚听到铃声时不是特别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涣散的地步,教师也会因为课堂氛围提不起精神,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是用惩罚而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课前奖励的活动,如果在上课铃一响不论老师在不在,都能做到快速拿出书和学习用品,并能安静的等老师来上课,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贴黑板后面的光荣栏里,攒够三朵就可以换一颗大的红五星,作为学期末优秀学生的评价方式之一。有了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起初会有趋利行为,为了小红花主动做好课前准备,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他们就会课马上就进入学习状态。
2、兴趣入手,强化注意力。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具备高度的注意力,它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先导和前提。一个人形成了对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学习习惯,即使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能专心学习。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便把题目变成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自然也就强化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在数学中培养孩子能力不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会使很多孩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更多的给予孩子动手实践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增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实践过程记录的也不是很理想。经过几次动手实践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正是有了这样的动手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4、没有思考的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地学习就是激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在课堂中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和思维空间里联系已有数学经验和数学知识充分展示思考、探索、交流活动。在群体交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
三、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1、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教育,呵护稚嫩的童心健康成长外,怎样去调动这些顽性十足,又充满探索好奇心的孩子的积极与互动,除了采取多种方教学外,课后的作业也不容忽视。怎样吸引他们的目光,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在批改作业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使用了“批改+语言评价”的方法。除了在给学生作业等级评价的同时还对于学生评语式的批评和表扬。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诱导学生思考,自我改错。当学生在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分析、判断等方面错误时,我会在错误的地方作个记号,写上“运算顺序对吗?” “想清计算公式”或“请仔细再算一次结果”等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也不会打击他的信心,同时,引起学生对错误的重视,明确错误的原因,能有的放矢地改正,而且印象深刻。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激活创新意识;对学生作业中的巧解、灵活解答、一题多解,我会在下面写下“这种方法想法独特,有小数学家的风范”“你能从不同角度想问题,解法这么多”等评语,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3、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顽皮、最活泼好动阶段,在做作业时会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在批改时注意方法,对症下药,力求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写的又对又好的学生我除了给他优,还会写着“这样的作业感觉真好”的评语,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作业量稍微降低之外,判分要求也降低些,只要能比上一次有进步,就会写上鼓励的评语 “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一定能更好。”“相信你能行,加油啊!有了这样的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对于一些自控能力不强少做或不认真的学生我会写下“嗨!今天偷懒了,是不是?明天能补上吗?”的评语,这样的评语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对他也是一种督促,大部分时候都能及时补上。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好习惯养成要靠耐心与细心慢慢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才会逐步培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耐心的去与孩子们交流,感受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用心、用爱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H.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田阳县那满中心小学 潘福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所以,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就会成为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正如洛克所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多年的教学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2.认真听讲的习惯。
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上课听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听老师讲课,必须定要全神贯注,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二是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要尊重同学,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能掌握他人发言的重点,要及时做出评价。
3.积极思考的习惯 。
思是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养成质疑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一要培养学生思的兴趣,二要教给学生思的方法,三是要训练学思的能力。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55×98+55×2 73×103-73×3,我下子说出了答案。当学生对此感到惊讶时则可以引入: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说出结果?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分别对这一组数进行比较,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善于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能起着重要作用。要教会学生善于调动多种感官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变无意为有意,把生活带到数学中来,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员能力:一是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二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观察时要有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由表及里、从局部到整体三是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正方形的周长时,引导学生观察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主动参与的习惯 。
参与就是合作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通过合作交流,增加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培养了集体意识。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6. 规范写的习惯。
数学课上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定等号不用格尺,但又要写规范又要快;还有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书写不对,就会造成计算错误。因此要培养学生规范写的习惯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这样能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二要培养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做到书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写字要规范、工整、美观。三要保持正确坐姿和握笔方法。
7.喜欢说的习惯。
这里的说是指课堂上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的建议、表达看法来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说与思为基础,反过来说又能促进思。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因此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谦虚地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的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向别人提出的问题。所以要培养学生喜欢说,鼓力学生经常说。即课上要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同时发言要简意,讲究说的水平,陈述时声音洪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发言错误,老师可以通过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从而缩进学生之间的差异。
8.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中是非常重要。它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锻练学生形象思维,协调其左右脑并使整体能力得到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习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明确。在动手操作前,要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及解决的问题;二是自主探究。尽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方法得当。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四是善于归纳。要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结论,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五是适当的评价。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动手的能力。
9.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要求学生课堂上一定要完成作业。一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而且应先复习新上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二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字迹要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作业应保质保量并按时完成。
10.认真检查的习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有些学生没有检查的好习惯,有些学生不会检查。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一是是否抄错题目或数;二是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是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成功的教育从习惯养成的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它是一个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一朝一夕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偱偱善诱,使每一位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长大成为栋梁之才。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