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教学“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间相结与内含的关系,再由观察计算机网络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故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种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变“授鱼”为“授渔”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沉尽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结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⑵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案例
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进行细致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上课时尽量采用接近幼儿园上课的方法: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比尾巴》这篇课文,我先画了一些小动物让他们认识,学生看到精美的图片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顿时生动活泼。另外我又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亲自给动物们戴上冠军奖牌,学生们跃跃欲试,也使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
2、应用奖励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我给小学生们定个奖赏,听讲认真发一颗小星星,星星积多可以跟老师换本子、笔,由于小学生好胜好强心理,就促使他们尽力集中注意力,一阶段进行总结评价,对发星星的同学表扬鼓励,并让他们说发奖感言。让他们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于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还要给予他们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我常常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4、呵护自尊。在没有犯大的错误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给予严厉批评,否则会适得其反:因害怕老师而导致讨厌老师讲课。尤其还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多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朋友,说知心话。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正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例如 ××,偶然一次,字全默写正确, 他竟然在回位的时候跳起了舞,那兴奋那喜悦不能用语言表达。如果能看到孩子身上这种上进心和自尊心,就能掌握教育他们的金钥匙。
5、适时沟通,拉近距离。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地理老师,上他的课没有一个人想睡觉的,天南海北任他讲,但是我们的成绩还是数一数二的,上课四十五分钟内,学生有二十几分钟听课就不错了,为何不利用剩余的时间和同学们沟通一下,几分钟就能再次提起学生的精神。
6、训练强化。坚持每天训练5分钟,使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就可以得到逐步提升,随着注意力水平的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出现快速的明显的提升。
7、摸准学清,有效关注。教师要主动去摸清孩子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针对他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给予特别关注。从理解、关心、鼓励等方面入手,引导儿童建立良好情绪、主动与别人交往、进行自我肯定,减轻儿童内心的不适,让儿童学习的状态自然、轻松,引导注意力的正常表现。
8、言传身教,人格感染。教师走进教室必须表情自然、亲切,面带微笑满怀信心,使学生心情开朗。不要把不愉快带进教室,影响学生心情。课前适当设计开场白,也会影响学生心情。一天的学习中,学生在午后或近午的课堂情绪显得比较低落,如果精心设计开场白,并且用饱满、热烈、欢悦的情绪说出来,会使学生感到新颖而生动,产生吸引力。同时开场白也好似双方感情交流的桥梁。
另外板书应写正楷字。小学生的模仿性较强,如果教师能写一手工整的粉笔字,学生将会感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
教学实践中,上几种方法的灵活交叉使用,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注意力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小卓等同学由原来的学困生提高到现在的良生。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要细心观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⑶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积极讨论、深入思考
老师可以把,把课件放在多媒体上来放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同学进行积极的探讨
⑷ 信息技术给小学数学带来了什么案例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⑸ 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让数学更贴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视数学课本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固定于课本中,不敢越课本半步。而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的,由此引出课题。由于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了。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利用电脑的动画功能,将三条线段逐步移动,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演示,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叫“首尾相连”,而且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提问学生:“自行车的车身支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呢?”接着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出示一组画面:首先是一只小猴子在愉快地骑着自行车,然后将自行车的车身支架变为平行四边形的,结果小猴子骑着骑着两个车轮就挤到了一起。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学生明白了自行车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懂得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学手段独特,设计新颖,整节课上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学效果很好。
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让学生访问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或者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如《高年级统计图表一课》的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课前,我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搜集整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时有身边的数据,如每个小组人数,上学期期末的数学成绩,生活中的数据,如家庭用水、用电的统计数据,家庭摩托车、电脑拥有量的小调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一点都不难,统计只是很有用。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课上我请学生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二、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教学形式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然而至今这依然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对数学课,学生程度不整齐是很难办的。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要因材施教必需要有教学的个别化,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最终目的。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并随时抽取和播出,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虚拟现实的特点和功能,它能有效地模拟出传统课堂不可能出现的情境、条件、氛围。
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主动的去收集信并转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教师可以请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分数的知识,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利用自己收集到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着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使用价值,哪些是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哪些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等等。又如《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将该课设计为网络中的游戏课,用游戏将教学内容贯穿起来,通过“调皮的小数点”的一个个故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游戏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轻松有效地完成学习目的。
三、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可以如此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整合后的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讲解演示”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2、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3、教师掌控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统,因而小学生要建立起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如教学“射线、直线”两概念时,单靠语言表述和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作说明,学生很难理解“无限长”的含义。因此可借助信息技术来弄清概念。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亮点,然后是亮点向一方徐徐移动,引出一条不断延长的线,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条线可无休止的延长。这样学生就会形象的理解“无限长”的含义,从而得出:射线是无限长的,且只有一个端点。讲直线时,可以从亮点处向两端无限延长,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呈现方式显然优化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应用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有两条不同颜色的线从这一点射出,形成两条射线。点及两条射线的同时闪烁使学生悟出角的形成,得出角的概念并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再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进而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这样的演示比教师反复解释、强调有用得多。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学的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词语是解题的关键。在课件演示两个人行走的过程中,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其中隐含的时间、路程、速度等数量关系便不难发现,若在行进的人后再拖一条线段,则将行进的路线图转变成规范的线段图,效果可谓不言而喻。
(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协作组成员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想象和探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协作精神,有利于锻炼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具体操作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2、具体解决问题阶段。3、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统计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亲历对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数学思维过程,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环节大胆运用了计算机特有的迅速制图的工具效能,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感兴趣的数据通过excel软件所提供的制图环境,制作出了精美的各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把学习统计表、统计图与用excel制图制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在线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在复习课中使用较多。它的优势在于实现个体化的学习,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它将知识回顾、解题指导、自我检测融在一课件里,学生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调出课件中记录和贮存的内容而分配时间学习,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操作如下:1、知识回顾。2、练习阶段。3、讨论区。4、自我检测阶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将使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变得丰富多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在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
⑹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上好小学数学课案例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地演绎着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充分利用好信息技内术资源容,真正为教学服务,成为当前教育界专家和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一些案例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使用提出了一些看法:信息技术应使数学直观化、丰富化、活力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信息技术手段,使其起到科学有效地辅助教学的作用。
⑺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
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
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
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
知识的生成过程, 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 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