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把一个单元当作以单元主题为题目,以每篇课文和“积累运用”为段落的一篇“大文章”;也可以把一个单元当作以单元主题为“书名”,每篇课文和积累运用为“章节”的一本“小书”。
我们的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各部分既横向联系,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
单元整体教学因为年段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精读指导重点也不同。一、二年级宜以“识字”为整合点,指导重点在比较词句中理解与朗读。单元整体识字,有益于把更多的字集中在一起,使低年级的学生不但能够认识更多的字,而且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了解汉字构字规律,对汉字的特点有更深的体会。三、四年级,以单元主题为纲,整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指导重点在句段推敲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效果。五、六年级,以单元主题为发散点,整合课内外内容,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指导重点在于通过句段和篇章的对比,体会情感,领悟表达。
『贰』 语文最什么难学
语文不难学,如果说最难学的阶段,应该是高中。
1、内容方面,文言文和古诗词是最不适应的板块
初中的文本,如《桃花源记》《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本身都很短,高中的文言文必修一中的三篇文章除了《烛之武退秦师》另外的两篇《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非常长,而且重点字词非常多,同学们一上来就会觉得有点吃力。
从难度上来说,必修一里的这几篇文言文是属于记叙类,故事性强,叙述生动,还属于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文本;但是从必修二开始就是写景抒情类的文言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都是在写景当中表达人生哲理的文章,而且魏晋时期的文章要联系当时的动荡的社会现状和儒释道的影响来看,在理解上难度也很大。到了必修三就已经是议论性散文了,难度逐层提高。
从诗词方面来讲,高中的几本必修都是按时间顺序,从《诗经》一直学到宋词。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他们说初中的时候几本都是考课内的,老师会在讲解后告诉他们诗歌会抒发哪几种感情,考试的时候直接往上套就可以了。
但是上了高中,我们学习的诗歌会更加地复杂,就拿送别诗来说,已经远远不是一句“离愁别绪”就能够概括的。有的送别诗表达对对方的美好祝愿,有的表示对自己前途渺茫的担忧,有的还和羁旅在外国破家亡的深层情感联系在一起。都只能在读懂的基础之上再使用答题的技巧。
2、讲课方式上,更加重视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学习的部分比较基础,老师还会带着学写字等,在讲课的时候文言文主要讲的是字词翻译,逐句落实。
但是到了高中,基础的部分可能更多的是以课前预习、课后检测的方式来落实。文言文的翻译也是要课前做好充分预习,课后了自己去归类整理,老师上课的时候只会讲重点的部分。老师讲课的重点不是字音字形,而是更加重视文本细读,分析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甚至是写作技巧等方面。这就要求同学们学习更加主动,并且要尽快适应过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一部分同学上了高中就会比较懵,因为没有老师手把手地教了,学习人物又重,一切都靠自己去摸索了。
3、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同学们在初三的时候经历了一整年的备考训练,所以一上高一的时候思维还是比较固化的,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许多思维定势都需要打破。
比如说,在现代文阅读方面,许多同学一看到现代文,想到的思想主题就是,这篇小说里好人是谁,坏人是谁,是为了讴歌什么品质,抨击某种黑暗的社会现象。但是我们看到高中阅读里常常出现不一样的文本类型,比如俗世奇人类型的《苏七块》,比如外国小说里的《乌米》,甚至同学们有时读到《晚饭花》、《峡谷》之类表现某种审美的文本时,读完了根本就不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了。
另一方面是,高中的时候更加注重联系思考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比如今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就需要同学们找出两个关键词的精神内涵上的联系,然后根据这一联系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在作文方面,考验同学们的“纵向思维”,不像初中议论文的几段式写作。
4、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从小学开始学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十几年之后的那一场高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懂得古诗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懂得古文的铿锵有力,懂得现代文打破一切的气度,这些都是以大量阅读、感受为基础的。
阅读能力是高中培养的一个重任。湖北地区的语文考试这两年改用全国卷1,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是一道阅读材料,非常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是其它任何学科的基础,去年的数学题有一道文言文,如果阅读能力跟不起来,会极大影响对其它科目的理解。
到了高中,要树立起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有课堂上的,还有许多别的拓展阅读材料,不仅有书本中的,还有生活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叁』 怎么样才能学好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重在多读多写,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作者的心理。
『肆』 什么是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指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来组织编写。
例如,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按照复杂性程度把人类学习分为八类,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或原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即复杂学习以简单学习为基础;学科课程(语文、数学等)多为纵向组织。
横向组织:指打破小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心理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依据来组织编写教材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例如,雾霾问题很严重,那么可以将能够解释雾霾的成因和解决此问题相关的知识(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组织起来呈现。
(4)小学语文纵向扩展阅读
课程设计的组织原则
第一,连续性。连续性是指课程内容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第二,顺序性。顺序性是将课程内容、学习经验及学习材料组织成某种联结的次序。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但又超越连续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使学习的机会建立在前一个学习经验或者课程内容之上,但要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
第三,整合性。整合性是在课程当中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从而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
『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学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
阅读教学法为语文教学法的组成部分,研究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原理和方法。阅读教学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识字的重要途径,作文的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要统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知识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如低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之间的联系,读、听、说、写之间的联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5)小学语文纵向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要求规定:
1、使学生认识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掌握常用的词汇;流利地诵读课文,并且能够背诵教师指定的一部分课文。
2、为了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应该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其余半数的教学在以后四年中陆续完成。一二年级识字教学可以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
3、要教学生学写记叙文,逐步学会把耳闻目见的事物记下来。有关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如观察事物,确定中心,选取材料,组织材料等等,要通过课文的讲读和作文的指导讲评,分别年级,陆续教给学生。
『陆』 横向群文阅读和纵向文本拓展如何落实更有效
阅读是汲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对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智慧仓库里增添一笔财富;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项训练都不同程度地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摘自《当代语文教育学》)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办法等,所以很难真正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尤其是课内教学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得非常满,难以腾出课内教学时间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拓展孩子的课外阅读量。
综观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浅尝辄止的敷衍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课外阅读的管理、引导滞后,从而使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质效很低,并亟待提高。
根据本校学生语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特点,在本学期,为了在课内教学时间争取更多的阅读指导时间,进行更为扎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们进行了基本课内文本的相关文本群文阅读进课堂的研究,主要对群文阅读进课堂的时机及文本的选择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从以下三种基于课内文本的群文阅读拓展教学探索,努力构建大语文课堂。
一、简化课内教学,精简教学课时,引入相关文本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不少文本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并非难题,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是老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一些明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就可以弄明白的问题,老师也要提问。有些课文的教学,老师处理得比较复杂,总想挖掘文本中所有语言文字训练点,忘记了一课一得,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这两种情况无疑浪费了不少课堂教学的时间,也给课内群文阅读带来了时间上的障碍。
为保证群文阅读的时间,我们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比较容易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点比较少或孩子容易掌握的课文,如童话、神话,简化语文课堂教学,只选择孩子们最难掌握的一到两个语文训练点进行教学,将两个课时的课文教学压缩到一个课时内,在保证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节约出一个课时的时间,第二课时进行与文本相关的课外文本阅读。如三年级上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接触神话这样一种故事类型,第一课时课内教学,老师就抓住了文中的字词和让孩子通过文本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这两个教学点进行教学,既落实了孩子的字词基础,又让孩子津津有味地阅读文本,对神话故事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第二课时,老师让孩子们回忆自己曾听说过的,通过动画片看过的,通过儿童文本读过的神话,激发孩子对神话的阅读兴趣,再给孩子们带来了《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四个中国神话,让孩子们通过文字再一次感受中国神话故事的神奇,远古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并让孩子们了解文字阅读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又引入了《圣经》中的《创世纪》篇章,让孩子阅读西方开天辟地的故事,初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开拓视野,拓展思维。从横向和纵向两条线围绕课内文本,选择合适的群文阅读文本,落实课外阅读,做到课外阅读进课堂,有指导,有交流,有反馈。
二、基于文本特点,挤进课外阅读,帮助深化主旨
课本中的某一些课文,对于某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对于老师也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边教边挤进相关文本的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阅读面,而且可以用主题相同却丰富多样的文本,帮助更好的理解课文主题,深化主旨。
如在教学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学生可以理解到作者透过文字要传达的时间宝贵的主旨,但文中许多表达对于三年级孩子,理解起来还比较困难。于是在教学中,老师没有在课文的词句上过多纠缠,而是在课内挤进了一组有关时间的文本,其中形式丰富,有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匆匆》,有儿童诗《时间是一只蝴蝶》、《今天》、《一天只有一个早晨》,还有林清玄另一篇与时间相关的散文《与太阳赛跑》,同时进行阅读指导,每读一篇都有不同的阅读指导方向,让孩子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更了解了时间是什么,时间从何处流逝,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中作者追赶时间的快乐,通过这样一组文章的阅读、交流及创作,还让孩子丰富、积累了语言,感受了语言的丰富和美妙,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练习。
三、课内教学为点,课外阅读为面,做阅读点灯人
语文教师应将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识字的增多,不仅具备了阅读课外书的条件,而且也产生了阅读课外书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教学到适当课文时,可将同一作者或节选自的整本书推荐给孩子,做专门的阅读先导课,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做儿童阅读的引领者。
孩子们对童话故事十分感兴趣,对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西方著名童话阅读得非常多,了解得也比较多,但四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中选择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比较陌生,对日本的童话也接触得较少,所以在这个单元中,我们选择了这个文本作为群文阅读拓展点,在教学完课文后,进行了《走进<新美南吉童话集>》的阅读指导课,通过新美南吉的童话节选《小狐狸》《小狐狸买手套》,让孩子感悟新美南吉笔下丰富而有趣的动物王国,《红蜡烛》感受其“出人意料的结局”, 《两只小青蛙》,感受其“温暖丰富的童话世界”,阅读指导有层次,文本选择有目标,通过所选文本引领孩子一步步走进新美南吉,从而走进其温暖丰富的童话世界,以故事为契机,激发孩子堵塞阅读兴趣,搭一个登高望远的台,引导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走入新美南吉更为丰富的童话世界中去,课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
总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争取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注意基于课内文本特点的教学整合,适时将文本特点和主题吻合的课外文本引入课堂,以课内教学为点、课外阅读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对基于课内教学的群文阅读进行更多样的时机及方法的探索,真正在落实课内教学、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更好的在课内教学实践对孩子进行有目标、有实效、有兴趣的群文阅读指导,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拓孩子视野,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真正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柒』 小学语文 怎样合理的设计问题
问题,是发展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一些具有开发学生智力而又难度适宜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呢?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应当根据学科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下面就浅谈一下使本人受益的几种方法:
第一,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能不能精细地观察事物,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多凭借教材,提出观察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引导他们借助视觉感官触发灵感。
如教《叶公好龙》时可提问:大家看看插图,当真龙来探叶公时,叶公是一副什么样子?这样子反映了他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就能领会课文没有明白点出的意思,更深刻地理解其寓意。
第二,求异法。
求异思维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多提求异性问题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创造意识和心理品质。
如教《黄河象》,一位老师这样提问:对于黄河象的来历,你有与科学家不同的假想吗?有位学生当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黄河象”不一定是象群中的第一头公象,也不一定是它先喝水而其他象还没喝水,可能象群都喝到水了,只不过是其他象站立的位置没有危险,而那公象却站在倒霉的位置上……瞧!一个求异性的问题竟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点燃了积极思维的火花。
第三,想象法。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活跃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对问题就越有创见,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写道,指导员在牺牲前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指导学生加以想象:指导员究竟想说些什么?让学生以想象为省略号作注脚,填补语言上的空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发现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材,各个教学环节,都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看图,可通过指示观察方法,引导发现某个目标;阅读,可设置疑点,接通思维流程。
如教《燕子》最后一节时,可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通过仔细阅读,会发现课文把几根电线说成是“几痕”,接着引申:为什么用“几痕”?学生边看图边品味课文,便会领会出作者用词的精确。
第五,情境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这类问题要求教师通过教具或电教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
如教《画》,可先出示一幅有山水花鸟的彩图,然后让学生扮演诗人并亲自感受:你远看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你侧耳细听画中的流水,听到声音了吗?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春夏秋冬四季在变化,但画中的花有变化吗?接着演示赶鸟动作,让学生看看鸟儿有没有受惊飞走。这样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课文的诗句,比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第六,推理法。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提高判断推理的能力。
如教《海龟下蛋》第五段时可提出:究竟海龟怕不怕人?它觉察到旁边站着人没有?学生联系上下文,细读精思,进行分析推理,即可作出准确判断,并从各个角度加以印证。
第七,探究法。
抓住课文中理解上的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而且往往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
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可提出:作者出国既然是为了“求得更好的武器”,为什么却又说“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个罪人”?学生在深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特定时空中人物矛盾的思想感情便会引起共鸣,爱国的激情、自强的精神也会油然生发。
第八,比较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发现、新发明便成了空中楼阁。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运用哪种比较,都不应只停留在“懂得区别”的水平上,而应当着眼于发展——在比较中引出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想进行比较:
(1)五次擦火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2)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觉有什么不同?其原因和结果又怎样?
提出这类比较性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入境识斯真”。
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全部,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一定会探索出新的方法。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时,往往是复合交叉的,教学时要不拘一格,应当灵活地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捌』 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具备哪些素养
1、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必要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表达中存在优势与不足而加以鼓励与引导。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口语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能说一口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是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当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如斯霞、李吉林、霍懋征、于永正、王崧舟等都非常重视口语表达技巧,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努力追求语言的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可以说,他们教学上的成功,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运用。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做到“低吟而体其味,诵读而达其情”,真切动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本表达的特色,读出文本的价值。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钢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笔顺要正确,你要求学生有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书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哪里还有说服力呢?
语文教师会写、擅写应该是分内事。不仅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育案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还要写杂感、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语文教师写文章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教学生活和人生;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语文教师写文章,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那就是能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或是影响自己讲课时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等。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能写的人往往对教材的分析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对作品的本质特征获得高于一般人的敏锐感悟力和评判力。
2、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解读文本的能力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个好的教师,要想高质量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要具备较强的钻研教材的能力。钻研好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教师钻研教材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钻研教材深了、透了、广了,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我们备课时的资料往往就是课本、教参、网络上下载来的教案,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缺乏个性体验,没有见解力和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话,教师就不能文本知识进行有效的扩展和深化,教学自然就没有深度和厚度。备课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主人公对话,读出个性体验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而后透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写作意图是什么?最后,我们要思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把它编入小学课本的目的是什么?搞清楚这些,我们再去备教案,效果会好的多。
3、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可以说教学设计能力是最能彰显教师智慧和素养积淀的。
所以教师要有以下教学设计能力:
1.设定具体教学目标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目标。能从认知、情感和心理驱动这三个领域,制定出更好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达到高级的认知水平,从而成为更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更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
教学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是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自然应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题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在研究教学结构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节奏紧凑。该花力气的地方要舍得花力气,在不必纠缠的地方作简洁处理。
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玖』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2)热爱学生。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
(3)热爱学校。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热爱所教学科。
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化科学素养
(1)语文专业知识。
(2)教育基本理论。
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