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体验教学”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章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指导职能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 “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所谓“体验学习”,即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考察、去经历,最终达到认识和掌握。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
一、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以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组合作用不同形状的实物搭一搭,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献上一份礼物。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课前我以争当“小博士”为活动情境,请学生调查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先去生活中获取新知识的素材。教学时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因为学生们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先让每个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台说,介绍时他们兴致勃勃,有的从颜色、图案、大小等特点上介绍人民币,有的介绍有关识别假币的知识,还有的说起外国货币的名称和钱币发行的历史。听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介绍,我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他学生也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先后对着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劲一吹,结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跑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牢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亲手分一分,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立体图形的概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从他们熟悉的实物中分离出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长短”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教学“9加几”时,我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把计算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算法和想法,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进而达到对大自然奥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关注。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B.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体验教学”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章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指导职能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 “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所谓“体验学习”,即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考察、去经历,最终达到认识和掌握.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
一、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以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组合作用不同形状的实物搭一搭,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献上一份礼物.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课前我以争当“小博士”为活动情境,请学生调查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先去生活中获取新知识的素材.教学时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因为学生们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先让每个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台说,介绍时他们兴致勃勃,有的从颜色、图案、大小等特点上介绍人民币,有的介绍有关识别假币的知识,还有的说起外国货币的名称和钱币发行的历史.听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介绍,我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他学生也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先后对着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劲一吹,结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跑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牢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亲手分一分,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立体图形的概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从他们熟悉的实物中分离出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长短”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教学“9加几”时,我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把计算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算法和想法,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进而达到对大自然奥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关注.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C.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体验是学生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体验中能够轻松的学习,更好的复习、温习知识。在体验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去发现、去总结。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在体验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把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把严肃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识、生活领域中去学习、去发现、去总结、去反思、去再体验。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指导职能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活动,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滋生体验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我在一次活动课当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矛盾冲突的题目:新华书店有以下一批儿童读物打折出售,你会怎么买?并说出你的理由。
①《西游记连环画》(原价8.50元,现价4.50元) ②《作文选》(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 ③《儿童漫画》(原价10.80元,现价7.80元) ④《童话选集》(原价18.80元,现价13.80元)
在讨论当中,许多同学都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有的选择了《童话选集》,因为价格下调了5.0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有的认为买《西游记连环画》合算,因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价格几乎是原来的一半,而《童话选集》下降幅度还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更新颖的观点:我要买作文选,因为它对我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我要买《西游记连环画》,其他的我不喜欢;我要买《童话选集》,其他的我都有了,买来没用……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得到激发。
二、注重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中体验知识创新的喜悦。
学习数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标准》创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请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跑步比赛和跳远比赛的情况。
出示“报名表”:
师: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几种动物?
生:7种。
师:参加跳远比赛的呢?
生:7种。
师:参加跑步比赛和参加跳远比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生:14种。
师:是吗?
生:不对,是13种、12种、11种……
师:停!这么简单的几种动物.作为我们三年级的孩子竟然有这么多种答案。这是为什么呀?
生:有的动物是重复的。
师: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就像狐狸它既参加跑步比赛又参加跳远比赛,两样都参加了。
师:那重复的算几种呢?
生:重复的只能算一种。
师:好,我们一起来数,遇到重复的大家就说“重复了’”。(鼠标移动数)
生:l种、2种、3种……重复了,7种、8种、重复了……11种,
师:区区11种动物让我们数了这么久,看来这个表格并不好数。诶,孩子们,如果把这表格交到你的手里,你能想办法把它重新凋整一下,让其他同学一看就明白几种动物两项运动全参加了,哪些动物参加了跑步比赛,哪些动物参加了跳远比赛,有办法吗?和你同桌商量一下。
生:同桌商量想办法。
师:想到办法了吗?下面先看清楚操作要求(课件出示)。
要求:(1)摆好后让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几种动物:
(2)同桌要注意分工合作;
(3)完成后派代表展示说理。
好,看哪两个同学的方法最好,动作最快!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整理后,代表上台展示。
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的成果。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为什么这么排?有什么好处?
生1:我们把重复的上下对齐放在一起,比较好数。
师:真有办法,哪几种动物重复,一看便知。
生2:我们组比他们更清楚,把重复的都摆到前面来。
师:更明白了。
(另一组上台展示)师:老师发现少了3个呀?
生3:放在中间表示两种比赛都参加,数的时候就不会重复数了。
师:多有创意的想法.一个图放中间就可以表示参加两项比赛了。
请你把参加篮球赛的动物圈在一个大圈里,再圈出参加足球赛的动物(台上学生边圈,下面学生进行判断)。
师:和他们组想的办法一样的举手。我们请电脑帮忙,把他们想到的办法再来演示一遍。 (电脑动态演示移动过程)。
生3:可是这样别人可能不知道哪边是篮球赛,哪边是足球赛了。
师:怎么办呢?
生4:可以在上面写上标题。
生:对,好办法……
根据学生要求,教师操作课件,形成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成为可能,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并精选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要注重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
《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时,我创设了一个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时,出示一则招聘广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李叔叔看到 这份招聘广告后决定去应聘,超市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经理3000元、副经理2000元、员工a900元、员工b 800元、员工c 700元、员工d 650元、员工e 600元、员工f 600元、员工g 600元、员工h 600元、员工i 500元。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数据,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李叔叔分析这样两个问题:1、经理所说的超市员工平均工资1000元能真实反映员工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2、你认为用哪个数表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通过分析、交流,学生会发现中位数650元和众数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最后追问学生:如果换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学习,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通过这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学生不仅能很好地解释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而且能感受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D.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一、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以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组合作用不同形状的实物搭一搭,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献上一份礼物.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课前我以争当“小博士”为活动情境,请学生调查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先去生活中获取新知识的素材.教学时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因为学生们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先让每个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台说,介绍时他们兴致勃勃,有的从颜色、图案、大小等特点上介绍人民币,有的介绍有关识别假币的知识,还有的说起外国货币的名称和钱币发行的历史.听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介绍,我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他学生也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先后对着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劲一吹,结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跑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牢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亲手分一分,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立体图形的概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从他们熟悉的实物中分离出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长短”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教学“9加几”时,我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把计算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算法和想法,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进而达到对大自然奥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关注.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