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老师如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释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时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如何提高:
1、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2、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 论怎样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无形的,不能靠简单的考试来捕捉或量化,但它却可以通 过学生的举手投足回来言谈举止来展示。新课答程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 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 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C.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我采用买、捐书、漂书等多种形式。)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利用显示频展示)。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范围涉及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既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佳作。《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芣苢》《木瓜》《硕鼠》《蒹葭》《桃夭》《子衿》《河广》《式微》等,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篇目、《子鱼论战》《狼三则》《愚公移山》《听颖师弹琴》《陋室铭》《出师表》《孙子兵法》《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在邓人涵、成超、梁铧文等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背诵的宋词篇目有《念奴娇》《玉蝴蝶》《雨霖铃》《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满江红小住京华》《庆清朝慢》《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用两个月时间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每次习作,我会选择部分同学(尽量不重复)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
孩子
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
孩子
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E.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就是要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质和语文理论方面的修养。包括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水平。所以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可以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 要提高语文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条件; 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让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以便为以后的阅读、写作提供条件; 上好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广泛阅读; 上好作文指导课,让学生能独立地写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 营造语文氛围,办好语文墙报、教室里有图书角,养成看书的习惯,阅读语文报纸和刊物; 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作文,朗读,诗歌朗诵; 让学生独立寻找关于语文学习的资料,(可以在网络上); 可以看一些关于语文的电视讲座、讲课; 可以举行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竞赛,比如朗读、、诗歌背诵、作文、演讲。 和你交流。
F.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老师如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 )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G. 语文素养如何提高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作为语言的学习,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着手。听,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优美词语和句子;说,就是要敢于开口,在课堂和实际的语言交流中,主动表达自己观点;读,就是要广泛阅读,在课堂内外广泛涉猎各类文章;写,就是要乐于写作,在倾听和阅读之后,把学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确地表达。提升语文素养,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谈策略。
一、善于倾听 勤于思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倾听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一篇简单的语文课文,都会和历史、地理和哲学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融合。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来讲,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课堂中注意倾听这些内容:
(一)荷花是一种花,人们赋予荷花怎样的品格?
老师必然会提到一些关于荷花的诗句,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等,此类诗句让我们会联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洁脱俗的品格。
(二)作者为什么会在月下去荷塘呢?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可以读到作者有心事、有烦恼,才会月下独自一人去荷塘。那为什么会心烦意乱呢?必然要联系写作的时间——1927年。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十分担忧,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为清华大学教授,他热爱自由,不想参与到政治的斗争当中,却又不得不面对国家动荡的现实。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赏荷塘美景,获得暂时的超脱和内心的平静。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来了。
欣赏一篇文章,不仅要倾听作品的语言之美,还要品味作者的心灵之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作家心灵故事的表达。
二、敢于开口 勇于表达
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李阳,在英语口语练习上,创立了疯狂英语,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于开口。语文口语的练习,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学习的汉语,都成了“哑巴”汉语,那我们的语文学习就失去实践应用的意义了。我认为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前演讲。具体做法就是要求学生每天的语文课前,做一次三分钟的演讲。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讲故事。等到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课前准备自己喜欢的话题,交流自己的观点。在经过一学年的训练以后,可以专门组织演讲课以及演讲比赛,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我自己的实践,我认为这种方法可行性比较强。
另外,学生要主动地在课外进行语言交流。同学之间可以就某一个历史人物,阐述各自的观点,也可以就国家政治方面的大事发表意见,不论成熟与否,都可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三、博观约取 内化于心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想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就得进行广泛的阅读。课堂内的阅读,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课外阅读,是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阅读量上下功夫。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增强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课外阅读,要以中外名著、经典散文和历史人物传记为主。每学期制订一个系统的阅读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如可以选择文学性和史学性都很强《史记》,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选择《古文观止》,现当代诗歌散文可以选择沈从文、汪曾祺、老舍、史铁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诗词可以选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人物传记可以选择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读经典作品。阅读时,还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论。阅读关键是坚持,“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间断地进行阅读,就一定能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笔耕不辍 文章贵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加强记忆和理解,就得多写才行。那么,在语文方面,平时听的、说的、读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就得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因此,写作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必须常动笔,多修改。每天,在我们的身边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就一定能寻找到写作的素材。如写景抒情可以选择风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写人叙事可以写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议论阐发可以选择热门话题,古今论点,流行观点。日记、周记,是最常见的练习方式,也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无论是写什么样的文章,写完之后,都要不厌其烦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曹雪芹在《红楼梦》写成之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使这本书有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历史地位。对于,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强修改。
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我们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语文就不会再枯燥无味,相反,还会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H.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教师水平一定要提高,把我们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推广到小学中来,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更多更多的机会来学习语文中的各种文娱之时。
I. 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作为语言的学习,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着手。听,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优美词语和句子;说,就是要敢于开口,在课堂和实际的语言交流中,主动表达自己观点;读,就是要广泛阅读,在课堂内外广泛涉猎各类文章;写,就是要乐于写作,在倾听和阅读之后,把学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确地表达。提升语文素养,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谈策略。
一、善于倾听勤于思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倾听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一篇简单的语文课文,都会和历史、地理和哲学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融合。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来讲,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课堂中注意倾听这些内容:
(一)荷花是一种花,人们赋予荷花怎样的品格?
老师必然会提到一些关于荷花的诗句,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等,此类诗句让我们会联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洁脱俗的品格。
(二)作者为什么会在月下去荷塘呢?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可以读到作者有心事、有烦恼,才会月下独自一人去荷塘。那为什么会心烦意乱呢?必然要联系写作的时间——1927年。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十分担忧,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为清华大学教授,他热爱自由,不想参与到政治的斗争当中,却又不得不面对国家动荡的现实。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赏荷塘美景,获得暂时的超脱和内心的平静。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来了。
欣赏一篇文章,不仅要倾听作品的语言之美,还要品味作者的心灵之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作家心灵故事的表达。
二、敢于开口勇于表达
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李阳,在英语口语练习上,创立了疯狂英语,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于开口。语文口语的练习,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学习的汉语,都成了“哑巴”汉语,那我们的语文学习就失去实践应用的意义了。我认为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前演讲。具体做法就是要求学生每天的语文课前,做一次三分钟的演讲。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讲故事。等到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课前准备自己喜欢的话题,交流自己的观点。在经过一学年的训练以后,可以专门组织演讲课以及演讲比赛,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我自己的实践,我认为这种方法可行性比较强。
另外,学生要主动地在课外进行语言交流。同学之间可以就某一个历史人物,阐述各自的观点,也可以就国家政治方面的大事发表意见,不论成熟与否,都可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三、博观约取内化于心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想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就得进行广泛的阅读。课堂内的阅读,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课外阅读,是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阅读量上下功夫。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增强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课外阅读,要以中外名著、经典散文和历史人物传记为主。每学期制订一个系统的阅读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如可以选择文学性和史学性都很强《史记》,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选择《古文观止》,现当代诗歌散文可以选择沈从文、汪曾祺、老舍、史铁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诗词可以选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人物传记可以选择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读经典作品。阅读时,还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论。阅读关键是坚持,“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间断地进行阅读,就一定能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笔耕不辍文章贵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加强记忆和理解,就得多写才行。那么,在语文方面,平时听的、说的、读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就得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因此,写作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必须常动笔,多修改。每天,在我们的身边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就一定能寻找到写作的素材。如写景抒情可以选择风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写人叙事可以写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议论阐发可以选择热门话题,古今论点,流行观点。日记、周记,是最常见的练习方式,也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无论是写什么样的文章,写完之后,都要不厌其烦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曹雪芹在《红楼梦》写成之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使这本书有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历史地位。对于,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强修改。
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我们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语文就不会再枯燥无味,相反,还会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