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发布时间:2021-01-19 13:58:24

1.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1.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教学
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纽带,它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方能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所以体育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就首先要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在教学中,如果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技能教学的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方法,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如:在队形、行进的路线和练习的次序等方面做出适宜的调整和改变。
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中学体育教材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校本教材等等,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潜力,将教学的组织方法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武术教学的讲解示范,教师可以采用“三角形”、“梯形”等组织方法,而球类教学,可以采用“松散”的扇形或圆形等不同的组织方法。
在设计教学组织方法时,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练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集体练习、小组练习和个人练习的不同组织方法,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不能一味讲求组织队列队形和组织方法上的新颖、美观,而要依据课堂组织教学的原则,力求高效,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另外,课堂上常会生成与预设不同的情形,教师要在课堂短时间内重新调整原定组织教法,以适应新的变化,这种能力,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不断反思,积累形成更多的体育教育教学智慧,增强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
体育教学的组织是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和方法,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其运用得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速度与规模,而且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并研究学生,包括所教学生的人数、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体育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等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合理教学分组;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还有利于体育教师制订或修订科学的、符合学生的、操作性强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及正确执行教学常规的方法措施,组织有效的体育教学。
在合理分组的同时,要做好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工作,充分发挥骨干学生的积极作用。例如: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体育骨干分小组进行组织和管理,注重教学中的传、帮、带,以点带面,发散教学。紧紧围绕体育课堂组织教学,责任落实到人,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益和教学质量。
3.精巧安排,根据场地器材的特点组织教学
体育课堂的组织方法与场地的大小,器材的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体育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 例如:在小场地上同时有几个班级上课,可采用“定位法”组织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可以做“顺势法”的组织教学;在面积不大的有效活动范围内,可以用循环练习的组织方法安排分组循环练习等。
4.细致周到,根据安全的要求组织教学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双边过程,教学组织中的考虑稍有不周,就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不仅给学生造成身心伤害,还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在体育组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体育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教学活动要有预见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防范。如:徒手练习时,不要安排学生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练习;必要时,如进行投掷实心球、体操的单杠、双杠的教学时,还应认真地设置合理的安全设施和安排正确的保护与帮助,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安全有序地进行。
5.加强学习,提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体育课堂的教学组织管理,大致体现在:队列队形组织与管理,学生(包括班干部、体育骨干的管理以及学习小组、后进生等)的组织与管理,课堂质量监督与管理,教学效果监督与管理,体育器材管理,伤害事故预防等一系列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是否得当,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学习,甚至还要学习掌握管理和交际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技巧,运用于体育课堂的组织教学。还要指出的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如语言、示范等方面能力)、道德素养、文化底蕴和个人魅力的提升都直接影响到组织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

2.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技能

1、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能够正确的根据课文和相关的教学著作设计版出符合学生知识、权能力、情感和价值感等的教学目标
2、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把握设计课堂的重点、难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问题。
3、 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感兴趣,更加开心的学习。
4、 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为了完成学校的目标和对学生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达到教学要求适合于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主要有个别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小组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3.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小学品德教师要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根据品德教学的客观规律,结合小学品德教学的实践,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首先有必要了解教学设计的要求。
小学品德教学设计的要求:
小学阶段品德课程的目的决定了教学设计必须把孩子们从枯燥的语言知识中,要通过设计适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愉快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养成良好的品德学习习惯。具体说来,小学品德教学设计要达到以下要求:
1 教学设计要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用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意学。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一些诗歌、韵文、故事、歌曲、游戏和表演等环节,寓教于乐,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课堂操练的机会。教师可采用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排、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操练方法。
3 教学设计要体现语言的功能性
小学品德课程必须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听做、说唱、玩演、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的能力。
4 教学设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品德教科书已经创设了不少栩栩如生的情景,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它们。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实物带进课堂,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可以利用挂图来再现课文的情境;可以选择一些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音像教材来展示情境。总之,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带领孩子们进入交流情境,使他们获得使用进行交际的亲身体验。
5 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媒体的使用
合理运用多种媒体,能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置身于以品德教学的环境中,体验品德的实际运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6 教学设计应使用激励机制
小学生好胜心强,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这样既能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深刻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竞赛中,可以采用口头表扬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师每天都要设计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教学设计的方式和经验,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与其他教师交流过教学设计的体会,特别是没有系统地思考过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什么问题,还有那些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进行的决策。 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一般包括:l 分析教材l 分析学生l 确定目标l 确定指导思想、教学策略、重点和难点l 设计过程l 选择教学策略与资源l 设计评价等。 只要做好这几点教学设计一定很不错,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提高。

4.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实践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意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确立和实施迫切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而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也从多方面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主要体现为:1.突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瓶颈,为新课程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接受新课程理念后,如何实践新课程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少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设计能力,离开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参等的支持,就感到无从下手。缺乏必要的思考创造,缺乏对课程的自我理解和重构。切实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将可为《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2.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体育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一直以来,我国体育教师在教育系统中地位相对较低,这虽与很多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体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通过专业化,提高体育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这对提升个人和群体的地位都极其重要。认识了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体育教师应如何提高我们教学设计能力?对教材的分析,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之所以说是薄弱环节,是因为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不够。往往我们都还没弄懂教材,我们就开始想着怎么上课了,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对于一个教材,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材?这个教材要教什么,它的作用如何?通过教材,学生应学到些什么?发展学生哪些身体素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只有通过对教材系统的分析,我们才能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和身体机能是各不同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同一个教学内容,对于小学、初中、高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练习方法、密度和时间也是不同的。一个游戏适合初一的学生,不见得也适合初三的学生,就算同一个班,男生和女生的情况也是不同的。这是基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特点、肌肉和骨骼特点等方面各不相同。我们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尊重个体差异,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一个教学设计的成败,是需要通过教学实施去检验的。就算我们自认为对于一个教学内容设计得有多完美,但是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或多或少你都会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因为在教学实施中,有些因素是难以把握和控制的,比如一些突发事件等。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善于课后反思、总结。一个人只有常常反思自己,我们才能进步,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体育教学亦如此。 要善于反思自己教学过程和效果,吸取别人优秀经验、做到取长补短。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把握教材的各个环节,用科学去分析学情,并善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思、去摸索、总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通过体育教学设计,从而达到通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5. 如何评价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评价:
1、教学活动的目标性。课堂教学只有在明确、具体、适度的目标指导下,教学活动才会有条不紊,不失方向,学生的学练和发展才能有所收获。教学活动的目标性体现在:从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突出重点;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上讲,可以看出是否有利于突破难点;从教学内容的综合利用及体育教学的多功能性上讲,可以看出是否有机地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体育基础、学力情况和发展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有所区别。目标过高或过低,任务过大或过小,或是对所有的学生均采用同一目标要求,都是不切实际的,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从发生到发展,教学过程无论如何变化称谓,笔者认为准备—基本—结束这三个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象以前那样明显地呈现出而已。笔者认为评价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主要仍看这三个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地存在。
准备部分即教者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的思想、精神,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技术(如武术套路教学时,用武术操做准备活动等)和学习经验等等充分动员起来,使学生进入体育课知识、技术的学习准备状态。所以,从准备部分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明任务、展目标、提兴趣、激思维,组织的练习是否与教学内容有相关性或迁移性;从准备部分的效果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否强烈,学习新内容的必要基础和经验以及身体活动能力是否被动员出来。
基本部分即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是完成当堂体育实践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质阶段。在这个阶段,一看教师理解和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包括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重组能力),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学练、解决学练问题的具体教学思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看根据水平目标,所选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相符,所设计的练习方法与手段是否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及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伏变化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6.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条件下,进行既符合新课改精神,又符合体育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教学设计,就我通过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觉得应该做到三点: 一、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牢记体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性质 教学设计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选择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叫做开发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做这个工作时一定要记住: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有用的运动技术,体育教学的基本性质是身体活动性。要牢牢把握这个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可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程序来进行,例如:保龄球有目标性、科学性,但是没有可行性,所以不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篮球既有目标性、科学性,也具有可行性、趣味性,更符合社会性,因此适合选择为教学内容。 在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时要明确什么是“急需开发的内容”,什么是“需要开发的内容”,什么是“不必开发的内容”和什么是“不能开发的内容”。要深入地钻研新教材,教好新教材。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体育课程目标的需要,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服务。 二、体育教学方法以传授技术方法和身体锻炼方法为主体 新体育教学改革必然要求着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过去我们在使用“传统体育教学法”的时候,出现过“只会不懂”或“只练不乐”的缺陷和不足,在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法”中主体地位和功能没有变,改进后新的教学法绝不是取代“传统体育教学法”,而是“补充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融合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要通过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体育教师要处理好运动技能教学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老师认为既然要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就无需要求学生非得掌握什么运动技能,只要学生玩得痛快,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就可以了,体育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吗?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都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学习运动技能与体验运动乐趣,从根本上讲是不矛盾的。我们要防止将学习运动技能与体验运动乐趣完全对立起来的认识,更不能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样简单:“让学生体验与动乐趣就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总之,运动技能教学与体验运动乐趣这二者不可偏废,要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例如:本人选用壮族民俗《竹竿舞》的体育素材,开发自选教材,结合了本校的场地和器材,符合开发性可行性,也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和当地的社会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把以上三点都考虑到位,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哪几种

一、能力综合: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属性特征
“小学全科教师”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的正式提出在中国,目前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的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为区别于传统的分科教师,小学全科教师的特殊规定性往往被界定在胜任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全科教学”能力上。但是,“全科教学”是否足以成为小学全科教师质的规定性呢?
(一)认识误区:当前我国全科教师是农村小学教育应时之需下的“被全科”
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并非完全是社会经济与教育理念发展的产物,相反,其最早的政策设计与实施大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应时之需。2006年,湖南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科计划”,首次提出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由此肇始,江西、贵州、重庆、广西等省(自治区)相继把培养全科师范生作为解决农村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点,并逐渐将其学历层次提升至本科。
全科教师首先面向农村小学成规模定向培养,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居住分散,使农村小学点多面广,而且规模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庞大的农村人口流动使本地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直线下降,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师资缺乏、年龄老化,且学历层次、学科结构不合理,以至跨年级、跨年龄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实际已经充当着‘全科教师’的角色,一个教师身兼多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相关省市在定向培养全科教师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音体美等小学科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全科教学”被视为小学全科教师岗位胜任力的主要特征,小学全科教师也往往被简单地描述为“语数外通吃、德音体美全扛”,或者“样样通、科科行”。
审视“全科教学”特征下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全科”,其教育实践在本质上仍然是“分科教学”,因为它所依托的课程形态仍然是相互割裂的学科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存在仍然是各个学科逻辑知识体系的纵深传授,只是在任教科目上有数量的增长而已。这种“全科教学”定义下的全科,并没有在传统分科教学之外建立起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师角色的独特理解,也没有基于自身教育哲学而设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它只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应时之需的一种误读。
(二)理念溯源:“综合能力”是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
如果“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并非“全科教学”,那么什么又是其区别于传统分科教师的质的规定性呢?溯源国际范围,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概念,但一般都是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如美国在“博雅教育”的传统下,十分注重小学教师通识能力的养成,并明确提出初等教育教师以承担多学科教学为原则;法国认为小学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小学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时要考查其多科教学的能力;英国小学教师是不分科的,要求能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德国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执教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能够从事小学综合理科或文科的教学工作;日本则要求小学教师在国语、数学、手工、体育、音乐等领域都要擅长。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是认为“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作为综合职业的小学教师,他们需要胜任“包班制”的教学与管理。“包班制”是一种小班化的教育组织形式,每班学生数20人左右,由1~2个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除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西方早期“包班制”的雏形,是希望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势的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其局限性而开展研究的结果,主要孕育于19世纪末出现的选择法教学形式,如美国的巴达维教学法。到20世纪50年代,包班制已在美国小学占据主导地位,被认为是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以激活学生主体性为基点,“包班制”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都较班级授课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乃至于教学空间都得以重组。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将分裂的学科知识与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以“导航者”的角色、用“全景视角”引导儿童探究真实存在的生活世界。同时,在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亦能以综合而非割裂的评价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胜任“全科教学”——准确地说是“多科教学”只是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则是在一定宽度的知识上形成相关的“综合能力”。
(三)未来取向:“走向综合”是我国未来小学教师培养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小学全科教师要走出“全科教学”的误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特征,则应“走向综合”。实际上,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及反思国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我国小学教育已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改革走向,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就提出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纲要》同时明确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而小学阶段则应“以综合课程为主”。适应综合课程的改革需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小学教师“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和“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实践层面来看,1989年杭州大学和卖鱼桥小学首先合作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包班教育实验”,实验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目的,探讨通过支持型课堂氛围的形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课桌椅也改变了传统的固定行列,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实验结果认为“包班制”对学生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和学习态度、兴趣、情感因素提高等长期效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面临着师资数量、质量以至教室布局等推广实施的现实制约因素。
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广泛实践还主要是面向农村教育,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小额包班制已逐渐成为可能,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地于近年相继启动了“包班制”的教学探索。因此,小学全科教师不仅是解决农村教育的应急之策,也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之路。但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小学全科教师,已不能再简单地界定为胜任“全科教学”,它在价值诉求及能力特征上都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内涵。
二、回归启蒙: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
如果课程综合、能力综合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存在价值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这种论证应建立在对小学教育特征及小学教师角色的反思与再诠释基础之上。虽然研究者和实践者均认为教育应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依然缺乏对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特征及其发展任务的清晰分辨与定位。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被纳入知识逻辑体系传授的轨道中,知识,更多的是文本知识获得被作为教育目的,而“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则被遮蔽了起来。小学全科教师的价值诉求就在于重新回归“人的发展”,理解和尊重小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独特的启蒙地位与作用,立足于“整个孩子”的心智与德性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全科教师的视野里,“小学教育是全面素质性、基础素质性、综合素质性的教育”。因此,小学要提供的教育,不只是割裂了的、碎片化的文本知识教育,而应是一种整体性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不仅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知识启蒙,同时也是兴趣的启蒙与人性的启蒙。
(一)知识启蒙:立足生活世界
真实的“生活世界”是立体而丰富的,它并不是任何一个学科,也无学科之分,不同学科只是诠释了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使用了不同的诠释方式;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有在诠释和改造“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将人类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各类直接经验整理为间接经验,转化为知识并进行传承、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而将知识学科逻辑化则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的传承路径。
但这一传承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是,学科知识渐行渐远,逐渐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小学,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课程与教材,“课程被‘剁碎’,一次让儿童学习一块,以为儿童得到所有的单独碎块以后,就会有了整体。这样,儿童的学习只是努力记住了别人对经验结果的叙述”。学生最终获得的只是“书本”和“文字”的知识。而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知识和生活有何关联?怎样才能用更多的知识理解和改造更丰富的世界……这些在启蒙阶段本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却统统被悬置了起来。其结果是,学校并没有将学生引至世界本源与发展的探寻之路,却造就了“脑力消耗,神经衰弱,独创力麻痹,对于周围事实之观察力迟钝,并在那种竞争名次的狂热中使理想的精神遭到衰灭的学生”。
因此,回归启蒙教育的小学,应用“有机的课程”代替各门学科堆积而成的课程,这些课程不是割裂、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关联,为儿童构建起一个关于世界的、丰富的立体图视;它们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与现有经验基础,能够与儿童真实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对儿童而言,这些知识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而是以问题为中心,能够整合起来并解决现实困惑,为他们打开通往“生活世界”背后秘密的一扇大门。
(二)兴趣启蒙:激发主体自觉
如果知识启蒙需要我们回答“教什么”,那么兴趣启蒙则需要我们回答“怎么教”。当我们为儿童打开认识“生活世界”的大门时,其本身的方法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足以激发其兴趣,使其对周围事物产生主体自觉的参与和探究意识。
笔者曾走进小学调研,很多一线校长都谈到小学作为人生启蒙的第一步,孩子们萌发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参与”的意识很重要,也即需要对世界、生活、新事物有“兴趣”。同时,纵观中外教育史,很多儿童教育家都十分关注儿童的“兴趣”培养,因此,兴趣启蒙应是小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兴趣是影响儿童知识学习深度与专注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持续的内生动力。“只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孩子的天赋素质便能得以发展,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就能得以确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另一方面,小学也是个体兴趣的重要发展期,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究是人类早期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天性,帮助儿童发现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其在某些领域所具备的特殊潜力,实现自我设计与自我超越。
因此,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权威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单方控制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体验成长的困惑与快乐,产生对所处世界广泛的好奇心,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和潜能。
(三)人性启蒙:发展健全人格
“使人发展成为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人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教育所关照的人,不是学科知识所割裂的、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单向度的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在教育史上,无论人们对于人性本善、本恶还是非善非恶存在多少争议,但在教育应使人“向善”这一问题上始终是一致的,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就突出了人以及人的教育的伦理本性。
小学是个体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人性萌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性格开始养成、品格开始塑造,人性发展就“如同种子,不长成香花,就会成为毒草”。中国古人所言“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很形象地诠释了人性萌芽对于未来人生轨迹的隐含意义,而这种轨迹亦将会在长远的意义上影响到未来世界的形成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如何去唤醒沉睡于儿童灵魂中的人性”。
关注儿童心灵、洞启其人性需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下借助‘吸收性心智’来达到‘精神或心理胚胎’的不断完善”,换言之,“儿童利用他周围一切塑造了他自己”。这个“有准备的环境”需要为儿童提供爱、温暖、理解、关心、礼貌等良好的成长生态与营养源,这本身对教师的健全人格和专业情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就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而言,则要求教师不仅能进行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亦能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能突破学科本位,在跨学科领域里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德性与心智同步发展。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任何学科都不应是孤立的知识存在,而应是关切人类安全与幸福、能以儿童理解的人性方式的存在,这是因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三、“GSP”能力:胜任启蒙的全科教师素养愿景
综上所述,开端于我国中西部,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教育困境而定向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在走向以启蒙教育为主旨的未来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时,其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并非只是追求教授科目上的“全”,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小学启蒙教育发展的需要,能以“全人理念”和“全景视角”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素养愿景,我们可以尝试从通识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小学全科教师自身的“GSP”能力模型,以描述其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特征。
(一)通识能力:理解世界与他人的叙事想象力
“G”指通识能力,它是以“育人”而非“制器”为目的,培育儿童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完善的公民所应具有的能力。通识能力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源于生活世界的各种困惑与兴趣时,能以足够丰富的知识进行回应,这样的知识不必是精深的,但应该是广博的。
同时,仅仅是知识视域的扩展尚不足以形成通识能力,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说过:“知道很多事情并不一定就能了解。”对全科教师而言,通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知识宽度上沉淀形成人类的“叙事想象力”,即具备足够的智慧以阅读别人的故事,能通过另一个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叙事想象力”,我们才可能走出狭隘的自我视野,建立起对世界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认知与同情。
培养“叙事想象力”是儿童发展、人性启蒙的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独特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成长中扮演着言传身教的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形成以“叙事想象力”为内核的宽阔思维、气度以及人文情怀,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与儿童的日常交流中,能以自然润化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引导儿童在整体世界——而非自我的视野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参与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以及正直、同情、仁爱等美好的品性,以濡染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成为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二)学科能力: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力
“S”指学科能力,是全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能力。学科能力上的“全”,并不是要求全科教师均衡掌握小学各学科的精深知识。实际上,小学教师也很难在所有学科领域都达到精通,尤其是音、体、美等技能学科,即使是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实行包班教学的情况下,四年级以上的班级也往往配备有专门的单科教师。
因此,所谓学科能力上的“全”,更重要的是形成与启蒙教育相适切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这种综合性知识不只是简单的文理交叉,也不只是对知识总量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全科教师能以“全景视角”打破学科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技术实践问题来整合、诠释知识,以对小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知识启蒙。目前我国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其职后专业发展政策支持环境(如职称评审)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其学科能力可预设为“1+1+N”,即系统发展“1”门语文或数学学科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分别形成较强的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能力;选择发展“1”门技能(音乐、体育或美术)学科能力,形成初步的技能特长和相关的鉴赏、应用能力;全面了解“N”门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能满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整体世界需要的综合教学设计。
(三)专业能力:胜任全人启蒙的教育创造力
“P”指专业能力,是全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其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征,具体内容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即“TRM”能力。
无论是分科教师还是全科教师,“TRM”都是其作为教师的重要专业特征。作为全科教师,其同时还应以更为丰富的“全景视角”发展自己的教育创造力,为儿童的“全人”启蒙营造更为完整的成长生态。因为包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师生、生生互动将更为密切,并产生更为深刻的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全科教师应具有更强的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与能力,以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在突破单一学科视野之后,全科教师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发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能力。同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胜于对内容本身的兴趣,全科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艺术性,发展自身在儿童教具、玩具制作和游戏创编等方面的创意能力,以胜任儿童兴趣启蒙的需要。

8.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技能

1、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能够正确的根据课文和相关的教学著作设专计出符合学生知识、属能力、情感和价值感等的教学目标
2、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把握设计课堂的重点、难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问题。
3、 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感兴趣,更加开心的学习。
4、 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为了完成学校的目标和对学生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达到教学要求适合于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主要有个别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小组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9. 从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的角度论述体育老师所需的教学技能

1 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中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性因素。优良的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提高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效率和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它是教师能否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2 课余运动队的训练能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是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我国竞技运动培养后备力量和体育院校培养高质量学生,还有助于培养一支骨干队伍,推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持久地开展,并在训练和比赛中,扩大体育传播,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的荣誉感。3 科研能力。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现代体育运动在高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才有可能学习和接受新东西,并将它们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之中,促进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体育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广泛的,通过科研工作,能够很好地帮助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赖于科研水平的提高,丰硕的科研成果必将为立志进取的体育教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 创新能力。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为解决体育教学课题,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些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成果能力。5 使用计算机能力。上网捕捉信息是体育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6 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一项特殊的本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小到对于学生个性的组织管理,中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大到早操、课间操、课余训练、运动会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能力,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艺术,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人到各类体育活动中去,可以使群众活动的效益得到发挥。 7 竞赛组织能力。体育竞赛是对教学与训练效果的检查,既能提高竞技水平,又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体育教师作为竞赛的组织者,必须具备组织编排、准备场地器材,临场裁判等工作能力,这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