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民办咏梅小学怎么样
基本情况:民办咏梅小学于2010年9月由原来的民工子女学校新世纪小学转制,学校占地面积4516平方,建筑面积2216平方。现有26个班级,1347名学生,75名教职员工,其中教师60名,大专以上学历45名,占百分制75以上。
作为从事专业工作的一次特殊的“转型”,我接手这所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的管理工作已经一年多了。从初期的工作方法和环境适应策略的整理和归纳提升,到步入正轨后的学校系统规范内涵机制建设和人文环境的培育,随着接触问题的不断深入,也让我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去办好一所外来随迁子女学校,而且也激发起我对这类学校管理探索的激情。
今年在上海市民办教育研究所专家的调研中,我汇报了我对随迁子女学校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专家团的一致赞赏,他们又让我在全市首次随迁子女学校暑假校长培训班上进行专题交流发言,也得到广大校长的认可和好评,在此我把管理探索中的一些实践收获、初步经验和相关思考,经过整理加工,作为我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二,呈现给各位领导和专家,以求赐教!
一、学校“育人工程”的起始层次设定和路径转换——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和探索:
面对来自二十多个外省市自治区随迁务工子女,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进过幼儿园,加上山区农村的父辈们很少对他们进行基本的行为规矩教育,因此,各种行为习惯非常不尽如人意,如何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结合闵行区16所随迁子女学校参与的上海市重点课题《国民素质教育》,我提出了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围绕做三种人的教育展开:一是做一个文明的人;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三是做一个有用的人。
(一)基于学校的规范引领,系统建构“都市人”的体验和认同:细化“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的行为解读
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当他们进人一个国际大都市,他们的行为习惯必须要适应这个城市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对于这批外来娃就可以从上海市民“七不规范”作为抓手,一步步的让他们努力做到,虽然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由上海市文明办提出来的市民基本行为守则,但是并没有过时,我们把七不规范让他们首先能够全部背出来,然后明确每一个规范的具体要求:
在明确具体要求的同时,我提倡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并且在全校家长会上我也进行大力宣传,为家长补上这一课,尤其是第六条,不在公共场所吸烟,我让孩子们:“小手牵大手,文明路上一起走”。督促家长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更不能在校内任何场所吸烟。
(二)提炼时事的教育价值,切实引导“社会人”的体验和认同:建立“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正确认知
我对善良人的界定是:为人忠厚诚实,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全身心地付出提供尽可能帮助的人。我们教育孩子首先要教他们做一个大写的人,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忠厚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为乐是善良的具体表现,大而言之,当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善良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善良人的举动,小而言之,当我们身边的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理所当然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最具体的善良人的表现。
(三)挖掘身边的育人资源,逐步深化“智慧人”的体验和认同:激发“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的自我追求
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学会各种知识和本领就是为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的必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对社会作贡献的前提,我们现在打扫校园内外的环境,为社会为他人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就是一个有用人的行为表现,我提倡“三万归一”的办学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万般艺、占一席地),就是要师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特长,占领自己的制高地,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学做“三种人”是我在今年三月份学雷锋活动的时候经过思考后提出来的,当时学校政教处结合学习雷锋活动举行全校主题班会展示,我在参加听课时发现各班学生都在高唱六十年代的主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昂!”我随意问几个班干部:如何忠于人民忠于党,什么是爱憎分明不忘本?他们当然无从回答。于是我就思考我们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学习雷锋,象他那样做三种人,人们说雷锋行百里好事做千件,当雷锋在外出路上见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会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全力提供帮助,那就是一个善良的人;雷锋把自己比作一颗螺丝钉,无论拧在哪里都发挥他不可缺少的作用,这就是一个有用的人;雷锋时时尊老爱幼处处注意军人良好形象,说明他是一个文明的人。我们学习雷锋就要象他那样,当身边的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全力给予帮助,那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当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时我们要积极投入,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一个有用的人;我们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时时注意文明礼貌处处遵守七不规范,那就是一个文明的人。我认为我们这样的教育就是使德育教育增强了其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怎样的人。事实证明经过一个阶段的教育,效果是明显的,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强了,文明礼貌也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行为习惯得到明显提高。
二、学校“育人工程”中的知识建构涵养和能力孕育——智育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索
学校为了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状,我积极寻找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引进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创立的自然分材教学法,并且请到了以刘耀明博士领衔的专家组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大胆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注重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帮互助精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调动下大大增强,互帮能力得到提升。在闵行区进行的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和科研论文大奖赛中,先后有两人获得二等奖,四人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从而使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和评价权还给学生,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团队合作的氛围浓厚,课堂充满了成长的气息,充满了快乐的体验和创造的活力,让校园充满教学相长的生机。
(一)“关注理论思考”是为了“满足实践需求”——什么是自然分材教学
我的理解是:自然分材教学以理解教师、激励学生、研究问题为基本前提,在汲取和借用因材施教、导生制、分层教学等传统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撰写指导自学书,教学过程按反思诊断、普读求是、补读帮困、内容连网、因人作业等几个环节进行。
熊川武教授认为,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我们可从上述定义得出自然分材教学的要旨:其一是尊重差异,以学为先;其二是顺势为学,贵在自然;其三,紧著问题,自主发展。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自然分材教学是一种在充分信任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讲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
(二)“消化理论”才能“办成实事”——在小学阶段能否实施自然教学分材
说老实话,在实施的当初我也有些犹豫和彷徨,过去我在中学当了十几年的校长,参加了上海市首轮课程教学整体改革试点工作,又参与了首批华师大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当我听了熊教授关于理解教育和自然分材教学报告后感觉和叶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自己亲自下水,积极投入学习和探索,当我担任闵行区民办咏梅小学校长后,在大量听课以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依然在照本宣科,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状态,和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精神格格不入,我想改变这种状态,但是能否实施自然教学分材法,我没有任何的底气,是刘博士大胆鼓励我去实施,他认为虽然是小学生,但是他们并不是零起点,他们学习语文,他们早已经学会基本的语言表达,他们学习数学,也基本上认识了数字,就是学习外语,大多数学生经过教师的启蒙教学,也有了进一步自学的能力.当然我还得到上海市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周主任的鼓励,因为他也在当小学校长时实施过这一改革试验,他认为这是我们这类学校改变课堂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好途径,他们都到我学校对教师进行了辅导和开设讲座,尤其是刘博士在专题辅导讲座后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在他们的启发和引导下,我们的老师主动进行实践和探索,当我听了我们学校教师的实践课以后,让我耳目一新,同时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实践证明这个改革在小学完全可以推广,而且通过实施改革的班级和没有实施改革的班级比较,实施改革的班级成效明显。
(三)一切都在运用中豁然开朗——自然分材教学的基本模式的学校实践
熊川武教授的自然分材教学法在我校实施已经是第三个学期了,学校获得了初步的成效。为了对其中的相关方法和独特措施有一个略具系统的描画,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模块展开说明,并阐述一下我个人对自然教学分材法的初步理解。
1. 反思诊断
反思诊断是自然分材教学中一个承先启后的环节,也即对前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探讨,最终解决遗留问题,为进行新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相互检查作业,校对答案,找出彼此的问题所在。其目的有三:其一是找出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其二是分析原因,弄懂知识;其三,订正答案,并作好标记,以有利于问题跟踪。
2. 普读求是
“普读”包括“自学、互帮、释疑、练习”四个子环节。在这个环节“凡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在这点上,教师要信奉‘相信学生、解放自己’的道理。”当然这种自学是带着任务的自学,学生一是要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自学;二是要动脑、动手。比如:学生在自学文科学科时,要尝试列出关键词、总起句,概括出中心思想等;在自学理科学科时,应尝试将抽象的符号语言转换为日常语言,并能模仿例题自己出题。在自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学生则可以向小组中的同伴请教,被请教的同学应认真进行解释。问题解决后,学生应及时反思,梳理所学知识的逻辑线索,以达到“求是”之目的。
3. 补读帮困
在“普读”环节中,有些“弱生”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时就需要进行补读,以确保问题当堂解决。补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教师亲自将“弱生”组织在一起到黑板前进行辅导、答疑;二是在小组内由优生对“弱生”进行辅导,优生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请求教师解决。
4. 内容连网
这个环节是教师面向所有学生讲解知识结构,以让所有学生形成本单元知识的结构图,厘清概念,掌握原理。通过以上几个环节,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难点问题基本上已经了然于心,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框架性的讲解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有效地将学生中点状的知识联结成网,前后贯通。
5. 因人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总的要求是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以最少的作业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对“弱生”不强求高难度,也不实行题海战术,而是确保他们学懂、学通;对优生则实行知者加速策略,适当提高知识难度,让他们“吃饱”、“吃好”。
(四)几点体会
1、课改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就是要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让学生学得有尊严,让教师教得更体面。今天,突出“学”绝不是以打压“教”为代价,而是呼唤“教”的呈现形式的转变。
在课堂上,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习并快乐地成长着,闵行区教育局王浩局长提出让闵行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够快乐成长。显而易见,这就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改革抓起,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和由此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他们不会有快乐的感觉。应对考试的课堂,容易引发学生分化。对于学困生来说,课堂会变得没有情趣和尊严,有的只是恐惧和厌倦。他们既没有兴趣,又失去了信心,逐渐被边缘化,产生游离就变得自然而然了。何必要让学生痛苦,教师也痛苦呢?教育是面对他人生命的艺术,我们理应让生命在课堂中拔节、快乐成长。
课改信念的理念的外围是“管理”。好的教学理念最终转化成小组合作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力。管理的外围是“模式”,管理让先进的课改理念得到实化、固化,走向可持续化,而模式正是这些深层次东西的提炼与外显。而模式的核心,就是“文化”了,理解教育强调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教师通过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展示欲,将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等方式,在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不断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从而激发起他们“知识主宰者之感”,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学生快乐的感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而当学生理解了教师,他们就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才能勤奋学习。最后师生才能明白教与学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
2、课改有多艰难,就有多必要。课堂效益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就提高。课改就是为了以课堂为突破口和主阵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奠基一生的幸福,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课堂觅得教育生活的诗意栖居。
那么,在教师观念转变后,该如何有效推进,首先模式不是模式化。其次以“教中心”来总结教学模式,往往会受到学科特点的制约,不同的学科可能有不同的规律,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而围绕“学中心”来构建,体现出来的是学习对象在一般性认知成长中的规律、共性、特点,适合于不同的学科。自然分材的教学课堂一般需要具备基本的三步流程,这一流程中承载着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尊重和对“学规律”的认识。这三步是“自学——展示——反馈”,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尝试先学”,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学得如何?将问题展示出来;第三步,教师依据学生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反馈提升。
3、没有问题的课改不是真正的课改,课改让我深深体会到这是一个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循环中走向进步的过程。
在实践自然分材教学法的过程中,我觉得需要关注三条策略:即打造符合学情的自学指导书——引导策略;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策略;实施多元评价——激励策略。
由于我们的实践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也碰到许多困惑,我让全校教师分教研组和年级组进行交流归纳,请刘博士带领的专家团队进行答疑解惑,但是不可能完全解决,尤其是部分班级学生差异扩大,少数学生不愿意参与团队合作,个别性格孤僻的学生经常游离与小组之外,造成成绩反而下降,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努力去改变的。年级学科之间的分组不同,学生的座位调动频繁;教师采取的激励机制处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状态,如何谐调虽然我们仍然处于困惑状态,但是我坚信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合作和参与中学学习,掌握知识,效果一定会呈现的。
三、作为学校“育人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坚持每天一小时的可行性的实践和探索
面对场地小、学生多(连全校同学一起做广播操都不可能)的现状,为了落实市教委关于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我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广播操采取室内外相结合的办法,班级室内操和操场室外操相结合,二是体育课以教授学生学会弄堂游戏为主要内容,让孩子不但会玩而且有兴趣玩,三是学校每一个学期开展趣味游戏运动会,来促进学生锻炼的兴趣。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学生身体锻炼的体育活动不但保证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而且学生的体质素质有明显提高,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大幅度提高,四是我又充分利用市教委为每一个学生赠送的阳光体育大礼包,明确“踢跳”(踢毽子、跳绳)成为我们学校体育重点发展的特色项目,让体育老师去一边学习一边施教,争取在体育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争取让踢跳成为学校体育的制高点,这次区组织的全区踢跳比赛,虽然我们刚刚起步,但已经获得了第五名的很成绩。当然我们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游戏技能,得到身体的锻炼,享受成功的愉悦,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除了德育上的有效性、智育上的实效性、体育上的可行性外,我在学校的管理上要求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要成为学校的主人,在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明确每一个人的责任,提出了“校园五线谱”:即安全是底线;爱心是主线;规范是基本线;质量是生命线;特色是五彩线。在不断进行校本培训过程中和我和教师一起探索争取形成共识。
实践还在进行中,探索也在不断深入中,希望我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专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