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生成

小学数学生成

发布时间:2021-01-16 01:34:50

1.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亲自参与教学中的实践操作、观察、合作交流,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即:百闻不如一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演示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教学过程:(分为三步)
一、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它的面积?今天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个别发言)。 2 、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合作完成三角型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小组合作完成):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交流、分析、发现后,教师进行相应的讲解,引导总结出:S=ah÷2 3、设疑:只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思考、操作、交流后发现(知识自动生成),只不过学生不知道这些方法叫什么(割补法、折叠法),教师进行点拨后学生便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4、学生自学例题,教师进行帮助。 5、课堂小结(个别发言、补充)。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做一做”和相关练习题,适时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 2、教师出示事先设计好的补充性题目(有一定梯度、图文并茂))巡视、参与学生完成。

2. 如何精心预设,精彩生成一节小学数学课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新课改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生成性教学是在新课该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和利用,彰显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僵化的弊端,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生成性教学起步较晚,在实践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有些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认识片面,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这些现象:教师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则紧抱课前的预设,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动态的生成不够重视。鉴于上述现象,我认为,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努力追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但是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
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成功升华,二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在实践中,我感到要想在生成性教学更好的让预设为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要有针对性,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是不够成熟,对于生活和社会很多问题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感性的,然而他们又是一个活泼好动、思想起伏比较大的群体,对于新鲜事物和感兴趣的事物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学生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主体。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关注各种课堂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用好教材。但是,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事实上,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此,教师预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
3、预设要有弹性,给生成留足空间。
首先,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在制定开放性学习目标时,除了共性目标外,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定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由于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的用时上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最后,练习的设计上要有弹性。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习题设计时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要转变,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需求中的生成。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让课堂充满活力。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是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教师并非一个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导演”,而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为学生造就一个能展示自己的平台,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千层浪”,引发思维碰撞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5、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扩充知识容量,为自己打下厚实的知识储备,才能在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中做到从容应对,左右逢源。“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就做不出精心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更谈不上精彩的生成了。
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3. 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课堂生成

一、面对不同的学生灵活处理教材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根据灵活地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二、寓生活实际于数学教材中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创设说的条件,巧破教材难点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说的条件,使学生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把不懂的提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学生能说的不说,学生能提的不提;学生能答的不答。教师应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让给学生。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课时,介绍到老师和学生使用的三角报的共中一块,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30°、60°、90°的特殊角。一位学生主即提出这样疑问:老师,我手上的这块三角板比你那块要小得多,我认为它的三个角度数应该比30°、60°、90°小,怎么会一样大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讨论,他们终于明白了角的大小概念的形成,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啊!它不但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更增添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4.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一 课前为生成而准备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使教学有的放失。
1、 课前认真备课,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内容。切忌仓促上阵。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能有效、高效的应对生成,教师应有积极对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的心态,通过积极的应急预案减少“无措”现象。这样一来老师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知识起点问题。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光点,促成学生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课末为生成而升华
动态生成的时间不仅仅在课前,课中,也发生在临近结束。例如:在结束课堂后再次回顾同学们在课中发现问题和难点,加以巩固。
总之,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教师的应对要热情、理性、科学、自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有应对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储备量,不断催生新手段,这一切才能变为现实。

5. 如何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学生的正确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方法,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而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生活独特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树立正确地对待错误的观点,充分认识错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把错误当成有效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要学会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开展教学活动服务,变错误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

6. 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你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丢失的办法,防止老人脑功能退化。”„„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获得到珍惜时间意义的理解,再到如何去关爱老年人,让学生体验到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关爱老人的必要性,体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课前的精心预设,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正如钱老师所说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二、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胜追击:“既然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较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由此可见,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有效地开发了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加牢固。
三、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

满意请采纳

7. 从几个案例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目标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版际情况。教学目标权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8. 如何有效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张莺琼内容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关注动态的生成,关注人性情怀。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演绎精彩课堂。
关键词:有效 预设 生成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一方面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一方面是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1、课前预设要全面分析学情,理智地认识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性。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数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面对我们的学生,在备课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③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④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⑤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正是由于恰倒好处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以主观愿望束缚学生;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而不包办代替,使小组合作也达到了充分有效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随心所欲,而又学有所得。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中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学生一阵阵真的,真的呼声充分说明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探究活动中,情绪最为活跃,思维最为积极,对问题的感受最为敏锐,对问题的理解也最为真切。而面对学生多样且富有个性的回答,教师只有充分预测了,才能做到临阵不乱,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适时地促进生成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但是在传统的预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白。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周长》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测量树叶的周长。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是预设好统一的测量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测量的方法。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1、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课前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多维预设,这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预设方案中,准备了一些学具(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纸片以及线段),在认识1/2的基础上问学生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学生有的说想认识1/3,有的说想认识1/4,有的说想认识1/5、1/8,还有的说想认识3/4、2/8,我乘机说:好!现在就请你们运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你们想认识的分数。由于预设充分合理,学生很快地展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成果。
正确选择预设,放手让学生创造,灵活生成,学生不仅成功地构建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能力。2、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 教学二度设计。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的教学预设原本遵循教材提供的2个例题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再应用字母表示数来巩固知识。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预设,不是先理解知识再应用知识,而采用先应用知识再理解知识。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预设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把练一练中的题目进行改编,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式子,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迁移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随后抛出两个问题: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3、在生成中果断放弃预设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方格有多少为例,课前预设这一课是在学习《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编制 6 的乘法口诀。上课伊始,我出示了教材上的方格图(每排有6个方格,共有9 排)让学生根据方格图编出 6 的乘法口诀, 学生很快编完了,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有位同学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编出 7 的乘法口诀。我问他:你有什么办法?他回答: 我在方格图上再画一列 9 个方格,这样每排就有 7 个了。 我对这位学生的勤于思考给予了肯定,并甩开了预设的教案。随即在方格图上用红粉笔画了一列方格,问学生:你们能试着编出 7 的乘法口诀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能。接着学生便积极地在纸上编起来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我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两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便完成了,同时学生的认知需求也得到了激活。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想法,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师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课后生成的延续
课后习题练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延续。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精彩生成,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知识融入孩子思维,指导实践。我们的练习设计就在于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把理论知识生成能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服务的。因此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前的预见性的精彩生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后的发展性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4、《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9.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参考文献怎样写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10. 如何利用小学数学 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基本上所有的教学过程甚至所有的问题及答案都是教师提出的,课堂上没有争论,也没有异样的声调,一切似乎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然而,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轨道”运作,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生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