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创设朗读情境

小学语文创设朗读情境

发布时间:2021-01-15 18:54:31

A. 小学生怎样改进阅读理解能力差的毛病

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建议每天至少练习一篇阅读理解。

语文阅读以及作答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较为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阅读理解答题里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回答方式,总之平时要多留意,梳理总结。

阅读作答之后,可以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得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只是“哦,原来是这样”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也需要坚持课内外阅读。

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据课内阅读进行延伸,因为文章,包括阅读理解都会有来源说明。人选书不好选,但书选书就容易多了,你读的书越多,你就越知道怎么选。

对于学生来讲,平时课业也较多,想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对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对于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快速阅读”,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要多注意收集摘录,平时一有时间就可以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B. 求小学语文原创说课稿一份!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 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 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 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 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 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 印象深刻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博的海底世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⑴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

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的第__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______》是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这篇课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______,课文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按_____顺序,围绕____,向我们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_____的感情。(歌颂了_____)。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______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培养……,喜爱……。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情导入,课件导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实物观察等方式,课前搜集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____” 时,用多媒体展示____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____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____”、“____”、“____”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______。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的图片,如……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_____。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____画(或编排一个课本剧)。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赠给你吧,祝你成功}

C. 老师们都是怎么备课的

教师备课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写讲稿。不过,去除了要背讲稿的负担,尽可以放开思路地去写,不用担心写多了背不下来。讲稿的内容可以按照教材的脉络和框架,但绝不能抄书。教课书的内容往往教条多,都是抽象的东西谁愿意听呀!讲稿应该写的具体、鲜活,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为了达此标准,打破些条条框框也在所不惜。
第二步,广泛涉猎相关内容。一般来说,开一门新课都会给一个学期,也就是半年的备课时间,可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完讲稿。之后便放到一边,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广泛涉猎与这门课有关的内容。你可到图书馆去查资料,你可到网上浏览最新的观点,要了解大量的事例,还要思考前沿性的问题。这种广泛阅读和查找的涉猎,当然可以进一步充实讲稿,但更重要的,是在营造一种“熏陶”,实现一种“潜移默化”,新课的内容会因此而在头脑中积淀成一种“知性”系统:既基于理性的根基,又可以自如地感性表达。
第三步,规整教案。认真走完前两步,你已经成了所讲课程的知识富有者,你的头脑很丰富,但有些庞杂,有些零乱,这时就需要教案来规整。教案就不能啥都写了,要强调的是结构框架和逻辑脉络,要符合的要求是清晰、明确。哪个观点在什么地方表述,哪个事例在多大程度上展开,都清清楚楚的,无论哪一级的教学督察都找不出毛病。上课的时间到了。你把备课的讲稿、教案和相关的资料都摆在讲台上,便会觉得分外有底气。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未曾开言,头脑中就已经有了一幅要讲内容的清晰图画,而一旦开言,就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有好几句话在你等着,你可以选择最精彩的;要举个事例,也立刻会有典故浮现,你可以信手拈来;甚至你话都说一半儿了,还未启动大脑呢,但是没事,句句都靠谱。

D.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E.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深入情境,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我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

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

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朗读品味,领悟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
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四、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

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F. 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朗读激发了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G. 求一篇原创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博的海底世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⑴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

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的第__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______》是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这篇课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______,课文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按_____顺序,围绕____,向我们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_____的感情。(歌颂了_____)。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______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培养……,喜爱……。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情导入,课件导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实物观察等方式,课前搜集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____” 时,用多媒体展示____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____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____”、“____”、“____”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______。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的图片,如……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_____。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____画(或编排一个课本剧)。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赠给你吧,祝你成功}

H.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课改经验交流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新的“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
新课标又分学段具体指出:1——2年级、“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3__4年级、“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5——6年级、“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之所以把这些规定和要求一一引用,是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将这些要求认识、理解并熟记于心,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和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尺度。新课标中提出的这些要求,是使小学生能顺利地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并为他们融入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等。基于上述认识理念,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形式,在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1、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掌用的方法就是扩词、造句。此外,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
2、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主要是教师通过描述课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课本,课文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这三者的交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另外要充分借助插图,一定要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观察之后,连起来说一说图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利用课文的精美插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
3、朗读教学:借助课文的朗读教学,训练学生说有感情。加强朗读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取个别读、领读、齐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能力,以达到训练学生有感情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连词读,不唱读,然后逐步做到读流利,注意停顿,读出一定的语气.
二、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为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爱讲敢讲会讲,教师就应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比如可用实物创设情境,借助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借助学生热门的话题创设情境,这样十分直观、形象。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单元的练习都要在人人练说的基础上,再指名说,还要适当引导全班同学评一评,议一议,适合交际的训练内容,更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
2、利用电教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校熊老师在教学《看图写话——美丽的秋天》这课时,将一幅幅秋天的美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到“美丽的秋天”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激发起学生想要描述、赞美、交流、议论的愿望,老师适时地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让同学之间互相练习。学生畅所欲言——“高大的松树、火红的枫叶、清澈的小溪、快乐的小朋友……”
3、借助具体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的,一种交际只有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完成。不同的场合、对象,交际的内容、语调不同,交际的方式也不一样。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产生想说、要说,不说不快之感,这是口语交际的必要条件。如学习《家》一文时,抓住文中诗句,设计这样几个练习:1、让同学谈谈自己的家;哪儿是我们共同的家?生活在这样的家里,你们幸福吗?2、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作一句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诗性大发,畅所欲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利用课文为学生创设表演的情境:
学生对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课文犹为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课文,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学生会其乐无穷。在指导完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就把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权利放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主持人和策划者,带领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商量故事中的每个角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共同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适,最后小组每人担任角色一次,进行表演,互相评议、取长补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
三、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只要教师稍作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说话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取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班会课:利用班会课适时给学生讲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午时分观看精彩优美的录像,之后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意,描述录像中的精彩情节,这时学生乐意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讲出来。
2、利用影视:要尽力拓宽小学生习得规范口语的环境。比如,多听广播、收看电视、多听发音标准的录音磁带等;学校广播站也是学生口语交际练习的舞台。
3、利用各种活动:要尽力开辟、创设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提供能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比如,请小学生主持有关的活动,组织他们参加朗读、演讲、讲故事活动,充当小导游员等。总之,凡是能够让小学生“说话”的机会,教师、家长决不要包办代替;
口语交际中的注意点
在各个活动中一定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进行口语交际的氛围(这里包括着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的社会),让小学生勇于、乐于与别人进行交际,而且要在交际的过程中,反复提醒他们:要注意“讲究文明礼貌”。日常生活中口语的主要方式是谈话,即兴讲话,讲故事等。在日常教学中应留心各种说话情境,经常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力争多说话,尤其是当众说话。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另外,在口语交际中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倾听。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注重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口语交际是一种很好的运用所积累的语言进行会话的语言学习方式,但前提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我觉得口语交际中“倾听”的要素是,1、要注意仪态:眼睛要看着对方,这是尊重说话人的表现,不然说话人会认为你心不在焉;不要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沉不住气,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也不要因为自认为已经领会了对方的意图而显出不耐烦的样子等等。2、要注意理解:要分析对方的话,正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把它们记住,以便作出相应的回答.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者、组织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组织教师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实践活动,增强落实新课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I. 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美

一、创设情境,感受文本美
未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如果能创设情境,通过情节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效果就会大为不同。一篇精彩的文章,总要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在教《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课前,我请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背诵优美的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在学生富有感情的背诵中,他们渐渐进入秋天,一起聆听了秋的声音。课文的美读,把学生进一步带入到飞舞着丝丝秋雨的情境中去,就这样,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秋意。然后我们一起走入文中,从语言文字中,去进一步体会秋天的美。这些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五彩斑斓的秋的世界。情境就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自主的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大胆想象,体会表达美
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位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创造性地说出火烧云的各种颜色。有的受到启发:“天边出现一头巨象,四肢粗壮,身体高大,象鼻子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功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想象丰富,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不但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还让他们心中美的情感得到自然地流露和表达。
三、注重引导,培养语感美
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讨论。学生从文中找出根据,各抒已见。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讨论交流让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感情朗读,发展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因此,感情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五、学以致用,感受写作美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学习《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笑脸,睡莲醒来,万寿菊欣然开放-----”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平时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形象逼真,如“太阳花在中午十二点向阳开放;傍晚五点左右,茉莉花舒展着自己白色的花瓣;芍药花早上七点绽开了笑脸”等等。学生在模仿课文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掌握相应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就等于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秘诀。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创设朗读情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