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有哪些课题可以研究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4、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
1、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如何合理运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练习题?如何对有困惑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并提出新的见解?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研究内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内容:练习课的设计策略,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3、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4、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5、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体验的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关于课堂上学生独立作业时间的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投入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有些内容也可以单独成为研究课题)
五、教学评价研究
1、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1、 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
2、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
3、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
4、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5、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
6、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8、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10、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⑵ 怎样做好我校小学数学研课,磨课研讨活动
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数学教学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比较枯燥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往往也是被动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热情也不高。随着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教学将变得更自由、更灵活。这为我们上好数学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课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其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实现教学价值;还要常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要把各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最佳学习环境。(剩余1271字)
⑶ 如果想当一名中小学数学老师,编制的那种,需要考研吗,或者说是不是考研比较有优势
1、非师范生以后当初中数学老师考研应该选择报考学科教学(数学)专业为宜,当然也可以报考学硕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2、都是属于教育类硕士,培养师资。一般都是师范大学招生,所以查看报考学校的专业目录即可了解。
⑷ 哪些大学有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点
很多师范大学都有啊,上海师范,华南师范,云南师范,不过我们老师当时好像说的上海师范比较好,我也不确定哈,希望能帮到你啊
⑸ 小学数学研究专题有哪些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5、 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的本体性知识?
6、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7、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8、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
二、教学资源研究
1、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3、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4、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5、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体验的研究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3、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4、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教学评价研究五、
⑹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试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甚至人的一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逐渐突显,社会、学校和家长开始研究和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以下是学生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分别进行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情况:
全班有36名学生,在一年级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时,全班错误率是34%;同样的班级,在三年级时,由于在一定阶段形成了检查的习惯,因此错误率降低到5.6%。
同时,通过横向比较,在三年级一个班做同样的口算,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正确率为100%,而检查习惯尚待形成的学生的错误率为5.5%。
以上数据说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从长远的角度看,学生的这种习惯的养成,也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必须从为学生负责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高度出发,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积极学习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用以指导日常工作,同时能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很好地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研究目标:
(一)密切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促使其养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二)在数学教学中贯穿分类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三)在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多形式、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促进自身的修养提高
1、不定期搜集与数学学习习惯相关的理论文章、教学案例等内容,及时总结心得;
2、随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的行为;
(二)从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扎实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1、在传统课堂里“点亮一盏灯”,即处处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出发,及时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爱检查、抄错数字等习惯。
2、针对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缺失,进行追踪培养,以保证习惯的养成。
四、研究成果:
(一)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的。
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相关理论,我认为,在上数学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有关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重要性。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脱离不了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新课程的出现,要求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回归到生活解决问题的观念和学习目的,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通过学习加以解决的良好数学学习和思维习惯。
如:在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我先对附近一家超市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吃的鬼脸嘟嘟饼干是3元一袋,于是上课时,我问道:“你们喜欢吃饼干吗?”上数学课,讨论饼干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乐之饼干。”还有的说喜欢吃康师傅的夹心饼干,于是我出示了调查的数据:“超市里的鬼脸嘟嘟饼干是3元一袋,现在我要买4袋,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学生们的兴趣高涨,不但列出了算式,计算出得数,有的学生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及商量中,不但学会了3的乘法口诀,还说今后自己也要在购物的时候去调查一下自己喜欢商品的价钱。
综上,我认为学习数学知识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从生活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并以此为“诱饵”,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进而养成在生活中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不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能主动把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归纳为抽象的数字或规律,并能运用到今后的数学学习之中。
(二)分类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该从培养自信心入手。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呢?初次尝试,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我们要象老猫教小猫捕食那样,开始时将比较容易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使其体会到做事的成功和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让学生伴随成功长大。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我将他们分为A、B、C三类,并将他们进行搭配。无论哪项活动都不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对于C类生微小的进步,我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着他们,从而使这类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和学习新知识的信心。
在数学课堂练习时,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层层深入进行训练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努力调动起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以下2个条件:(1)五年级有学生111人。(2)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利用这3个问题就可以进行分层练习:C类生做第1题;B类生做第2题;A类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因为其问题的难易度适用于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且设计又行之有效,所以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练习,都能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并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也将会逐步养成敢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是要增强学生的耐搓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信心的培养,是在长期的克服各种困难、经受各种考验中形成的,这往往需要以较强的耐挫力作为支撑点。特别是数学学科,随着学习的深入,掌握知识的增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学生会碰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培养学生正视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很容易使一些学生“望数生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是磨练意志的最好良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要重视耐挫力的培养。对陷入挫折不能自拔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并指导他们适时检查和调整行为目标,以防产生冷漠、忧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作为数学教师,我坚持每节课都做到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给每位学生以成功的机会;针对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适当给学生以心理引导,增强他们的耐搓力,从另一途径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促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课堂上的分类教学,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进步,建立起了“我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初步养成了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巧设情景,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初步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因而,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渠道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产生迫切的需要,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其自觉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发现并探究数学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应将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应将其看作自觉积极的参加者,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并应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巧妙设问,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就努力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欲望,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授第四册“时、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物长跑比赛的场景,两个小动物都是12时起跑的,到达的时间分别是1时5分和1时20分,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时间的前认知,只有“1时刚过”这个粗略的时间概念,因此我让故事中的“小猴裁判”判决它们两个是并列第一,学生看到这个结果自然会为跑得快的小动物抱不平,从而引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由此顺利引入了新课的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解决疑问的好奇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通过课堂中故事情景的创设,以及教师丰富的语言神态,使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怀有了一定的兴趣,以前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为了解开故事中的“矛盾”争相举手,并能主动思考一些较容易的数学问题了。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初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学习方法好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习惯的养成期,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将对他们影响很大。结合实践,我认为应全面地、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主要有:
1.认真听讲,学生养成了勤记笔记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所以我主张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听课时不仅要仔细,同时要积极回答问题,但当学生没能正确做答时,老师不应批评,而是要表扬他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做笔记要得法,课堂笔记不是泛泛地记录老师的知识点,而是记录重要、易被遗忘的知识。
2.及时复习,积极提问,使问题不再“过夜”。
为了使学习能更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通过及时复习,不仅能够防止遗忘,而且巩固了旧知。
例如全班有学生38人,在第一次解决问题的竞赛中达到良好的学生占班里总人数的45%,通过及时复习进行巩固后,在第二次解决问题的竞赛中达到良好的学生占班里总人数的59%,在突破了少数学生不善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学习问题后,第三次解决问题的竞赛中达到良好的学生占班里总人数的76%。
通过培养学生复习及提问的习惯,学生学会了向自己和他人提问,不时地询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这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有效方法;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向老师或同学求教,使知识盲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少。
3.积极合作,共同探讨,使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
通过教育学生同别人合作获取答案,并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后,特别是对于数学知识较缺乏的学生,不再像从前那样以简单获得答案了事了,因为它们发现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这样,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入手,从而逐步养成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当遇到数学问题时又能与同学共同探讨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几点思考:
作为一名刚工作三年多的年轻数学教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论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我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一)道德和习惯是有时代特点的,不同时代,标准不同,好的习惯也是在不停变化的,如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好习惯的形成中,教师和家长如何做到民主平等,以身作则,以保证孩子能够继续这种良好学习习惯,并使之今后得到收益。
(三)习惯的养成有其科学规律,孩子的身心成长也是有规律的,要使两个规律相吻合,又不能拔苗助长,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⑺ 怎样研读小学数学教材
假期闲来无事,总喜欢拿出几本小学数学教材翻阅。由于多年未在一线课堂教书,开始不免总有些茫然。但我深知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它为教师备课、上课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正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服务教学。因此,我潜心阅读,领悟到研读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整体分布。
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关注的是该节课的教材,并下力气反复研究。这样的研究关注的只是局部的“点”,忽略了整体的“面”,即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其实,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更重视的是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安排,其编排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因此,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就需要我们来分类整理《课程标准》,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各个学段的分布情况以及在某个版本教材中的编排情况。
分类整理《课程标准》,就是将《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某一方面的具体要求按学段(结合所使用的教材)以图表形式列出,使人一目了然。
教师经过这个整理过程,不仅系统的了解了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而且能有意识的从课标要求出发,去审视各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否适合本地的实际,从而灵活有效的使用好教材。
二、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先略看后细看。
指导学生先略看后细看。略看,就是从整体上了解全册课本或一个单元的大致内容以及知识的重要地位。例如:“约数和倍数”是学习分数的基础,“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学习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从而引导学生下功夫学好这些重点内容。
细看,就是对每节课要学的内容至少要读两遍,做到逐字逐句认真细读,边读边划,适当批注,注重理解。例如:研读什么叫分数,不能只满足于多读几遍,会背会记,必须弄懂什么叫单位“1”,什么叫平均分、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细读才是注重理解,才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只记得现成的结论更有价值。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一般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直观图形。结合文字说明展开的,再通过算式加以具体化,所以要把看文字、看图形、动手操作、看算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课本内容。
三、教师注意正确领会编者意图
现行教材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编者对课标的深刻理解,各册教材中,编者是怎样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现和逐步实现课标要求的?我们教学时应该怎样具体把握,又应该注意和重视哪些问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册教材,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能否将课标的要求,自己的理解及编者的意图相互统一,也就是能否正确领会编者意图。只有当我们的认识与编者的意图一致时,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要做到正确领会编者意图,则必须把分类研究教材内容同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结合起来。分类研究教材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层的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以及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以及基本训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训练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能力点等目标;重视和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用书对编写意图已做了详细的说明。如果我们能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集中时间分类钻研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那么系统整理后的结果将使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编者已说明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则是通过研究设计思路及教学提示,教学时就会自觉的结合教材积极创造一些开展活动的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测量、操作、交流等,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完成认识面积、比较面的大小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数学体验,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四、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读新知识,要思考同旧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例如:读什么叫整除,除了弄懂整除的意义外,还应该思考同旧知识“除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并能举例说明,弄清整除是限定在整数除法里,而除尽不一定限于整数除法。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样的研读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辨别容易混淆的概念。
五、教师要注意研究习题。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研究习题更有可能被误认为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事实上,习题的本质就是一个概念或几个概念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各种单位的互化练习,不仅考察了小数的知识,而且还考察了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数位等知识。研究习题就是要研究某个概念在什么条件下变化,变化后形成什么新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什么,技巧是什么,从而丰富师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
研究习题主要是做好习题的分类工作。习题一经分类,重点比较突出,很容易形成一套解题系统(知识系统),教师自身的认识结构中溶进了解题系统,无疑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分析及解题能力,同时构成了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一张可操作的蓝图,为教师将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研究习题的另一必不可少的形式就是对考试命题的研究。随着考试科研的逐步深入,考试命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试卷在整体结构、试题设计、采分点分布与突出重点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都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风格,最大限度的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因此,我们研究试题就是从命题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课标和教材,从而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缩短教学循环周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要注意把握数学语言的特点。
我们知道,新教材提供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新教材的编写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自身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结论的精确性与可靠性、内容和方法的辩证性及其应用的极端广泛性,不允许我们向语文学科那样研读教材,我们必须从文本中读出精确与可靠的结论、严密的逻辑等数学自身的特点,培养语感,从而提高研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为学习数学服务。如:概念“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中的“或”绝不可以换成“和”概念的形成过程不能由简单的阅读教材来代替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究、去把握。
综上所述,研读数学教材时我们只要注意通过从课标入手,从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入手来把握知识的整体性;通过研究教学用书来正确领会编者意图;研究习题来丰富感性认识;研究数学语言来把握数学自身的特点就能尽快提高我们的研读水平(从字面理解水平、到解释性水平、批判性水平及创造性水平),从而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研读。
⑻ 《小学数学研究》学习心得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经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都得到了更新,而且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法、教育教学策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就将本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 思想灵魂得到了洗礼
多年的教学历程,使我已经慢慢感到倦怠,我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老是爱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却把教师的职业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所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常带有厌倦感,心态老是失衡。可通过这次培训,听了专家们的观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的支点,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加强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但要想学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教师就得时时给予补足,专家的话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阐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面对着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学生,使我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及教师职业的神圣。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和上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困惑和争论,更让我体会到了进行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世纪的挑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三. 有效课堂的建构
通过认真地学习,使我对如何有效备课和上课有了全新的认识。面对着新课程、新理念,我们教师就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取新对策实施有效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有效课堂教师要坚持做到先学后导,把先学后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并要以建构主义教学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和冲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这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情景来互动。教师设问题,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引发讨论,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有效教学要把评价渗入课堂。教师要使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共同建立起知识的桥梁,形成合作、探究解决,并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本,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或情境?指导学生的学习是要科学化,训练的问题是要目标化,内容的评价要全面真实化。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评价。
四.积极参加调教活动和听优秀老师的观摩课
培训时,专家们的讲述,环节严谨,重点突出,过渡自然,使我深受启发,争取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习题,用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数学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更乐意接受。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⑼ 如何钻研小学数学的教材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可以成为后来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形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己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应该说,没有哪个专家或老师可以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达到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内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轻松而乐学。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能力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逐渐形成。教学中每每让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形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作”的规定的影响)。我可以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存在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按老师的规定自己设置题目[如10道口算题、5道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题……]练习,他们总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形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2、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内容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老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传统教材中到三年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形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一定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知道什么信息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可以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
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调试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⑽ 小学数学研修的课题有哪些
小学数学研修的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
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