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研修总结
小学数学研修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❷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的有效性
新课改后,对各阶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作为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学科,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更要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接触各种数学概念和理论,同样还要掌握最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以及解题思路。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方程、小数、未知数等知识点并不容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概念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将在下文简要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渗透概念教学法
1.有科学研究证明,人想要形成某种概念或认识,需要在足够多的相似事物或者相同事物的不同点中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有关该事物的某种概念。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将学生平时所认识到的具体事物进行转化,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概念。只要教师掌握了概念在学生认知中的形成特点,然后按照其规律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进行相应的概念教学,就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相关课程后,笔者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三角形的认知和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制作了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最短的木棒有两公分,最长的则有十公分。然后让学生依次来我这边选取三根木棒,自己组成三角形。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学生选择的木棒长短差距不大,有的则长短差距过大,违背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然后笔者问那些没有拼成三角形的学生,为什么自己明明有三根木棒,却拼不出来。学生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总结之后,能够发现,虽然学生们没有学过三角形定理,但是也模模糊糊地认识到问题出在三条边上。然后,笔者让这部分同学再去选择一根木棒替换掉自己认为出问题的,这次,几乎所有同学都选择了长度相近的。最后,笔者告诉学生们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然后让学生通过测量,验证这个定理,最终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了这一新的概念。通过这种在学生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自己的概念,从而便于他们理解和运用。
2.所谓在学生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进行概念教学,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在笔者看来,小学数学的知识虽然简单,但是教材编纂者用心巧妙,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超脱于数学体系而单一存在的,每一个知识点间都有着一些联系。这些大大小小的联系也给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创造力条件,而概念教学法则能使这些联系变得更加明显,让学生构建新的数学概念时,难度降低,更加得心应手。
比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中,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小数,对其有着一定的认识,可是在小数的大小比较上,则比较容易和整数相混淆,在进行小数概念的教学时可以将其同整数进行一定的同化。笔者就在课堂伊始,在黑板上写下两组比较大小的题目,分别是224和212,593和607,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整数大小比较开始,回忆整数比较大小的关键点,然后在给出一组小数比较6.38和6.37,在这里,笔者引导着学生,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一样大,我们可以暂且不看,将整数部分和小数点盖住,然后看小数部分,当做38和37,这两个数明显38大,所以,6.38大于6.37。让学生认识到,小数间比较大小,在整数相同时,只看小数部分,谁大,整个数就大。然后可以在概念初步同化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引导,给出0.08和0.67进行比较,让学生凭借着对概念的同化和理解,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比较。
二、通过迁移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率先接触一些数学概念,这些数学概念也就先入为主,在学生学习其他概念时,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即教学迁移。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学迁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会在学生运用新知时产生影响,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扰。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迁移训练,放大教学迁移有利的一面,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在讲到二者面积的计算时,就可以进行相应的迁移。首先在课堂开始,笔者让学生计算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长乘宽即可。然后,笔者通过课件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如何通过割补法变形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再利用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在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时,还要提醒学生,在平行四边形转换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以及底边上的高始终是不变的,这就好像长方形的长和宽一样。如此一来,很自然的就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介绍给学生,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通过这种具有方向性的教学迁移,能够放大教学迁移的有利性,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三、深挖教材,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教师如果学艺不精,很难引领学生正确掌握相关知识。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数学概念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掌握,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同学生分享,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平行线的定义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但许多教师自己的记忆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把前面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忽略掉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遇到一些判断题时很容易出错。
其次,教师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班级中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有着一定的把握,然后通过一些测试性的练习,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通过这些反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法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有着一定的作用,广大教师需要将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概念教学法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❸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第二阶段总结
这学期,我根据总课题组研究方案,积极开展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立项研究,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现将课题实验情况小结如下:
一、实验方法
1.学习理论 确定目标
一开始,我们根据子课题实验要求,精心编写了实验方案,保证实验活动的有序、正常开展。通过学习《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以及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确定开展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分组方法、学习内容选定、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合作方式、学生积极性提高方法以及合作学习中评价体制等的研究。
2.定期研讨 促进提高
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就把课堂研究作为重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实验期间课题组每位老师始终坚持两周开展一次公开研讨的课堂教学活动,再进行集中研讨,利用集中研讨的时间,针对实验目标,开展评课、教学反思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
❹ 小学数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❺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大约有500个,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少一点讲解多一点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总是急于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巧妙设疑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的答案,积极地建构新知。这种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知识必然会长久的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完整、科学地建立数学概念,而不是讲解了多少例题。概念不是教师讲过之后,学生就能够立刻在头脑中全等镜像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逐步完善、发展而成的。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整数和自然数时,老师不应该直接给出数字,告诉学生这样的就是整数,那样的就是自然数。而是以问题入手,给出一个含有数的情境,然后问:你们能把这些数分组吗?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三种方法进行评价,结合分成三类的情况解释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这样,教师一直在提出问题,从现实中的问题到数学中的问题,教师总是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出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少讲”指的是“精讲”,并不是减少讲的质,而是减少讲的量。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探索获得,所以必要时教师就要将难点与重点及时点拨传授给学生。例如,在上例中,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我们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将整数与自然数概念的难点、要点及时讲给学生听,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知。
二、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引导学生同化新知
教师在概念课上要时刻联系先前知识,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之中。这样联系先前知识进行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又能有效地复习旧概念,使学生获益匪浅。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从横向上讲,相邻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的《数学教师用书》中也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二是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例如,教材中在安排了倍数与因数之后,就让学生接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其原因就是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三、注重操作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手、口、脑并用,多种感官协调发展,对于概念的掌握是极为有力的。因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就能发现学习对象的特点,形成丰富的表象,从而抽象出概念本质。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语言、操作、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帮助、辅导、鼓励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使他们也投入到感知操作中来。
案例: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
师:(通过唐僧师徒的故事导入新课)猪八戒化缘得到了3张一样的饼,现在要平均分给师徒4人,该怎么分呢?每人能分到对少张?
学生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及经验,按要求进行分饼。教师巡视,与有困难者合作,倾听思考方式。
生1:我是这样想的: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1/4张,有3张饼,那就这样分3次,每人一共得到了3个1/4,那就是3/4张饼。
生2:把3张饼重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一份,就是3个1/4,然后我再把3个1/4的饼又合拼在一起就是3/4。
学生说时教师及时板书。
师:如果要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
小组1汇报:我们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先分一张,每人分到1/4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1/4是9/4。
师:(教师依旧板书)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中的2个分数,看学生能否发现它们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之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将概念讲解给学生。在本案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所以理解起来很困难,而教师利用“分饼”这一直观具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化抽象概念于直观动作中,使他们欣然理解分数的诸多子概念,对概念系统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数学概念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少一点讲解多一点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同化新知;要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❻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
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假设
1. 研究内容
(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理论基础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
(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
(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长安小学1-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六年级的3个班)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
3、实验总结法
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准备和启动阶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组成员工作任务。
2010年9月1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
2.理论学习反思。
2010年9—11月,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还组织课题研究组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
3.筹备举行开题报告活动。
2010年11月2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商量决定举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议程,并确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课题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小学举行。会上,乡中心校校长李缙钭作动员讲话并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负责人王忠稳作开题报告;乡中心学校陈远强代表评议专家组作评议;课题组成员付兵老师代表课题组作表态发言。开题报告会为课题组指明了方向,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明确了任务。课题研究组依据与会领导和评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7月):研究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确定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
2011年2月25日,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便于科学、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课题组对长安小学六年级的3个班分别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这3个班的2010年春季学期统一抽测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对照,最后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的班级确定为实验对照班,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较高和较低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六丙班为实验对照班,六甲班、六乙班为实验班。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数学平均成绩对照表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丙班
(对照班) 甲班
(实验班) 乙班
(实验班)
2010年春
(实验前) 76.5 78.5 75.5
与对照班差距
(实验前) — +2 -1
由上表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六年级甲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高2分,实验班乙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低1分。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发展水平,便于今后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课题研究组组织研究成员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的行为反思。
❼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的有效性的探究》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弊端种种:形式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教师通常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感性认识,耗时多、效果差,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充分利用学具教学,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要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使学具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地运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学具操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学具运用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利用学具要做什么,并且要知道如何去完成操作。
例如,在一次常规听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她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进一步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再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操作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计算一共用掉了多少根小棒,把摆好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各不相同:5+5+3+3;3+3++4+4+5;5+5+5+5; 4+4+4; 5+3+4+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摆出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由于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部分同学没听清楚要求或者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慌忙开始操作了。学生要是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究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成问题。
通过这个课例,就涉及到在一个在学具操作前的指导问题。教师首先是要有目的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配以教具的演示和必要的启发、讲解,从而展现学具操作的步骤及其内在逻辑性。当然,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加以指导。在上述课例中,如果这位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学生所在的年级越低,教师越要对他们加强指导。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常有不少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特点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当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更容易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缺乏足够的注意。因此,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更要引导学生将仔细观察与学具操作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脱离学具后,也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准确印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准确把握操作的时机
数学学具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动手操作之前给学生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一个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预习思考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萝卜和小刀,引导他们对照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尝试具体操作,边做边想。如果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总结,最后解决上面老师提出的提问。这样,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探究、讨论,最后总结出了长方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不变的项目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项目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运用好数学学具,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切合实际的梯度,能使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的。为此,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设定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的保持适度的距离,使知识间
❽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研究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堂课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等,通过谈话、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竞赛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之中。练习课也不例外,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使他们乐于积极参与,自主进行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就会一直处于积极兴奋地学习状态,任何有关数学的学习活动都会乐此不疲。
二、巩固基础,强化技能,适度拓展。
练习课首先要面向基础,让所学新的基础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过在有意义的练习情境启发下,引领学生对基础练习题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等途径进行回顾整理,说清基础知识内容的重点和注意点,为下面具体的练习做好准备。然后根据知识点的整理进行基本能力的练习。
练习时,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练习重点,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基础巩固、技能强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其次,练习课要加强学生的对新知的辨析和质疑能力。组织练习时,教师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一些比较意义的题目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新知的本质,增强辨析能力;通过对一些题目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抽象概括出抽象概括出自己的独特发现;通过师生的频繁交流对话,逐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再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第三,练习课不应仅停留在练习层次,更应该多让学生去体会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所以,练习课还应将主要时间用在问题解决上,着力于不断帮助学生去领悟并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练习目的要明确,形式要多样,评价要多元。
首先练习的目的要明确。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突出每节课练习的重点,即本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题型多样和方式多变等来引导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要尽量避免单一重复、没有明确要求的机械练习。第三,评价要多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语言评价是教师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恰当,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掌握方面,还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切忌虚伪廉价表扬和长期物质奖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生的评价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有可能建立起优质高效课堂。
四、重视教学过程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反馈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对后面的教学过程进行干预,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依靠反馈信息,采取最优措施,进行最优调控,取得最优效果的同时,必须正确把握反馈的及时性,层次性和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馈效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如果课堂中实时获取的反馈与事先的预设有不一致时,我们应当立即对原先教学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实际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争取赢得课堂效益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