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陶行知也曾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了解学困生,沟通心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转化的基础。
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并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记录。
2、个别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打开与学困生交流的大门,了解其数学学习差的真正诱因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3、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时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因此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欠妥,所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妥当的教育方法、激励机制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利保障。
二:爱心激发动机,赏识增强自信。
1、加倍关爱,排解压力,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2、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三: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了解,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的甚至面积、周长混为一谈。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显然也能跟上。又如五年级学生在练习x-5/8=1/4时,学困生在解答这个方程时显得相当吃力,通过了解他们解方程的知识经验不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于是,我给他们补上了基本关系式,他们记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练习时同样出错,我最终发现原来他们在认识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名称时出现了知识的断层,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于是我又赶快为他们补上,并通过简单的算式与生活中的联系让他们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式,在以后的练习中,我又特别强调他们说算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困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将各断层补起来,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② 如何转化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报告标题
《小学数学高年级”“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二、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低年级的学生兴高采烈的学习数学,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发展为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关注这些“学困生”,让他们乐于学习数学。如果这些“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与其他同学享有同等的待遇,将严重挫伤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业和事业。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困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直困扰着数学教育工作者,小学数学教育是整个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探索有效地“学困生”转化策略势在必行。
三、课题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 使得其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这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低,逐渐发展为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导致数学成绩下降,变成了数学“学困生”。根据“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自卑型 2、贪玩懒惰型 3、思维不强型
本课题着重根据”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选取3个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观察,寻求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最终为有效的进行”“学困生””的转化提供实践依据。
四、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五、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关于“学困生”转化,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1、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曾说过:“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爱护和教育所必须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欣欣向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调动“学困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必须优化“学困生”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厌学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
2、美国的瓦恩布雷纳所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美] Susan Winebrenner 著,刘颂、刘巧云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众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备课、上课到评价,从语言教学到各科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情感、个性的发展,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到与家长的联系等等,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关心“学困生”的教师都能从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宜的工作方法。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学困生”问题是每一个实施义务教育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因此,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化“学困生”,使得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得到具体落实,因此探索有效地“学困生”转化策略势在必行。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困生”的有效学习。
2、在实践中把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3、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一)、选择研究对象
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是实施转化的必要前提条件,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的座谈,可以掌握到第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学情的转化教学方案。
从所教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入手,我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得到更多地关心和指导。为了能更为准确地掌握每个教学对象的信息,我首先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1)想了解研究对象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好程度,因此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数学吗?(2)想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第二个问题是:你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哪些困难呢?(3)想了解研究对象对待作业中困难的方式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作业中遇到了困难,你怎么办呢?(4)想了解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第四个问题是:家长关心你的学习吗?他们在学习上是怎样帮助你的呢?从这三个问卷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数学学习没有惧怕的心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态度不是太积极,不能自己独立克服,总是要求助于外力,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各不相同,一个学生家长做的具体实在,另一个学生家长则是停留在口头的关心,最后一位学生家长则是不闻不问。在此基础上我又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这三个教学对象的情况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怎么样?他们的家长怎么样?综合以上的调查和访谈,初步撰写出了教学对象的诊断报告和个别教学的方案。
(二)、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及转化措施
吕XX:在数学学习上没有自信,比较自卑。数学底子比较薄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自身很认真,因此计算的正确率较高。
转化措施:教师利用各种场合对其进行鼓励,培养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利用课外的时间,帮助她弄清楚数学书上的概念,对于她的作业要做到面批,及时把握她的学习动态;帮她找一个学习的小伙伴,以便于她随时请教。
王X:家长工作很忙,对他没有要求,因此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书写潦草,错误率高,做作业的习惯不好,经常是看不清题意,但孩子智力条件尚可,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转化措施:与学生谈心,帮其认识自身的问题,提出希望,同时在校内对其学习加强监督与督促;与家长沟通,加强校外的督促,逐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韩X: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女孩,长的很是秀气,与同龄人相比,她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数学基础很差,学习非常吃力。
转化措施:在课堂上多关注其学习过程,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她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与家长沟通,制定出帮扶的计划;家长每天都要认真地看孩子的作业,确保对于每天的知识点都能够掌握。
(三)、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实施学困生的转化,我们需要随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利于我们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实效。
(1)建立错题档案。建立错题档案就是指对这些研究对象的错题进行真实地记录,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矫正的方案。
③ 如何转化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课题研究目标
对于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现在的观点并不统一,一种观点认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组织学生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的结果,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还会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培养。甚至出现少数课前预习的学生在新课开始就报出答案,让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遭遇尴尬的现象。对此,我想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一、预习,必不可少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孩子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一)预习,将教材变成“学材”学生是能动的人,教材也并非摆设。学生完全有可能预先翻阅教材。预习后,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能从容而顺利解决,增加了表现的机会;对复杂的问题,学生有前面节省下来的充裕时间来重点攻关,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如果只有一些学生有预习行为,那么他们的超前回答有时的确会“搞砸”课堂。其“糟糕”的原因在于其他学生没有预习教材,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状态不同。教师难以兼顾和调控学生这种“有所知”与“未所知”并存的局面,可能导致预设的教学方案减效甚至失效。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禁止全体学生预习,教材就是“教材”;另一种是倡导全体学生预习,教材变成“学材”。这里,我倾向后者,谱写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篇章。这样,师生“步调一致”,教学秩序还会乱吗?!至此,预习就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转而成为学生“致富”门路和“追求”对象。(二)预习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创新从长远看,信息化社会知识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果都由教师教给学生或者都由学生探究得到,这不现实,也没必要。终身教育更需要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预习后未必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预习过程或许是“囫囵吞枣”的不细致,或许是“蜻蜓点水”的不深入,所以他们更想在课堂中“反刍”,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细嚼”和“消化”那些预习时“吃不了兜着走”的知识。此时,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将更具深层性,他们不再“徘徊”于知识的直白处和局限于教材的坦露处,而会“缠绵”于知识的曲折处和创造于教材的潜隐处。例如:学生预习后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的探究点可在“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创新点可在“还有其他剪拼方法吗”。(三)将学困生“补在课前”学困生对预习的教学方式会感到困难。对此,我们把传统的“补在课后”改为“补在课前”,帮助学困生复习旧知并预习新知,缩短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他们适应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往往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对学生说:“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学生的预习指导不到位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会造成学生依赖模仿的习惯,会缩小探究的空间,导致思路闭塞,难以实现创新,限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出现,甚至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一)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预习确实,预习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要根据具体内容具体处理,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预习。对于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候需要预习,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有时候则不需要预习,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具体到教材中的某一个章节或某一篇课文,要不要预习,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了。我个人认为,数学课预习的重点应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比如,《确定位置》一课,教室里的第6组第2个同学,就可以用数对(6,2)表示。也就是用数对的形式来表示位置。这么一课的内容如过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就不可能出现在课堂上创造数学符号的灵性。即使学生在预习后对“数对”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书上已有的模型会扼杀他的创造欲望。(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学生可以去阅读教材,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制作学具等等,都可以看作预习。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和教师等等。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经常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课前先与同学自行交流、自行解决,把不明确的问题或是有价值的问题简单地记录在黑板上。在课堂上,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探究活动。如“年、月、日”一课是课前预习的。因此,一开课我说:“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年、月、日有了哪些了解?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学生纷纷汇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三)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恰当改变教学策略预习很重要,但要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同时,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1、学生:“说得清”的,教师:就作“点焊”。学生预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后的教学片段:师(板书“1/2”):看到1/2,你们想到了什么?生1: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有这样的1份。生2:1/2=1÷2=0.5。生3:1/2就是“一半”的意思。生4:1/2=2/4=3/6=……。师: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相等的呢?生4:它们都表示“一半”呀。画图可以说明。(该生画图解释,又有学生受启发采用其他图例补充)师:对。还有其他观点吗?生5:它们都等于0.5。生6:它们符合分数的基本性质。师:哦,那你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讲解吗?该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从以上教学片段可见,有些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是指新知识比较单一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教学内容,学生有能力自学会大部分新知识。教学这种教材的课堂上,教师可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素材或情景,让学生尽情“挥洒”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教师相机“点焊”学生参差不齐(先后顺序杂乱、深度广度不同、正解误解并存)的汇报,整理成“章”,沟通成“网”,从而把学生预习时比较零散和孤立的、按水平方式排列的知识点“焊接”成颇具条理和逻辑的、按层次有序排列的知识链。2、学生:“道不明”的,教师:就作“点拨”。学生预习《最小公倍数》一课后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昨天大家预习了《最小公倍数》一课,你现在想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生1:16和18。生2:12和30。……师:我们就选12和30这两个数,请同学们用预习后的方法求出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巡视,学生汇报。方法一: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30的倍数有30、60、90、120、150……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60。方法二:师: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把2、3、2、5乘起来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谁会解释?学生陷入沉思,教师出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凭籍旧知的学习和新知的预习,对一些浅显的知识学生能自学并理解,对一些深奥的知识学生能临摹但不解。教师就应在学生汇报中充分“暴露”他们的“已知”与“未知”,对学生已“漂白”的知识教师仅需“淡妆”与梳理,对学生尚“疑无路”的知识教师就需“浓抹”与点拨。3、学生:“看不到”的,教师:就作“点补”。学生预习《圆柱的认识》一课后的教学片段:师:圆柱的侧面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圆柱的侧面图是长方形。(学生示范,边剪边说剪的方法)师: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摇头)师:圆柱的侧面图只是长方形吗?学生面面相嘘,随即有的讨论,有的操作。生1:我发现,如果斜着剪,圆柱侧面图是平行四边形。生2:我随便剪,圆柱侧面图是不规则图形。师:对啊。我们应不局限于书上说的剪法,还可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不过,严老师再有一个问题,圆柱的这些图形能不能归纳成长方形?学生又说的说,做的做。生1: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生2:不规则图形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学生毕竟“视力”有限,难以“钻”进教材,看不到其中所蕴涵的“敏感地带”,也难以“跳”出教材,看不到其中可发展的“动感地带”。教师就可于此“点补”,启发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看到它的“根须”与“枝叶”,让学生有“又一村”的新发现、新思路,从而加深认识、扩大视野,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总之,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将更呈非线性、不定性、“随意”性和开放性。教学设计只能粗线条,不再是“精雕细刻”、“一帆风顺”,详细方案将地遵循学生的意愿、意想、意会、意志而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师的组织将更具挑战性,必须炼就更强的“理”(梳理学生的已知)、“抓”(抓取学生的未知)、“挖”(挖掘学生的潜能)、“扩”(扩充学生的储备)等本领,来调控整个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随心”中学会诉说、倾听、质疑、辩论、钻研、抒情,使课堂教学不因学生的“所欲”而混乱和失重。
④ 如何转化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实践研究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定比例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这些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那么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分析如下:
1、 学生自身原因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齐”更何况人呢,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有不同的差异,因此这些差异,就注定使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思维障碍,不灵活,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差。
数学学困生存在普遍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思考具有表面性,过分依赖感性认识,思维定势,学习方法不当等等。首先理解能力方面,从低年级开始,课堂中有部分学生听不懂老师所说的话,出现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障碍,这种常常被忽视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罪魁祸首。其次在思考、思维、学习方法方面,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非常重要,然而部分学生对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同时这些学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下,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形不成数学的应用能力,而且他们还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还有一些高年级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对数学对象理解不准确,只知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知识极易遗忘,且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混淆。
2、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代进步的同时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滋生,它们在无形的吞噬着学生纯净的心灵,继而造成学生过分迷恋而厌学、弃学等。同时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心灵可能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还有部分父母态度太粗暴教育方法欠缺,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或没人在家管教,长期放任自流对学习毫无兴趣。
3、教师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疏于感情投入,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并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数学,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惧怕。同时面对老师强加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造成学生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还有个别教师思想上的疏忽大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责任心、事业心的缺乏,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上,一上数学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数学,导致数学严重偏科。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树立学习数学信心
1、改变评价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往往感到很反感,因此会经常批评,批评的时间久了会给学困生造成较强的自卑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加倍关爱,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会专门有意的多提问学困生,但是他们对我提问的问题往往是不知所措,或乱说一气,这时我不是狠狠的批评他们:“你为什么不好好听课?为什么不会回答?”,而是扭转话题先表扬他们敢于发言,然后说:“老师相信你刚才是故意说错,专门给其他同学留下发言的机会,考考其他同学的。”。等等,这样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学困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远离学困。
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 “平均分食物”的操作应用题远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死板应用题更受学困生欢迎。因此,我在教平均分的时,(能直接口答的就口答),而学困生则发了很多水果的学具,让他们去动手平均分,然后根据分的结果将算式写出来,这样对于这些平时对学习厌恶的学生,积极性非常的高,一会像老师请教,一会让其他学生帮助检验结果,通过结果的检验,他们惊喜的发现,只要自己用心努力去做,也能做对,使他们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了。
3、逐步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很多学困生都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警惕其不良习惯的形成,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困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通常表现在:不会听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没有毅力,书写潦草,不检查作业等等,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及时关注他们,是他们逐步的克服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听课方面,上课时我们要一直关注他的状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一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认真听课,同时学习也有了毅力,作业方面也一样及时检查,及时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使他没有偷懒的机会,时间久了就会有成效。
(二)、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1、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联系
很多学困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教师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应经常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良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学生进步。
2、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辅导计划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只是互相传递学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并实施,当然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家庭的不同情况而定,总之计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共同促进学困生进步。
3、对辅导情况定期检测评价
学困生辅导成效如何还需检验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和家长可共同商定检验方法,而评价必须是激励、鼓励为主,让学困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逐渐摘掉“学困”的帽子。
(三)、教学中加大关注力度,适当改变教学策略
1、课前安排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在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有较好的效果。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但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学困生”怎么预习数学知识,我采用这样的方法:一开始先给出预习计划,(计划中做了必要提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时间久了这样的预习感觉只是老师牵着鼻子走,因此我又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自由预习。这样,通过预习,学困生对新授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新授时可以直奔主题,效率大大提高了。
2、课中加强关注
课堂中学困生最关键的问题是不举手(不提问也不回答问题),好像课堂内容与他无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经常强调不懂就问,有问题的人会思考,最聪明,问者最光荣。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没人有资格嘲笑,这样就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
班级中有这样几位学困生,数学考试经常不及格,每次宣布成绩的时候还会被别的同学嘲笑,在我的教育与鼓励下,同学们不再取笑他们,而且他们遇到不懂的就问,如:怎样分析应用题,怎样画锐角、钝角等等,只要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会主动的提问并求得解决,而且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他们也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回答。通过这样的努力,他们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久而久之,“多提问,多思考”是课堂成了学困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法宝。
3、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课后就应该及时的查漏补缺,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放在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后我专门让他们准备一个整理本,将当天课堂知识在本上归纳整理出来,并将课堂上做错的盒不会的再在本上重做一遍,同时教导其学会整理知识,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我还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在各方面帮助他们,已达到共同进步。
学困生的存在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 只要我们关注这一现象,并引导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学。那么我们的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的。
⑤ 如何转化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之浅谈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由于各种原因,在小学中普遍存在数学学习“学困生”,这些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不够努力,厌学情绪明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有克服数学学习上任何困难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以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原则,讲究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措施研究。下面仅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小学数学“学困生” 转化的看法。
一、尊重和“赏识”学困生,是“学困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的首要条件
学生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教师犹如一把钥匙,如果钥匙能把宝库打开,就是一把好钥匙,而“学困生”要想获得成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他们获得成功时,教师朵及时给予鼓励。有了鼓励,学生才能树立起自信和自尊。
一般来说“学困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学困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后进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学困生”,“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
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学困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关键
“学困生”认识前提差、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首先,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授速度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镜头。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另外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凡能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比如:在讲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将它们一正、一倒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随着份数的增多,平份四边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学困生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评价时,特别应注意学困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有了鼓励学生才能树立起自信。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如:讲确定位置这一章时,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给学生示范了用数学表示书刊亭的位置后,让学生用数学表示其他景点的位置,这既能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正确的思想教育会培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一般说来,“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对于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结合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介绍名人的先进事迹等等;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虽然有些“学困生”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方法,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要逐渐让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他们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去学习数学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慢慢地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驱使他们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思维,不断地展示自己,优化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能较大幅度的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转化数学“学困生”。
⑥ 如何转化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课题研究条件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1、教师要转变人才观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八种智能在版任何人身上都以独特方式权组合 而存在着。 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多种相对于别人或自身其他智能的优势 智能。只要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任何人都有可能成才。 2、对学困生多加关心、爱护 人人都喜欢学优生,但只有像喜欢学优生那样喜欢学困生的老师 才是一位好老师。我们一般老师虽然对学困生达不到喜欢的程度,但 我们可以做到不歧视他们,对他们多加关心。学困生本来就因为成绩 差而自卑,如果老师、同学都嫌弃他们,他们会更加没有自信心。对 学困生我们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加以关心。让其他学生看到 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3、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大部分学困生 对数学没有兴趣,上课无精打采,懒于动脑,下课不做作业。可见要 想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⑦ 简析如何转变小学数学学困生
不同的学生智力发展快慢有所不同,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其在三岁之前连话都不会说,表现出弱智儿的症状,但其母亲并没有放弃,令人惊喜的是,爱因斯坦在九岁的时候不仅智力恢复,还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水平,在同龄人尚且在解析几何的浅海中扑腾时,爱因斯坦已经在微积分的大海里畅游了。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困生,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对学生的智力状况过早的下定论。面对学困生,应该理解他们的苦衷,主动走进他们。
一、教师面对学困生的态度
多关怀,少指责,多鼓励,少批评,让学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才有可能努力走出学困的阴霾。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正所谓教学相长,正因为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想让学生端正态度,投入学习的激情,教师首先就要表现出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热爱教学的态度。小学数学虽然只是数学的启蒙教学,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仍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的出现,也会对课堂效率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老师面临学困生,首先不能心急,不能用言辞激烈的语言指责他们,刺激他们,而是要用爱去温暖和关怀他们,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不能加强他们自卑的感觉。
二、有效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当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学得越好的孩子,学习劲头越足,而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往往不能坚持努力。笔者曾经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女孩儿,数学成绩不好,原以为小女孩会因为自己成绩稍欠而更加努力,但在一次又一次收发作业的时候发现作业完成情况最糟糕的学生之中就有小女孩儿。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其根本原因也许是因为学生对这门学科并没有形成浓厚的兴趣,因此不具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因此,不管老师如何努力,学生自身没有对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常也只是徒劳。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正确的学习方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也就会如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方向,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至少需要21天,因此,每天帮助学生坚持一个小习惯就可以让学生形成长期的良好习惯。在数学学习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习惯是需要学生们培养的,比如在进行计算能力培养时,需要学生仔细,要求每一个步骤准确,并且在计算之后要进行验算。同时还有听课习惯的养成,作业习惯的养成等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起良好的习惯。
四、亲和态度减缓学生心理压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教师和他们之间不仅有身份上的差距,更有较大年龄的跨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放低身段,主动和学生做朋友,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亲切,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进而增强对这门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许多学困生不仅对于学习的科目有畏难情绪,对于教授这门课的老师通常也有畏惧的情绪,想要转化学困生,教师就要让学生们放宽心,能接受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多鼓励学生们,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放下畏难情绪,努力前行。
五、营造轻松课堂氛围吸引学生
数学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在课堂上以推算和证明为主,对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验。因此,数学课堂往往显得节奏紧密而内容稍显枯燥。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其本身就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较缓慢,如果一时走神,就很难再跟上课堂的脚步。而过于严肃的课堂氛围又会使他们望而却步,因此想要转化学困生也要从改善课堂氛围开始努力。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如果仅仅是考虑教学大纲,其知识本身并不会有多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妨加入生活中的小例子,进行一些趣味的小游戏,鼓励学生们站起来交流沟通,通过努力活跃课堂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用这一个轻松的氛围,吸引学困生,提高学困生们的学习热情,并最终转化学困生。
六、设置有效目标激励学生
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当然要抱有一定的目标。我们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的目标,作为数学老师,在给学困生进行目标设置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呢?首先,布置目标的时候,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接受程度进行不同的目标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在潜力为学生们设置目标,目标不宜设置的太过遥远,最好是学生努力一把就可以达成的目标,让学生及时的感受到学习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满怀斗志,继续前行,转化自己学困生的身份。
七、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万世先师的孔子,尚且能够做到每日三省,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水平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教师,不应该用固定的眼光去评判自己的工作和学生,尤其是对于学校教育事业而言,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应该是教师所必须负责的。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在过去的教学当中有怎样的经验值得总结,有怎样的教训需要避免,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意识淡薄,导致知识巩固复习不及时,从而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够深刻。第二是知识接受速度缓慢,这也许跟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有关。但无论是哪一种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灵非常脆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耐心、爱心,宽容心,尊重和理解学困生,万不可以责备,嫌弃为主。只有让学困生充满信心,他们才能迎来有希望的明天。
⑧ 如何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由于数学的学科性强、逻辑性严密。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热情关心,耐心启发,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大致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自身的。其中重要的是自身的原因。有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因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放在学习上的时间或精力不够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失去学习信心,成绩再差,形成恶性循环。可见,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很重要。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必须转变那种高高在上的唯我独尊的思想。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每接触一个新班,我差不多都用一个月的时间和学生们零距离的接触。通过和他们一起打球或做游戏,融入到他们中间去,让他们了解我的同时我也真实地去了解我的每一个学生,旨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用耐心和爱心去浇灌他们。学困生的缺点比优点还要多,这就意味着犯错误的次数会多一些,对于学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教师也要耐住性子,不能用打骂的方法来“镇”学生,因为征服学生的不是教师的大嗓门而是丰富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的魅力。面对他们因缺乏经验或无意造成的过错,我们应采用宽容、谅解的态度,事后再帮他们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建积极适宜的环境。要让其他人容纳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交流平台,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班集体建设出力,体现他们在班集体中的价值。学困生的起点低,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困生提供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让他们也品尝到果实的甜蜜,从而信心倍增。
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学习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也就是说,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参与并完成,教师只能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予指导,但无法代替他们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并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如果学生厌恶或反感一门课程,那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分析原因,制定计划。学困生之所以学困,肯定会存在某些原因。作为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学困的原因,制定出符合该生实际的学习计划。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概有自身身体素质、智力发展迟缓、家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会环境、受教育的基础、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等,这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予以培养。
2.降低门槛,引入殿堂。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难以培养学习的兴趣,他们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作为教师,要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完成他们自己很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轻松地引入学习的殿堂。比如,有的老师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了尖子生、中间层和学困生三类,每次布置的作业分为三级,让尖子生做难题,中间层做较难的题,学困生做浅显的题。学困生在完成浅显的作业中培养了学习兴趣,因此,学习成绩也一路攀升,最终成为全班的佼佼者。由于该老师对学困生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把他引入了学习的殿堂,这不仅培养了他的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他人生的命运。
3.主动帮助,促使前进。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当然不会主动去的请教。作为教师要主动的关心他们,主动的帮助他们,并且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主动的帮助他们。要把帮助学困生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要让学习好的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的学习更有利于自己学习知识的巩固的道理,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帮助学困生学习。学困生他们完成作业十分困难,但又不能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于是他们会采取照抄的办法来应付作业,来换取教师批改时的一个勾儿。对待学困生照抄作业的现象,某教师有自己的办法。他不是同其他的教师一样,要么严厉禁止,要么严肃地呵斥和批评,而是大力提倡。他引导学困生们说:"照抄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你照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一个能够想方设法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的学生,当然是一个好学生。不过,你照抄的不应该是他人的解题的步骤和结果,而是要照抄别人的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你在完成作业时,要照抄一遍,再自己做一遍,这样,你每次的作业就等于做了两遍,就加深了印象,学习不就进步了吗?"他对学习好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光让他照抄你的作业,而应该主动的帮助他们,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尽力帮助他们自己完成作业。"这样,让学困生在"照抄"的过程中,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帮助中学习有了进步,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
三、讲清楚数学的学科特点
由于数学是在总结前人无数直接经验后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系统学科,编成教材后,学生接触到的是经概括、提炼的间接经验知识,学好它,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正逐渐发展,而且现在数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日新月异的学生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有的缺少学生鲜活的生活素材,学生学起数学,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把生活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教给学生认知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数学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客观、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小学数学学困生由于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因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慢。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在某一个时间或某是一个学科中取得成绩,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学们的喝采声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坚持不懈地辛勤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所谓的数学学困生将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最可爱的好学生.
⑨ 如何转化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种教育理想与追求,也是我教学过程中的指路灯。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新人,就体会到了这种理想与追求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令我头疼的还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转变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学习困难生的界说众说纷纭。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特点
以我为例,我已经带过一届二年级,现在仍然任二年级数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两届学生在班风上有很大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学困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针对上届二年级数学学困生个性特点、思想等表现的不同,我总结了以下几种特点:
1、理解能力差。对于这些学困生来说,本身对于语句的理解能力就差,导致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说的话,这可能是老师与父母、长辈或者学前教育时幼儿园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有关,也可能是孩子年纪尚小,语言思维模式还不成熟,这就出现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障碍。又由于他们在一年级时做题都是老师给读题,讲清题意,所以现在又自己读题,没有养成这种习惯,结果是他们开始乱做一气。
2、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小动作太多。在我上课的时候,这些学生总是表现得漫不经心,总要随时提醒他们认真听课,但是效果不明显。他们依然是我行我素。
3、运算推理能力差,解题步骤不清晰,不会合情推理,对一些数学概念、发展过程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
4、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吸收知识的过程慢,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下,学习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