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预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学生从小养成了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就能自觉地去读书,去写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是目前小学生预习习惯不容乐观,课前没有预习的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呢?
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习惯的作用。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这句话是就道德而言,从学习而论亦然。一个人若养成良好的习惯则终身受益。如果学生充分认识到习惯的双刃剑作用,很大程度上能大大牵动他们向良好的预习习惯方向发展。
二、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引导他们去向这一目标奋进。那什么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认为应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喜欢学习的习惯。喜欢学习经常出现在态度的范畴里,鲜有与习惯相连,但喜欢学习真的可以成为习惯,而且可以培养,所以我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习惯。现在的学生中很多人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都是任务式需要被做的事情,所以他们为学而学,效果自然有限。所以少数的喜欢学习的学生就一直稳坐前列宝座,越学成绩越好,越学越喜欢学习,如此良性循环。那其他学生就无缘与学习相交了吗?当然不是,喜欢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决定喜欢学习,久而久之,你真的会喜欢学习的。所以喜欢学习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喜欢学习后,自觉、认真、刻苦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也会容易产生了。
(二)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字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更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解决生字难词,提高检索、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使用,不少甚至连字典都没有,因而它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为他们一般怕费事,随便过关,凭自己的感觉走,这样时间长了,就越来越难学精语文了,语文是需要大量的积累,一点一滴都要抓住。而且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预习习惯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具体做法:
(一)指导小学生设定预习目标:
预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眉批、圈点、夹注、总评是古老的预习与阅读的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预习如何设定预习目标,怎样才能使得学生的预习得到落实并真正有效,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在此开展专题讨论:
1.首先明确文章的体裁。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看法。
3.哪些地方看不懂(包括词语、句子、文章的思想等)记录下来。
4.学会生字。把自己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5.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查找一下和课文相关的资料。
(二)添一把“火”,让学生的预习动力十足:
1.许多小学生都认为语文预习很重要,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种想法付诸实际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动机分为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两种。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推动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如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尊重等。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激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语文这门课程本身,也就是语文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是密切相联的,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信心,能发扬拼搏精神,遇到困难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实验表明,通过赏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是有效果的,但却带有明显的负作用,许多学生勤奋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奖赏,当这种奖赏不复存在时,他们的语文学习动力也随之消失。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内在语文学习动机,它是一种以获得语文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贰』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有哪些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是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节,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要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四、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促使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五、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
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熟悉即可。
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地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并且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七、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叁』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历
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已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学校一切教育、
教学工作都必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努力,
以适应21世纪社
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学好语
文知识,
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是教书育
人的需要。而
“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
。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
就会明白,
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
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
预习的主要好处有四个:
1
、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有经验的老
师都知道,
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
而
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
由此造成
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则能有效地接续这个
“
中断
”
,提高听课效率。
2
、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由于预习时间有限,
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
的问题,
等着上课来解决。
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
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
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
、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
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
哪些出自课本,
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
从而在听课
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4
、预
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
预习是学生首
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总之,预习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好办法,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比
如有的老师给学生印的预习提纲,
项目多、
要求高,
学生花费很多时间也难以完
成,这就会严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不
仅是教学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
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培养学生预习习
惯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
但是学生开始不会预习,
因此应该把预习拿到课堂上
来,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在预习课上,老师可以用一篇文章做例子,带着
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一般是:
(一)、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
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来揣摩一
下文本的内容,
然后再读课文,
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
致。如在学习《跳水》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谁跳水?
为
什么要跳水?
跳水的结果怎么样?
……
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
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
共鸣。
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
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七子之歌》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
解闻一多和
《七子之歌》
的资料,
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闻一多怀念自己的祖
国、渴望回归的真挚情感,以及他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
新词
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
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也有利于
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
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太阳》
这一课后,
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
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
的思路: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五)、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
“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重要
”
。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
中所遇到的问题,
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
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
性的具体体现,
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
可为课堂上
“
问题的探讨
”
这一双边活动奠
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六)、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
认真阅读课后练习,
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
因为
课后练习
“
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
”
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
学生能
探知本文的主旨,
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
初步知晓本文的
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设计预习提纲的原则是:
①预习题要有针对性,
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②
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就要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
所以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
味性,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
③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能启迪学生思维。
④预习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
求过高,学生
“
跳
”
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
无味。
宣布预习要求,
可以老师讲,
也可以用大屏幕显示,
还可以印发预习卡片。
开始预习之前,
要让学生复述或读一读预习要求,
再让学生说一说,
对预习要求
不清楚的,教师讲清后,方可组织预习。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美国著名专家
H
西蒙说:
“
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
兴趣
”
。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
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
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
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
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
无论采用
哪种形式检查,
检查后我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
达到预习要求的发奖卡
以示鼓励,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次预习的兴趣。
古人云:
“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
只要我们
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
小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肆』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笔者就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伍』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良好习惯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无疑是一项重要内容,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身受益。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小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更应从低年级抓起。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从教语文三十余年,我深切感到: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 ,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预习做到以下三点:1、必须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并要求家长监督检查,是否熟练请家长签字。2、预习中要求标好自然段。一年级学生标自然段的能力还不够强,在课堂上标,很费时间。因此这一环节要求在预习中做好。3、预习时,圈出本课生字,并预习生字。因为一年级每课学习的生字都有十几个,如果一点也没有接触,在课堂上很难消化,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做好此项预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指朗读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的有感情。朗读要正确是指不读错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的字字响亮,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读要流利是指在做到正确之后,从容不迫的读。不能一字一拍的读,也不能一口气连读下去。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的朗读。朗读要有感情是正确理解课文的结果,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读的时候就能做到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 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朗读兴趣。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兴趣。如: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2、老师范读。老师在读得时候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打动学生的心, 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从而间接得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范读可以帮助学生从教师朗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中,了解老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从而间接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理解。3、要给予适当的评价。我说的评价不单是指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对方的评价。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单纯,恰当的表扬与鼓励比批评更能激励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 多给予恰当的表扬, 少一些批评, 多一些微笑和鼓励, 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 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 会读得更精彩。而让学生自己评价彼此的朗读也让学生对朗读更有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仿说仿写的习惯。 低年级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结构相似并很优美的段落,如:《春雨的色彩》一课,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的话基本上是:春雨是**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上,**花开了。在教学中, 小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还有许多方面,比如积累、写日记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有了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更能使教者省时省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习惯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可以从预习、使用工具书、专心听讲、书写、善于观察这几个方面去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预先学习教师将要讲授的功课,是一种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更主动,效率更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就要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预习要求,然后注重在课堂上检查与落实。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2、查。初读一篇课文,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词,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解它的读音,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等着老师的讲解,这样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会更好。
3、画。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读过的书,都会在书上留下他的圈圈点点,或是一些符号标记,又或是他的一些见解和体会。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况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晚辈呢?所以,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已经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而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自己去查工具书理解或去请教老师或同学。
4、问。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会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断地进步,就要谦虚,就要不耻下问。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都有可能成为我的老师,我也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要虚心地请教别人,和同学共同讨论,共同进步。
二、养成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即使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查字典的练习也是学生认识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学生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议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逐渐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因为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神,上课时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每一个问题,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的同学只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表述,他们在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说错了,往往忽略表达的整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领,让学生明白“善听者才是善思者”。小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倾听心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发言者的内容,对观点进行归纳,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对学生听讲的姿势给予明确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课本,用点头、微笑、摇头等表示自己在听,不乱插嘴,等对方发言完再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在教学课文时,我们应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
有价值的问题或许会使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中,而或成为激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在课堂上,我们要常常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指尖离笔尖一寸。紧记这“三个一,”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么多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很少有近视的现象发生。
(二)书写符合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书写要求。比如:书写工整、字迹端正、写完后要认真地检查等等,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之后,这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了。我们知道由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班里总有一些书写不够工整的学生,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和那些优秀的学生比,只能要求他们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我们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继续努力前行。
五、培养善于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
(一)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美景,处处皆学问。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玩,组织学生去春游等,在孩子们欢呼雀跃、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是笼统地看个大概。观察要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还要引导孩子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异同,加深印象。
(二)勤于动笔积累。当我们用心地观察了身边的人、物、事之后,都会有自己感受和体会,这时,就要及时地用笔记下来。坚持下来,就养成了写日记、记随笔的好习惯。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是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多一个好习惯,孩子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孩子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让孩子们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踏着这块成功的基石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可以从预习、使用工具书、专心听讲、书写、善于观察这几个方面去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预先学习教师将要讲授的功课,是一种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更主动,效率更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就要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预习要求,然后注重在课堂上检查与落实。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2、查。初读一篇课文,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词,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解它的读音,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等着老师的讲解,这样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会更好。
3、画。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读过的书,都会在书上留下他的圈圈点点,或是一些符号标记,又或是他的一些见解和体会。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况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晚辈呢?所以,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已经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而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自己去查工具书理解或去请教老师或同学。
4、问。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会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断地进步,就要谦虚,就要不耻下问。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都有可能成为我的老师,我也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要虚心地请教别人,和同学共同讨论,共同进步。
二、养成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即使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查字典的练习也是学生认识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学生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议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逐渐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因为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神,上课时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每一个问题,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的同学只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表述,他们在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说错了,往往忽略表达的整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领,让学生明白“善听者才是善思者”。小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倾听心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发言者的内容,对观点进行归纳,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对学生听讲的姿势给予明确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课本,用点头、微笑、摇头等表示自己在听,不乱插嘴,等对方发言完再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在教学课文时,我们应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
有价值的问题或许会使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中,而或成为激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在课堂上,我们要常常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指尖离笔尖一寸。紧记这“三个一,”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么多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很少有近视的现象发生。
(二)书写符合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书写要求。比如:书写工整、字迹端正、写完后要认真地检查等等,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之后,这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了。我们知道由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班里总有一些书写不够工整的学生,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和那些优秀的学生比,只能要求他们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我们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继续努力前行。
五、培养善于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
(一)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美景,处处皆学问。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玩,组织学生去春游等,在孩子们欢呼雀跃、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是笼统地看个大概。观察要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还要引导孩子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异同,加深印象。
(二)勤于动笔积累。当我们用心地观察了身边的人、物、事之后,都会有自己感受和体会,这时,就要及时地用笔记下来。坚持下来,就养成了写日记、记随笔的好习惯。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是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多一个好习惯,孩子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孩子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让孩子们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踏着这块成功的基石快乐地成长。
『柒』 如何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养成语文科课前预习的习惯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大任务。阅读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教”的过程,更是学生自己阅读,“学”的过程。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 二、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就进入课文学习。这样学生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投入,学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缺少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零起点教学,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不会预习,缺少预习的方法。很多学生只是读读课文,或从身边辅助资料中抄一些段意、句子含义、中心思想等,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动脑的不良习惯。 三、预期目标 1、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中年级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2、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探索适合不同文体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3、引导学生学会语文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过程 (一)、意识的培养 中年级的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要想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本领,首先要重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作为教师,要从必要性、首要性、重要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势在必行。 (二)、方法的选择 光有意识远远不行,能力的养成才是重中之重。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完成: 1、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课文读通顺、认过生字、能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批注、能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等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这样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把我班作为实验班,分文体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常规预习和特色预习相结合,设置预习任务超市。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三)、具体策略 1、兴趣培养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要善于发展入趣点,从入趣点着手。“入趣点”是指人在做事情过程中的兴趣所在。每一件事情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发掘,必定能找到入趣点。学习也是一样,或许你对语文不感兴趣,但是你必定对其中的一篇文章特别喜欢。可以从这篇文章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预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情感激发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3、体验成功策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也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一事成功、事事顺利。”现在,在我们所接触的学生中,有的学生有很强的失败感,他们生活在消极的阴影里,自卑心理缠绕着他们。“感受成功”策略能使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
『捌』 如何指导四年级小学生语文进行课前预习
四年级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9~11岁孩子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
古希腊有句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如果说高中是重在让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初中是让一个学生知道怎样学习以及对学习有自己的独到方法;那么小学则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一、为什么说小学四年级是关键期?
1、四年级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9~11岁孩子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
2、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小学四年级是这个飞跃过程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孩子的注意力的稳定性提高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快速发展;
3、四年级是培养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也是学业成绩开始分化的时期;
4、四年级是良好学习习惯定型和培养的最后关键期:
5、四年级是培养优良品德和社会评价能力的重要期:
6、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
二、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八大习惯习惯的培养
1、培养认真看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按阅读顺序训练学生读书先看题目,然后粗读,了解课文梗概,再细读逐字逐句地理解全文内容;最后根据课后习题要求,精读深思,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层次和中心思想,写好学习提纲和读书笔记。并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读物的阅读方面去。
四年级学生在读课文时,学生在读书时要做到手脑并用,不仅要划出生字新词,利用拼音读准字音,利用组词或看插图理解词义,还要运用读、划、注的方法阅读课文,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词语、中心句、段落、疑难问题等。在边读边想的同时,细细品味文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处理材料,以及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所要说明的人、物、事、景的。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会,用三言两语写在书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不仅是学习的准备,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四年级学生的预习习惯处于提高阶段,更要抓好课外预习,让学生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等。按“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要求,从粗读、细读、精读中理解课文,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习思想,解答疑难问题,进行效果检查。每次预习都要确定一个重点,布置适当的预习思考题,逐步提高要求,强化制度。
3、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在课堂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三心”,即在倾听时做到:
一是认真:无论是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和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学会尊重。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边听边想,在听取他人说话时,有选择地接受,做到“听”、“说”、“思”并重,相互促进。逐步学会补充发言。
4、培养书写工整、乐于识字的好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5、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6、学会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课前:按照预习的相关要求做。
上课:在专心听讲的同时,指导学生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动笔做简单记号,如:圈、三角号、圆点等,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
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
课下:再去整理,能掌握所学内容的一大半。
7、课后复习的习惯每天回家整理当天的学习笔记,对不懂之处、重难点加以小结,学会归纳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查找自己的疑惑之处,能通过讨论、请教弄懂,力争做到“堂堂清、课课清”,不留学习的死角。
8、培养检查作业、及时订正的习惯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不是布置作业。作业有助于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要求学生做到:
1、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并创设一个安静良好的作业环境,能随时随地坐下来安静的学习;2、善于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拖拉,不抄袭;3、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卷面整洁;4、读题认真:作业看清题目要求。
5、先复习有关内容再作业,作业后仔细检查,自觉验证;6、作业本发下后,发现答错题自觉及时订正。
『玖』 如何让小学生养成预习的语文科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已经根植在每一位教师心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做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认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预习的要求不仅在于熟悉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于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发现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教师要先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方法步骤,做为学生预习的“指南针”。各学段要求预习的方法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低年级预习方法步骤可以如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读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与识记生字相结合
根据低年级的课程标准,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觉得就得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认,使生字在孩子们眼前多次重复出现,才能牢固掌握它。根据以上原则,我是这样帮助学生预习的。每次在教学新的课文之前,我都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自己借助拼音再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用自己的方法了解字音,然后让家长考考你。之后想想生字的识记方法,说给家人听,并认真听取家人的意见。再用笔画出不理解的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等,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如果有不理解的,就在生字或新词的旁边做上记号。以便第二天在课文学习中与其他同学做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疑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这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预习的步骤,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而且也为教师省去许多引导时间,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加强家校联系。
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为预习方法步骤里有多项是需要家长的帮忙。老师要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预习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方法步骤,指导家长做孩子学习的伙伴和导师,成为学生预习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三、定期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真正功效。可以采用课上反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检查。
只有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贯彻“少而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