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96页动动脑2笞案
题目请拍照发过来,然后我试着解答。
⑵ 幼儿园小班蒙氏数学《发现关系》教学祥案
答--幼儿园小班3岁孩。学校老师有教案。
⑶ 小学数学试讲详案怎么写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及量角器,学会利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课教学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 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A.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B.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C.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D.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新知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作业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课后作业:回去讲量角器的组成部分介绍给家长,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四、板书设计:
一、角的度量单位:1度或1。
二、量角器的组成
三、测量角的步骤
五、教学反思
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简案)怎么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简案)怎么写
你是老师的话,可以实行一下自学互帮导学法,现在很实用
⑸ 数学教案详案格式
科目 课时 数学 一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对象 学生 提供者 李礼贞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长方形的面积的定义及其的面积大小的意义、 长方形面积公式 的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长方形的面积学习是小学数学教材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 “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 为认知基础的,为以后学习“长方体”等知识作基础,所以这是小学几何初步知 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 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 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 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 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 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 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 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 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总爱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