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

发布时间:2021-01-12 00:18:49

⑴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有哪些新的特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教学领域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一方面对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改造,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

一、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介绍

(一)发现法

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

(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

(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2、发现法的主要优点及其局限性

发现法有如下几个主要优点。

(1)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

(2)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发现法经常练习怎样解决问题,所以能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乐于创造发明的态度。

(3)运用发现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4)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内部改组,这种改组,可以使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更好的联系起来,这种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就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发现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学效率而言,使用发现法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再发现的过程,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去获得,或者重新发现,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过程。

(2)就教学内容而言,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发现法比较适用于具有严格逻辑的数、理、化等学科,对于人文学科是不太适用的。就适用的学科而言,也是只适用于概念和前后有联系的概括性知识的教学,如求平均数、运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称、符号、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师来讲解。

(3)就教学的对象而言,它更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发现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为发现的前提条件,因此,年级越高的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也就会越强。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有必要和可能采用发现法教学。

3、发现法教学举例(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

给出一道题如39÷3。学生可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它们分成13份。做几个这样的题目后,可以让他们把物品10个组成一组。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哈利买了4条糖果,每条有10块。他吃了1块,把剩下的每3块包成一包,分给同学们,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

(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

(2)从3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

9+9+9+3+3+3+3=39(块)

↓↓↓↓↓↓↓

3+3+3+1+1+1+1=13(人)

(3)与(2)相似,但他们看出有4个9。

9+9+9+9+3=39(块)

↓↓↓↓↓

3+3+3+3+1=13(人)

(4)他们看出3个10正好分给10个人,剩下的每3个分成一组。

30+3+3+3=39(块)

↓ ↓↓↓

10+1+1+1=13(人)

(5)与(4)相似,但他们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给3个人。

30+9=39(块)

↓ ↓

10+3=13(人)

在学生得出解法之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对不同的算法不给出评价。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会选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教师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找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

(二)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邱学华老师最早设计和提出的,经过在一些地区和全国逐步推广,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1、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尝试教学法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先讲后练”的方式,以“先练后讲”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尝试教学法产生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学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国内有许多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同时,也有许多国外的教学改革的经验大量地介绍进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根据我国的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既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邱学华老师多年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在“文革”前后进行了多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面的调查与实验,深感研究一种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对比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的设想。他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启发式教学”原理、发现法和自学辅导法教学的思路,综合地分析和研究这些教学法的长处与不足,试图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2、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和课堂教学结构

尝试教学法基本的教学程序可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

尝试题一般是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是课本上问题的变形。

如书上例题:1/2+1/3

尝试题:1/4+5/6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自学课本

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

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尝试练习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4)学生讨论

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5)教师讲解

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教师这时可按照一定逻辑系统向学生讲解所学的内容。这种讲解是有针对性的,是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学会了或部分学会了解题方法时进行的讲解,更能够突出重点。

以上五个步骤是尝试教学法在进行新课时所用的,作为一节完整的课,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1)基本训练(5分钟);

(2)导入新课(2分钟);

(3)进行新课(15分钟);

(4)巩固练习(6分钟);

(5)课堂作业(10分钟);

(6)课堂小结(2分钟)。

这一教学结构的优点在于: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加了练习时间;改变了满堂灌的做法。

3、尝试教学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其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想自己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最佳时间,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并以较多的时间进行尝试性和巩固性的练习。

(3)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都可以掌握,并且更有利于差等生的学习。因此它可以适用于更广泛的场合,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局限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自学能力,对年龄较小的学生不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

(2)适合于后继课的教学,对于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学不宜使用。

(3)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不适用于运用。

4、尝试教学法应用举例

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许多内容的教学。下面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教学实例。(梗概)

(1)基本训练(略)

口算:

板演:645÷3

(2)导入新课

把练习题中的645改成615,来继续学习。

(3)进行新课

①出示尝试题:615÷3

②尝试练习

试试看,这道题和以前的题有些不同,能做出这道题吗?

③自学课本

④学生讨论

针对学生的三种算法进行讨论(明确其中只有第二种算法是正确的):

2 5

25

3
⑤教师讲解

(4)巩固练习

(5)课堂作业

(6)课堂小结

(三)自学辅导法

1、自学辅导法的基本含义

自学辅导法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一定影响。有人也在小学进行相似的实验研究。特别是运用自学辅导教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自学辅导的实验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并且进行实验的,开始是借鉴了西方的程序教学的原理,实行小步子、多反馈的教学原则,后来进行了改造,并命名为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2、自学辅导法的教学程序

自学辅导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采取适当步子、及时反馈的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实行三个本子综合运用,即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运用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规定了一节课中学生用于自学的时间在30~35分钟,这包括自学、自练、自检。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分为五步。

(1)提出课题。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复习有关知识后提出课题,后一种方法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课题的同时,还应提供自学提纲,使其带着问题自学,围绕课题的中心问题边读边想,求得问题的解决。

(2)学生自学。这一步主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和教材难易选用相应的方式指导自学,考题指导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答疑之后,还要以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4)整理和小结。由教师出题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理解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补救,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5)巩固和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独立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3、对自学辅导法的评价

此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教法,能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大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得教师从作业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备课和研究学生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生可以在课外多看其他参考书,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自学辅导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特别是它是基于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

4、自学辅导法教学实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具体教学过程:

(1)教师谈话

(2)准备练习

(3)进行新课

①出示例题和自学思考题

例题: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从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思考:什么是比例?组成比例需要什么条件?由这几个条件可以得到比例吗?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是怎样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②引导自学,总结法则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比例,说出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集体讨论:组成比例的条件。

让学生将比例转化为分数的形式。

引导学生练习,思考:比和比例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加、减、乘、除不同的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③质疑问难、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解释疑惑的基础上,指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课堂练习

(四)“探究—研讨”法

“探究—研讨”法是美国的一位教学法专家兰·本达(Lan Benda)教授提出来的。在美国有一定的影响。80年代初介绍到我国。在理科教学和数学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探究—研讨”法的基本内容

“探究—研讨”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分为两个大的环节,即“探究”和“研讨”。

第一个环节“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摆弄,研究问题中各种因素或数量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选择充分的学习和研究的材料。如,彩色木条、几何拼板等。

第二环节“研讨”是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对所研究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个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发表意见,充分利用语言的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且在研讨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找出所学习问题的规律或结论。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受这两个环节的限制,灵活地组织和运用。

2、“探究—研讨”法的主要特点

“探究—研讨”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选择恰当的材料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中。

三是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气氛。

3、“探究—研讨”法的应用举例(求平均数问题)

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个人。

量出每个学生的身高,并根据测量的身高剪下一张纸条。教师提出,“怎样知道四个人连起来一共有多高?”“四个人平均有多高?”

然后教师说明什么是平均数。并提出“如何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表示出这个平均身高?”学生说出可以把全班的身高加起来,然后再用总人数去除。接着学生把表示每一个人身高的纸条贴在墙上钉的一张纸上,在平均数的地方画一条线。发现有些在线的下方,有些在线的上方。并分别用“-”和“+”来表示。学生把高出来的部分剪下来,恰好可以补上低下去的那一部分。学生感到非常兴奋。

接下来又有同学提出了计算平均数的简便方法。找出最矮的同学的身高。把全班同学高出这个数字的值加起来,再除以全班总人数,再加上最矮的同学的身高,就是全班的平均身高。

还有的同学提出了随便找一个标准线,与这个标准线进行比较计算平均身高的简便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分析

过去,多数人认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主要是指数学事实(如概念、公式、法则、算理等等),但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数学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学校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入反思,数学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学样数学主要是“活动的、操作的”数学,而不是形式化的数学。“学生应经历数学化,而非数学;抽象化,而非抽象;步骤化,而非步骤;形式化,而非形式;算法化,而非算法;语言表述,而非语言”的数学学习过程。因此,课堂里学习的数学认识不仅包括数学事实,而且包括数学活动经验。新授课的教学不应再是以往以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伴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哲学、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

第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赫尔巴特(J.F.Herbert)为代表的传统的“三中心”,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严格的纪律,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以杜威(J.Dewey)为代表的“新三中心”,将学生比作太阳,把教师视为行星,把儿童独立学习的可能绝对化,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这两种极端,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这一教学的主要矛盾视为具有动态性、转换性、发展性和层次性的对立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对于情景问题,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准备,他们的想法也会彼此不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教师能够将全班上课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并解释他们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会数学地交流和交流地学习数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语言对思维的表达能力和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第二,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设计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美妙,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第三,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如计算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笔算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思维。教师通过先出示带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先估算,然后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第四,着重研究学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会学。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学法的研究和指导,是保证现代教法实施的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五,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去开启学生认知结构的大门。

第六,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模式。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教学方法的增多以及对教学方法本质的深入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数学课题、所教的儿童以及教师的风格而有所不同;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另外,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来讲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在我国开展的CAI、微格教学。都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的直接产物,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现代技术设备的引入对常规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变革,找到其中的组合点和发展方向,使其为教学方法服务。

以上是现代教学方法呈现的新特点。但纵观各种小学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教学方法的命名欠推敲,主观随意性很大,不够科学;一些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不清;一些教学方法存在着将某种教学方法凝固化、模式化的倾向;有些教学方法缺乏教学理论依据;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加以解决。否则不仅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碍于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开展。

⑵ 教学技巧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几种方法和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回掌握与思维能答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⑶ 小学数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具体点)

个人觉得首先要让他们熟练的会加减乘除。再记住公式。另外的就是多做题。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应该讲清楚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要让他们有兴趣,有心思听你的课

⑷ 谁知道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 ,“再创造”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自己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1、分析策略:算式、文字题、应用题的转化策略。就是由应用题→文字题→算式的过程。2、比较策略。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之间和应用题之间的区别。3、分解策略。任何复杂的应用题都是由简单题复合而成的,只要能找出复杂问题中各简单问题的联系方式,问题就迎刀解。4、数形结合策略。用图形表示题中量与量之关系,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一般的解题策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能力。学生清楚地表述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结构封闭的应用题,问题和所需的条件已直接给出,而开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缺失的,或多余的,需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条件,补充问题,功根据实际的管理经验从众多的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解答。2、分析数量关系。这是解题关键步骤。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随着两种方法使用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它们将不再彼此割裂,而形成综合分析法。3、拟订解题计划。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通常在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题时有拟订解题计划的必要。解题计划确定解答需要分几步,每一步骤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结果。4、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并考虑答案合理性的良好习惯。5、检验与评价。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来检验自己的答题是否正确或合理。通过检验培养细心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除此之外,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应用性和价值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作为教师,我感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由于教法的改变,经常出错,经常受挫,造成学生的自信心不足,一见到应用题犯怵,他找不到可以套的模式了; 作为教师,我感觉学生在读懂题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存在问题,理解题意上有偏差; 作为教师,我感觉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存在胆怯等心理问题,缺乏大胆探索的能力。 ...... 面对学生的困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师出一些好的题目,提供一些好的素材。 这可能是我们要好好研究的问题。怎样出好题目呢?好的题目、素材它的特点就是在内容上,它的内容更具有现实性,更贴近孩子生活实际,从形式方面新颖活泼,从单一的文字形式到了图文并茂的形式。面对信息当中呈现出的关键的地方引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就获得了思维的发展,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过去我们说的应用题教学从内容上来讲是远离孩子们的身边、孩子们实际的。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呈现形式的变化,出现了生动活泼的画面,而且要在画面中要提取数学信息。 要出好题应该从趣味性层面去吸引孩子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体现好的策略。 《鸡兔同笼》的案例是我们发现用画图的方法也能够解决问题。这个案例也给了我们大家很多的思考,我觉得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创造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就能解决我们平时可能觉得不能解决的问题。 3、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经常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错误,一个教师能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是否承认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是否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在教学中讲授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传统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这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学生本位,更为注重学习的过程;而后者以知识为本位,注重学习的结果。 错误只有被理解、被认识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也只有这时“失败才会是成功之母”。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避免错误的发生,还在于当错误发生时能够挖掘错误的价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成为教师教学的资源。 将错误回答中的正确部分进一步拓展,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该轻易给学生的“错误解法”判“死刑”,而要充分给予学生“讲理”的机会。 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的给予点拨和鼓励,保护学生难得的创新火花。 错误是一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进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育教学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开放、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使其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让课堂因此而精彩。解决问题教学在新教材中贯穿于各个阶段,要搞好解决问题教学,必须搞好低段的解决问题教学。教师要领会新教材的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要.

⑸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阶段性总结

一、酝酿充分,准备认真。
课题规划申报时,该校收集和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深入课堂,了解、分析学校数学教学拓展教学的教学现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这就使得课题的前期思考充分,研究前的准备进行得认真,所以保证了问题提得准、抓得住,研究什么十分明确。
该课题抓住它展开攻关,就可以弥补教师原有认知结构的不足,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这既是对教师们业务发展的关心,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对学校抓好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位的过细化、务实性举措,受到学校领导重视和大力支持就是必然的事了。因此,这一课题的及时规划研究,立意新,适应课改推进的形势需要,也是着眼数学新教材和课标新精神的贯彻的,目标十分务实,不空泛,同时研究中的余地大,空白也多,容易取得突破,课题规划中前期准备充足,认真积累,仔细酝酿,具有新颖性、现实性、创新性和对教师业务发展的促进性意义。
二、主动积极,借力发展。
课题主持人谭早梅同志把课题立项当成大事,以第一次独立搞课题的业务谨慎,处心积虑,积极安排课题的研究计划、合理划分课题研究阶段,民主地进行课题的分工,反复修改课题确定研究的内容。她善于团结校内课题组成员,安排杨远成、杨莉亚、粟春红、张爱春、唐爱梅等骨干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形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她把做这一课题当成自己提高研究能力的机会,当成业务发展的契机,因而积极负责,认真投入,主动请教。并在研究中带头学习理论,深入思考,撰写文稿,参与讨论交流,带头执教课堂观摩教学。这就负起了课题主持人应有的筹划、召集、组织、安排、管理和带头研究作用。俗话说的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中进取的精神状态,是否能发挥名副其实的“主持”作用,是课题顺利启动研究的关键因素。
三、管理到位、研究有序
1、抓紧时机早起步。该课题一接到立项通知书,就立即着手安排课题开题准备,不拖不推,作风利索。他们认为,开题不及时会白白自我减损研究周期,缩短研究可利用时间。立项之后,课题组就召集大家认真讨论、领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的研究计划,对组内教师合理分工,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树立科研信心。每次的校本教研既有骨干教师的教学论坛,也有年轻教师的课堂展示,有理论学习,也有实际真实的课堂点评,使得研究活动按计划有序推进。
2、确定制度定活动。学校教导处还规定,每周的周三各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下周一课题组成员走进课堂听课,一方面是为课题组成员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验证前一周集体备课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这样有利于及时、灵活地掌握课题实施情况和课堂教学情况,有效地促进教师上课改进、上出优质课,从而真正地把课题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课题组还要求听课者带着一定的研究目的从多个角度进行听课,并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多角度诠释、解读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听课制度的优化,有效地避免形式主义的听课、评课活动,对促进课题研究和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明确措施促落实。课题组研究中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1)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要求课题组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并深刻领会其主要精神。(2)定期召开研讨会,选择有典型意义的课例进行会课或教学比赛,或是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多层次的教法改进研究;(3)围绕某一难点,比如教学《等可能性》时,多数教师都遇到了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讨论,反复研究,取得了较为明确的共识和显著的成效。
4、典型课例反复研。他们还安排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小学拓展教学效果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使得课题组明确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强化拓展教学效果。
四、初步总结,成果丰厚。
课题组安排及时的中期研究总结和回报,使得大家感受到课题启动研究所带来的变化和课题教学认知上明确的收获。参与他们的汇报会,通过听课、听取交流、调阅资料,令人明晰地感受到这一课题研究以来的成果。
1、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初步形成了本课题的一般教学模式框架。
他们学校在研究中确立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课堂需要经历的:“创设情境——猜想探究―—验证概括――实践运用”四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旨在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拓展探究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拓展教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猜想探究”就是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结果,然后引领学生探究新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新知的快乐。
“验证概括”就是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把刚刚获得的新知高度、凝炼地概括出一般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
“实践运用”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在生活的实际中找到它们的作用和体现,并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验证、巩固知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把知识用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是基本的一般情况的粗略概括,有时还得根据年级的高低、素材的繁简、教学物质条件的有无和师生的教学习惯的不同做适当的变式处理、灵活地运用。
这就扩大了教学中的教学素材资料收集、编写、补充的视野,拓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方便了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数学教师的备课,有效应对和克服了当前教学中资料不足的困难,促成课堂拓展教学课题资源库的建设。
2、动员和吸引了本校课题组成员老师数学课改投入,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两年多来的课题研究,在我校数学教师中引起了连锁反应,积极改进数学拓展教学的人多了,课改的底气足了。张爱春、粟春红、谭早梅、杨莉亚等积极参与本校的青年优课评比,低、中、高阶段都有出色的课堂教学表现。使得本校对该课题教学的认识获得了全新的提升,上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课题研究不但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彰显了教师业务成长的足绩,而且在课题研究的深入过程中,也使得教学认识获得提升、丰富和发展。两年多来的课题研究不断催生了课改新思想的诞生,可以预料的是,他们的教学研究文稿会更多地载入各种期刊上。
五、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中,我们重视了过程研究,应该说过程是详实的,也是真实的,但我们及时总结得还不够,多数只是阐述了我们的做法,专业的理论水平还比较欠缺。
2、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还不很突出,要进一步加强拓展教学方法的渗透和培养。
3、课题组成员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目前,我校数学的教科研课题,正通过中期的总结汇报,在概括课题研究经验和梳理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找出研究中尚存的不足和问题。我们调整了分工,细化了制度,改进了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正信心满怀地安排了下一年度的研究计划,决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开掘,上下求索,响鼓重锤,跃马扬鞭!更新的情怀、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作风、更大的成果正在召唤着我校的课题组成员老师们!课题研究者们,你们与课题研究一道成熟,与学校一起发展,与课改和苏教版教材一同前进,定能美梦成真!

⑹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在教学图形时较常用。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我们平时常用。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后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⑺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1、目标预设化

新课程呼唤生成性课堂,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合理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点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

2、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3、探究合作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

4、思维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外向型的学生开朗、活泼,喜欢请问老师,愿意和同学交谈,发表意见坦率,适合集体学习,便于解决疑难问题。内向型的学生情绪稳定,喜欢独立思考,注意力较集中,一般不喜欢集体学习。

(7)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专业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其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二项基本功。

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努力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讲、写、算、创、教、用、作、弹、唱、跳、画、练十二项基本功

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归纳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零碎的知识变成系统性知识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自我完善、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就归纳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归纳法的定义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即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数学上的归纳法即由某些特殊的生活数学事实,概括出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学结论的推理过程。运用归纳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给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运用归纳法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都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手段,而推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零碎的知识变成系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推理本身又是一种相当严密的思维过程,它必须依赖正确的知识或理论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孤立的推理教学是不现实的,它必须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为学生进行正确推理提供了知识的准备。因此,要更好地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就必须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来具体说明: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的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的减法。在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忘记的是相同的数位对齐和加进位的“1”或减退位的“1”。为此,笔者归纳为“一对两注”。“一对”是指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两注”是指注意加进位的“1”或减退位的“1”。提醒学生在做题时都要提到“一对两注”,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有余数除法。”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既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例题前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是完全陌生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除法不可能是完全可以除尽的。如果在教学中直接教给学生算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来说比较枯燥,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计算结果往往失误较多,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归纳为“一对两小”。“一对”指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两小”分别指商和除数的积要小于被除数;余数要小于除数。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用“一对两小”去检验所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大大地减少了学生在计算中的失误。
3.“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和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中首先出现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简单引导,学生就可以得到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因为按“分子的大小,谁大谁就大”,这是正思维,学生能轻易地掌握;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数的大小的比较中,大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知识迁移、思考、猜测等步骤就做出“分母大的分数小”的结论。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总是掌握不好。为此,笔者将分数大小的比较概括为“上大下小”。即“上大”指分母相同比分子(因为分子在分数线的上面),谁的分子大谁就大;“下小”指分子相同比分母(因为分母在分数线的下面)谁的分母大谁就小。学生一但记住“上大下小”的含义,在本册分数大小的比较中再也没有出过错误。
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数学教学中,仅有教师归纳是不够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自己形成概括、归纳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调动学生观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新知,了解到将要学习什么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二是引导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猜想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才提出来的。在提出猜想的同时,学生的智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三是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发现问题。四是在说推理过程中锻炼推理能力,融合所知,完成推理。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加深他们对新知的认识。五是组织学生验证结论,形成新知。在教学当中要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必须注意使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及其教学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学生在头脑中不断形成一些科学概念,并发现某种规律,为日后学习更高深的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归纳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辨别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⑼ 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

培养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数学教学不可能把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一一讲全,版把解答的方法都教权给学生。数学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即“策略”。小学生具有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表现为:积累了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灵活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对合理地使用方法有所体验、有些经验。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