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上好小学低年级数学高效课堂
上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学内容少、学生好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做题速度快慢差别大,造成课堂纪律乱、难管理,该学的学不会、学会的学不精等一系列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既能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又能使学生安静、乐学呢?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抓住这一特点,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激活。如在教学中设计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小竞赛、动手操作、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走近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如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多处创设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个1元钱的三角尺,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这时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的用10个1角,有的用5个2角,有的用2个5角,有的用1个5角2个2角1个1角……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1元=10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小超市购物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 转
二、课堂常规严要求
新课程中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使课堂“活”了起来。看似热闹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浮躁。老师只有做到有放有收,收放自如,才能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所以老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堂常规严格要求。如发言先举手,不抢答,完成任务就坐好,学具要轻拿轻放,用完请收好等等。像小棒、计数器、卡片等数学学具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变的直观生动,但是如果管理不当,它也是造成不安定因素的“罪魁祸首”。有时学生整整一堂课都拿着它们把玩,可想而知他听讲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让学生每次把使用完的学具放到桌洞里,这样学生就不会分心了。每当我们听一堂优质的课时,除了欣赏老师精彩的讲授之外,更被学生们表现出的良好的素养所折服。对比我们乱哄哄的课堂,严格要求课堂常规得非常重要。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会终身受益的。
三、发挥小组以点带面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和自身素质是有较大差异的。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时间》时,有的学生学习几天都掌握不好时和分,有的学生却早认识24时计时法了,这个知识点是二年级要求学会的。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数学课上是很普遍的。老师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无视现状一遍又一遍得重复那些好学生早就会的东西,此时这些好学生一时间就可能成为给课堂带来不安定因素的问题学生。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以不好的态度对待他们,长期下去这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极大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发挥这些人的作用,以点带面,帮助那些学的困难的学生,既安定了这些孩子,又避免了多次重复,从源头上遏制了恶性循环的产生,实现了双赢。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有限,老师有策略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快乐”和“高效”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要创造一个“快乐课堂”、营造一个“快乐学习”的氛围,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教学中,我们只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才能有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们乐学爱学。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上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学内容少、学生好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做题速度快慢差别大,造成课堂纪律乱、难管理,该学的学不会、学会的学不精等一系列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既能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又能使学生安静、乐学呢?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抓住这一特点,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激活。如在教学中设计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小竞赛、动手操作、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走近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如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多处创设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个1元钱的三角尺,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这时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的用10个1角,有的用5个2角,有的用2个5角,有的用1个5角2个2角1个1角……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1元=10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小超市购物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 转
二、课堂常规严要求
新课程中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使课堂“活”了起来。看似热闹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浮躁。老师只有做到有放有收,收放自如,才能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所以老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堂常规严格要求。如发言先举手,不抢答,完成任务就坐好,学具要轻拿轻放,用完请收好等等。像小棒、计数器、卡片等数学学具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变的直观生动,但是如果管理不当,它也是造成不安定因素的“罪魁祸首”。有时学生整整一堂课都拿着它们把玩,可想而知他听讲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让学生每次把使用完的学具放到桌洞里,这样学生就不会分心了。每当我们听一堂优质的课时,除了欣赏老师精彩的讲授之外,更被学生们表现出的良好的素养所折服。对比我们乱哄哄的课堂,严格要求课堂常规得非常重要。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会终身受益的。
三、发挥小组以点带面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和自身素质是有较大差异的。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时间》时,有的学生学习几天都掌握不好时和分,有的学生却早认识24时计时法了,这个知识点是二年级要求学会的。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数学课上是很普遍的。老师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无视现状一遍又一遍得重复那些好学生早就会的东西,此时这些好学生一时间就可能成为给课堂带来不安定因素的问题学生。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以不好的态度对待他们,长期下去这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极大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发挥这些人的作用,以点带面,帮助那些学的困难的学生,既安定了这些孩子,又避免了多次重复,从源头上遏制了恶性循环的产生,实现了双赢。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有限,老师有策略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快乐”和“高效”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要创造一个“快乐课堂”、营造一个“快乐学习”的氛围,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教学中,我们只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才能有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们乐学爱学。
Ⅱ 怎样给小学低段的孩子讲解数学里的'一半'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为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个苹果)的一半
Ⅲ 如何上好小学低段数学思维训练课
孩子的数学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转化型
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系统型
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
3、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
4、类比型
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Ⅳ 怎样给小学低段的孩子讲解数学里的‘一半’
实物演示,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Ⅳ 如何设计小学低年级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数学教学中的“四基”发展, 即 “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基本数学思想”以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而且特别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针对儿童活泼好动、思维由直观行动向具体抽象转变、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等特点,就需要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学情景,组织合理的数学活动,让小学生在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快乐。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合理开展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理念,并能有效促进低段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为建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学活动包括讲故事、小组讨论、趣味游戏、现场表演、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我们在设计低段小学数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考虑低年级小学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设计直观生动的、低年级小朋友能积极参与体验的数学活动,让小学生乐于活动
1.1 设计直观生动的数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良好的情感会影响认知的选择,可以提高认知的积极性,有利于认知的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这就要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数学童话故事,创设直观、生动、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景,有效调动低年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小朋友们乐于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和道理。如在教学“上下 前后 左右”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已有基础的位置观念,因此,本节课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学生对于“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显得尤其重要。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中,我开展了抢位置、手势游戏、按位置要求填画图形、排队等多种游戏活动,把知识融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运用位置知识来获得成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激发了小朋友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2 设计贴近低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促进低年级小学生们获得积极的数学体验。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倾向非常明显,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小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而贴近低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设计能使小学生们获得积极的数学体验,积极的体验会使小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低年级小学生一旦通过活动达到“乐于学习数学”的状态,其学习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力求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与“联欢会”这些生活情境出发,设计了一个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活动,小朋友们提前准备好各种材料(彩纸、气球、彩带、小灯笼、胶带、剪刀等),将教室划分为四个方形区域,分组进行布置会场,最后让小朋友们参观比较,选出布置得最漂亮的联欢会会场,请这个小组的同学说说是怎么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让低年级小学生感受了数学规律的美,理解了什么是规律,从而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这样以贴近低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的题材设计数学活动,使活动真正处于学生最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深入研读教材,活动设计合情合理,重在悉心指导低年级小学生活动方法,让学生善于活动
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是必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方法更为重要,因为善于活动是保证活动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所以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是否懂得该“如何而动”,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悉心指导。
(1)在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对于本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怎么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等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注重课前预设,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和结构特点,准确定位当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合理、新颖、多样的数学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2)在课堂上,关注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教师要清楚展现活动要求,让小朋友们明确活动的过程,知道每一环节该做什么,怎么做?及时观察、了解小学生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3)在活动中,注重活动的过程,教师要特别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将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也可独立开展),协调学生在活动中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活动便利。如一年级教学《认识时间》时,可以让学生与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在钟面模型上拨,然后交换操作;也可以分小组开展,小组长说时刻,一部分组员在钟面模型上拨出来,另一部分在本子上画出对应的钟面时刻;还可以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老师说时刻,大家一起拨,比一比,谁拨得又快又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出钟面时刻)。这样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既展现了个人才能,又呈现了集体智慧,促进低年级小学生在活动中达到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小朋友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对于活动结果,教师也一定要重视。在活动进行时,低年级小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是非常强烈的,当然也对自己或小组通过活动获得的学习成果充满信心。教师要善于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组织、引导小学生们归纳汇报,总结所发现的规律,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达成教学目的。从而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 对低年级小学生多表扬、多激励,肯定小学生们在活动中的发现,注重过程,关注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体验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中的首要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一切课堂活动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生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尺。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语言或用赞赏的眼神、手势对学生活动加以肯定,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还可以适当地用奖励小红花的方式表扬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优异表现,也可以在课内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活动表现加以评述。一定要鼓励小学生积极汇报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老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评价,巩固活动成果。通过激励式的活动评价方式,让低年级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使更多的小学生能从活动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建立基本数学思想、获得较多的数学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直观、生动的数学活动,为小朋友们提供进行数学实践与体验的机会和空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紧贴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做”和“玩”中学数学,在数学活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用数学,发现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
Ⅵ 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有哪些形式
一、围绕数学课程目标,开展游戏教学
课程目标是进行游戏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在课堂游戏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比较宽泛的,这导致了课堂游戏教学产生了混乱的局面。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目标规划,并用它来指导游戏教学,教师的思路才更加清晰,组织游戏才能更加得力,教学才能更有效。《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达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并且还设定了第一学段(1-3年级)要达到的有关这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我们在进行游戏教学设计和游戏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1、突出游戏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而游戏教学正是以其充满乐趣和探索的特征,吸引学生主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对学生感到理解比较困难的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统计时,由于二年级学生对统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很容易上课时走神,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小小调查”游戏。例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出“调查员”和“记录员”,对组内成员的晚上上睡觉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并且大家一起根据调查结果,做成统计图。在组内评选出画得最好的统计图,最后各组把统计图进行展示,并排除“讲解员”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对几个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因为统计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的比较多的,如果这节课老师只用“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游戏,理解并参与了统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突出游戏教学对学生数学知识、思维的培养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知识、思维的培养要求。游戏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帮助,并且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习惯。运算能力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一项数学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计游戏帮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加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算式找朋友”的游戏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练习。
3、突出游戏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而游戏教学非常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游戏时,不是单纯地学数学知识,而是参与到整个游戏当中,并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来完成整个游戏过程。通过参与游戏,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例如在根据一年级《整理房间》设计的“举牌游戏”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了分类过程,懂得要按照分类的标准来整理事物。教师给通过课件演示物品,并且给每个物品进行了编号,从1到12号,并且把这些物品分成三类,一类是玩具,一类是文具,一类是服装鞋帽。然后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三个牌子,三个牌子上分别写着玩具、文具、服装鞋帽。接下来,教师开始给同学们讲游戏的规则,教师指出一个物品,同学们很快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教师说“举牌”同学们把属于哪一类的牌子举起来,并把它说出来。通过参与这个游戏,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并学习了有关分类的标准,经历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根据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游戏类型
教学内容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并强调通过课程内容,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合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培养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达到的效果,合理地选择游戏的类型。游戏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比较贴近小学数学教学的游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讲故事、观察、猜想、活动和竞赛。只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游戏类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接触1-5的数字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的游戏“猜玩具”,来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字代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培养和加强对数学的数学感知能力、培养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力。
1、数学游戏要具有科学性
首先,在选取数学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反映出数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游戏的选择要体现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并且为学生拓宽思维活动提供空间。游戏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并且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并通过游戏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充满着科学。例如在小学中学习了各种图形以后,教师根据学生爱游戏、爱探索的特点,带领同学们玩儿“七巧板拼图游戏”,在玩游戏之前告诉学生游戏规则,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拼出各种图形,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知识来探索“七巧板”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2、选择数学游戏要具有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选择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游戏,选择的游戏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Ⅶ 如何营造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活泼好动的特点,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用谜语、故事,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只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远远不够,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其中,快乐学习。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语、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把书上的知识编成一个个谜语或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一年级上册《第几》这一课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特别能吃的人。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他吃到第四个,他才觉得吃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哎,要知道吃第四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讲完后,我问:“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开始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最后学生告诉我:“不对,这个人吃了四个烧饼才饱,要是只吃第四个烧饼,他还是只吃了第一个。”我借机在黑板上写下了“第几”的课题。这样,这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几个”和“第几”的区别。又如,在讲“认识钟表”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同,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我话音刚落,学生们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争着回答……这节课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认识了整点和半点,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实践,感悟新知
一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课堂上单凭教师讲,孩子们不感兴趣,还容易走神,课堂教学效果差。如果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数一数、分一分、摆一摆、做一做,在操作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数的分解和组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学具盒里的小棒、小圆片或者小三角摆一摆、分一分,学生们在课堂上十分投入。这虽然看似简单,但由于学生的积极投入,亲自动手实践,很快就掌握了6~10的分解和组成。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和物体》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分辨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我让孩子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相关物体,比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盒、药盒,还有用彩纸剪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课堂上,我让孩子们比一比、摸一摸,具体感知这二者的区别。我还让孩子们用带来的立体物体摆一摆,用平面图形拼一拼,孩子们摆出了机器人、房子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巧用儿歌
儿歌是千百年来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将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引入到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隐藏其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如在讲11~20的认识中,引入这样的拍手儿歌:“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一;一个十,两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二;一个十,三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三……”通过这首儿歌,学生了解并掌握了11~20各数都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像做15里面有()个10和( )个1,或( )个10和( )个1组成18这样的题时,孩子们偶尔出现错误时,一背儿歌,马上自觉地纠正了错误。那段时间,上课的预备铃一响,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起劲地拍着小手,整齐地背着儿歌。我听着孩子们银铃般的声音,深深感受到他们那浓浓的学习氛围。
四、借助游戏巧破难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在学一些知识难点时,孩子们对所讲的内容似懂非懂,个别孩子一脸茫然,课后问孩子们一节课的收获,有的孩子一无所获。我冷静地思考这一现象,并不是孩子们的智力有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找到教学难点的突破口。于是我尝试着利用游戏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记得在做习题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难题:“一口井深7米,一只青蛙白天爬2米,晚上滑下1米,问青蛙几天能爬出这口井?”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是正确的。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讲解这道题,结果听懂的孩子寥寥无几。我灵机一动,在教室后面的水泥地上画了一口井,标上米数,让孩子们当小青蛙爬井,并让他们记住爬的天数。孩子们一下来了兴趣,争着当青蛙,第一个孩子在爬到第六天时又往下退1米,我进行了点拨,孩子们顿时恍然大悟,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天数。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在起劲地跳着,我没有惊动这帮学兴正浓的孩子们,悄悄地离开了教室。通过利用游戏辅助教学,让我找到了一条化难为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五、展开竞赛,激发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和表扬。在教学中,我经常展开“比一比”“夺红旗”“口算小神童”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竞赛活动,优等生更加优秀,中等生有了较大的提高,连学困生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回答问题积极了,作业变干净了,错题变少了……在竞赛活动中,全班学生有了整体提高。
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使我们的教学课堂精彩纷呈,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Ⅷ 如何上好小学低段数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关键几点: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2、及时表扬鼓励孩子。
3、多让学生利用直观学具,帮助他们在理解中掌握知识。
Ⅸ 怎样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教学,在小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必须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教师进一步制订并形成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教学质量。
Ⅹ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获取,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技能的形成与熟练,还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体验与丰富,以及学生学习数学情感和态度的取向与体验,都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实现的。下面本人就结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化的情境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因为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习的兴趣才越浓厚,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设起数学与生活这座桥,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在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感到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例如:在教学《连加》内容时,我首先开展了一个拍球的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队,每个队派四个代表参赛,请一位记录员把每队每分钟拍球的个数记在表格里,然后再请同学们算出每队拍的总数,找出胜利的一队,以此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重视探究,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动手实践、自主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允许学生“插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用“凑十”的方法,但却说明学生善于提出意见,体现了创新意识,我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你真会动脑筋!”、“你真聪明!”
,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三、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形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认识教学对象,确定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可研究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一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商品布置“小商店”;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组内合作,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拼摆出你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就是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问题经过小组的努力合作能够得到解决。
四、有效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方面的赞许,哪怕是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进行适当的鼓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次激励性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其一生。这种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强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且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那是不合适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应不同。同一问题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回答,也应做出不同的评价。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要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对优等生的正确回答,除了要给予充分肯定外,还要对他们提出期待和希望,让他们更加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素材和机会。我认为有效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