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发布时间:2021-01-11 08:21:08

①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专心听讲的来习惯
1、 教学自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
2、 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 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
阅读课本的习惯
1、 在课堂上重视指导学生养成看图、看关键文字、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
2、 在课后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1、 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
2、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深刻思考。
认真作业的习惯
1、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
2、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

②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一,我们要从小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现,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而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引导孩子努力克服,才能从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因此,我们平时要正确引领,当孩子一旦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适当给一些引导和帮助,给他一根“拐杖”,降低一些思维的难度,扶着他走上新的学习台阶。比如孩子做家庭作业时,先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如果碰到不懂的字家长可以读给孩子听,等孩子全部做完了,要帮着检查一下,发现错误引导孩子及时改正。

二,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学生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学生学会了倾听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每天一节数学课,短短35分钟一定要好好把握。如果上课35分钟的时间把握不好,回家是用2个小时也补不回来的。一年级孩子比较好动,上课难免要开小差,老师要经常提醒,往往课上没学会,回家还要补课,更严重的是养成了一种不良的上课习惯。所以,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问问他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发言了吗?让孩子说一遍当天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有时家长还可以请孩子出今天学到的题目来考考自己,让孩子当小老师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

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更需家长掌握孩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心理规律, 向孩子讲明养成良好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要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克服哪些毛病,让孩子心中有数,做起来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落实到实处。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去做并及时督促、检查,这样也就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再逐步由课外向课内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巩固下来。
作为教师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1.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2、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数学中要求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 味化,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回答问题后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扬,更能增加他们学习的参与竞争意识,这样可使老师的启发性讲授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得到和谐的统一,促使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形成。③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在练习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练习形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保持长时间增长。
二、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①在课堂上重视指导学生养成看图、看关键文字、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低年级,教给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初步方法。看书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跟着教师有顺序的看课本上的插图,要数清图中各种物体的个数,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图解。教师要注意采用“先讲解后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中高年级,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读书的技巧。在普通读的基础上,重点内容,难理解的地方,注意勾画,认真推敲课本上的黑体字和方框中的内容,怎样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线段图与应用题的关系,如何看懂各种图表等。让学生学会看书,从书上间接获取新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同时也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在课后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从低年级起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与培养预习习惯结合起来,在每次新授课之前,把预习看书作为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并提出适应低年级小学生的预习要求,指导一定的看书方法,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刚开始,预习要求可提得低一些、细一些,可采用填空式,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采用问答式,思考题等方式。
三、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①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深刻思考。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小、知识面窄、抽象能力弱的局限,思考数学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因此不仅培养勤思好问的习惯,还要引发学生养成深刻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这就需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比较分析中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加以区别、掌握实质、灵活运用。
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四、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切忌动作慌乱、思维无序。那样肯定导致作业做得脏、乱、错,不堪入目。我们得要求学生紧张有序地,轻轻地拿出作业本、尖铅笔、文具盒。文具盒打开后先不要合上,以备随时取尺子和橡皮。作业开始不要先动笔,先读懂题目叫你解决什么问题,在没有弄懂题目要求之前,一定不要动笔,反复阅读题目,读懂之后再动笔。写算式,答句前一定要把格式和布局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正确。关于格式和布局这些都在一年级辅导写作业时就要讲清。
其次,各种题型基本见到后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不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再次,要培养学生会自我检查养成认真学习不粗心的习惯。
五、严格要求,规范书写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就要从低年级抓起,包括学生的作业格式、书写规范、自觉检查等习惯。要求学生以“提笔就是练字时”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防止学生的粗心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计算时做到以下要求:(1)题目从书上抄下来后就要检查题目是否抄对。(2)从横式抄到竖式要再检查一遍。(3)竖式结果抄到横式还要检查。这样逐步检查减少了计算的错误率,比较有实效。

④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培养方法
(2012-11-18 11:06:06)
转载▼
标签:
教育

浅谈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培养方法
教育是什么?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该把规范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一项必要的教学目标。
而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为了学生能够从小打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常规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读、听、说、写、算、查、问等十个方面。
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
4、勤学好问的习惯
这一教学习惯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①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
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批判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6、认真审题、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的意识,要使学生在头脑里明确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还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情境中弄清条件,明确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理解题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等。
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规范的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其次还要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验,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反对作业马虎。
7、细心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学生在计算时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除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运用性质和定律外,还要学生具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本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式题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定,确定运算顺序;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每步计算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抄写、书写格式等。
8、自觉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而检验是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实例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使他们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步一回头法、互逆法、估值法、弃九法等。每当有错误及时改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习惯
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方设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
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
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养。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可以按阶段、分层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规范。一般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各有不同层次要求和侧重面,又有前后联系、相互统一的阶段。
1、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2、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的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课上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法则、结论的不良习惯。
3、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的重复模仿到熟练,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有:
1、明确意义,启发自觉,寓教于学。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产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是一种推动力量,动机越明确,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因此,在训练学生养成某种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但要讲清“应该怎样做”,更要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产中由于写数潦草,将5和8、2和3等写得模棱两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教育学生明确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害处。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活动顺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方式方法一定要具体、科学、通俗与和可操作。,
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学具和进行练习。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认真地贯彻于每一堂课。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比手段,长期地反复训练。
3、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各位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

⑤ 如何培养小学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 课前预习习惯
1、现状分析:(当前,数学课前预习并不乐观,这只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提到课前预习,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想到了语文的预习——查字典,分段,写段意等。对于数学的课前预习,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预习的实际意义,没有体会到预习的实际价值,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常常会说:“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学生由于自学能力有限,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要求他们预习什么?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只是简单地看看数学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长期下来,学生对预习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这样的预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或口号。
(2)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
还有一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觉得预习后,课就没法上了,学生都知道结果了,老师还教什么,于是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并失去了的探究欲望,学习的热情。我们在听课时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上完一节课,学生的书根本就没有翻开过,有时听了一节课最后才知道他这节课上的是什么,他们为的是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像这样的老师怎舍得让学生课前预习了,那样一切设想不就泡汤了吗?
(3)预习要求过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长的指导下,理解24时计时法,大部分学生根本达不到预习要求,24时计时法其实还是挺抽象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计时法,让学生一下要转个弯用24时计时法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教师让学生调查电视、广播、邮电等部门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就简单多了。这样,学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由于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只要是布置了预习任务,不是学生在自学,而是家长在讲解。这样,课堂上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其实这些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只是掌握了结果,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部分学生预习时也只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种种原因导致数学课前预习效率非常的低。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呢?
(1)“导”——列预习提纲,明确预习任务。
例如:预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姓名( )
预习导航
长方体:▲研究顺序: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
▲研究内容:数量、形状、大小、长短等;
▲研究方法:看一看、数一数、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体:▲带着研究长方体的研究经验研究正方体,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合作,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你还有哪些发现?写下来:
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当然就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2)“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过程、解题方法,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解?这部分知识运用到我们学过那些知识?教材中的有些问题该如何回答?还可以怎样想?
(3)“练”——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检验。
其实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可能在我们小学阶段,还体现不出它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中预习就非常的重要了。有人说课前预习像作战时的战前侦察。哪儿是明碉,哪儿是暗堡,哪儿是最坚固的地方,哪儿是薄弱环节等,通过预习,就可以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并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这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 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孩子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表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解,经常走神;小组讨论不会听其它同学的发言,自己说话时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别人讲话时听不进去;不会与人聊天,不能双目注视对方,与别人谈话常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这些都不是好习惯,必须给予修正。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总愿意看看、听听、动动,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专心听讲是孩子们接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让孩子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
1、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住孩子们,让孩子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好习惯。有的老师也许会说语言是有天赋的,那些儿童化的语言我怎么也说不来,说出来也觉得非常的别扭。我也有同感,语言问题曾经也一直困扰着我,但后来我发现只要你有那份心,儿童化的语言是可以练成的。我们还发现同样一个故事有的老师讲得很生动,积极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而有的老师讲完后学生却无动于衷。如教学10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自编一个童话故事:今天,0~9这10个数字在排队做游戏,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你真是太小了,什么都没有,怎么能跟我比。”“0”听了以后可伤心了,圆圆的眼睛流出了眼泪。这时1走到0的身边,拉起0的手,对9说:“我们手拉手,不就比你大了嘛!”学生被这个故事吸引着,自然而然的进入的新知的学习。所以,我们在情境创设时一定得溶入你的真情实感,这样才可以拨动孩子的心弦。
2、要加强听的训练。有人说“听”还不容易吗,人从出生就开始听,孩子上了小学天天都在听课,天天听别人讲话,难道还不会听?非也。有人听讲,虽然眼睛睁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会神之态,然而听后却不知所云。因此,我说听需要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课堂上不论老师讲或学生发言,都要适时追问一句:“刚才,××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讲话的意思或提的问题给大家再说说吗?”“谁知道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上课孩子们发言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请你面向大家”,“请同学们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及时提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后交流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刚才××和××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必然用心地去听,不容走神。另外还可以通过口号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这在低年级运用得比较多。如师:“小眼睛——”生:“看老师。”师:“小耳朵——”生:“听师讲。”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专心听讲也有很好的帮助,如“×××小朋友真会听课,老师走到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儿”;“×××小朋友听课真专心,老师从他的眼睛里都看出来了” “××听别人发言很投入,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居然听出来了。”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听的积极性。
3、教师讲话不要啰嗦和重复。成为教师后的我们慢慢地发现自己越来越罗嗦了,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生怕学生听不懂,布置作业是讲完后还要写在黑板上,生怕学生忘记了。因此我建议以后该给同学们提问题或布置作业只讲一遍,不再重复。用教师讲话“不啰嗦、不重复”的好习惯去养成学生听课“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
4、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应带头做到。每每和孩子们交流谈话,我都注视着他们,认真观察孩子们脸上掠过的每一丝变化。即使遇到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着边际时,我也用心地听、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话讲完,中间不插嘴、不打断。久而久之,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案例:桃树有80棵,梨树比桃树多20棵,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多百分之几?
生1:80-20=60(棵) 60÷80=75﹪ (大部分)
生2::80-20=60(棵) 80-60=20(棵) 20÷80=25﹪ (少数)
生3: 20÷80=25﹪(极少数)
从案例中暴露了当前学生的一些思维状况,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会“网络”(他在搜索什么时候做过类似的题目,便把曾经解题思路套用到现在的题目之中),而不会认真的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常听不少家长、老师反映“我的孩子从来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要么瞎做、要么问老师、要么问家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没能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则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要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只有勤于动脑,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本质的意义,掌握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1、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们现在有很多班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一个问题出来,中下的学生还没开始思考,那些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已脱口而出,这样,很多学生思考的机会都被这些好生剥夺了,长此以往,他便懒得思考,等待现成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其次,课堂上我们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尽量减少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及一些填空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思维含金量太低,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训练。
2、创设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哪怕这个见解是错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不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新课教学是要加强变式练习
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两面性,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思维定势可以理解为: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那么,当这种习惯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路径不一致时,就会形成了负迁移,使思维被定格在某个框架下而无法解脱,对于解决问题就困难了;可当这种习惯性思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一致时,就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就有利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变式练习,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教给学生解题策略
我们现在经常发现学生一遇到非标准模式的题目(变式的、陌生的题型)就无从下手,学生不是不想思考而是不知该从何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脑中缺少解题的策略。什么是解题策略?“解题策略是指探求数学问题的答案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你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式化了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创造性思维,需要正确地选择一种解题策略来帮助实现这一创造过程。如果我们的学生脑中有解题策略,又会选择,那么遇到再难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能做出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解题策略分为一般解题策略和特殊解题策略。一般解题策略就是我们常说的解题步骤:理解题意、做解题计划、按计划作答、回答检验。特殊策略有:举例、画图、列表、找规律、逆推(列方程)、转化等。下面我就重点讲讲我们在数学解题中常用的几种特殊策略。
!、举例策略
举例比较适合运用在含有字母或只告诉数量关系却不能计算的题目,因为学生习惯于通过计算得到答案,运用举例就可以把不能算的题目变成能算的题。比如:(1)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3倍,那么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 ),大圆的面积是小圆的( );(2)甲数是乙数的20﹪,乙数比甲数多( )﹪;(3)有a棵树,死了b棵,成活率是( )。像这样没有具体数据、不能算的题目学生往往难以下手,用举例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在交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用举例的策略有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而有的同学算了半天还是错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举例时还要根据题目中的数据,选择好算的数据,这样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画图策略
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低年级用的较多的示意图,在高年级画图策略用得最多是线段图,比如学生在做较复杂的“倍数的应用”“百分数的应用”“分数的应用”时就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时也想到用画图,可是他画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比如,百分数的应用题应先画整体“1”,(而不是哪句话在前就先画什么)然后根据整体“1”画出其他相关联的量;还要思考这道题是画一条线段还是画两条线段。只有学生学会这些,画图才能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3、逆推策略(列方程)
这种策略比较适合已知结果,要求原先的数量的题目。逆向思维方法是与顺向思维方法相对而言的。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时,顺向思维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维是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学生很不习惯,那么如何把逆向思维变成顺向思维,方程就是最好的办法。比如:有一个半圆的周长是15.42,厘米,它的半径是( )。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那让我们教会学生运用解题策略吧!

⑥ 如何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 课前预习习惯
1、现状分析:(当前,数学课前预习并不乐观,这只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提到课前预习,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想到了语文的预习——查字典,分段,写段意等。对于数学的课前预习,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预习的实际意义,没有体会到预习的实际价值,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常常会说:“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学生由于自学能力有限,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要求他们预习什么?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只是简单地看看数学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长期下来,学生对预习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这样的预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或口号。
(2)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
还有一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觉得预习后,课就没法上了,学生都知道结果了,老师还教什么,于是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并失去了的探究欲望,学习的热情。我们在听课时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上完一节课,学生的书根本就没有翻开过,有时听了一节课最后才知道他这节课上的是什么,他们为的是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像这样的老师怎舍得让学生课前预习了,那样一切设想不就泡汤了吗?
(3)预习要求过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长的指导下,理解24时计时法,大部分学生根本达不到预习要求,24时计时法其实还是挺抽象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计时法,让学生一下要转个弯用24时计时法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教师让学生调查电视、广播、邮电等部门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就简单多了。这样,学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由于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只要是布置了预习任务,不是学生在自学,而是家长在讲解。这样,课堂上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其实这些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只是掌握了结果,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部分学生预习时也只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种种原因导致数学课前预习效率非常的低。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呢?
(1)“导”——列预习提纲,明确预习任务。
例如:预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姓名( )
预习导航
长方体:▲研究顺序: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
▲研究内容:数量、形状、大小、长短等;
▲研究方法:看一看、数一数、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体:▲带着研究长方体的研究经验研究正方体,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合作,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你还有哪些发现?写下来:
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当然就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2)“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过程、解题方法,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解?这部分知识运用到我们学过那些知识?教材中的有些问题该如何回答?还可以怎样想?
(3)“练”——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检验。
其实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可能在我们小学阶段,还体现不出它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中预习就非常的重要了。有人说课前预习像作战时的战前侦察。哪儿是明碉,哪儿是暗堡,哪儿是最坚固的地方,哪儿是薄弱环节等,通过预习,就可以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并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这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 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孩子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表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解,经常走神;小组讨论不会听其它同学的发言,自己说话时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别人讲话时听不进去;不会与人聊天,不能双目注视对方,与别人谈话常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这些都不是好习惯,必须给予修正。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总愿意看看、听听、动动,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专心听讲是孩子们接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让孩子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
1、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住孩子们,让孩子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好习惯。有的老师也许会说语言是有天赋的,那些儿童化的语言我怎么也说不来,说出来也觉得非常的别扭。我也有同感,语言问题曾经也一直困扰着我,但后来我发现只要你有那份心,儿童化的语言是可以练成的。我们还发现同样一个故事有的老师讲得很生动,积极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而有的老师讲完后学生却无动于衷。如教学10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自编一个童话故事:今天,0~9这10个数字在排队做游戏,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你真是太小了,什么都没有,怎么能跟我比。”“0”听了以后可伤心了,圆圆的眼睛流出了眼泪。这时1走到0的身边,拉起0的手,对9说:“我们手拉手,不就比你大了嘛!”学生被这个故事吸引着,自然而然的进入的新知的学习。所以,我们在情境创设时一定得溶入你的真情实感,这样才可以拨动孩子的心弦。
2、要加强听的训练。有人说“听”还不容易吗,人从出生就开始听,孩子上了小学天天都在听课,天天听别人讲话,难道还不会听?非也。有人听讲,虽然眼睛睁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会神之态,然而听后却不知所云。因此,我说听需要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课堂上不论老师讲或学生发言,都要适时追问一句:“刚才,××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讲话的意思或提的问题给大家再说说吗?”“谁知道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上课孩子们发言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请你面向大家”,“请同学们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及时提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后交流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刚才××和××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必然用心地去听,不容走神。另外还可以通过口号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这在低年级运用得比较多。如师:“小眼睛——”生:“看老师。”师:“小耳朵——”生:“听师讲。”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专心听讲也有很好的帮助,如“×××小朋友真会听课,老师走到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儿”;“×××小朋友听课真专心,老师从他的眼睛里都看出来了” “××听别人发言很投入,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居然听出来了。”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听的积极性。
3、教师讲话不要啰嗦和重复。成为教师后的我们慢慢地发现自己越来越罗嗦了,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生怕学生听不懂,布置作业是讲完后还要写在黑板上,生怕学生忘记了。因此我建议以后该给同学们提问题或布置作业只讲一遍,不再重复。用教师讲话“不啰嗦、不重复”的好习惯去养成学生听课“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
4、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应带头做到。每每和孩子们交流谈话,我都注视着他们,认真观察孩子们脸上掠过的每一丝变化。即使遇到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着边际时,我也用心地听、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话讲完,中间不插嘴、不打断。久而久之,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案例:桃树有80棵,梨树比桃树多20棵,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多百分之几?
生1:80-20=60(棵) 60÷80=75﹪ (大部分)
生2::80-20=60(棵) 80-60=20(棵) 20÷80=25﹪ (少数)
生3: 20÷80=25﹪(极少数)
从案例中暴露了当前学生的一些思维状况,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会“网络”(他在搜索什么时候做过类似的题目,便把曾经解题思路套用到现在的题目之中),而不会认真的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常听不少家长、老师反映“我的孩子从来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要么瞎做、要么问老师、要么问家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没能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则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要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只有勤于动脑,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本质的意义,掌握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1、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们现在有很多班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一个问题出来,中下的学生还没开始思考,那些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已脱口而出,这样,很多学生思考的机会都被这些好生剥夺了,长此以往,他便懒得思考,等待现成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其次,课堂上我们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尽量减少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及一些填空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思维含金量太低,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训练。
2、创设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哪怕这个见解是错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不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新课教学是要加强变式练习
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两面性,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思维定势可以理解为: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那么,当这种习惯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路径不一致时,就会形成了负迁移,使思维被定格在某个框架下而无法解脱,对于解决问题就困难了;可当这种习惯性思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一致时,就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就有利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变式练习,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教给学生解题策略
我们现在经常发现学生一遇到非标准模式的题目(变式的、陌生的题型)就无从下手,学生不是不想思考而是不知该从何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脑中缺少解题的策略。什么是解题策略?“解题策略是指探求数学问题的答案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你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式化了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创造性思维,需要正确地选择一种解题策略来帮助实现这一创造过程。如果我们的学生脑中有解题策略,又会选择,那么遇到再难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能做出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解题策略分为一般解题策略和特殊解题策略。一般解题策略就是我们常说的解题步骤:理解题意、做解题计划、按计划作答、回答检验。特殊策略有:举例、画图、列表、找规律、逆推(列方程)、转化等。下面我就重点讲讲我们在数学解题中常用的几种特殊策略。
!、举例策略
举例比较适合运用在含有字母或只告诉数量关系却不能计算的题目,因为学生习惯于通过计算得到答案,运用举例就可以把不能算的题目变成能算的题。比如:(1)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3倍,那么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 ),大圆的面积是小圆的( );(2)甲数是乙数的20﹪,乙数比甲数多( )﹪;(3)有a棵树,死了b棵,成活率是( )。像这样没有具体数据、不能算的题目学生往往难以下手,用举例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在交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用举例的策略有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而有的同学算了半天还是错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举例时还要根据题目中的数据,选择好算的数据,这样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画图策略
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低年级用的较多的示意图,在高年级画图策略用得最多是线段图,比如学生在做较复杂的“倍数的应用”“百分数的应用”“分数的应用”时就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时也想到用画图,可是他画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比如,百分数的应用题应先画整体“1”,(而不是哪句话在前就先画什么)然后根据整体“1”画出其他相关联的量;还要思考这道题是画一条线段还是画两条线段。只有学生学会这些,画图才能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3、逆推策略(列方程)
这种策略比较适合已知结果,要求原先的数量的题目。逆向思维方法是与顺向思维方法相对而言的。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时,顺向思维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维是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学生很不习惯,那么如何把逆向思维变成顺向思维,方程就是最好的办法。比如:有一个半圆的周长是15.42,厘米,它的半径是( )。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那让我们教会学生运用解题策略吧!

⑦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做教师的不仅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教师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负有的最重要的责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那么什么是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 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 灭的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尽到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数学学习习惯呢?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 课前预习习惯
1、现状分析:(当前,数学课前预习并不乐观,这只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提到课前预习,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想到了语文的预习——查字典,分段,写段意等。对于数学的课前预习,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预习的实际意义,没有体会到预习的实际价值,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常常会说:“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学生由于自学能力有限,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要求他们预习什么?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只是简单地看看数学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长期下来,学生对预习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这样的预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或口号。
(2)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
还有一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觉得预习后,课就没法上了,学生都知道结果了,老师还教什么,于是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并失去了的探究欲望,学习的热情。我们在听课时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上完一节课,学生的书根本就没有翻开过,有时听了一节课最后才知道他这节课上的是什么,他们为的是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像这样的老师怎舍得让学生课前预习了,那样一切设想不就泡汤了吗?
(3)预习要求过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长的指导下,理解24时计时法,大部分学生根本达不到预习要求,24时计时法其实还是挺抽象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计时法,让学生一下要转个弯用24时计时法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教师让学生调查电视、广播、邮电等部门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就简单多了。这样,学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由于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只要是布置了预习任务,不是学生在自学,而是家长在讲解。这样,课堂上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其实这些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只是掌握了结果,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部分学生预习时也只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种种原因导致数学课前预习效率非常的低。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呢?
(1)“导”——列预习提纲,明确预习任务。
例如:预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姓名( )
预习导航
长方体:▲研究顺序: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
▲研究内容:数量、形状、大小、长短等;
▲研究方法:看一看、数一数、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体:▲带着研究长方体的研究经验研究正方体,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合作,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你还有哪些发现?写下来:
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当然就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2)“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过程、解题方法,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解?这部分知识运用到我们学过那些知识?教材中的有些问题该如何回答?还可以怎样想?
(3)“练”——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检验。
其实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可能在我们小学阶段,还体现不出它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中预习就非常的重要了。有人说课前预习像作战时的战前侦察。哪儿是明碉,哪儿是暗堡,哪儿是最坚固的地方,哪儿是薄弱环节等,通过预习,就可以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并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这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 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孩子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表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解,经常走神;小组讨论不会听其它同学的发言,自己说话时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别人讲话时听不进去;不会与人聊天,不能双目注视对方,与别人谈话常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这些都不是好习惯,必须给予修正。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总愿意看看、听听、动动,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专心听讲是孩子们接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让孩子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
1、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住孩子们,让孩子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好习惯。有的老师也许会说语言是有天赋的,那些儿童化的语言我怎么也说不来,说出来也觉得非常的别扭。我也有同感,语言问题曾经也一直困扰着我,但后来我发现只要你有那份心,儿童化的语言是可以练成的。我们还发现同样一个故事有的老师讲得很生动,积极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而有的老师讲完后学生却无动于衷。如教学10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自编一个童话故事:今天,0~9这10个数字在排队做游戏,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你真是太小了,什么都没有,怎么能跟我比。”“0”听了以后可伤心了,圆圆的眼睛流出了眼泪。这时1走到0的身边,拉起0的手,对9说:“我们手拉手,不就比你大了嘛!”学生被这个故事吸引着,自然而然的进入的新知的学习。所以,我们在情境创设时一定得溶入你的真情实感,这样才可以拨动孩子的心弦。
2、要加强听的训练。有人说“听”还不容易吗,人从出生就开始听,孩子上了小学天天都在听课,天天听别人讲话,难道还不会听?非也。有人听讲,虽然眼睛睁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会神之态,然而听后却不知所云。因此,我说听需要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课堂上不论老师讲或学生发言,都要适时追问一句:“刚才,××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讲话的意思或提的问题给大家再说说吗?”“谁知道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上课孩子们发言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请你面向大家”,“请同学们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及时提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后交流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刚才××和××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必然用心地去听,不容走神。另外还可以通过口号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这在低年级运用得比较多。如师:“小眼睛——”生:“看老师。”师:“小耳朵——”生:“听师讲。”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专心听讲也有很好的帮助,如“×××小朋友真会听课,老师走到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儿”;“×××小朋友听课真专心,老师从他的眼睛里都看出来了” “××听别人发言很投入,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居然听出来了。”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听的积极性。
3、教师讲话不要啰嗦和重复。成为教师后的我们慢慢地发现自己越来越罗嗦了,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生怕学生听不懂,布置作业是讲完后还要写在黑板上,生怕学生忘记了。因此我建议以后该给同学们提问题或布置作业只讲一遍,不再重复。用教师讲话“不啰嗦、不重复”的好习惯去养成学生听课“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
4、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应带头做到。每每和孩子们交流谈话,我都注视着他们,认真观察孩子们脸上掠过的每一丝变化。即使遇到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着边际时,我也用心地听、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话讲完,中间不插嘴、不打断。久而久之,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案例:桃树有80棵,梨树比桃树多20棵,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多百分之几?
生1:80-20=60(棵) 60÷80=75﹪ (大部分)
生2::80-20=60(棵) 80-60=20(棵) 20÷80=25﹪ (少数)
生3: 20÷80=25﹪(极少数)
从案例中暴露了当前学生的一些思维状况,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会“网络”(他在搜索什么时候做过类似的题目,便把曾经解题思路套用到现在的题目之中),而不会认真的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常听不少家长、老师反映“我的孩子从来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要么瞎做、要么问老师、要么问家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没能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则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要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只有勤于动脑,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本质的意义,掌握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1、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们现在有很多班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一个问题出来,中下的学生还没开始思考,那些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已脱口而出,这样,很多学生思考的机会都被这些好生剥夺了,长此以往,他便懒得思考,等待现成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其次,课堂上我们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尽量减少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及一些填空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思维含金量太低,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训练。
2、创设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哪怕这个见解是错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不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新课教学是要加强变式练习
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两面性,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思维定势可以理解为: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那么,当这种习惯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路径不一致时,就会形成了负迁移,使思维被定格在某个框架下而无法解脱,对于解决问题就困难了;可当这种习惯性思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一致时,就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就有利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变式练习,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教给学生解题策略
我们现在经常发现学生一遇到非标准模式的题目(变式的、陌生的题型)就无从下手,学生不是不想思考而是不知该从何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脑中缺少解题的策略。什么是解题策略?“解题策略是指探求数学问题的答案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你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式化了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创造性思维,需要正确地选择一种解题策略来帮助实现这一创造过程。如果我们的学生脑中有解题策略,又会选择,那么遇到再难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能做出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解题策略分为一般解题策略和特殊解题策略。一般解题策略就是我们常说的解题步骤:理解题意、做解题计划、按计划作答、回答检验。特殊策略有:举例、画图、列表、找规律、逆推(列方程)、转化等。下面我就重点讲讲我们在数学解题中常用的几种特殊策略。
!、举例策略
举例比较适合运用在含有字母或只告诉数量关系却不能计算的题目,因为学生习惯于通过计算得到答案,运用举例就可以把不能算的题目变成能算的题。比如:(1)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3倍,那么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 ),大圆的面积是小圆的( );(2)甲数是乙数的20﹪,乙数比甲数多( )﹪;(3)有a棵树,死了b棵,成活率是( )。像这样没有具体数据、不能算的题目学生往往难以下手,用举例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在交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用举例的策略有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而有的同学算了半天还是错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举例时还要根据题目中的数据,选择好算的数据,这样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画图策略
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低年级用的较多的示意图,在高年级画图策略用得最多是线段图,比如学生在做较复杂的“倍数的应用”“百分数的应用”“分数的应用”时就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时也想到用画图,可是他画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比如,百分数的应用题应先画整体“1”,(而不是哪句话在前就先画什么)然后根据整体“1”画出其他相关联的量;还要思考这道题是画一条线段还是画两条线段。只有学生学会这些,画图才能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3、逆推策略(列方程)
这种策略比较适合已知结果,要求原先的数量的题目。逆向思维方法是与顺向思维方法相对而言的。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时,顺向思维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维是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学生很不习惯,那么如何把逆向思维变成顺向思维,方程就是最好的办法。比如:有一个半圆的周长是15.42,厘米,它的半径是( )。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那让我们教会学生运用解题策略吧!

⑧ 小学生应该具有哪些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为了学生能够从小打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常规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读、听、说、写、算、查、问等十个方面。
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
4、勤学好问的习惯
这一教学习惯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①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
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批判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6、认真审题、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的意识,要使学生在头脑里明确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还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情境中弄清条件,明确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理解题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等。
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规范的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其次还要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验,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反对作业马虎。
7、细心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学生在计算时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除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运用性质和定律外,还要学生具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本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式题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定,确定运算顺序;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每步计算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抄写、书写格式等。
8、自觉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而检验是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实例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使他们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步一回头法、互逆法、估值法、弃九法等。每当有错误及时改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习惯
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方设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
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
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养。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可以按阶段、分层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规范。一般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各有不同层次要求和侧重面,又有前后联系、相互统一的阶段。
1、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2、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的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课上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法则、结论的不良习惯。
3、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的重复模仿到熟练,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有:
1、明确意义,启发自觉,寓教于学。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产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是一种推动力量,动机越明确,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因此,在训练学生养成某种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但要讲清“应该怎样做”,更要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产中由于写数潦草,将5和8、2和3等写得模棱两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教育学生明确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害处。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活动顺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方式方法一定要具体、科学、通俗与和可操作。,
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学具和进行练习。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认真地贯彻于每一堂课。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比手段,长期地反复训练。
3、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各位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

⑨ 怎样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一,我们要从小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现,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而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引导孩子努力克服,才能从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因此,我们平时要正确引领,当孩子一旦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适当给一些引导和帮助,给他一根“拐杖”,降低一些思维的难度,扶着他走上新的学习台阶。比如孩子做家庭作业时,先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如果碰到不懂的字家长可以读给孩子听,等孩子全部做完了,要帮着检查一下,发现错误引导孩子及时改正。
第二,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学生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学生学会了倾听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每天一节数学课,短短35分钟一定要好好把握。如果上课35分钟的时间把握不好,回家是用2个小时也补不回来的。一年级孩子比较好动,上课难免要开小差,老师要经常提醒,往往课上没学会,回家还要补课,更严重的是养成了一种不良的上课习惯。所以,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问问他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发言了吗?让孩子说一遍当天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有时家长还可以请孩子出今天学到的题目来考考自己,让孩子当小老师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
第三,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按时、认真、细致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数学作业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从现在起,就要让孩子们懂得按时做作业的意义,注意孩子练习是不是抓紧时间了,杜绝孩子边看电视或边吃东西边写作业,是不是认真书写了,一年级的书写相当重要,家长们尤其要注意,从小建立起学习的责任感,其实每天回家作业的量不是很多,主要是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内容,数学重在理解,弄懂了一个题型,做100道都不怕了,我觉得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理解了,就不用让孩子多做,若孩子没有理解,那么烦请家长在家多督促辅导,因为一旦没弄清,孩子做题就会有困难,每天漏掉一点知识,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这门课程,到那时想再补可就晚了。认字少,读不懂题目要求,对于刚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认字就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作家长的如何来帮助孩子认字呢?一是咱们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关注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新字,再就是让孩子自己去读题,碰到孩子不认识的字时再以字为单位教给孩子认读。这样长期下去,读的多了,自然认识的字就多了。建议每位家长每天能拿出一点时间来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你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有助于咱们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在这一特殊阶段一定要多帮帮孩子,让他们能平稳地度过这段非常时期。数学会定期考试,而且都会让孩子拿回家让家长签字。当然签字不是目的。签字主要是让家长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其不足,更有助于我们家校配合。
第四,培养学生从小认真阅读课本和数学读物的习惯。 学生具备了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就获得了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从现在起,我们就应着手做这一工作,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在这培养的过程中,家长们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而定,有的孩子只能解决与书本相应的内容,那么适当加强巩固就行了,而有的孩子却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这就得靠老师和家长去开发他们的潜能,指导他们多看数学课外辅导书,数学大师的故事、数学报等,不断开拓知识视野,使他们从小就胜人一筹。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