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和归宿。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可知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谈得上培养能力。例如我在听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咕咚来了》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是先通过做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的,上课前她拿来一大盆水和一颗橙子,然后利用低年级同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先自学课文,从文中找出到底“咕咚”是什么?谁能通过理解课文来亲自示范,让我们听听咕咚的声音。学生为了能上台做实验,每个人都很认真地自学课文,自觉的查找资料,结合课后的生字词以及课文辅导用书理解、掌握课文,在这,教师就很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有想学习的欲望,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调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小学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就以我所执教的五年级的一个班为例,当我在要求学生自学课文《修鞋姑娘》时,我会先对他们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第一,能根据课后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找出来,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自觉地去掌握他们;第二,理解课题和文章中心的关系,(例如:文中的“修鞋姑娘”是谁?“我”为什么要寻找她?第三,能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能够围绕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提出疑难问题,或是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 其次,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就关键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及学生的质疑作出及时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自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长善救失,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对学生的整个自学过程作总结概括,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三、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可安排“导—扶—放”的三段式指导程序,逐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导”即引导,指导教师依据教材,讲清知识,教给方法,提示规律。“扶”即扶助,指教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提出自学的思考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模仿或借鉴已有的学习技巧或方法独立学习,而后师生共同讨论,小结,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师先提出课题,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和进度,不提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逐渐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纲要,自己找规律。在自学以后,再由教师检查了解,学生提出质疑,师生讨论释疑。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二段,教学的基本过程是:(一)对照插图,速读课文,弄懂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二)细读课文,掌握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了解段落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学习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比喻、拟人);(三)师生轮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师进行小结,接着教师扶着学生运用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三段,教师适时就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最后选用一篇与《桂林山水》一文内容相似,结构相同的文章《我爱漓江》让学生独立自学。这样安排自学程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探索、质疑、争论充满了整个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真正看到了他们在课堂的地位,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主人”的角色。 当然,导、扶、放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结合,合理运用,使自学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终生受益。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阵地,结合教材内容。把科学的自学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以下自学语文的方法: (一)精读与浏览。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经过自己消化理解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背诵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浏览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录,写点心得。 (二)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我们要教学生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孙山”的“名”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三)质疑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边读边质疑、释疑,使学习成为自我“生疑—知疑—释疑”的矛盾转化质疑的要领,即质疑的内容必须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质疑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四)文章类型学习法:就是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教授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1、写人文章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2、记事文章的学习,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基础上,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3、写景状物的文章的学习,主要通过抓数量、形状、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五)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带“贝”旁的字与金钱有关;带“忄”旁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带“言”旁的字与语言有关等等。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学生自学识字、辨字、释义、辨义的基础。这样,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六)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小学生常用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有书面笔记和摘录笔记两种,有时也用列提纲、写概要、写心得等形式。五、加强实践,练习强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学习实践活动是一种增强理解,加深记忆的十分重要的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是练习,一种有效的自学方法的掌握,需要在练习中强化,在练习中巩固。因此,我们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训练,并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科学安排,合理训练。语文自学方法的训练,教师必须科学安排,首先,要适量。“大运动量的重复训练,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造成逆反心理。适量就是要根据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因人因班地去安排训练的数量。其次,要适度。教师无论安排哪一种自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训练,都有不宜过易或过难。即便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方法,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出层次,难易适度。这样学生总是处在成功的过程中,经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新的成功,学习训练的主动性就必然始终如一。再次,要适时,教师要注意在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时安排训练。比如:①激起兴趣,引以思维时;②产生疑问,寻找答案时;③掌握规律,尝试验证时。 (二)形式多样,灵活训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有计划的实施有效训练,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训练的质量。比如讲前练(复习旧知,提示新课);讲中练(讲练结合,消化领会)讲后练(巩固运用,形成技能);综合练(检测反馈)。练的形式要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拘一格,灵活使用。 (三)课内外结合,综合训练。要巩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仅靠课堂训练是不够的。要不断地向课外延伸,尽快地把课内获得的自学本领运用到课外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比如开展课外阅读、讲故事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形成语文自学能力。六、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自觉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时,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的名言是:“只要举手的就是好学生,只要答问就会有进步”。并注意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记载并给予热情的鼓励,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每次作业,要求同座的学生相互检查。作文草稿,学生先自改、互改,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作业的习惯。每天保证让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读到文章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圈点勾划或抄录下来,然后归纳要点,认清妙词佳句,辨明蕴藉精妙之处,并且记下心得体会,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等。这样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经过实践,我们会发现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会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很快;反之,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慢。 此外,还有课前预习、勤翻工具书的习惯,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先写提纲后写作文的习惯,文必加点、文必分段的习惯及自我测定自我总结的习惯等等。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的提高,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有了学习兴趣便也会主动的去学习,学会自我进行独立思考,不断的获取新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的解决问题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我们要树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意识,用心的去引导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展奠定基础。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贰』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不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变。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他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识体系结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读书、思考、提问、记忆、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所以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那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人通过对多年来从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和概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
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
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一)在平等合作中树立信心
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又一种办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及时正确反馈促信心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学生是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反馈即评价的。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有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潜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甚至更低。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采取满足措施,才能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例如我们批改作业,不要总是找有错的学生订正作业,全对的,就搁在一旁,受冷遇。应该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信心。而在考试评分时,也尽可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打了不及格分数的考卷,它的主人是羞于别人看到的。更不要不打分数,学生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多少分的,他得分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对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我们教师应设法从一些评分弹性较大的题目,比如造句、阅读和作文等题挤出那帮助他跨过60分大线的几分,跨过60分大线同样是学生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我们助学生成功,学生觉得我们偏爱他,他就会更努力。所以,我们不要吝啬笔下的分数,不用分数卡学生,而应用分数作动力,激励学生。
因此,我们应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针对个体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从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有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的欣赏、夸奖、激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更多的投入,带来巨大的信心。 三、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自学方法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终生受益。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时,不进行合理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既无法驾驭,又达不到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在一定原则要求下,引导学生养成以下几种良好的习惯:
『叁』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机构(学校)提供多种学习媒体,由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资源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1.成功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渴望、一种探索的心理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我首先举了几个“幸福”的例子:(1)小明帮助残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时每天上学放学都有车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红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妈妈后,才去做作业,她很幸福。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哪些情况是真正的幸福。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此时,我便抓住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时机引导说:“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幸福?请大家看
课文
体会它的含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他们总想解开“幸福”之谜,因而就把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到了课堂上。
2.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对于
小学
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课堂中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动性的情境,使他们被吸引着,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投入到要学的内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就设计了“海龟爷爷漫游海底世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课始,播放多媒体
课件
,显出海底的画面,然后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到过海底吗?你知道海底有些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们穿上潜水衣,戴上潜水镜,跟着导游海龟爷爷去漫游海底世界,好吗?
总结
全文时,请同学们各自向海龟爷爷汇报自己漫游海底世界的感受。这是一个新奇的
教学设计
,符合儿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这样教学,以境诱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动。
3.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最喜欢比个输赢。语文课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竞赛,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鲸》这一课,课文3--7小节从种类、生活习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教学该部分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3--7小节,以六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好。先进行必答题。(必答题题目围绕书本知识,较简单)每个小组都认真地投入,学习兴趣很浓。必答题部分各个小组回答得准确、流利。接着再进行抢答题。该部分,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如:1看鲸吃食的录像,请你辨认鲸的种类。2、根据水柱的不同的样子辨认鲸的种类。3、用笔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等。同学们兴致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知识掌握正确。这种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自学,独立思考,具有认识的独立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最终达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其路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下列四种形式来体现:1.读书:课堂上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以学生个人的朗读、默读、浏览为主。并要求学生读书时,圈点、划、批, 不断实践,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检查读书的效果。2.思考:学生读书时,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针对问题,对文章的词、句、段、篇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理解内容和积累语言,这正是学生通过自己思维, 达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议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通过议论,让学生交流、改进,再尝试,再读书,从而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4.质疑: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同学共同解决,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习。
三、相机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能主动地阅读、观察、思考, 改变过去呆坐静听、 被动接受的做法。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时, 做好激发、引导、点拨、小结的工作。
1.激发:老师在上课之初,向学生提出明确阅读任务,结合理解课题,激发学生学深入阅读的学习热情。在阅读环境上,创造一种与课文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课堂气氛,并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里,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学习语言、感受形象、体会感情,让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
2.引导: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老师要有明确的合理思路,精心设计学习步骤,提示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指明道路。并在学生求知兴趣最高的时机,提出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才能答得出来的,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3.点拨:在学生自主读书时,会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碍,老师相机点拨。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透彻的地方及有争论的问题,给予指点,使学生明确认识;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老师点拨,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小结,小结包括学习一个段落后小结和学习全文后总结。学生能小结的可以引导学生小结,小结内容要简明扼要。
四、主动探究,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创造性,主要指学生变换思考角度,敢于质疑,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有独到见解,
『肆』 19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不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变。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他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识体系结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读书、思考、提问、记忆、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所以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我国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学习,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如地探求课外知识,吸收生活的养料,汲取文学的雨露阳光,从而形成扎实的语文根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自学能力的养成不仅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还可使语文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以下试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作些浅析。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路上什么样的景色?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 和题目中的“飞”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境: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树立自学的信心是自学语文的关键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养成各种良好的自学方法是自学语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终生受益。 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时,不进行合理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既无法驾驭,又达不到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在一定原则要求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参与、创新等多种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设疑问,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一些学生,教师让他看书,他既不动笔,又不动脑,只是走马观花,书上和笔记本上空白一片,结果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必须先布置好学生自学的任务,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用笔划出生字词并查字词典,划出关键句段并认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这篇课文作充分的研究,并通过几个有概括性、诱导性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会有的放矢,达到自学的目的。
( 二)让学生自讲自练。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自学,并非是老师和其他学生完全分离的埋头单干,其实质应是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和创造。例如,我每次在学生自学完毕后,就要从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中抽出学生代表,让他们分别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学生和老师讲解他们的答案、思路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专门把其中有错误、有疑问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探讨,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正和表扬,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点拨后再去认真总结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去独立地做课后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习题,真正形成“自学——自讲——讨论——点拨——总结——自练”的参与型自学模式。
(三)让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在检验学生自学结果和总结学生自学经验时,教师的点拨固然重要,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交流也绝不可少,他们可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过对别人的评价和总结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作文教学时,很少先去改学生的作文,而是要在学生互相评价和改正后再连同他们的评价一起点拨。其实,学生阅读同学的文章会感到无比的亲切,而且非常认真,这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低年级多采用朗诵美文、背诵课文、表演童话故事激发兴趣,用故事会、小文学家等为学生开辟文学乐园;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多采用辩论会、文学家大比拼的形式为学生开辟乐园。
但教学活动中不能将学生分出“优生”“学困生”而区别对待,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并且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对于自身优秀的学生,老师要把他树立成为本班的榜样,在本班起到示范领头的作用,而对学困生则更应该把他们当成成长中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来以诚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动的,有待于喂给知识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关注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慢慢他搞他们的能力。
四、养成各种良好自学习惯 是自学语文的保障。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一)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按照读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预习应做到四步:一画:默读课文,默读之后,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切勿读完了便勾画出自己不认识和不理解的词、句子。二分: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答:尝试性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四提:提出问题。“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课堂上带着期望而来,就有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发挥主体作用,把功课学好。 在这里,我要着重谈一下默读,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不动唇。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1)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2)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3)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
(4)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
(5)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
(二)培养使用字典的习惯
在听说读写中,教给学生三种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习惯。一记,在听说读写中,凡遇到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先记下来。二查,用三种查字法的任意一种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词。三联,联系上下文看字、词出处的语言环境。四选,根据上下文选择字义词义,作出判断。五俗,用自己的话将字义词义通俗的表达出来。比如教学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话中的“举”的含义,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该字的意思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联系上下文我们选择(3)。
(三)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规范了符号,指定了内容。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生字新词,多音字,关键词语,精彩的语句,重要的地方,对某些内容有疑问,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边读边做记号应该注意三点:1、思考为主,记号为辅,不可喧宾夺主,让大量的记号挤占了思考时间。2、做记号要简明扼要,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能代替的,绝不要赘述多言。3.、做记号最好在课文中进行。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4、可适当运用这些常用符号:在下边画“——”,在下边加“·”,在下边加“○”,在后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存疑”。一个学生,如果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不善于学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乱提”、“提不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以审题为例,有的教师这样训练:1、指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词语提问。2、抓课题中的标点符号提问。3、抓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问。这些提问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也锻炼思维能力,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和引导,“不会提”、“提不好”的顾虑没有了,“乱提”也就渐渐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课堂教学不是更有质量和效率吗?
(五)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它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乐趣。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抄袭作业可耻的观点,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如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收作业要及时,作业不得雷同,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
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又需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可以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研究性问题、争议性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合作发展能力,保证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由、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式的读书笔记,应该注意:1、要教给写读后感的方法。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和写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以“感”为主,不要过多地抄录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领会实质,抓一两个方面写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练为主。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具体一些,学生掌握方法、适应后,可少评或不评。
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少儿书报、少儿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学生自行设计,自得其乐。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思维和鉴赏能力训练。
(七)勤于动笔的习惯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等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增强了参与意识,形成了良性循环。
(八)及时复习的习惯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著名论断。它就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很快就会遗忘,因此,需要及时复习巩固。
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则,恢复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机械重复活动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且容易使大脑疲劳。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最后, 要培养学生自己写学习小结的习惯。课后复习在一课书学完后,抓住课后作业题进行复习。单元复习放在一组课文学完之后,写出该组的重点来。期末考试指学期终结前的复习,抓住字词句篇几个重点,归纳复习,写出复习总结,学年复习放在暑假,自学复习提纲,按提纲抓要点,再写出小结,最后有条理地记忆。这样,便于沟通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的、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进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会思、善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常讲革命先辈和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杰出人物成长的过程,理解他们崇高的境界,使学生认识到为祖国为人类进步而奋斗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发愤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教学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伍』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女的和学习相结合。这样他才有兴趣。
『陆』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王静琳
【 内容摘要】: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最后,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不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变。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他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识体系结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读书、思考、提问、记忆、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所以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我国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学习,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如地探求课外知识,吸收生活的养料,汲取文学的雨露阳光,从而形成扎实的语文根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自学能力的养成不仅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还可使语文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以下试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作些浅析。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路上什么样的景色?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 和题目中的“飞”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境: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柒』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说明了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是教育机构(学校)提供多种学习媒体,由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资源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1.成功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渴望、一种探索的心理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我首先举了几个“幸福”的例子:(1)小明帮助残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时每天上学放学都有车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红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妈妈后,才去做作业,她很幸福。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哪些情况是真正的幸福。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此时,我便抓住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时机引导说:“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幸福?请大家看课文体会它的含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他们总想解开“幸福”之谜,因而就把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到了课堂上。
2.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课堂中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动性的情境,使他们被吸引着,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投入到要学的内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就设计了“海龟爷爷漫游海底世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课始,播放多媒体课件,显出海底的画面,然后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到过海底吗?你知道海底有些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们穿上潜水衣,戴上潜水镜,跟着导游海龟爷爷去漫游海底世界,好吗?总结全文时,请同学们各自向海龟爷爷汇报自己漫游海底世界的感受。这是一个新奇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这样教学,以境诱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动。
3.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最喜欢比个输赢。语文课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竞赛,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鲸》这一课,课文3--7小节从种类、生活习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教学该部分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3--7小节,以六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好。先进行必答题。(必答题题目围绕书本知识,较简单)每个小组都认真地投入,学习兴趣很浓。必答题部分各个小组回答得准确、流利。接着再进行抢答题。该部分,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如:1看鲸吃食的录像,请你辨认鲸的种类。2、根据水柱的不同的样子辨认鲸的种类。3、用笔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等。同学们兴致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知识掌握正确。这种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自学,独立思考,具有认识的独立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最终达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其路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下列四种形式来体现:1.读书:课堂上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以学生个人的朗读、默读、浏览为主。并要求学生读书时,圈点、划、批, 不断实践,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检查读书的效果。2.思考:学生读书时,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针对问题,对文章的词、句、段、篇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理解内容和积累语言,这正是学生通过自己思维, 达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议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通过议论,让学生交流、改进,再尝试,再读书,从而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4.质疑: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同学共同解决,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习。
三、相机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能主动地阅读、观察、思考, 改变过去呆坐静听、 被动接受的做法。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时, 做好激发、引导、点拨、小结的工作。
1.激发:老师在上课之初,向学生提出明确阅读任务,结合理解课题,激发学生学深入阅读的学习热情。在阅读环境上,创造一种与课文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课堂气氛,并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里,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学习语言、感受形象、体会感情,让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
2.引导: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老师要有明确的合理思路,精心设计学习步骤,提示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指明道路。并在学生求知兴趣最高的时机,提出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才能答得出来的,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3.点拨:在学生自主读书时,会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碍,老师相机点拨。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透彻的地方及有争论的问题,给予指点,使学生明确认识;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老师点拨,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小结,小结包括学习一个段落后小结和学习全文后总结。学生能小结的可以引导学生小结,小结内容要简明扼要。
『捌』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摘要
要读得正确。一方面读通读顺。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品读深入,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之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 提出预习要求。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第三次是让学生质疑问难。因此。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首先。要学生查字典。他们有了内在的激情,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教会学生摘抄,创设台阶、划线。 二。教师对学生的自 学要做到三次检查、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并定期检查批阅,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在教学时弥补不足、课文学习前指导学生预习,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第四步:一要有针对性、难点。 2 。因此,初读课文,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努力做到四点。第一次是学生自学时巡视,自学生字新词,不能不懂就问,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不读破句,而不要急于肤浅地回答,对课文的重点。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让学生看问题去预习课文, 可以提供预习提纲? 一,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专心做作业的习惯,要加强巡视和个别辅导:《黄山奇石》一课的预习提纲,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教材的实际,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答疑,想想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取这一名字,降低难度。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二要启发性。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布置就得有检查。为了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 例。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人们常说的道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设问答疑,对学生的预习。第三步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 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思而不学则殆。 闻名中外 形状奇特 陡峭 笑呵呵 尽管 ( 3 )边读边思考,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 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难点进行质疑: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当然。 其次。有些课文有中心句:小学生自学方法 自学习惯 摘要:这些自认为“曾经遭受人生挫折” 的学生,及时改正错误。 第三、指导预习方法。 4 ,写归写。 好的提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是由整体到局部,认清字形,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再次产生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可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四要难易适当,然后再做作业,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路、 提供预习提纲,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剪辑,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复述大意。自学能力在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中至关重要。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重点领悟、错误百出,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添字漏字。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流畅。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占很多篇幅,可放在讲读课文时再解决,对多数学生碰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圈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再读课文,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 过程。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划出生字生词,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对课文的预习提纲要形式乐趣,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二次是学生自习后,一般在培养的起始阶段,及时指出犯错误之处和解答疑难,每教一篇课文之前安排一节预习课。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纠正读音和字形上的错误,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跟任何工作一样。第二步,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 最后。比如,按提纲检查: ( 1 )自学生字新词,并对这些词句作初步的评析,当学生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疑问时,教师对学生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上,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三要有趣味性、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整体感知,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一步。事实也是如此、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3 ,拓展延伸,不能知难就退,对学习上有困难,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 第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捕捉佳词警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做完检查的习惯。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要使之乐于学习,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5 ,想归想,以免学生一知半解。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要学生在预习时读通课文?(用笔划出)奇石之名都与该奇石的形态有关: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预习要放在课内进行,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课文介绍了几种石头的名称、预习要有检查,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对学生的预习、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因此需要教师舍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指导应面向全班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1
『玖』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第九册课文《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帮助人类保护粮食和让庄稼获得好收成,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证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有理。通过这一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一)在平等合作中树立信心
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又一种办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及时正确反馈促信心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学生是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反馈即评价的。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有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潜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甚至更低。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采取满足措施,才能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例如我们批改作业,不要总是找有错的学生订正作业,全对的,就搁在一旁,受冷遇。应该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