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讲评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讲评课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1-01-06 12:15:29

① 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运用归类比较的方法比较好,测试的知识点越多范围越广,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有可能也比较多。因此,在讲评时,教师应抓住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类,进行比较,从相同中找差异,从不同中找相同,从而找出联系,发现规律,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讲评一般把问题作为出发点,即不以感知直观为出发点,更不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为出发点。他的出发点是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讲评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明显的,有些问题是隐现的,需要学生去独立去思考,去发现的。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找出解题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只有明确了解决方法,思维活动才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此讲评时同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并对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综合,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业讲评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能力,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中掌握知识。例如,讲评判断“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 讲评时应使学生(1) 明白“完全”的内含是什么?(2)理解“可以”的含义。(3)懂得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这样分析可以让学生认知到:面积相等而且形状一样,才能是完全一样。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才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进而可一引导学生认识到。它问不仅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还可能拼成其它的图形。
把各种错误的情况罗列在一起。让学生找出这些错误的原因;可以把正确的解法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讨论,选择最佳方法;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或者与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评讲。
引导学生运用教学目标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引导、讲评。让学生不单把试卷内容与相应的教学目标一一对应挂钩,而且从自己解题正误分析中了解自己对有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而通过集体或相互评判,填写有关试卷分析表来分析明确知识点和学习水平的得失,实现自考自评,自我补救。
强化讲评后的补救矫正及再评价。对少数未达标的学生和未能达标的内容,不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是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务求人人达标,处处弄懂。
试卷讲评结速后,教师可设计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且具有一些技巧性的,思维有梯度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以调动学生学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学生如果找到问题所在,放手让学生编相应的题目,可以加深对知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讲评形式
全面评价与综合归纳相结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整个卷面进行逐题分析,不仅要分析各题得失情况,而且要分析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试题的原因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原因,在此基出上进形综合归纳。
重点评价与典型题例相结合。教师对整份试卷中学生答题情况做简要的综合评价,抓住试题的重点部分或典型的试题做较细致的分析。一方面,了解某个知识点是否得到良好的归宿,以衡量命题的针对性的程度。另一方面,从学生答题的情况引起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讲评课能否避免枯燥无味,讲评的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应该从讲评的目标出发备好教评课预案,突出重点,改进教法。围绕目标,着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取多种讲评形式,避免教师“一评到底”。如有的由教师讲评,有的由学生讲评,有的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有的用讨论的形式,从而达到纠正错误,沟通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正确、系统的掌握知识的目的。
同桌间互相讲评。讲评课还可以提倡座位周围的几同学互相检查、评论试卷得失,看谁做得好,做得对。那几道题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互相评估,自我评估。典型的还可以上台对全班同学说,说自己,说他人都行。这样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考后感挡案”。教师在讲评中有意引导学生回忆考试时的情景,找出考试失利原因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写下简单的考后感,这样既可使学生对考题进一步思考,探索,加深对考题的理解,启发了思路,揭示了规律,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得到一份难得的了解学生考试的心理特征的材料,为“下药防治”,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②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面对新一轮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我县教师师资队伍的现实状况,博兴县数学教研室于2007年8月开始进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县部分教师尤其是乡镇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全县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实施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预期突破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英国肯特布雷大学爱伦·史博教授研究的“优秀的教与学”和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爱伦·史博教授对高效的理解是从高效享用学习资源,单位时间内高效学习,高效完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互动与滋养四个方面来研究的。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吻合的。艾伦·史博教授的研究对英国小班化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与优化的作用,而与我们国内的大班额集体授课的现状不太适用。
2. 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年来专注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模式”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
(二)预期的突破
我们研究的《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细化同类研究中的争议和遗憾,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观是20世纪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美)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目标
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践与研究创立一套科学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
2.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专家的理论为指导,逐步的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的完善。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加大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促进全县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③ 小学数学七说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教学模式】:“导、学、讲、练、评、研、提”七位一体教学模式。
【模式解读】
一、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立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学习这小节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目标。其他二维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不在此范围内。
②根据教材内容,把知识问题化,进行学法指导,编制合理的预习导航。编写易错提示、方法指导。让学生能进行有效的自学。
二、学:即学生的自学(或者叫预习)
学包含“独学”与“对学”两个环节。
①所谓“独学”,是指学生根据“导学讲练稿”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导学讲练稿”的导学题,遇到障碍时,作上记号,提交小组内讨论解决。
②所谓“对学”,是指导在独学的基础上,由学科小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解决独学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与困难。而在“对学”时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样做上记号,提交全班交流展示时解决。
三、讲。就是进行“展示交流”。
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示交流,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思维的碰撞给予点拔、评价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四、练。就是进行反馈测评。
原则:学什么练(考)什么,教什么练(考)什么。目标:人人达标。
检测这个环节主要有当堂检测,课后小组内的检测和过关检测三种形式。教师正是利用这个环节完成对学生的学情调查。测评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指派小组长、课代表、优秀学生等实现对希望生的帮扶。
五、评。就是对学习全过程的情况进行评价。
“评”主要包含以几个方面的评价。①课堂展示的评价;②学习过程的评价;③小组合作的评价;④学习效果的评价。
六、研。就是研究问题,进行教与学的反思。
这里也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学生的学习反思。如:为什么同学讲起我听不懂?为什么我讲题时同学们听不懂?二是教师的反思。如:教学的全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进一步提高效率?还有课堂容量的问题,质量的问题?
七、提。就是拔尖的问题,解决如何培养优生,让优生更优的问题。主要是充分利用“导学讲练稿”中的“选做题”,对优生进行拔尖训练。
【操作流程】
1.上课前,教师把“导学讲练稿”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督促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独学),遇到障碍时,在小组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对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小组对学后,把“导、学、讲、练稿”交给教师批阅。教师通过批阅,掌握学情,为课堂交流展示作好点拔、引导等工作的准备。
2.上课前老师临时分配展示任务,各组提前把展示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上课后教师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让小组成员再次交流预习情况,探讨如何完成本组的展示任务。
3.3-5分钟过后,由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展示。原则上同一小组成员轮流进行展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展示时要求学生先讲思路,再讲方法,强调易错点、关键点、知识点。提倡优等生把机会留给希望生,其他组的成员也可进行补充与点评(群学)。教师相机进行点拔、评价、激励,进行适当的归纳小结。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 “听明白”,因为每组只展示了一部分学习任务,需要“听明白”自己组没有展示的内容。交流展示的内容一般为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4.交流展示完之后,留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想明白”(大概用时1-2分钟)和“讲明白”(大概用时2-8分钟)。
5.然后就是当堂完成“导学讲练稿”上没完成的作业和修订做错了的作业。
6.如果时间有多余的,就可以进行提升训练,主要是解决“导学讲练稿”最后面的“选做题”。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把几个小节的“选做题”另外用1-2节课的时间进行单独的训练。
7.最后就是检测。一共有二种形式可操作。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的检测,原则上用原题进行。二是全班性的检测。这里又有两种检测,即全都利用“导学讲练稿”上的原题组成试卷和教材上的原题组成试卷进行检测。
“导学讲练评研提”是一个整体。它不是仅指一节课就必须全部有这七个环节,而是指它是教学的一个整体,一个序列,七个环节既可溶于一节课中,也可各环节单独成课,但这一切,都得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核心理念】: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教学原则】:①能够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②能够让学生观察的事物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③能够让学生表述的内容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④能够让学生动手的试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⑤能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观念支持】
没有超前的、稳定的理念支持,就不会有持续的、有效的行动。
1、学生观:没有不想学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进步渠道的学生。所以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2、主体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组者,引导者。教师不能长期霸占学生的课堂时间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学习观: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更不是听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更不是看会的。为此,教学中应该重教更重学。
4.合作观: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是一个双赢共进的过程。提高竞争对手的档次就等于提高自己。合作才能诞生希望。当你把别人扶上山顶时自己也就到达了山顶。
5.动力观:老师不再当“火车头”,而是充当调度员的作用,充当交警的作用,指引学生沿正确的轨道前进,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的“火车头”,实行“多机拉动”。
6、捷径观:在教学实践中,对准目标走直线并不是捷径,知识灌输不是捷径,思维引导才是捷径;外力推动不是捷径,促其自动才是捷径。交流,是个性学习的捷径;讲解,是认识提高的捷径;步步为营是慢中求快的捷径;借题发挥是思维拓展的捷径。
7、差异观:学生差异是教学资源。教师的作用在于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促使有差异的学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8、和谐观: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展示的需要。合作学习,兵教兵就是创设情景满足学生的上述需要,达到和谐的目的。
9.潜力观: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课堂的潜力也是巨大的。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是不断挖掘课堂潜力,不断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也许开始时,我们的学生不会看书,不会合作,不会讲解,但只要你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可发掘的,并且能持之以恒的帮助学生朝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相信学生一定会给你不断的惊喜。
【终极目标】:实现“双减提质”的目标。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我校“促学生成才,助教师成功”的办学宗旨。

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要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讨论式教学模式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交互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实践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四、讲座式教学模式这一种模式主要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方面的潜在因素进行专门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⑥ 小学数学课堂怎样选择教学模式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注意精选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内容和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以利于引起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依托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上述优势,我们通过研究,概括和描模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即:

(1)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教者做好教学前测: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怎样可以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一些?然后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2)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中,利用苏教版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练习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特点,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设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4)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数与代数’教学模式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苏教版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特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就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举行,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我设想(用投影显示)以这种形式从左往右搭2008个正方形,谁能在10秒钟内告诉老师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这时教师趁机告诉学生数学的一个基本思想:由简单入手,深入浅出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用火柴棒搭一搭,数一数,并填写下表: (预先给学生)

搭正方形个数
1
2
3
10
100

用火柴棒根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很快写出前四格的正确答案,但有不少学生最后一格空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讲解。而是问学生“表格中哪几格可以直接通过搭拼后数出来?”“搭100个正方形的火柴棒根数不能数出来,那该怎么办?”再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再回答。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生1:因为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所以搭100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棒根数为4+3×99=301(根)。

生2:先搭一根,然后每一个正方形需三根,按这样搭100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1+3×100=301(根)

……

接着提出: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了不同的五种答案:[4+3(X-1)]根、(3X+1)根、[4X-(X-1)]根、[X/X+(X+1)]根、[X+2 X+1]根。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算一算搭2008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最后讨论4+3(X+1)、X+X+(X+1)、3X+1、4X-(X-1)中的X表示什么?

撇开搭火柴棒问题X又可表示什么?使学生体会到X可表示“正方形的个数”,“整数”、“正整数”还可表示“长方形的长是X厘米”、“班级中有X个学生”、“气温是X℃”等等。总之,字母能代表任意数,长度,个数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所知道的用字母表示的图形的周长或面积公式、及字母表示的运算律(投影显示)。并指出字母所表示的数。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完成由特例归纳一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初步形成符号感,并体会到探索一般规律的必要性。

(2)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

①情境导入

以情、以境、以疑、以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

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

②提出问题

让课堂教学展开起于学生的质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如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提一个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选择有效的问题,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及有效问题的生成。

⑧尝试探究

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体验与寻找必要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性。

④巩固运用

主题情景题组或表格式题组都是不错的练习形式,它们不仅可训练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还利于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比如《两步计算应用题》可用下面“主题情景图”题组来开展训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张叔叔拿了200元钱,买了一个排球,一双运动鞋,还剩多少元?

学校里买3个篮球,5个足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校买了8套衣服,上衣的钱比裤子要多多少元?

也可以运用列表式的题组进行练习:家乐超市食品柜的食品单价如下表

面包(袋)
饮料(听)
糖(千克)

切片3元
可乐2元6角
花生糖20元

椰蓉3元2角
果汁1元5角
水果糖16元

果酱2元8角
椰汁3元
巧克力25元

想一想:(1)从上面的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三类食品各买一份,最多要花多少钱?最便宜呢?

填一填:用50元钱选购以上食品,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购物方案填入下表。

类别

方案
面包(袋)
饮料(听)
糖(千克)
合计(元)

单价
数量
单价
数量
单价
数量

(1)

(2)

(3)

(4)

题组训练,题目不长,但它包含很大的信息量。应用题组不仅仅训练学生对 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还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⑤归纳总结

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入手?

(3)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模式

①复习铺垫,情境激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鲜明的针对性训练,如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提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等。通过前提补偿和思维定向,帮助学生作好迁移前的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

②巧用迁移,自主探索。

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同时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③引导归纳,明确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的过程。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但不能随意拔高要求,更不能一手包办。毕竟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一个人说不完整,可由多人补充,教师再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多样的计算方法。

④练习深化,优化方法。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方法的运用,以便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要有阶梯性,练习形式多样性,练习要有一定的强度。

⑤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对全课进行系统回忆,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同时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一些细节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如书写格式,书写规范化等。(4)新课程背景下“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模式。

(4)新课程背景下“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模式

①引发需求。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产生收集数据和统计的需要,体验学习活动等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高效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与思想准备。

②操作探究。

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统计、游戏等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选择统计主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从而在感受、体验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逐步建立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③应用拓展

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统计对象以外,还引导学生对学校班级、各班人数、天气等现实生活进行统计,指导通过观察、看电视报纸、询问等途径获取信息,督促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最后汇总信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④总结延伸

可以总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方法等。延伸的方向可以是后续的学习内容,可以是相关的知识介绍等。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P98—99页的统计,我们先创设动物运动会的生活场景,引发学习兴趣,制作的课件中将演示的图形出现得较快,使学生很难独立地数一数就知道各种图形的数量,这样打破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使学生自然地寻求简单快捷的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发学生统计的需求。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怎样记录各种图形的个数,并在学生自主记录数据后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简单快捷的的记录数据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探索并自主优化统计方法,对学生的统计观念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与发展。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在随后的统计应用环节中,安排了为班级同学每人买一个买水果,买哪些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比较合适的统计与讨论题,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形成共识:先用画√的方法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再讨论如果开班级联欢会,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要少买。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服务于生活的作用。

(5)新课程背景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模式。

①观察积累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1)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一道可感的桥梁;(2)激发兴趣,通过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3)积累表象,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形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为后面概念的形成或规律的发现作铺垫。这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比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先回忆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接着教师用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绳,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时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也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吗?从回忆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出发,通过观察教师的旋球转动画圆的演示,学生获得了一个曲线封闭成圆的直观形象。这是从圆的形成过程上来认识圆,而不是圆形物体的简单的静态呈现。这样处理,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从这个演示过程中发现圆与以前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区别,也有利于下面对圆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②操作发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实物或教具等),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叠一叠、画一画、移一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及其它同学的相互配合去发现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由观察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推向深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就可以采用转化的思想,在操作发现阶段引导学生分组活动,集中大家的智慧对梯形进行改造,把它剪拼成我们熟知的几何图形,然后再问接求出它的面积,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好几种成功而可行的办法:(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3)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4)把梯形剪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果是直角梯形就是一个三角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剪拼操作,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与教师直接讲授让学生接受相比,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公式的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③练习运用。

主要是用刚学到的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并发展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A.形成技能。智力技能主要指求积计算,它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等。在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到概念与公式的理解与运用,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口算、笔算、解题等一系列因素。操作技能主要指画图,如用工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画出一定的几何图形,或利用工具测量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B.发展思维。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练习中要加强表述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做出最终的答案,还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分析过程。通过练习,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思维的敏捷性、简洁性、批判性与深刻性等。

④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贯穿于以上三个阶段之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

(6)新课程背景下“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

①课前准备。

先要确定好探究主题。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同时要做好课前调查或课前制作,布置学生做课前调查或进行课前制作。根据教材特点,低年级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年级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研究新问题。

②课中探究

通过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制订活动方案,参与实践,自主体验、合作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③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验证、观察应用、写数学日记以及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等。

以七巧板一课为例,我们收集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七彩的梦》,结合实物学具,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历、学习七巧板的制作方法,通过猜猜象什么、拷贝不走样、巧手大挑战、创意擂台赛等活动探究拼法,多角度、多层次,有效提高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成功地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可能。

(二)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上述教学模式既关注教师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教的层面),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数学发展(学的层面),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上述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使得教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跃。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学生能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进行相互的交流,对自我和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进而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的变化。表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作业、收集信息、与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学习习惯更加良好。学生在阅读、操作、讨论、演算、思考、陈述、评价等方面,都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方法,观察、思维、计算、写作、归纳、应用等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许多学生养成了预习、自学的良好学习方式。

3.由于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大大增强,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学会了客观的评价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了正确接纳同学的意见。

(三)创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常规性建设,关注教师发展的整体性。

在常规建设中,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开发学生生活场景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正常开展组内教研活动,活动中关注教师对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合理运用,关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相互关系,我们还根据各教研组特点,挖掘教研组的研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培训,帮助教师正确理解与灵活应用相关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把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上来。使教师不仅关注教学内容、过程的预设,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2.跟踪式服务,关注教师的发展性。

跟踪式服务中跟踪的对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师。对这部分教师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锁定目标,强化训练”。为需要帮助的青年教师成立帮扶小组,由领导和他的师傅一起,专门针对课堂教学给他开出了一份“跟踪”菜单:每周互听一节课互评一节课、每学期作一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汇报课。

3.结对式活动,关注教师的互助性

通过“良师益友”结对的形式,要求师傅从基本功、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进行培训。学年结束时对新进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实践阅历广泛,教材驾驭能力较强,对上述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应用更到位,结对式培训使新教师更快入门。同时,青年教师有着鲜活的思想,精力充沛,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敢说敢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老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4.专题式研究,关注教师的需求性

专题式研究即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培训。我们的做法是:明确主题,骨干先行,广泛互动,专家点评,力争做到一题一得。通过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实施新课程,推广上述教学模式提供了思想准备。同时,我们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和教师围绕共同的话题畅谈各自的思想和观点,开展沙龙论坛活动,激发教师的潜能和智慧。并把课堂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切入口,开展专题培训。

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素养的群体优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近三年,我校数学教师在市、县级执教公开课超过20节,参加省、市级教学比赛的有多人次,一批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磨炼中茁壮成长。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总结撰写科研论文己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三年来,教师撰写案例、反思近千篇,教师的论文也是频频见于报刊杂志,《江苏教育技术》、《小学教学参考》等杂志刊发我校数学教师的文章三十余篇,在各级各类优秀论文评比中获省级以上一二等奖一百六十余篇。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形成了有3名盐城市级教学能手、4名大丰市级学科带头人、6名大丰市教学能手的高素质的数学教师团队。

十、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 许多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和不少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理论素养的欠缺、研究力量的薄弱以及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不够,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2.“点”的突破不够。各子课题之间研究的力度、层次和水平不均衡,少数子课题有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倾向。

3.对上述教学模式应用的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研究不够。

4.教师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待提高。教学模式本身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并不是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改造。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讲评课教学模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