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21-01-06 11:54:21

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产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计算教学的现状令人深思,学生的计算能力令人担忧!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值得研讨。先将本人的看法浅谈如下:
1、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清楚明白算式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是天外之物,很好的还数学计算题的本来面目,也更好的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要留足时间、留足空间。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经过课改,老师们都具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得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在新授课时,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理解计算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使学生明确怎么算,怎样书写,为什么这样算。正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最终形成计算技能。
3、提倡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相结合。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重视多样化可以说是让学生在交流各自的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提升,而算法优化是使学生计算技能提高的过程,必不可少!在数学课堂中,常见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七嘴八舌的道出了各式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一味地给予肯定:真棒!有创造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口算方法进行有价值的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进行选择和自我调整,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教师在针对学生计算方法的选择时说: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老师喜欢的是这种这样教师在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较好的引领学生对多样化进行优化。
4、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的口算能力下降了,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有的是可以熟练的背诵乘法口诀,却不能很好的运用,往往一个简单的表内乘法计算题,可他们却要从第一个开始背,一直背到需要的口诀为止,才知道结果是什么。真的很悲哀!是什么让学生的口算变得如此糟糕?
在我看来,与我们平时的口算训练很有关系。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训练口算得时候,是将所有的算式都一起出现,这样是很难达到提高口算速度的。因为在别的同学算上一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在算下一题了,这样就失去了口算的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口算题要逐一的出现。如:用卡片出示就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设计时卡片的正面是算式,背面是结果,操作起来快捷有效。
有趣才有效。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要与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结合起来。训练时可采用竞赛、开火车、抢答、对口令等计算形式,去调动学生参与口算的兴趣。再就是要提高口算训练的频率和强度,不仅要做到节节有训练,还要做到课课有提高。使口算能力得到有序、有效的提高。
5、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近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进行计算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又对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对。即要求在对的基础上提高速度。要求学生看题仔细,计算认真,还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6、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各种教育时机,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思想品德教育。参透思想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技艺。计算课教学,要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课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产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计算教学的现状令人深思,学生的计算能力令人担忧!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值得研讨。先将本人的看法浅谈如下:
1、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清楚明白算式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是天外之物,很好的还数学计算题的本来面目,也更好的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要留足时间、留足空间。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经过课改,老师们都具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得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在新授课时,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理解计算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使学生明确怎么算,怎样书写,为什么这样算。正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最终形成计算技能。
3、提倡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相结合。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重视多样化可以说是让学生在交流各自的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提升,而算法优化是使学生计算技能提高的过程,必不可少!在数学课堂中,常见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七嘴八舌的道出了各式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一味地给予肯定:真棒!有创造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口算方法进行有价值的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进行选择和自我调整,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教师在针对学生计算方法的选择时说: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老师喜欢的是这种这样教师在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较好的引领学生对多样化进行优化。
4、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的口算能力下降了,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有的是可以熟练的背诵乘法口诀,却不能很好的运用,往往一个简单的表内乘法计算题,可他们却要从第一个开始背,一直背到需要的口诀为止,才知道结果是什么。真的很悲哀!是什么让学生的口算变得如此糟糕?
在我看来,与我们平时的口算训练很有关系。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训练口算得时候,是将所有的算式都一起出现,这样是很难达到提高口算速度的。因为在别的同学算上一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在算下一题了,这样就失去了口算的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口算题要逐一的出现。如:用卡片出示就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设计时卡片的正面是算式,背面是结果,操作起来快捷有效。
有趣才有效。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要与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结合起来。训练时可采用竞赛、开火车、抢答、对口令等计算形式,去调动学生参与口算的兴趣。再就是要提高口算训练的频率和强度,不仅要做到节节有训练,还要做到课课有提高。使口算能力得到有序、有效的提高。
5、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近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进行计算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又对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对。即要求在对的基础上提高速度。要求学生看题仔细,计算认真,还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6、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各种教育时机,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思想品德教育。参透思想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技艺。计算课教学,要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课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怎么样进行计算课的教学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今,学生计算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需要先从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谈起。
l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调、记忆还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为例加以说明——
1、感知粗略
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2、 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5、情感脆弱
口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候,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陋习。
6、强信息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想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口算18-18÷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等于0”这一强信息所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8-18=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8-18÷3=0。
7、思维定势负作用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在540÷60、450÷90、360÷40等题之后夹一道300-5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300-50=6。
l 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中的四种关系
当前计算教学中,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因此,很多计算课都创设生活情景,常常是创设“买东西” 或者是“逛商场”的情境,硬要从生活中得到一些数据用来计算或者一定要联系生活,难道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新课标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展开教学的背景。
例如“负数”的教学,传统的教材中很少 出现在小学教学,现在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引进负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作为揭示负数的素材;同时,从数学本身出发,为了解决诸如“2-3”不够减的矛盾,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也同样是小学生易于感知的问题情境。这里,选择两种角度之一引进都是可取的。
【案例】内容: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以整数
【方法一】引入一个买风筝的生活情景。一个风筝3.5元,买3个这样的风筝要多少元?在教小数除以整数时也出现了王鹏早锻练的生活情景。用学生感兴趣的事引入教学,在完成计算教学的目标的同时也教学了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路程÷时间=速度等应用题,正所谓“一箭双雕”。
【方法二】在教学这两个内容的教学中用旧知识的迁移,在新授前作一个复习整数乘除法计算的铺垫,通过对比练习,学生掌握积的小数点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才是这节计算方法的重中之重。
【思考】方法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单位的转化理解算理,这是可取的,也是现实的,无可非议。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能兼顾多少?方法二的复习铺垫是有必要的。试问有些学生连整数的乘除法都不过关,又岂能谈小数的乘除法呢?为什么会连整数的乘除法也不过关呢?新课标对学生的计算要求不高,又加上计算器的加入教学,有些老师的认识不够,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事实证明有时候铺垫时有必要的。但常常有的老师走进了误区,为了使教学更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一个铺垫,无疑成了抹杀学生广阔思维的一笔。这些都是教师在选择用情景导入还是复习导入要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说:“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再次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初期的热门词语。
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期,大家对“算法多样化”感觉很新鲜,计算教学一改过去“教材选定算法——教师讲解算法——学生模仿算法——练习强化算法”的机械模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计算教学最显明的特征。
【案例】 “两位数乘法”的教学片断:
首先,教师通过问题情境: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列出式子24×18,设法算出结果。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老师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
(1)24×10+24×8=432
(2)20×18+4×18=432
(3) 24×20-24×2=432
(4) 24×2×9=432
(5) 24×3×6=432
(6) 18×4×6=432
(7) 18×3×8=432
(8)24+24+24+24+……+24=432(18个24相加)
(9)18+18+18+18+……+18=432(24个18相加)
还有些同学用了竖式计算出结果。最后,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算法就用什么样的算法。”课后交流时,老师认为“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通过询问课堂上想出第八、九种算法的学生:“你真是这样算的吗?”学生说:“我才不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是老师课前吩咐我这么说的。”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学生用这种逐个加的方法。那么前面的几种算法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吗?
第8、9种方法有哪个学生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那么第8、9种的方法完全没必要在这节课中展示出来。其实学生用第1、2种方法就完全能明白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列竖式不就更简单了吗?
【思考】上述案例反映了在计算教学中少数老师对算法多样和算法优化这对基本矛盾的认识模糊。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它的本意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指每一个体的方法多要多样化,不要求学生对同一计算掌握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创新,而不是千篇一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老师不必煞费苦心“索要”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即使有时是教材编排的算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中没有出现,即学生已经超越了的“低思维层次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
在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这对矛盾上,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和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具体体现在
1、计算方法的优化。
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2、传承优秀教学文化。
中国优秀教学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五年级进行了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教学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三、正确处理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曾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案例】《分数与除法》
首先这位老师从一个同学的生日引出分蛋糕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分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出的两种含义,这个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课件的生动演示更能学生明白分饼的过程。
【思考】在这节课中学生在不断地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在合作、比较、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给学生留出了操作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而本环节中,用动手操作来解释答案到底是四分之三还是四分之一成为必然,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这样的动手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直观刺激下,学生对算理理解得十分清晰。但是,可能好景不长,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接着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如在四年级利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教学时,这方面的教学让很多老师都很“头痛”。学生在刚学的时候,掌握得不错。但很多式子在一起要判断能简算的简算时,很多学生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正是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75+25×3往往很多同学做成(75+25)×3,以为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原因是对乘法分配律这算理理解得不透彻。因此,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总之,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四、正确处理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领域,而是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现在的计算课,能否担当起以往应用题教学的重任?如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与形成计算技能之间的矛盾?计算本身的问题如何解决?
不难发现,为了体现计算与应用的密切联系,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学生常常是算式列对了,计算错误率却很高。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未达到目标,于是再反过来进行大量的训练,使得不少学生短时间内似乎计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实际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计算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诚然,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如:在第九册的《稍复杂的方程》中的3个例题中都无一例外地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如果是一课时完成两个任务,学生吃不消,尤其是班额较大的班级。因此,可分开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先解较复杂的方程,先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技巧,落实基本技能目标。第二课时再完成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下来的问题确实少很多,这样令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现在的教材是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计算的技能。
总之,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以上四种关系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从数学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以计算教学基本矛盾的解决为导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选择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l 解释改革以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困惑
一、估算19+17时,很多学生直接算出36,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估算和精确计算的关系?
首先要讲清楚估算的要求,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估算是对运算过程与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当前国际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视估算,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大量事实是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无数事例说明,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的多。
估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算出精确结果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式;精算则是根据需要准确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两者在教学中各有各的要求,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精确计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估算的需要。
而精确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能力是学生必要的计算技能,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
二、现在的教材在计算教学中都没有出现计算法则,对此,教师该怎样处理?
数学法则反映的是几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计算法则是用文字表述的运算规定,它是在算理指导下对运算过程实施细则作出的具体规定,所反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淡化形式,注重本质。因此现在的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强化的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强化的是学生在计算过程的经历过程和主动探索。
对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计算法则,只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就行了。
至于叙述和概括计算法则,不要太高的要求,特别是低年级。
三、计算课,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关于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是衡量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维度。计算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对计算的快捷性要求有所降低。
对于一些基本口算要让学生达到快速和正确的要求。即在小学阶段的口算内容中,两个一位数相加与其相对应的减法和表内乘法与其相对应的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称“四张九九表”,这“四表”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而对于笔算,不必过高地提出速度的要求,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计算,逐步提高速度。
四、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平时可以使用吗?怎样才能解决现代教学工具和笔算的矛盾?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规定,在第二学段中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有些版本的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引入计算器的教学,以帮助学生进行计算和探索规律。只要有必要,学生平时当然可以使用。不过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不能完全依赖计算器。
1、处理好笔算和计算器运算的关系。
对小学生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笔算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也是必要的。而对于一些比较繁杂的运算,就可以由计算器来代替。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惯。
在一些教材中,编排了一些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题材,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观察、猜测和验证等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知识,如与圆周率有关的计算,要多练吗?
一方面,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知识,要加强针对性练习,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记住一些3.14的倍数6.28、9.42、12.56、15.7、18.84等等;另一方面,对于计算复杂的内容,要减轻学生繁杂计算的负担,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总之,要上好一节数学计算课,需要研究计算的有关理论,分析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真正原因,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找准计算内容对他们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将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计算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用联系的观点对待计算问题,想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悟程度、教学实践的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统一,课堂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等变化而不断扩展。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其有效性是指教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目的——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是全面发展,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获得相应的发展,包括师德水平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增强,教学行为的调整,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学经验的积累,自主意识的觉醒,教育思维的转换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等等。
2.过程——教和学的统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被夸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得有效,而且表现在学生学得有效。学生要学得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3.结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有的学习风格。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可能的范围内促使学生个体的多种智能形成最佳组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正是新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帮助,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能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上述几组关系,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开放、双重、双效等方面。
1.开放。开放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教学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较多地依据自己的能力、个性来寻找适合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王伟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情景导入:“把一张白纸想象成无限大的一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上画两条直线,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纯数学的情境,同时也是一个“起点低,结果放”的情境,每个学生面对这种情境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豪丹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设计了“谁是我们心目中的奥运英雄”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你能判断出谁最受欢迎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自觉地参与了知识的生成,凸显了思维的过程,为数学课堂教学创设了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开放性的问题教学,不仅有着广度上的开放,还有着深度上的开放。综合考虑两种问题设计的优势,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障。
2.双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数学知识和数学情感的和谐一致,这些便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双重特征所在。教学相长是教与学双方面都要发展,但在实际活动中总只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忽视教师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的缺失。在新的时期,教师应“生生不息”,在照亮别人、在研究如何教好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这种双重性,同样反映在教学内容的疏与密,教学方法的巧与拙,教学节奏的松与弛,教学语言的庄与谐,教学形态的动与静上。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和谐的教学、生态的教学。例如,黄育林老师执教《平均数》后撰写的教学叙事案例《备课不忘备学生---记《平均数》一课的教研感悟》中充分展示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王伟老师在针对《垂直与平行》这一教学内容,在备课之前,她们骨干小组对这一内容在现行的5个版本中的编排进行了比较,根据朱乐平老师拟订的思路设计教学预案,然后进行试教,对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她们进行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参加“我心中的好课”研讨、展示。在研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发展,也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3.双效。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教学效率,是指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速度。教学进度快,教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得发展,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切实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学效益则指师生经过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变化,如学生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技能逐步提高和教育智慧的渐渐积累。对小学生而言,教学效益不仅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而且表现在智能发展方面,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教学效率更多的是考察教与学的进展速度,教学效益则着重考察教与学的效果,前者注重过程,而后者注重结果。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特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着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要重视有效的反思和评价。
1.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一问题上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模式,积极建构起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放飞希望、自由、理想的舞台。
2.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来源是主体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有赖于外部的刺激。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诱因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夏灵琼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通过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引出“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例如,在设计中感受1秒,接着感受5秒,最后再感受1分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3.适度引领指导,促进知识建构。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例如,黄建活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了让学生清晰、到位地理解鸡兔同笼问题,黄老师逐层深入为学生铺路搭桥,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等等,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调整、优化,逐渐使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模型脱口而出,“让鸡去演兔”或“让兔去演鸡”。虽然这是一句看似很简单的话,但纵观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数学模型学生“头脑创造”中还原生命活力所坚守的一份力量。
4.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的合作,当然,教师仍然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如,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较有难度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形式。它不同于纯理论、思辩式的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所经历过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文本记录发现课堂教学的脉络,更快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而且通过教师之间的互评,可以凸显被教师习惯化的环节,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深刻的反思,形成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反馈,从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写出他们评价背后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以学生的所想、所思作为自己的所忧、所虑,反思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 重视课堂组织,让课堂充满激情

  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学习

5.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样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 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学的学科价值,它通过情景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翻开教科书,“解决问题”教学部分,在情景图中经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有时会带来一条信息;有时会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讲解解题思路;有时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小精灵所带来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从字里行间读懂教材的编排如何与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需要读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既要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学习数学,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历合作、探究实践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比较、反思、梳理中学会数学思考,形成解题策略。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四、注重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与生活亲密接触中,学会阅读生活,学会数学应用。而投身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随时结合教材进行。
1、抓住生活契机学会数学关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作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借助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关注。“解决问题”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限于课堂,应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敞开生活空间,引领学生投身现实世界,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随着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下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如鱼得水。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托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依托合作的力量(同学、父母)。如结合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购物活动。学生经历了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再在父母的协助下,整理有关信息,此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觉应用求和求差的综合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而这种实践活动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断拓展空间,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话题,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

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和反思的有效策略

教学提问:讲有关同一类型的题目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提问,不要太简单,但是在学生思考后要答得出来
反思:重在兴趣

7.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及策略有哪几种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及策略有哪几种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8.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本文从加强计算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阐述。我分析了学生的作业,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
一、 感知不准确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6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75+25×3=100×3=300;12×5÷12×5=60÷60=1;
二、 注意力不集中
1、以偏概全。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造成计算中不少的错误。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时候,重点注意新学的方法,往往造成口算的错误,或者注意新学的知识点,在计算的过程中忽略了原来的知识点。比如:初学竖式除法,试商的时候往往出现忽略余数比除数小的知识点。
2、丢三落四。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的情况。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计算出发的时候,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移下来。
3、心不在焉。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不用心造成的。比如:草稿纸上的得数计算是正确的,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三步的脱式计算有时只算了两步便以为万事大吉,不再往下计算。

9.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课题阶段性小结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课题阶段性小结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学期,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结合学期的工作计划,根据实验方案拟出的实验阶段的时间表,以及目前教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本学期的课题工作目标,围绕课题研究重点,扎实、深入开展研究,通过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有效性的诊断方法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1、确定并围绕课题研究的侧重点进行研究。围绕“如何有效的提高解题分析能力”及“运算能力的快速提升”开展研究,各人根据子课题课题实验方案,结合总课题研究的侧重点,确定下阶段子课题的研究重点,切实有效地开展实验。在注重课题研究的课堂实践外,注重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提升,疏理、总结出较为成熟的理论观点。
2、以“扎实、成效”为核心价值观,拓展课题组成员发展的空间,发现和培养优秀实验教师,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以校本教研制度为依托,实现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有效对接。实现校本培训、校内教研、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
4、进一步发挥课题指导组的指导作用。课题指导组成员、负责人要加强对子课题研究的指导,帮助子课题进行理论引导和理论提升,克服研究的不平衡现象,提高子课题研究水平。
5、加强“教学研究博客”的建设。目前博客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博客日志上传数量少,参加评论少,活动报道少,图像资料少,互动研讨少。下阶段除了继续发挥博客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课题展示的功能外,还要进一步发挥它的互动性。活动结束后及时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活动相片、活动总结及时上传。各人在轮值时间要注意博客的维护和管理。
6、加强教学交流。每次活动做到有主题,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组织活动,其他教师根据这个主题进行思考,提前以书面形式上交、上传到博客中,有时间可以在会上交流,会议有纪录,有互动,有提升,有总结,有报道、有材料汇编。
7、加强课题研究资料的汇编、建档。各课题研究教师应认真负责,进行建档。本学期要汇编的资料有:课题方案,学期计划、阶段小结、论文设计案例。每次活动的资料应包括签到表、活动通知、活动安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纪录、一学期一次以上活动总结报道、录象光盘、活动剪影。资料一式2份,并将相关材料上传博客。课题研究着力于对现实的课堂教学考察,发现、反思并及时调控老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合理配置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为了做好第一阶段的研究,拟定本计划。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