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1-01-06 10:36:30

1.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哪些

“整体教学”的五大策略

21世纪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采用“大螺旋式”编排结构,即在六个年级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上采用螺旋式,其中每个单元上采用直线式。这种“小步子”“高密度”的单元知识编排方式,虽然强调了数学内容内部每一领域的连续性与系统性,但是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容易遗忘,而且不利于知识整体结构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知识点都处于彼此关联的知识体系之中,都存在着自身的历史和逻辑结构。那么,根据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整体方式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里主要介绍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本质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

一、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本质内涵

整体教学是指基于关联性和整体性原则,遵循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现状,寻求学科知识之间以及学科知识与学习者心理结构之间关联的教学方式。整体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为目标,追求学生习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生长性,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提供基础。

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是指根据数学知识的系统结构,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已有认知基础,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以凸显关联性和整体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整体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小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形成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提升数学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二、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1.结构课程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其著作《教育过程》中指出“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没有把他们在知识领域更广博的基本结构中的脉络弄清楚,这在几个深远的意义上,是不经济的。”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不仅有利于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后续学习的开展。

根据结构课程论,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和编排上,要理清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知识自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应然联系。

2.意义学习论。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指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为“(1)学习者表现出有意义的学习心向;(2)所要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是有潜在意义的。”条件(1)是指有把新的学习材料

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样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 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学的学科价值,它通过情景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翻开教科书,“解决问题”教学部分,在情景图中经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有时会带来一条信息;有时会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讲解解题思路;有时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小精灵所带来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从字里行间读懂教材的编排如何与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需要读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既要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学习数学,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历合作、探究实践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比较、反思、梳理中学会数学思考,形成解题策略。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四、注重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与生活亲密接触中,学会阅读生活,学会数学应用。而投身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随时结合教材进行。
1、抓住生活契机学会数学关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作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借助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关注。“解决问题”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限于课堂,应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敞开生活空间,引领学生投身现实世界,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随着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下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如鱼得水。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托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依托合作的力量(同学、父母)。如结合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购物活动。学生经历了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再在父母的协助下,整理有关信息,此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觉应用求和求差的综合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而这种实践活动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断拓展空间,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话题,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

3.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及策略有哪几种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及策略有哪几种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4. 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 重视课堂组织,让课堂充满激情

  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学习

5.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二、 实施探究教学的策略引领 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问题—小学数学大多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内容采取

6. 如何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策略

画图策略
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法,画出与题意相关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来帮助推理、思考,这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
常见的画图方式有:线段图、集合图等。
将疑难问题的文字“翻译成图”,能够立竿见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策略。
转化策略
转化也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能把未知的问题变为已知的问题。
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又叫列举策略。是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便于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排除非数学信息的干扰,同时也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枚举策略

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有时候没有办法列算式,这个时候列举出被研究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则能使问题比较容易地获得解决。和列表策略一样,在枚举时也要做到有序思考,这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替换策略

“替”,顾名思义就是“替代”;“换”,自然就是“更换”的意思。替换策略是用来解决几个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运用替换策略能把两个量与总量的关系简化为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来、倒过去”推想,也叫倒推法、还原法。就是从事情的结果出发,倒过去推想它最开始是怎样的。当我们已知“现在”的状态,要去求“原来”时,常常可以运用逆推策略帮助思考。

7.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学习《最大公因数》,先出示问题:老师最近买了一个车库,长40分米、宽32分米,想在车库的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如果要使地砖的边长是整分米数,在铺地砖时又不用切割,地砖有几种选择?如果要使买的块数最少,应该买哪一种?因为学生对此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普遍认为:地砖的边长应该是40和32公有的因数,公有因数最大时买的块数最少,解决这两个问题应先找出40和32的因数。然后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点明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学习《长方形周长》,当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周长=(长+宽)×2后出示:小明沿着一个长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让学生明确“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周长”,再思考“长方形周长怎么求”、“求长方形周长应知道什么”,最后出示信息“长50米、宽20米”,学生就能自主解决问题。
3.纯数学。纯数学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如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先出示旧问题: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25%,三月份生产水泥几吨?学生认为:因为增加几吨=二月份几吨×25%,所以三月份几吨=二月份几吨×(1+25%)=8400×(1+25%)。再出示新问题: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25%,三月份生产水泥几吨?让学生说说两类问题有什么异同,因为这两类问题有着本质的联系,所以教师只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学生就能用迁移的方法自主解决新问题,他们认为:因为减少几吨=二月份几吨×25%,所以三月份几吨=二月份几吨×(1-25%)=8400×(1-25%)。

二、特殊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小学生常用的也易接受的特殊策略主要有以下七种:
1.列表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人教版第7册《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时,为了研究烙饼个数与烙饼时间的关系就可采用列表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人教版第5册《搭配问题》时,为了能更直观、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就可采用画图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枚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用列式解答比较困难”的问题,它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进行有序思考、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答案”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人教版第3册《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时,为了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可采用枚举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包括“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几个主要环节;(3)要在反思中积累列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与交流。
4.替换的策略。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 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如学习人教版第6册《等量代换》时,为了能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就可采用替换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3)抓住替换的关键,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5.转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如学习人教版第11册《按比例分配》时,为了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新问题就可采用转化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熟悉的、常规的且能够解决的问题;(3)在丰富的题材里灵活应用转化策略,提高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6.假设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运用于解决“一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问题,它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算,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策略。如学习人教版第11册《鸡兔同笼》时,为了能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简单化就可采用假设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合理的假设;(2)要弄清楚由于假设而引起的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并作适当调整;(3)根据一个单位相差多少与总数共差多少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7.逆推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运用于解决“已知‘最后的结果、到达最终结果时每一步的具体过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数量’这三个条件”的问题,它是“从题目的问题或结果出发、根据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地进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如解决右图中的类似问题时,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条件、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可以运用逆推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在铺垫式叙述时不要有任何暗示,不到最后不要得出结论;(2)在每一处的叙述中都要能为最后的结论服务;(3)在向前推理的过程中,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4)这类问题还可以用画线段图和列表的方法来解决。

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如何分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质、把握每种策略的运用范围和要点,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的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