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究竟该怎样上才有效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基于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保证“一变”“一不变”。变的是课堂结构、基本策略、导学手段等。不变的是语文课程的特征,语文课堂赋有语文味,需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必要训练。
一、处理好“教案”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案”侧重在“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流程图;“导学案”侧重在“学”,是学生在教师有效“导”的前提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线路图。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教案”是“纲”,“导学案”是“目”,“纲”举“目”张,“导学案”必须是教师依据“教案”和学情,通过问题引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是“唇”,“导学案”是“齿”,“唇”“齿”相依,“教案”与“导学案”应水乳交融,相互辉映,一旦脱离,则“唇”亡“齿”寒,导学案将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课堂必须“始出问题,归于问题”
1、课堂应该以问题为楔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课始,反馈导学案预习效果。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敏锐地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探究的重点。以此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在反复读悟中解决问题。这样既保持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即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发挥了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2、课堂呈现的问题应该“激兴趣、低起点、层次化、贴生活、重体悟”。兴趣是生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问题应该引起学生探究的渴望,不能深,不能让学生无从“下口”,要有“问题一出来,课堂一锅粥”的热烈探讨气氛。要学生参与程度最大化。围绕教学目标,问题逐渐纵深下去,体现出层次性。要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㈡ 小学语文导学案怎么写
呵呵,我们学校也在摸索。基本流程如下: 一、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回点: 二、预习答导学:(如文学常识积累、课文背景介绍等) 三、文本阅读:(老师可以预设问题) 四、课堂反馈 以上只是基本步骤,具体课文内容可灵活运用。
㈢ 小学语文导学案怎样编制更合理具体有哪些环节
我们的网站上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导学案这段时间,你观察到了哪些环境问题? 改善家乡的环境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具体
㈣ 导学案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什么好处
导学案的作用
1、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所以必须借助经过教师“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进行学习。但“导学案”绝不能替代教材,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你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抓紧回到课本,先把课本内容提纲携领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形成问题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努力独学,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
2、导学案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 “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
3、导学案质量的高低,既反映教师专业功底深浅,也是教师是否为学生负责的试金石。好的老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差的教师只能“浅入深出”甚至是“乱出”了。编写导学案的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试金石!学生在“用学案”“品学案”中感受师资的差别!
4、导学案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学生在独学、对学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学案批改时发现,并把问题带入课堂,针对性强。使每堂课都是从问题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又充分思考的疑问开始,学生都是有备而来。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导学案是学生学的基础,教师教的基础,是课堂生产的依据。
㈤ 如何科学编写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有必要对备课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一、总体要求: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导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基本要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知识储备、小组任务、时间安排、课堂检测等内容要考虑到层次,考虑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巩固练习要设置选做题、思考题,“扶优扶强”.
二、“导学案”的编写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具体要求:
1.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2.导学案问题的来源.(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
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⑵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
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⑷教师自己最想讲的知识;
⑸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在预习中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解决基本问题.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解决80%甚至更多的问题.教师要以自己对教材阅读的方法与感悟、提出的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思路作为支点,引导学生用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角度与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教材、同学、老师进行深层对话,生成学生学习中更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去尝试探究解决.
3.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要从“多讲与多练”挤占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过多的机械训练的误区中走出来,虽然这种方式曾是应对传统考试的法宝,但对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探究能力的考察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教学效率也是不高低下的.得到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死记硬背和运用中的生搬硬套;失去的却是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欲望以及孩子的灵性.我们的课堂应该由学生的静听向主动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展示交流,互相修正、互相点评、互相检查转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的支点,也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获得成就感与自信的基石.因此彻底的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解放学生释放学生的潜能才是我们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导性:课堂上,当出现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出现许多想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归纳、筛选,是发挥教师组织、主导作用的有利时机.1、组织筛选问题.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精选出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讨论交流.2、启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达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3、互动点拨.同时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或仍存偏差、歧意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组织即时互动,既要保证新问题的及时解决,又要不干扰中心问题的处理,从而使整个教学思路顺畅.即便是需要讲解时,也应尽量通过启发设问,让学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深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4.作业必须符合学科的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拓展的必要性,作业的设计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要借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达成的能力,去解决课堂以外的现实问题;作业必须紧扣教材文本要求,让学生牢固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能够逐渐内化,灵活运用;作业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体现层次性.
5.课前预习
(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少部分学生能够预习但没有习得方法,不能突出学科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想学什么,只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在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三点: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要处理的准确扎实;强调中心问题.预习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
四 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的性质
导学案应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籍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第 六、“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这我们做不到,都是单枪匹马.)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3、提前发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反馈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5、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 四)、导学案的编写格式
1、容量要求:八开纸正反两面、页边距、中缝2厘米左右,三案合一.
2、页眉设置:
××学校 )×什么科目什么版 导学案№×× 编写:××× 审核:×××
3、页脚设置: 章节名称(×章×节) 页码 激励话语(名言、警句).
4、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举例
课 题 第十七课、古诗【绝句】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二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xxx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字.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难 点 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预习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2.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 案 导案
创设情境
提出质疑 1.听写词语.香炉 白银 流水 1. 复习导入 .
2.背上首古诗. 2. 板书课题.
3.读古诗,提出不懂的词、句. 3. 听话引入,揭示课题.
自学探究
合作交流 1. 理解诗意.2. 组内交流词义、诗意.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展示
深化感悟 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那些色彩?
2. 这些景物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引导学生了解诗景.
总结巩固
拓展创新 1. 读古诗,画出节奏. 1. 指导朗读.
2. 重点写 ;吴、含、窗、岭、鸣、泊、绝、柳字并组词. 2. 指导书写生字.
学习收获及反思
㈥ 小学语文导学案是什么
小学语文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
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㈦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导学案第二次备课怎么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有许多青年教师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常常浏览大量资料,参阅多堂名师范例及教案,经过精心整合、预设,形成了一份几乎无瑕疵的多页详案,但实际执教起来并不如设想中那样顺利,往往出现量大超时,环节仓促,顾此失彼,束缚手脚等现象,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备课标
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很多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钻研深、钻研透。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由此可见,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二、备教材
备教材是备课中的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㈧ 小学语文学案编写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㈨ 小学语文有效导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一些细节上入手;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梢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