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 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3 关注社会,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讲述了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当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生物技术应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用生物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如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探讨;当然也可以通过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来树立珍爱生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对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的讨论,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激素类药物,通过各种化合物的代谢关系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应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摘要: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
❸ 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对新教材教师用书的阅读理解,我注意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特别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教师用书的每一册都把本册的教学目标定位到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领域”、“数学思考领域”、“解决问题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每一个单元教学的具体目标中,也特别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而对这一目标的实践中,如果过于重视这一目标同,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既然不能完全量化,教师辛勤的成果就得不到合理的评价,甚至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得不到社会、家长的认可,因而常常会说起它重要而做起来不要。我个人认为,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和实践,正是对我们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严峻考验。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具有达成周期比较长,需要学生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并在体验的基础上习得,表现为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特征,因此,其在教材中应表现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
渗透性是指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内容单独出现在教材中,比如,专门教学生怎样才能“想知道,爱提问”,或者怎样才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是把这些内容标准不断地渗透在各种不同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内容中,用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活动形式,以及知识技能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体验与感悟。比如,一张精美的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的照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一张垃圾山、荒漠吞噬的照片也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画一幅想象画可以让学生抒发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听一段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在科学学习和科探究中应该怎样去做。
渐进性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达成过程的有序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它是一个积累与渐变的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教材中必须体现这一特征,从形式上看每一项内容标准可能会渗透在不同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中,而这些内容本身不一定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互不相关,是间断的;但从内容标准本身由初次出现到逐步积累,进而达到一定程度升华的安排顺序看,它又表现出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应按照这一原则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
整体性是指对一套教材来说,其最终对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不能简单苛求每一册教材都有完整的整体性体现,也不要轻易把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按年级划分成再细的教程标准,否则容易把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异化了它们的本意。这一点教师必须充分注意。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在教材中体现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主要依靠活动教学法,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练习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做做、画画、玩玩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学生当时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中,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的。
而好的活动设计是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落实的前提。这里所谓好的标准主要是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各项具体内容标准,它们之间在内涵上是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出现活动与内容标准之间的脱节。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往往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为载体,是渗透在知识技能领域内容标准的落实过程之中的。教学中设计活动时往往会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为中心安排活动,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要求,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每项活动设计完成时,都应该做一次检核,考察它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相关性。好的活动设计还应该是学生有兴趣,乐意参加,投入程度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与求知欲望的,这些标准也应该作为评价活动设计内容效度的指标列入评价方案之中。
活动教学的过程评价主要靠教师的现场观察与判断,尤其是对学生参与程度、兴趣激发、有否体验和是否感悟的观察与判断。一项有效的活动设计好了,教师在实施中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按步骤组织好活动,关注知识技能内容标准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巡视与观察,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各种有效的指导,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应有的体验和感悟中去,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具有机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情感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智力,达到教学中的认识目的,必须从加强情感教学入手。
❹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并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发挥新课程的功能,需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这些目标。
关于“情感”与“态度”,《标准》里是这样具体阐述的: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和同事的一些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和做法。
做法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罗庚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一)联系实际,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进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案例:
我的同事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实际应用的百分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并且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学生因为有准备,发言积极。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100%纯牛奶。
生:我在酒瓶的标签上找到了酒精度45%。
生:我在妈妈的上衣标签上找到了羊毛含量85%,涤纶含量15%。
……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回答,你想到了什么?
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生:在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经常用到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生:酒精度45%是什么意思?
这时,其他同学脸上也露出困惑的表情,他们期待老师的解答。
师顺势引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在课前到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标准》中还明确提出:“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导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到了教学中,我们又常常忽视了它。很多时候,学生走进课堂,就像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而当这个“书本世界”与他过去的“经验世界”没有很好的联系和沟通时,他就无法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由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后,有这样一道题:我家住在(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外婆家住(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爷爷家住( )楼,每天下楼要走( )楼梯。有学生在老师讲解后对于如“住在5楼走4层楼梯”的答案感到疑惑不解,我就带着学生从教室所在楼层走到一楼,这样亲自走一趟,有的学生还得出了走几层楼梯只要把楼层数减1,瞧,学生多聪明!老师给学生的答案远没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到的知识那么令学生印象深刻。我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得到启示,在后来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就称好重量为1克、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在教学米和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在学校操场量好100米长的跑道,让学生走5个来回,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选合适的单位填空,学生很轻松地就选到了合适的单位。
在上面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联系实际,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其价值,更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校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后,就根据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比较薄弱的实际和需要,安排学生先整理书本,在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气氛活跃。
除了在课堂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外,我们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比如在学生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一些尝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比如:
你的房间长多少米?宽多少米?面积有多大?
如果要铺上地板砖,铺哪种规格的适合?要铺多少块?(30cm×30cm 40cm×40cm 50cm×50cm)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某些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贴近学生个人生活的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会产生成就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联系实际,做数学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要让现实的 、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部分,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动、有意思起来。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
做法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问到要害处,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问出来。如学生可以这些方面提问:(1)在知识的来历上提问。(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如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楚,就可据此问题。(3)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 上提问。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可就此提问。(4)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如果学了某个知识后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重视让学生提问,还要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做法三:重视课堂评价,它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方法之一。
《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也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评价。我认为,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一)评价须客观公正,且力求有激励性、有针对性。如果答对了,给予表扬鼓励;答错了,也可从态度、姿势、声音等方面予以肯定。(二)评价学生因人而异,不同“一把尺”。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优生,要求要严格,标准要搞,才有利于促进他的进取。(三)评价奖励也要有个“度”。如果滥用,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总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注意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❺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
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它不直接参与知识信息的接受、加工和处理,但对学习活动却有促进或阻滞作用,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而教师往往只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认知信息,而忽略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只是消极参与,没有学习数学的热情,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应把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使之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当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品格。
由于情感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的本身需要,我觉得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数学教师自身渗透积极情感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感染力。在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面前,教师的头上闪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应该处处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精神影响学生。教师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热爱,把讲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享受。换言之,如果数学教师本身就不热爱数学,又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学生品质的形成、内化至关重要。
教师要带着对学生的爱走进课堂,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准时上课,仪表大方,教态亲切,上课讲普通话,语言风趣,幽默,有感染力,所教东西尽量与最近最新鲜的例子和应用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兴趣,使之乐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积极情感地感染作用,结合教学内容,适度的向学生坦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直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的关爱学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角色实践教学,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把爱心、微笑、鼓励带进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融洽且有序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及数学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从而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与学的“双赢”。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必须了解所教的对象――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有时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铺垫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长期被自卑困扰,教师应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不歧视,不讥笑,多帮助,有进步多表扬,使他们生活在希望之中,心理保持平衡。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真挚的爱时,就能产生积极因素,增强学习动力。
三、通过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渗透积极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要接受知识,更应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中促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又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就更会努力学习数学知识。
四、用数学的美内化积极情感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的独特的奇异美,数学语言符号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形象美,教学中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美等。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把数学的美不断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如: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数的对称性、式的对称性等感受对称美,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象征性的建筑物,花纹图案,以及几何题的代数智取等,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之美。通过展示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等。数学的美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领悟,去爱数学。
五、通过多渠道、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新课程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个性化方式: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调动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史和科学家的榜样力量;通过数学游戏;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合作学习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教学中努力实践,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更有效地为提高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服务。
❼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摘要:在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本人在教学中也深刻体会到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学习,消极的情感将阻碍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在倡导和谐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掘、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学习习惯、融入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中,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用已有的数学现实激活学生的思维,就使得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首先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使学生在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以前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中,学生的经验得以分享和补充,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如在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复习了能被2 和5 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来考老师,学生随便提出一些数,老师都能很快的说出能不能被3 整除,这时候学生很好奇“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就说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 整除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往往是在教学课堂中被问题情境所激发,从而培养起来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要问得巧妙,问得引人入胜。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穿插一些趣味性、新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会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头。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4、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态度与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价值观及情感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来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中能刻苦认真、谦虚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试做: 1、树立明确的目标 人们常说:有目标像百米赛跑,无目标像沙滩散步。为什么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学习缺乏动力?总是感到不快乐但又找不出原因?这首先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基于此,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意志,是很难强迫操控的。然而,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和控制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热情洋溢、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学生只要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能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能得到成功。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赖以传授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学生人生初期人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他整个的人生。那么,作为老师 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改变角色 教师应从传统的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的实践者。如果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2、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更需要教师的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切忌用主观的喜好来判断学生,学会“蹲下来看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反而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习惯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只讲大道理就完事,只能在教学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改步伐,选择最能发挥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重要的是学会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人。 五、将数学课堂融入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谈到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化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人民币去商场购物;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年历;教学“认识时间”,我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
❽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论文:如何培养小
(一)情感与态度的内涵及理解
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即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可分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的情感。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对人对事的情绪反映)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构成。
(二)理解情感、态度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和态度,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从小学数学的实际提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以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核心,情感的结果是态度。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端正的态度和培养高尚的情操。态度教育有利于人的潜能的激发、突破自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感、态度二者紧密联系构成人整体意识中的二个侧面,体现了其内部的和谐统一。
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因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它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可以说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从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它可以来源于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外部,前者就是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后者是外部需要(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对知识的向往,紧张学习后感到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需要。外部动机来自社会和教育的需求,与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相联系,特别是教师的批评或表扬起着经常的直接作用。
(二)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是很多的,而且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教学环境又是多变的。但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影响;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师的风格等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必然影响教师的看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使教师的人格特征必然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热情和善解人意的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需要,这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的策略
学习情感是指因学习而产生的种种内心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学习的四个总体目标之一,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心得,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情感化
数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无味,但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已作为很大的改变,增设了许多有情趣的内容。首先,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学生喜欢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心理特点,可利用图画、实物、投影、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其次,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情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注意将数学模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迪,是为学生铺好探索知识的道路,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疑是思路之始,学之端”,以疑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
过去,数学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枯燥多于生动,深奥多于有趣,数学教师都给学生严肃、刻板的印象,这些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材在不断改革,教师也应不断改变。教师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感情,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也就容易喜爱。
(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熏陶学生的情绪
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往往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做到为人师表,我十分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准,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时每刻的情感都被学生关注。
(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又在数学课的的学习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多鼓励、表扬,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业批改中,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己去检查、分析,找出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对于学生独特创新的解题方法,及时表扬肯定,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对比:对自信心较强的孩子多进行横向对比,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比自己强的同学还很多;学困生多进行纵向对比,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对比:进步了没有?那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怎样才能做得最好?这样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❾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主要是在语文学习和平时生活中去培养。数学教学偶尔谈一谈这方面的,其他的时间还是主要放在数学教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