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文言文

小学语文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0-11-24 18:29:55

『壹』 小学文言文都学哪些

狼《聊斋志异》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 杨氏之子《世说新语·言语》 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本味》 学弈《孟子·告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矛与盾《韩非子·难一》 鹬蚌相争《战国策》

『贰』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叁』 小学语文4-6年级都有哪些古诗文和文言文

古诗词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4首
1、第5课《题西林壁》【宋】苏轼
2、第5课《游山西村》【宋】陆游
3、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4、第20课《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6首
1、第1课《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2、第1课《望洞庭》【唐】刘禹锡
3、望洞庭《忆江南》【唐】白居易
4、第23课《乡村四月》【宋】翁卷
5、第23课《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6、第23课《渔歌子》【唐】张志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3首
1、第5课《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2、第5课《秋思》【唐】张籍
3、第5课《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3首
1、第5课《牧童》【唐】吕岩
2、第5课《舟过安仁》【南宋】杨万里
3、第5课《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4首
1、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诗经·采薇(节选)》
2、第六组综合性学习《春夜喜雨》【唐】杜甫
3、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4、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天净沙·秋》【元】白朴
六年级下册:10首
1、古诗词背诵:《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2、古诗词背诵:《鸟鸣涧》【唐】王维
3、古诗词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4、古诗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5、古诗词背诵:《石灰吟》【明】于谦
6、古诗词背诵:《竹石》【清】郑燮
7、古诗词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8、古诗词背诵:《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9、古诗词背诵:《浣溪沙》【宋】苏轼
10、古诗词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文言文
一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杨氏之子》
二六年级上册25课《伯牙绝弦》
三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弈》
四《两小儿辩日》

『肆』 小学文言文都学哪些

小学6年阶段,孩子要学习简单古文,领悟其中道理和真谛。这些都先人给我们留下来瑰宝和文化遗产,让孩子充分理解各种奥秘,不仅对其成长、成才大有裨益,而且也对文化传承和弘扬。小编整理人教版教材总结以下12篇必背文言文,希望能引起家长朋友们重视。
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夫子家禽。”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陈元方候袁公
南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叶公好龙
两汉:刘向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揠苗助长
先秦:佚名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伯牙绝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愚人食盐
南北朝:僧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一毛不拔
魏晋:邯郸淳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刻舟求剑
先秦: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画蛇添足
两汉:刘向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文侯与虞人期猎
两汉:刘向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乎始强。
世无良猫
清代:乐钧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无猫邪,不会蓄猫也。

『伍』 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目录

四年级上册
第一组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 古诗两首
△ 题西林壁

蒽,是人教的,只不过还得麻烦楼主找找啦~~
△ 游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 巨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3 白鹅
14*白公鹅
15 猫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7 长城
18 颐和园
1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0 古诗两首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 五彩池
小青石
麻雀
迷人的张家界
仰望布达拉
一个苹果
幻想家
人造发光植物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四年级下册
第一组
△ 1 古诗词三首
 独坐敬亭山
 望洞庭
 忆江南
△ 2 桂林山水
△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 4 七月的天山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一
 第二组
△ 5 中彩那天
△ 6 万年牢
△ 7 尊严
△ 8 将心比心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二
 第三组
自然之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蝙蝠和雷达
大自然的启示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夜莺的歌声
小英雄雨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四
 第五组
触摸春天
永生的眼睛
生命 生命
花的勇气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乡下人家
牧场之国
古诗词三首
 乡村四月
 四时田园杂兴
 渔歌子
麦哨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六
 第七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全神贯注
鱼游到了纸上
父亲的菜园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七
 第八组
寓言两则
 纪昌学射
 扁鹊治病
文成公主进藏
普罗米修斯
渔夫的故事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八
 选读课文
△ 1 趵突泉
△ 2 小珊迪
△ 3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 4 黄继光
△ 5 生命的药方
△ 6 可爱的草塘
△ 7 到期归还
△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 生字表(一)
△ 生字表(二)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目录
五年级上册
第一组
窃读记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走遍天下书为侣
我的“长生果”
△ 口语交际•习作一
△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古诗词三首
梅花魂
桂花雨
小桥流水人家
△ 口语交际•习作二
△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
△ 口语交际•习作三
△ 回顾•拓展二
第四组
钓鱼的启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落花生
珍珠鸟
△ 口语交际•习作四
△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有趣的汉字
第六组
地震中的父与子
慈母情怀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会看病
△ 口语交际•习作六
△ 回顾•拓展六
第七组
圆明园的毁灭
狼牙山五壮士
难忘的一课
最后一分钟
△ 口语交际•习作七
△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七律•长征
开国大典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 口语交际•习作八
△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黄果树听瀑
斗笠
太空“清洁工”
鞋匠的儿子
剥豆
你一定会听见
木笛
百泉村(四章)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五年级下册
第一组
1 草原
2* 丝绸之路
3 白鲸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 古诗词三首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7* 祖父的园子
童年的发现
9* 儿童诗两首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杨氏之子
晏子使楚
12* 半截蜡烛
13* 打电话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4 再见了,亲人
15* 金色的鱼钩
16 桥
17* 梦想的力量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8 将相和
19 草船借箭
20* 景阳冈
21* 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2 人物描写一组
23* 刷子李
24* 金钱的魔力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5 自己的

『陆』 小学语文的文言文篇目

杨氏之子

【南朝】复刘制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弈

《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柒』 小学语文文言文

墨子 兼爱 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
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2)?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
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
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
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
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
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恶施不孝(3)?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有(4)。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
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
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1)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2)当:读为“尝”。(3)恶(wū):何。(4)亡:通“无”。

墨子 兼爱 中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
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
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
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
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
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
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2),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
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
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
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
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
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
也(4)。”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
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5),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
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
皆牂羊之裘(6),韦以带剑(7),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
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8),故灵王之臣,皆以
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
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
乱行(9),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人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
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
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
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10)。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
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济,
可谓毕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
此异,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
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派,注后之邸(11)、嘑池之窦,洒为底柱(12),
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13),防孟诸之泽,洒为
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
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
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
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
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14),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
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15):“泰
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蛮夷丑貉。
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
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
不务为也。”

注释——————————

(1)“崇”为“察”字之误。(2)“敖”通“傲”。(3)“行”为“仁”字之误。(4)“于”为“迂” 之假借字。(5)“说”通“悦”。(6)牂羊:母羊。(7)韦:熟牛皮。(8)细要:细腰。(9)“碎”疑为“阵”字之误。(10)“士”为“上”之误。(11)“后”为“召”之误。(12)“底”为“厎”之误。(13)“之”为“大”之误。(14)“连”为“矜”之假借字。(15)“隧”疑为“遂”字之误。(16)祗:拯救。

墨子 兼爱 下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
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
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
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
“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
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
别非也。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
救火也(1),其说将必无可矣。”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
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虽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
哉(2)?为彼者,由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
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
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
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
与?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
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3):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
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4),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
(5)!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6)!而有道肆相教诲(7),是以老而无妻子者,
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
为正,即若其利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

子墨子曰:“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尝
两而进之(8)。谁以为二士(9),使其一士者执别,使其一士者执兼。是故别
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
故退睹其友,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
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
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
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
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当使若二士者(10),言必
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有平
原广野于此,被甲婴胄,将往战,死生之权,未可识也;又有君大夫之远使
于巴、越、齐、荆,往来及否,未可识也。然即敢问:不识将恶也家室,奉
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不识于兼之有是乎?于别之有是乎?我以为当
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此言而
非兼,择即取兼,即此言行费也(11)。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
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以择士,而不可以
择君乎?”姑尝两而进之。谁以为二君(12),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
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
情也(13)。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是故退睹其
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君之言若此,行
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
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
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
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岁有疠疫(14),万民多有勤苦冻
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不识将择之二君者,将何从也?我以为当其
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择即取兼,
此言行拂也。不识天下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犹未止也,曰:“兼即仁矣,义矣;虽
然,岂可为哉?吾譬兼之不可为也,犹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愿
之也,夫岂可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
生民而来,未尝有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
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
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
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
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为然,虽《禹誓》即亦犹是也。禹曰:“济济有众,咸
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
(15),以征有苗。”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
焉。

且不唯《禹誓》为然,虽汤说即亦犹是也。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
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词说于上帝鬼神。
即此汤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
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16)。君子之所
履,小人之所视。”若吾言非语道之谓也,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贵贤罚暴,
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17)。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
武取法焉。不识天下之人,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犹未止。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乎?”
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者,亦欲人
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所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
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
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
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
先从事爱利人之亲者与?意以天下之孝子为遇,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
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
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
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
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
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18)。昔者
越王句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
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19)。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
越国之士,可谓颤矣(20)。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逾
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
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屦,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
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
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
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
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
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
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
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
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
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捌』 小学生文言文

1、黄琬巧对 2、神童庄有恭 3、曹植聪慧
4、鲍子难客 5、曹绍夔捉“怪” 6、杨亿巧对
7、解缙敏对 8、承宫樵薪苦学 9、桓荣勤学不倦
10、宋太宗学书 11、崔景偁拜师 12、为人大须学问
13、读书五失 14、颜回好学 15、张孝基仁爱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18、邓攸弃儿保侄
19、张之万之马 20、王安石辞妾 21、宋仁宗忍饿
22、范仲淹罢宴 23、顾荣施炙 24、逆旅主人无情
25、陆元方卖宅 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27、杨万里与“诚斋”
28、和氏璧 29、幽王击鼓 30、许生端方
31、王安石待客 32、范文正正直 33、王安国直言
34、海瑞清廉 35、吕蒙正不记人过 36、梁鸿尚节
37、蹇材望伪态 38、米芾索帖 39、赵孟頫过扬州
40、欧阳修不喜释氏 41、唐伯虎识破术士 42、朱文公受骗
43、章惇书绝壁 44、李白之死辨误 45、隽不疑之母
46、徐有功秉公执法 47、王翱秉公 48、么恩与公法
49、晋平公游于河 50、子产不毁乡校 51、董阏于法无赦
52、商陵君养“龙” 53、钱货入瓶 54、田真兄弟
55、樵夫毁山神 56、奇鹰 57、雉鸟报复
58、桑中生李 59、县令捕捕蝗 60、天敌

『玖』 小学文言文名句

一、 爱国爱民篇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对酒>>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二、 壮志篇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厦门行>>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红楼梦>>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6、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 巢<<不第后赋菊>>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凉州词>>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三、 道德品行篇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学而>>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拾』 小学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
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翻译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