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技巧
◆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回千米答=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分米=1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Ⅱ 小学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有什么好的诀窍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
如果饼数是偶数时
时间=一张饼正反都烙的时间×个数÷2
如果饼数是奇数时
时间=一张饼正反都烙的时间×(饼数-3)÷2+3张饼的最佳时间
当然饼数要大于等于3才适用以上公式.
Ⅲ 小学数学列式计算有什么技巧吗有些叙述的很复杂可是又没有学习方程,真的很麻烦。有谁有什么诀窍吗
这样吧,我想呢,题目的复杂程度在于他的理解能力的强与弱。
如果你想帮助他提高理解能力的话,就要有好的方法。
你可以教他运算顺序,教他断句,比如说:
5与2的差与3的和与6与3的和的乘积是多少?
你就告诉他:
首先有“差”,然后有“和”,再有“和”,最后还有“乘积”。
这样的话:让他转换为数学文字来解决他:
(5-2+3)*(6-3)=?
他知道后就慢慢地会做了的。
最重要的是找准题目的意思,题目并不难,难的是语文。
我也觉得怎么数学也考起语文来了,真是纳闷!
反正,在长的句子也是由主、谓、宾等够成的,知道了句子的成分,还愁不懂意
思呢?
另外,你还可以让他多读几遍,
古语有云:书读百变,其义自见.
读多了自然会知道的。
希望你满意!
Ⅳ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做旋转90°的题目诀窍是什么
首先掌握好顺时针,逆时针
在准备三角尺,让直角边的底与已知直线的底盖住
再画另一条边,标上垂足就行了
望采纳!!!!!!!!!!!!!!!!!!!!!!!!!!!!!!!!!
Ⅳ 小学生一年级数学题窍门是什么
14,口算就出来了
Ⅵ 小学一年级填加减号的题,怎么给孩子讲解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用手指进行加减计算,用一些简单的玩具进行示例等等。
让孩子弄清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加法: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减法: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叫做减法。
比较三个数的大小
填写加减号的方法指导:如果等号右边(也可以是左边)那个独立的数比左边的两个数大,就填加号。如果等号右边(也可以是左边)那个独立的数比左边的两个数小,就填减号。如果左边(也可以是右边)的两个数中,有一个数是0,可以填加号,也可以填减号。如果是三个数的加减法,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一个数,再运用上面的三种方法,和后面的数相加或相减。如果算不出来了,就把前面两个数相减,再计算。
多跟孩子聊聊,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加减可以通过给孩子玩具来教他,给孩子一个玩具就是加,拿走一个玩具就是减。孩子理解加减的能力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渗透。
在做题时和孩子沟通,了解他对哪些题不懂,具体到某一类题,然后多对这一类题进行讲解。在讲题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理解不了就批评孩子,或者骂孩子笨,这是最不可取的。
平时要多对孩子鼓励,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还要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孩子不一定不会,只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课程跟不上,失掉信心了。
Ⅶ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如何分辨乘除法有窍门没有急快!!!!!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有三种题型: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见教材)。
通俗的说求分率和单位1用除法,求分率的对应量(比较量)用乘法。
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首先准确找出单位1,其次是找出比较量对应的分率,然后确定计算方法。 举例如下:
实际投资3760万元,实际比计划少投资1/9,,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分析:题中找 出 比……少(多)后面是分率,……处就是单位1。因此
计划投资 ( ? ) 对应 单位1
计划投资- 实际投资 对应 1/9
实际投资(3760万元 ) 对应 1-1/9
列式:3760÷(1-1/9)
这类问题最好画出线段图直观的展现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我才开始接触网络,不能在此展示,非常抱歉,见笑了。祝工作顺利。
Ⅷ 小学解难题方法,诀窍 我的数学基础不错,但是一遇到难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老师讲题时,大多听得懂
熟能生巧,只是听明白了,没有及时做题巩固,所有,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Ⅸ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准确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盈亏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因此,可以说应用题是生活的需要,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其实应用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因此,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怎样解应用题
1、认真阅读题目。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只有语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读。数学是一门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么花时间读题的。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当高。同时读题也是解决应用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但数学应用题的读不是泛泛而读,要求的是读通、读透。很多学生之所以做错,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完全没有看懂题目问了什么,很随意的就开始动笔,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做错了题目,甚至有的题目错的非常的离谱,让老师无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认真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认真的读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2、圈重点。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重点的词圈下来。这里所谓的重点词并不是指同一个词语,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他们眼中重点的词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多有少,但不管怎么,圈出的词一定要为你做题服务。例如:在教《分数加减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块地共多少公顷,其中多少种大豆,多少种棉花,其余种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主要是让你区别给你的分数是分率还是一个数。这个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必须把有单位名称的数字圈出来,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数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进行加减法。同时划出“几分之几”明白的告诉学生求的是一个分率,和公顷无关。划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细小的地方,以免出现不该有的错误。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必须采用“联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可让学生找出题中关键词来引发联想,由题中的一个词语或数量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个词语或数量,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五年级同学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题中出现“要浇、已浇、剩下、3次、平均每次”等字眼,教学时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展开一个由“要浇”、“已浇”想到“剩下”,由“剩下”、“分3次”想到“平均每次”的合理想象过程。又如:一块长方形的萝卜地,长15米,宽6米。在这块地里一共收萝卜135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萝卜多少千克? 解题时只要学生能从“长、宽”想到“周长”或“面积”,或由“平方米”想到“面积”(平方米是常用的面积单位),就能确定必须先求面积了。这样,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三、让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四、培养学生多练习的习惯
多练即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解应用题的训练。练习中,教师要注意照顾全体,辅差培优,这样既可稳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练习可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设计练习题时应恰当运用口答、板演、书面练习和动手操作等多种练习相结合的形式,注意“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发挥每种练习的独特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使练习收到实效。比如:既要设计一些选择、改编、补充条件或问题等基本形式的练习,又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如答案不唯一,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余条件、条件不够等。让他们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轻松与快乐。
五、引导学生学会“假设”
假设是指将题中的某一条件先假设为与其相近的另一条件,从而使问题的解答趋于简单、明朗。如练习题:“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16吨,实际每天烧12吨,结果多烧5天。原计划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假设实际烧煤的时间与原计划烧煤的时间相同,则实际烧煤的总吨数要比原计划烧煤的总吨数少12×5=60(吨)。总吨数差60吨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少烧16-12=4(吨),60吨里包含几个4吨,就是原计划烧煤的时间。根据实际少烧的吨数和实际少烧的时间,就能求出总吨数。
12×5÷(16-12)=15(天)
六、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我们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可以编一道这样的文字应用题:过春节了,爸爸买了一篮子又红又大的苹果共10个,给姥姥送去4个,还剩几个?这样似乎累赘,但很明显学生感觉到四个苹果是从篮子里拿出来的,拿出来即“去掉”,“去掉”就用减法,从10个里去掉4个,则用10减去4得6个。这比让学生说篮子外面和里面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有4个,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列式计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学“小明要写9个字,已经写了6个,还要写几个?”这一道应用题时,教师就画9个田字格,在6个格子中写6个字,指着剩下的空田字格问学生“还要写几个”。写一个字就相当于去掉了(手势)一个格(因为这个格子写过了就不能再写了),写6个字去掉了几个格?去掉用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还要写几个用减法,用总数减去已经写的个数。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至于怎样表述更有利于不同的学生理解,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导方式了。
总之,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教导学生,学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