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思维定势

发布时间:2020-12-29 08:47:01

小学数学如何做好数的运算教学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今,学生计算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需要先从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谈起。
l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调、记忆还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为例加以说明——
1、感知粗略
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2、 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5、情感脆弱
口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候,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陋习。
6、强信息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想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口算18-18÷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等于0”这一强信息所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8-18=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8-18÷3=0。
7、思维定势负作用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在540÷60、450÷90、360÷40等题之后夹一道300-5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300-50=6。
l 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中的四种关系
当前计算教学中,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因此,很多计算课都创设生活情景,常常是创设“买东西” 或者是“逛商场”的情境,硬要从生活中得到一些数据用来计算或者一定要联系生活,难道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Ⅱ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首先,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即与计算能力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第二,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精简选题,尽量找些简单的计算题的来引导学生来做深奥的计算题。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有审清运算顺序就简便运算,如 15+5 ×(1 -0.5),学生错误地算成 20×(1 -0.5) ,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草稿中有无错误。如;数位的对齐,进位是否以加上。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
第四、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Ⅲ 如何命制一份好的小学数学试卷

(一)对试题的要求 ( 1 )题要体现考试目的,符合《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的要求。达标试题要恰当掌握标准。选拔性试题要体现学科能力考查要求。试题应对于测试有效,并且不超出大纲的要求。
( 2 )试题应便于施测,便于作答,便于评分,抗干扰性强。试题答案应有科学定论,赋分合理。
( 3 )试题应确保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训练性、量力性。试题要问题明确,准确,符合学生语言理解水平,符合教材中的表述习惯,并注意用字,语法、标点规范正确。
( 4 )试题应有适当的难度等级 (试测或预估 ),应有合适的区分度,以服从于考试目的,鉴别不同层次水平的考生。
( 5 )试题可较多采用小综合题和加以变形的常见题,力求稳中有变,不落俗套。试题的立意、创设情境、设问的角度要新颖、灵活,对教学要有明确的导向。
(二)对试卷的要求
( 1 )兼顾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考点分布合理,有足够的覆盖面和代表性。题型搭配恰当,各部分知识内容分配合理,各层次能力考查题的分布应符合双向细目表的规定,对本学科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应有精心设计。
( 2 )试题难度比例、考查深度应符合《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难题应尽量出在重点考查内容上。
( 3 )试卷中各题相对独立,任一试题的表述及正确解答不要构成对其他题正确解答的提示;任一试题的正确解答不能以其他某题的正确解答为前提。
( 4 )试卷中试题一般按题型排列。同类型试题一般由易到难顺序排列。同类型试题编写格式、规格应统一。同类型试题之前应扼要说明该类试题解答要求,使考生明确做什么,怎样做,以及答案的形式和要求。
( 5 )应控制试卷的长度和字数,一般应保证中等程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并复查试卷。
( 6 )评分标准应仔细斟酌,因为同一份答卷由于不同的赋分将导致不同的考试结果.每题赋分应服从于双向细目表体现的命题计划。评分标准应确切牢靠,不可有太大的自由掌握的机动分。
( 7 )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发挥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便于总结教与学中的问题,用以指导教学。最近的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关于试题与试卷编制的讨论,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现转载如下,欢迎大家讨论:
一份好试卷应有怎样的标准
纸笔测验作为日常教育测量最常用的手段,其试题命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考试评价的效果,也成为衡量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份好试题的标准是什么?本文简单归纳出十点,供参考。
基于课程标准。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课程标准成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其中,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既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有效推动教育改革的工具。测试题目的开发,必须保持与课程标准的高度一致,即试题所测量的知识、技能和其他心理结构应与标准的相应规定相契合。一份依据课程标准、反映国家对学生期望的试卷,才能算是一份好试卷。
学科知识准确无误。一份以测验学生为目的的试卷本身应该确保科学无误,才能对测量产生最基本的公信力和积极影响,这是命题的最基本要求。命题的科学性指的是试题内容要呈现基础的学科知识,确保表述的准确无误以及在观念上体现时代特征,力求避免学科知识的“繁、难、偏、旧”,同时还要兼顾新课程多种版本教材的融合。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份好的试卷应该有自己鲜明、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立足于帮助所有学生改善学习而不是惩罚学生。只有传递“为学习而考试”的建设性理念和一视同仁的公平价值观,才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宗旨。具体就一份试卷的价值取向来说,应当与本学科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一份好的试卷必须蕴含高远立意,彰显核心价值,体现育人功能。
有明确的考核目标。考试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判断一份试卷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是否最终实现了考核目标。为了保证目标的落实,关键是严格制订双向细目表来规范命题,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经验化处理。其中,知识内容维度要有代表性,既覆盖本学科较宽的知识面或主题,又突出重要的知识点,做到点面结合,且各部分权重宜与教学时数的比重相适应;认知水平维度可参照学科的能力水平目标,每一水平与各个知识内容维度对应匹配;赋予各部分的题量和分数必须合理,并选择合适的题型呈现出来,主客观题由于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在搭配上也要讲究。
命题素材来源广泛。新课程强调情境化和体验性,而来源广泛、丰富多元的命题素材恰恰为一份试题营造多元化情境提供支撑。任何一个学科都拥有自己学科特色的素材资源库,命题者要善于发现这些资源,并将其转化融入到试卷当中,在测验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
呈现形式丰富多彩。丰富的形式有助于更好地达成目的。无论题型还是试题材料的呈现形式,都可采取多样的形式。从题型方面看,一份试题呈现的题型越多样,所发挥的测验功能就越全面。从试卷的呈现材料看,试题形式丰富多彩,能减少学生阅读的疲劳感和乏味感,提升试卷的亲和度。可视性、可读性强的卷子传递了师者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受学生欢迎的好试卷。
命题思路灵活多样。命题思路主要是指命题者对学科知识的组织方式和提问方法。知识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又往往会持有不同的知识取向,这些学科知识观的差异势必影响到命题思路的多样性。此外,提问的方法往往取决于命题者对知识理解的切入角度,角度越新奇、独特、多样,就越能开拓考生的思维,激发考生的创造力。一份好的试卷,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路,这意味着对学科知识有多种多样的组织、理解和应用。当然,任何学科知识都源自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好的命题思路也源自命题者对学科知识深入透彻的理解,否则就容易产生偏题、怪题。
有较好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量对其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高效度的测量才有价值。信度即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或可靠性的程度。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性质的考试所需的试题平均难度有所不同,选拔性的高考难度一般介于0.5至0.6,通过性的学业水平考试难度一般介于0.7至0.8,日常的检查性考试难度可以更高一些。还有一个指标是与难度密切相关的区分度,它是指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鉴别程度,一般中等难度的试卷区分度最高。区分度的高低同样得依据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而定。一份试卷要称得上质量良好,上述四个指标必须都达标才行。
评分标准鼓励创新,便于操作。一份合格的试卷必须配备一份规范的评分标准。所谓规范,至少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以便为阅卷老师提供统一的指导,尽最大可能减少评分误差。同时,一份好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必须追求创新。近几年引进的SOLO分层评价法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评分方法,另外还有PTA量表法、PISA评估法和国际上其他先进的评分技术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探究的。
编辑规范、编排合理、印刷清晰。试卷文字的表述严谨,简明扼要,使用的语法和标点符号符合规范,呈现的图表要与问题材料形成统一的整体,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试卷编排一般按照客观性程度的高低排列各种题目类型,客观性程度较高的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在前,客观性程度较低的简答题、应用题、论述题在后;同类试题由易到难排列,设问也要层层递进,避免学生在交错的试题类型和过难的试题中浪费时间。使用图表、照片或清晰度要求较高的资料时,应该特别注意印刷清晰,便于阅读。
没有好题就没有好卷
作为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工具,试卷测量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与有效性。以初中数学为例,命制一份高质量的好试卷,是进行区域性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科课任教师的基本业务技能之一。好题是构成好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好题,就没有好卷。那么,怎样的试题才是好题呢?
符合明确、适度原则。试题考查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意识、思想方法等方面,目标明确、具体、自洽,考试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的相应要求,符合考生的实际;考后实测的统计指标落在预定区域范围,预设考查目标达成度高,考生的实际得分与其学业水平相一致。一个好的初中数学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核心或重点,考试目的指向明确,选取的考点具有本源性、本质性和拓展性;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及两者之间的融会自然;考查的能力意识是中学数学的基本能力意识且立意适度;试题的难度系数在0.2到0.6之间,试题区分度大于或等于0.5,且主要指向尖子生和中等生的区分。
具备公平性、思想性、新颖性特点。试题的选材及情境创设具备公平性、思想性和新颖性,体现能力立意,具有良好的时代感和导向性。公平性是好题的先决条件之一,特别是高利害考试中的高区分度试题,必须保证素材、背景、问题情境、表述方式等对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均公平合理。试题情境与设问新颖别致,具备开放性、探究性、应用性、可选择性等特点,同时具备突出的时代感或地域特征。好题的编制要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符合科学、规范要求。试题的表述科学、准确、清晰、规范,没有歧义,图文匹配,字符图表符合出版物排版基本规范,对考生容易疏忽的地方,有提示语,评分标准合理,评分标准预见性好。一个好的中学数学试题,其题干的表述必须符合学科规范、考生的认识习惯和排版的基本规范,做到科学、准确、清晰、简洁,同时格调明朗清爽,给人以朴实流畅的美感,另外还应恰当选择和合理运用文字、符号、图表三种语言,使得表述简洁,图文匹配、相得益彰。此外,试题中特定字符的字体、特殊图形等的表示和排版也要符合规范。
具有适当的厚重度、良好的自洽性和可推广性。适当的厚重度是指试题涉及的考点应适当。小题(选择题与填空题)以2~3个考点综合即可,大题以6~10个考点为宜,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以2~4个为宜,涉及的能力意识以2~3个为宜,试题的题干字符数、图表数、运算量、思维量及解答总工作量等均应恰当。自洽性是指试题内在结构和谐一致,能形成具有同质性的考试结果的程度,如试题考查的内容、难度、区分度等与其所处的位置、题型是否匹配,不同考点之间融合交汇是否自然,不同考查目标之间能否功能互补,考题能否自我校正题目误差,使试题功能最优化。可推广性是指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来设计考题,注意所考查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题目设计所抽象到的它的上位知识,强化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意识的考查,确保考试的结果能成为判断考生当前达到课标所规定数学学习水平的依据。
那么如何评价一道中学数学试题的优劣呢?任何一道数学试题核心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意识、思想方法和情境立意四个维度,调整试题四个要素中任何一个的个数、综合程度及其联结结构,都会改变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厚重度及其内在的自洽性。故欲对一道试题进行质量分析,应对其核心构成四要素进行全面深入地内在剖析。按照相关理论,好题在各个考查目标中所涉及到的考查内容间的结构更多的是关联结构或抽象拓展结构,即考生能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能把任务的各部分内容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意识;能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能将关联的结构整体概括到一个更高的抽象水平,并使这种概括拓展到一个新的主题或领域,并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意识。

Ⅳ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二年级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同学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
(2)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
(3)计算时不打草稿;
(4)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5)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来看,“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方面是个自然成长过程,第二方面则可以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培养,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五、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纠错题型上的练习我通常这样设计对学生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在练习形式上安排有多种形式: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做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Ⅳ 我小学数学基础不好,初中怎样才能赶上

不要怕。小学学习不好不代表初中学习不好。初中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是上。对于数学。多做题才是关键。。这是学姐的切身体会啊 传授给你了

Ⅵ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1.新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
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
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如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
思考题 供学有余力者用(发展)例如讲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1)基本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3分米,高是12分米,利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变式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 ,底是7米,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
(3)综合题。一块平行四边形耕地中间有一条长方形水沟,求耕地的面积。设计每个层次的练习,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目明确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巩固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如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后可以补充以下练习3÷8= 1.35÷15 = 0.49÷7= 25.5÷3= 7.2÷36= 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除以整数的应用,重点突出被除数不够商1,同时在被除数上添上小数点并用0补足。
(2)变式练习。这种练习是指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如由基本题:地球赤道大约长4万千米,光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长度的7倍还多2万千米,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多少?可变为光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30万千米,这个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长度的7倍还多2万千米,地球赤道大约长多少万千米?学生可通过变式题进行比较,抓住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排除思维定势,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题之中,便于学生看到相关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后,安排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服从总的复习构思,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1)巩固性练习。复习课的巩固性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使学生通过温故而举一反三。由于复习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而巩固练习设计要少而精。如教学“简算整数乘法定律推广到小数”时,可以先将书本上例题进行基本训练,目的是掌握简算的基本定律,然后加以延伸。
(2)归纳性练习。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深巩固已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如复习稍复杂的方程时,可先让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的关键句,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出一份的数量,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如:梨的筐数比苹果的2倍多8苹果的筐数×2+8=梨的筐数)
(3)引申练习。目的是通过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延伸、综合,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一块梯形的田地上底长80米,下底长125米,高为60米,①求这块梯形的面积?②如果每平方米施化肥0.8千克,那么这块地共施化肥多少千克?选编这样的一组练习题,把简单的求面积问题从基本型引申发展到复杂型,使学生观察到应用题的发展线索,同时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4)发散性练习。这是一种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练习。如: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书上第94页1-2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提示:可用长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或求两个梯形的面积之和等)以上这几种练习设计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且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1)针对性练习。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如:小数除法中的难点是小数点的处理,针对这个难点,可以对小数点处理做专门训练。又如:学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后,针对找对应的底和高这一难点,可以在题目中出一些多余条件,让学生先找到图形相应的底和高,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判断性练习。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出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Ⅶ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他不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教师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即使通过慢慢探索和合作交流,也不能个个做到灵活运用的地步。需呀通过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运用,课堂练习的基本价值也就在此。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1、习题多、繁、杂。2、目的不明确。3、题型层次不清楚,学生层次不分明。4、重书面练习,轻操作实践。5、效率不高。《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对教材提供的习题做适当的调整、组合补充,使之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各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怎样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探究,浅谈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灵活选择和设计课堂的层次性。
最基础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设计习题。在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拓展。习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发展的规律,同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繁到简、由基本到不同层次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活化、多样化、趣味化的练习能有效地提升练习效率。
课标上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有生活基础、学生熟悉的习题能排除陌生感,知识容易迁移,学生喜欢,效果较好。
如果练习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故练习的形式应尽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
三、开放性地进行课堂练习。
开放性练习一般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的方向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如教学完折线统计图后,我采用了这样的练习,师出示折线统计图,题上没有文字表述,横轴、纵轴上有数据无单位,让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统计图知识赋予她意义,看图编故事。这样,答案不唯一,学生的思考就是答案,学生们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而故事的形式学生非常喜欢,练习效果很好。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人文性,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开放性还应体现在练习方式上,动手操作、调查实践、合作交流等的非书面练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制作月历、白色污染调查、手抄报等都是非常好的开放性的习题。
四、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了连乘应用题,往往就认为所有的题目都用连乘做,明天学习了连除应用题,就都用除法做。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变式题,让学生辨认、判断和分析,通过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异同,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五、适时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自主练习的有效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不竞争就意味着淘汰。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挫折意识。学生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而竞争是他们获得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很好方式。竞争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将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竞争中汲取经验,在竞争中积极进取。因此,练习中采用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自主练习的有效性。
六、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准确做出决策。
曾有学者指出:“学习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所以,课堂上仅有练习是不够的,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准确做出决策。教师应及时做好作业的批改和批注,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掌握情况。通过教师在作业本上写课堂寄语,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从而更好的促进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的互融。

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练习,让习题练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在练习的始终。

Ⅷ 理念下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效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受到广大教师的眷注和青睐。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指导不到位、组织散乱、设置问题缺少研究价值、学生参与欠平衡等问题,致使合作探究“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合作效率呢?
一、 明确一个前提--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交流,是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中推崇“合作学习”正是因其具有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拓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等方面的优势,而要真正发挥这种优势,科学构建学习小组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
1、广泛参与,自由结合。构建学习小组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合理分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及个性差异,在教师指导下或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谁当表述员、谁当组织员、谁当记录员、谁当检查员。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以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二、夯实一个基础--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突出个体的作用,而个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良好学习习惯的“沉淀”积累上,所以,必须培养每个合作学习个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学会勇于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因此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积极参与。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对于这位“代言人”而言,他当然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而对其他人来说,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成效。
三、提供一个保障--构建合适的合作学习环境
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良好和谐的环境,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学习、广泛交流,主动获取知识。
1、创造“爱心”的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对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是主要的需要。小学生都是需要爱和尊重的,只有对他们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合作学习中,一方面,教师

Ⅸ 如何在小学数学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
它对当前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
一、思维定势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扰。
例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如果词的生活意义与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作用。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自线外一 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这一种情况,以致产生认为点在其它方位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错觉。
2.原有书写格式的干扰。
不同内容的知识,都有规范格式的书写要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缺少批判、开拓的品质,往往容易产生书写格式的错误干扰,表现为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常见的错误有:①计算小数乘法时列竖式②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③将60分解质因数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递等式的影响: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新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级学习分率比较时受前面知识的干扰,看到甲数比乙数多25%,则错误地推导出乙数比甲数少25%。
4.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的推导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捷径。思维过程中的正迁移固然对学习有启迪作用,但已形成的认知策略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有学生这样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受已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影响,结果误入歧途。

5.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
如学生接连演算几道进位加法后,出现不进位的加法,有些学生仍然在前一 位上进上1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经验形成一种动力状态,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维而产生错误。再如学习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对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产生了负作用,部分学生分不清公式的适用范围。
6.教师教学习惯的干扰。
某些教师的教学习惯有时也会成为消极定势的根源。低年级教师往往因知识比较简单,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讲课,学生被动地按照一定的程式机械重复地进行某种练习。心理学实验表明:某种单一的信息反复刺激大脑,就会产生思路上的惯性,势必造成知觉偏差,易导致定势的消极效应。如在二年级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某教师作这样的小结:列除法算式时总是较大数除以较小数,以致学生认为“3元钱买6支铅笔,平均每支铅笔多少钱?”列为“3÷6”是错误的。
二、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措施 1.建构促进调整。
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构才有利于“同化”、“顺应”,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如教学周长与面积时,可让学生比较左图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谁的周长长?以防学生受“面积大,周长也较长”这一不正确的经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扩充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2.变式防止泛化。
小学生对于相似刺激往往容易产生泛化,这就要求应用变式的规律组织学习。
如“顶”和“底”的教学,可以画出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使底边在顶角的上方、右方和其它位置,学生通过这些变式图形,就会排除“底”一定在“顶”下边的定势干扰,防止了思维僵化,从而正确理解几何图形中“底边”、“顶角”这些概念的本质。
3.比较扫除障碍。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一根铁丝长5米,?①截下去1/2米,还剩多少米?②截下1/2还剩多少米?”
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较,提高自觉克服负效应的积极性。

4.反馈利于强化。
一般地说,学生初步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
因此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强化正确的思维方法。 5.反思克服惰性。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善于从策略上、方法上评价与反思,?可使学生不拘常规、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维的优化与畅通。(1)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如教学4600÷1500时,可启发学生想:①怎样算简便?
②余数是100还是1??为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质量。
(2)?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题。学生解题时常会按习惯了的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变换思维方向。比较2/17、3/19、5/23的大小,可另辟捷径用统一分子的方法去解决,以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6.突破促进创造。
消极的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扼杀学生的解题思路,妨碍学生去发现新的东西,既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创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约束,突破老框框,激发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如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工作还需多少天?”可直接列式4÷2/5-4=6(天)。
此外,思维定势的效应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密切关系,学生学习时如果主动进娶积极思维,并且有自觉克服定势的心理准备,那就有利于建立、发展、强化积极的思维定势,达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Ⅹ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心理学认为,定势是抄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
数学中的思维定势可以理解为思维主体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数学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思考。
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 有其积极的一面, 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思维定势的形成, 标志着对某种知识或方法已经熟练掌握, 有时能够简化对问题的认知程序, 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
但在更多情况下, 思维定势表现出其消极性, 容易导致人们对经验的过分依赖, 使思维产生惰性,从而限制对问题的全面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因此,掌握思维定势的有关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改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思维定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