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14秋季学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学习周期

14秋季学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学习周期

发布时间:2020-12-28 01:42:32

『壹』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本人急需,悬赏

合作——讨论式教学的成功标志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研究-讨论式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研究-讨论式教学实验课题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一、合理组建,增强合作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开端。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相比,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柱体的体积”复习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媒体、实物手段,出示一个“小博士”图象,并说明复习的方法,即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逐个出示图形和长方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还可以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依次进行。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创设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情境,以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基本数量关系”时可设计班级活动奖品购买计划,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奖品,制定喜欢的购买计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教学“旅游路线设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旅游经历,说说旅游中的感想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合理选择旅游路线的兴趣,掌握优化策略知识。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比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又比如教学“梯形”一课,可设计了下面的小组学习题:

(1)什么叫梯形?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2)什么叫做梯形的底?指出上面梯形的底?

(3)什么叫做梯形的腰?指出上面梯形的腰?

(4)什么叫做梯形的高?梯形中有几条高?

(5)在预先发的一个梯形图中,分别标出它的上底,下底,腰,作出它的高?

一些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它则如让学生跨上高一级台阶。这类题,优生就象弹跳力好的学生原地就可一跃而上;对于中等生来说,也可退后数步,再借助跑力量腾越而上;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利用小组学习题为其设置阶梯,降低坡度。经过小组学习,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学习。

小组间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新课教学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先出示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支架模型,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中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找到的特征最完整,并记录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中的探讨合作,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很快得到了面、棱、顶点的各种特征。学习效果很好。使学生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后来逐步注意要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了用词的准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如有个学生不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计算的经验写出了一篇学习小论文。在班上展示后大大增强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解题过程、结果、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交流解题心得,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小结。教师则营造适当氛围,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让合作小组准确开展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许多表现的机会,而合理的评价则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还可运用小组自评。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所学知识、技能,核对自定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水平。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为有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成绩而有了压力,这样就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不要忽略质疑提问重要性,在学习过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本课的数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是研究-讨论式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贰』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各章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数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而且首先主要是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及其形式。

生活的数学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客观世界的各个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自然联系的实际情况,加以有目的的感知,从而来确定或研究它们的性质或关系的一种思维活动。

抽象是指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放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现实的数学:建构主义认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常常是局部的,这就是所说的现实的数学。现实的数学实际上是由不同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用以支持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决策和行为方式。

比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的一种逻辑方法。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将对象和现象分解成个别部分,从而找出它的属性、特征等单独来考察的思维活动。

综合是指将分析了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从整体来考察对象或现象的思维活动。

课程标准指某个学科教育的“整个思想和活动的结构”,是某一学科的教育理念、价值、内容、学习活动的实施以及评价方式等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指学科教育的一种规范。

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各个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它是制定课程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实现的要求。

主观性知识是指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它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仅仅属于学习者自已。主观性知识形成于学习者的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习者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反映着学习者对数学的真实理解。

螺旋式:在数学内容体系的组织中,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数学知识进行逐步渗透、逐步拓展,表现在对于同一“块”的数学知识,在每个年级阶段都要安排一定的量,而这些“量”是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以及经验、认知和能力的增长而呈现明显的加深与拓展。经过五年(或六年)的反复循环,形成完整的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它的特点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数学知识系统的传授与知识的接受。

『叁』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

i do not know

『肆』 2014年10月《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在《文理导航.教师论坛》杂志发表,知网上怎么查不到

如果在知网没有查到的话,那就是这篇文章未被知网收录。

『伍』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产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从课堂中来,从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中来,从学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陆』 2019最全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作业考试题答案

有一个小程序挺好的,平常做形考的时候都是用它来搜答案的,叫大象找答案,之前是叫电大题酷的,专门做电大试题库的,所以试题都挺齐全的,基本上都能搜到。

『柒』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 悬赏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精彩描述。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倍感困难。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对如何认识数学教学有明确的阐述:“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学生很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很是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就觉得学习数学没有太大的作用。不知道如何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如何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还是很有意思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学习动机最难实现、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是广泛多样的,但是又不稳定,容易发生转移。往往这一时刻还是对这个事物感兴趣的,可是没有多久兴趣就发生了转移,被另一个事物代替了。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尽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让学生形成了愉快体验的“乐”境,才是求知的最佳境界。
其次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走进课堂的必要保证,教师要鼓励学生碰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当他们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可以凭他们的直觉说出其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胆量和思维的敏捷性。鼓励学生在解数学问题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一种答案,尽可能的一题多解,并且能从中找出最简便、最合适的一种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平时做题、写字包括听课的姿势都应该是良好习惯培养的范围。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善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因素。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讲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在你向他们讲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里有所创造 ----你要把这件事看着自己的光荣。”当教师带着微笑和自信走进课堂,以和蔼和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时,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以最高涨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没有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例题进行了改编,根据 10月份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校运动会出了两道例题。课上首先展示了校运动会现场一些精彩的比赛场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回了校运动会举行的那两天,通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了不让学生过分把精力分散到运动会上,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学习的任务,留有充分的时间联系教材进行自学,最终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运算定律。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的看日历,盼望着爸爸早点回来,因为他在期待着爸爸给他带回的礼物。三个月后,爸爸回来了,他撒娇地对爸爸说:“我等你等到花儿也谢了!”,你猜猜小明一共等了爸爸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这三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整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和自豪,尤其时学生有收获的时候,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时,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求知兴趣。这也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且他们的形象性思维很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探究教学法,还有激励教学法,小组合作的方法等等形式来吸引学生,使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课堂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不断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第二部分“课程结构”的第五点就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在我们的课程结构中还是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和社会的直接联系,从而让他们直接面对生活中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存在的广泛性。我在“我们去秋游”这节实践活动课上,利用“秋游”这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秋游经验展开讨论,秋游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秋游之前就必须解决的。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要确定有多少人去?怎么去?去哪儿?时间怎么安排?需要多少的费用?更有甚者说到要带雨具、药品之类的,这时教师也要及时鼓励他们考虑问题要周全。在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后,我就根据我们学校准备要去秋游,给学生我们四年级的相关材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分析并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如此有趣、如此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拉近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能够把更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

阅读全文

与14秋季学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学习周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