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预习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而数学预习又不同于语文的预习,语文课中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比如熟悉字词、读通课文等等。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而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A、举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钝角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钝角。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B、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并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别。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C、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数学是姓数的,数的计算自然成了数学课中的重头戏。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 (1)看懂例题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 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⒊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再如,有些操作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已经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特有的课程资源活,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B.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预习就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上课版就没有悬念,学生就没有权好奇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并非如此,教学的课前预习很有必要。通过课前学生自己的先预习,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明白之处,在新授课学习时就可以带着疑惑、带着想法去听
C.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预习习惯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呢?首先学生自发的对新知识的好奇,是学生积极、主动预习的前提;其次老师循循善诱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能够自觉完成预习创造了条件。
一、课前预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便有了信心。渐斩地觉得数学不再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课前预习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经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预习方法的形成可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指导。
⒈ 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看书,边看边勾画,自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等。做到粗读、细读和精读一体化,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记,边读边思。
⒉ 读一读。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形象的理解概念,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概念来。
⒊ 摸一摸。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⒋ 比一比。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5.试一试。预习时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看答案。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前预习要建立交流机制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
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
1.评价――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问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2.体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渐渐地学生对预习产生欲望。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
四、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往往只看结论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
如:中位数、众数、平均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时候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理、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较合理。如果学生对知识产生了误解,要纠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五、课前预习要持之以恒的引领
预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千万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觉得没有进步,就放弃了。要注意不断修正预习方法,并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渐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逐渐形成预习习惯,不断提高预习能力。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同时,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活动的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调整好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总之, 要学好数学,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有效教学背景下,课前预习对学好数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D.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一、积极鼓励小学生,增加他们课前预习的数学的兴趣
每个小学生都有渴求数学知识的欲望,教师在培养他们课前预习的习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更要注意调动和提高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学习需要。比如:我们在教学生学完7的乘法口诀以后,可以对学生说:“我们学完7的乘法口诀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8的乘法口诀啊?8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呢?同学们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就请同学们先自己预习预习8的乘法口诀吧!老师在等着看看哪位同学预习得最好,老师要奖给他一朵小红花。”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往往会他们提前预习的积极性。
有时,后进生积极性会更高,可是他们在预习时可能会提出几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问题,这时候作为我们教师的,要有耐心,积极地倾听他们提出的问题,切不可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一定注意不能说:“你真笨,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问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先问问其他同学,别来问我。”等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话。教师要有耐心,积极的启发他们,鼓励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表扬他们善于动脑,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这样小学生们积极预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在不知不觉提高了,老师也省心了。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体现,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又特别注意适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我们教师在上课前,要善于让学生挖掘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作用,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小学生提前预习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节课内容时,我在课前留下这样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们和自己的家长逛超市或者书店、文具店。逛的时候不能只想到吃和玩。要注意留心观察超市里的各种商品是怎样摆放在一起的?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这样,学生们在上课时,老师要他们回答问题时他们会很自然回答“超市里的商品是按照同样的商品和同样的商品放在一起,不是各种商品杂乱摆放的,很有条理。很整齐。”也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摆放的好处,这样就为学习分类知识打下了基础。
老师还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整理自己的玩具箱和书包。让他们自己动手感到分类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情境的切身体会,来和数学内容的交融。这样,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预习习惯
学习数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为了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的好处,增加他们预习的目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生活,感受生活,逐步认识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和区别。比如我在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节课前,我就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买东西的情景再现。我在讲桌上摆上学生们的一些学习用具,并且让学生参与标上价格再找男女两位学生做售货员,然后找几位同学做顾客,用事先准备的模拟纸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所需的学习用具。这样的真实场景再现,这样的购物实践场景,使同学们感到十分新鲜,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同学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懂得了钱币的换算关系,也知道了各种文具的大概价格,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怎样找钱。通过这样的购物场景,也让学生在模仿购物中认识和了解到了人民币的知识,使学生在买卖东西的过程中掌握了人民币相关的流通问题,更增加了他们社会实践和交往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又比较抽象,内容之间又相互联系,让学生认真听讲,培养他们认真听讲的习惯十分重要,培养学生怎样去听老师讲,要听哪些内容等等。告诉给学生上课时要认真聆听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老师的解题思路和所提问题。因为这些都和上课有关。要让学生知道上课时只有会听的学生,才是能会思考的学生,上课时老师也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他们的提问做出正确的回答。学生之间的听说水准差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
教师为了提醒学生的听讲注意力,可以随时提醒学生说:“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这样,让学生感受听的重要。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比如:在听时可以提醒学生“别人的发言要和自己对照一下,他们的想法和自己一样吗?你的想法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不同在哪里?你重复一遍,他的想法。”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思考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听算,听算可以训练学生认真听的习惯。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听口述问题,让学生即兴回答。我们可以这样做:每天让学生进行五到十道题的口算练习,教师一边读题,学生一边写答案。要知道听算训练是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一种很好的做法,有时可以训练学生听题目,列式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写出题的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关键的句子所在,列出算式。训练学生,只有认真听才能写出答案,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听的注意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学生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很有必要。它可以使老师事半功倍,学生学习受益匪浅。
E. 小学数学教学要不要预习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F. 小学生怎样预习数学功课
这是一个好习惯。首先每一课时学完,当天掌握并复习。然后在作业完成后预习版。预习首先看知识点权,教科书中应该有着重标注的,然后看例题,能看懂就可以开始慢慢接触后面的课内习题,看不懂的就想,想好就写,加深记忆。然后还有疑问记下,明天课堂上注意有没有对自身疑问的解答,没有就要课后马上问。如果是家长,不要逼迫孩子预习,而要让他自己养成习惯。对于老师如果有要求预习,这是最好,毕竟现在的小孩还是比较听老师们关于学习上的要求的,适当鼓励让他持之以恒。
G.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富尔还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若翻阅一下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界的名人大家的传记,我们就会明白,这些伟大的成就大厦无一不建立在小时养成的自学习惯根基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特殊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告诉学生预习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预习意识
经过两学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彼此之间在学习上已经拉开了或大或小的差距。个体的差异已经影响到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才能缩小这种差异?因此,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这种差异。
与学生的个性差异相对应,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个极具个性的行为。理解接受能力强的可能只花较少的时间,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则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仔细琢磨,以弥补课上时间的不足。如果预习真正充分地开展起来了,学生们就会有一个大致相当的再学习基础,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必然会收获比未预习好若干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达到较高的预习效率
1.将书“看一看”。
三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尝试着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了。“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上课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
看什么是个任务问题,怎么看就是个能力问题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看书能力。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课文。这里的除法52÷2与以前的46÷2、65÷2……虽然都是除法,但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这种不同。这种不同马上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下去的兴趣。
当然这里的“看一看”,可以是只看一遍,比如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是看很多遍,特别是基础比较弱、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课前的刻苦努力来取得同样理想的成绩。
2.将书“做一做”。
新课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留了很多的白,这些空白是很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做的。比如,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与克》时,应注意到本单元内容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预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重实践。这里的“做”应该有一种“做数学”的含义,而不能仅仅是“做作业”。
把课本预先做一遍,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进行了这样的充分预习之后再进课堂,每个人的学习就会有极强的针对性。即便有时老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自己也完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得以解决,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3.将书“说一说”。
在完成了“看一看”、“做一做”的要求之后,学生将会分化成两大阵营:一是有问题的阵营,一是能解决问题的阵营(当然这两个阵营是动态包容的)。此时老师就应该真正像新课程所要求的那样,做个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里所谓的“说一说”实际上已将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数学的表达离不开数学的语言。小学数学的语言还是比较接近日常用语的。但数学语言比日常语言更精确、更简练。这一点要提醒学生在“说一说”时注意些。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其中的“经常”、“偶尔”、“差不多”……这些词就赋予了更深的数学意义在里面。
再比如,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日常的用语经过提炼就变成比较精练的数学语言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页的例题。图上的信息收集整理如下:
(1)一条裤子28元
(2)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题是: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书上进而又用了画线段图这样独特的数学语言来分析了这种数量关系:
这样表达相当的直观和精炼。这种独特的数学语言也应该让学生慢慢的理解和掌握。
三、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
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并知道了课本的主要内容,可以挑选一些课后的习题,通过这一步来巩固预习所掌握的知识。课本上的练习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着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
H.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的感受
课前预习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在旅行开始我有些担心有些犹豫版,对接下来要面对的未知权世界感到担心。但是,未知的事物总是给人无尽的吸引力。我下定决心,要像一个勇士一样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完成冒险。在预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我保持耐心,保持冷静,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收获了好多有趣的知识,体验到了数学给我带来的乐趣。跟被动的学习不一样,主动探索得来的知识不仅使我印象更深刻而且还能培养我的自学能力。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学能力将是我最重要的一笔财富。预习给我带来了很多,提高了我的能力也提升了我的素质,是我更有自信的面对以后的学习。同时,预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记下来,等到学校以后跟老师同学探讨,相信那将是很有趣的一件事。预习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使我保持一颗谦虚上进的心。总之预习的好处数不胜数,我一定要坚持课前预习这个好习惯。
I. 小学数学应该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应该如何预习呢?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学习习惯差,我们可以领着他们预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我是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的:第一步学会看目录,了解目录的作用,可以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和很快地找到想看的内容。第二步学会看信息窗,首先看信息窗描述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物体,然后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例如在预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年级下册)信息窗1时,我让学生先看信息窗中小朋友都在干什么,然后再找一找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是连在一起的,可以组成一个数学问题。最后想一想,这个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子解决。对于一些实践类、操作类的知识,我们可以让他们提前准备教具,体验过程来进行预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与比较》时,我安排学生课前和家长一起逛超市,要求学生留意察看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还让他们和妈妈一起整顿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涌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有时不再需要老师领着预习,但是他们往往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课本,预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也有些学生把导学案或者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他们预习当成了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在这种情形下,我经常分阶段地、有目的的进行预习方法辅导,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如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几步来预习。并且给他们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强。同时也可以设计成预习题纲(低年级没有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