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数学题 谢谢各位了。。
1:王菲到山上图书馆借书,他上山每小时行三千米,从原路返回每小时行六千米。求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要详细过程,解释每个式子的意思。谢谢)
设山路长为1
上山的时间是1÷3=1/3小时
下山的时间是1÷6=1/6小时
所以总共用时1/3+1/6=1/2小时
平均速度是1×2÷1/2=4千米每小时 (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2: 客车和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中点向反方向行驶,五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地,货车离乙地还有六十千米,已知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5:7,求甲乙两地相距多上千米?(速度比5:7是什么意思?解释每个式子的意思,谢谢。)
60/5*7*2=168(km)速度比5:7是在相同时间内,客车跑了5,火车就跑了7,所以用60/5算出速度比的一份是12,乘以火车跑的份数7,就是火车跑的距离,因为火车从终点开始跑,所以乘以2,就是两地距离。
3:甲乙二人共同完成242个机器零件,甲做一个零件要六分钟,乙做一个零件要五分钟。完成这批零件时,甲乙各做了多少个?(解释每个式子的意思,谢谢。)
设甲 做了 X个
乙 做了 (242-X)个
两人用时相等 所以: 6X=5(242-X) 两人同时开始做而且同时停止,所以时间相同
解得 X=110 个
所以 甲做了 110个 已做了132个
4:仓库里有一批货物,运走的货物与剩下的货物的重量比是2:7,如果又运走六十四吨,那剩下的货物只有仓库原有货物的九分之一,仓库原有货物多少吨?(重量比2:7是什么意思?解释每个式子的意思,谢谢。)
重量比2:7是仓库里一共有9个重量的货物,运走的占2/9,剩下的占7/9
又运走64吨后,剩下的只有九分之一,所以运走的64吨,占了九分之七-九分之一=九分之六,用64除以九分之六得96吨
❷ 小学五年级 数学 在一次登山比赛中,木刚上山时每分钟走40米,18分钟到 请详细解答,谢谢! (12 17:3:50)
40*18=720米,单向距离
上下山距离一共720*2=1440米
下山720/60=12分钟,下山需要12分钟
一共需要12+18=30分钟
然后总距离除总时间就是平均速度了
1440/30=48米
❸ 请问 ,1和0.99999(无限循环)哪个大
从小到大,我经历过很多有关 0.999... 的睿智或愚蠢的讨论。0.999...=1 吗?事实上这个问题的讨论在欧拉的时代就开始了。从18世纪的数学通讯,到20世纪的各类报刊杂志,乃至网络时代的大小论坛聊天室,无数人为这个问题绞尽脑汁,或争得面红耳赤,或百思不得其解,或觉得有理也说不清……我想,假使一个外星人无意间连上了地球的互联网,它也许会把这个问题理解成黎曼猜想或费马大定理的某种简洁的表述。因为它或许很难想得到,地球人会对一个初等的问题投入如此多的关注和热情。
0.999...=1 吗?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在哪里呢?很显然不在等式的右边。如果我们把等式左边换成 0.9,然后来讨论 “0.9=1吗?” ,那么所有人都会说:当然左边比较小嘛。“0.999...=1”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等式左边的 “0.999...”,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于“0.999...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了。它是一个循环小数,读作‘零点九,九循环’”(读错的同学请自己用头撞墙一百遍)。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仔细搜索一下我们小学时学习数学的记忆,回忆一下与“循环小数”相关的片段(对于过于痛楚而抹去了该段记忆的同学,就随我来回忆一下吧)。
小学数学中,我们首先学习了“1+2”,“3+4”之类的加减法,接着一边学习乘法和带余数的除法,一边开始认识分数。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开始接触“除不尽的除法”,在“小明400米跑了75秒,问小明的平均速度”一类问题的引导下,我们知道:“除不尽的小数”被称为无穷小数,比如说 0.333... 是 1 除以 3 的结果,0.777... 是 7 除以 9 的结果。接下来课本给出了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称为循环小数”。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循环小数的概念是通过整数(或者有限小数)的除法(“除不尽”)来引进的,比如 0.777... 是 7 除以 9 的结果。可是,0.999... 会是怎样的除法带来的呢?如果说 7 除以 9 得到 0.777...,8 除以 9 得到0.888...,那么 0.999...似乎应该是 9 除以 9 得来的。但是,9 除以 9 的除法并不是除不尽的,结果就是 1,也就是说,并不会带来 0.999... 的情况。0.999... 是一个符合课本定义,但又不会经由普通除法得到的数!实际上,小学课本中也并没有讨论这种情况。大概是觉得,在实际的计算中,永远不会出现这个结果吧。
既然小学课本并没有花费精力在 0.999... 的问题上,那么我们在哪里会再次遇到它呢?严格来说,如果你和某位伟人一样,从小学之后就打定主意不理数学了,那么你兴许这辈子也不会在课堂上听到有关 0.999... 的严肃讨论。对这个问题的严格讨论一般出现在大学的课堂里,是认识实数和进位制之时要处理的情况之一。
为什么跨度如此之大呢?这要从“无穷小数”讲起。事实上,我认为我们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能够接受“无穷小数”的概念,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之前我们处理的数字都是几位数的加减乘除:从一位数到两位数,再从两位数到三位数。突然间,我们要接受一种全新的“数”,这个数有无穷多位!我想如果我们同时要接受另一种无穷多位的数:“...777”,会不会也如此理所当然呢?也许未必吧。无穷小数最前面的小数点给了我们一种心理上的错觉,让我们觉得,既然它也“不怎么大”,或许就是可以接受的吧。另一种想法则是:这不过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罢了。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无穷小数的概念,会发现这个概念其实包含了很多远超小学的知识。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写“0.333...=0.3+0.03+0.003+...”呢?这似乎很自然,可实际上我们正在写的等式右边是无穷多个数的加法。这种加法显然不是小学范围内的东西。上了中学之后我们学到了无穷等比数列的求和,才知道这样做是合理的。更奇特的是无穷不循环的小数:如果一个小数是无限不循环的,我们如何知道它的每一位数字呢?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每一位数字(比如De Bruijn–Newman常数),那么怎么知道这个小数有多大呢?我们能不能说它等于它每一位上的数对应的小数的和呢?甚至我们如何定义它的存在呢?当然这样的问题不会出现在升中考的卷子上。所以,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无穷小数的概念,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有传说中国数学教育的一种失败是没有在最早的时候就引进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没有好象法国一样,用交换群的概念来教小学加法。虽然这个传说被证明是假的,但我们不妨来想一下,如果用公理化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的教育,我们的小学生对0.999... 会有什么认识呢?让我们首先在一年级用皮亚诺公设定义自然数的**,然后在三年级引进交换群和除环定义四则运算,将整数定义为一个包含自然数的交换群,将有理数定义为整数环的分式域,最后在五年级用戴德金分割或柯西序列引入实数的概念(各位同学可以无视这段话)。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可以直接开始**论、实分析和线性代数的课程。对数死早的各位同学来说,就是一句话:不论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在数学的教育中其实都不是必备的知识,缺了这一环,对以后的数学教育并没有什么影响。
那么,我们学习小数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是:小数是实数的一种记法,是实数的进位制记数法的一部分。就好比我们喜欢用十进制来表示各种数一样,小数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示一个数,某些时候能方便我们计算或比较大小。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客观地来看 0.999... 的问题了。
作为一种记数法,小数并不会改变实数的本质。记数法的意义是给出每个实数的唯一表达方式,不会也不应该表达出不是实数的东西。0.999... 既然不能通过整数除法得到,而仅仅是由于记数法的定义产生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审视,它是否真的代表了一个实数。
让我们从进位制记数法的定义说起。以自然数的十进制记数法为例:一个自然数N,我们从比它小的10的最高次幂开始,不断地做带余除法,就可以得到唯一的表达式:
其中都是0到9之间的自然数。这就是N的十进制表示。比如对自然数9230,它的十进制表示就是:
.
对于更一般的正实数X,我们可以做相似的步骤来给出它的十进制表示:首先找到
然后找到唯一一个( 1 到 9 之间)的自然数 ,使得
接下来令
,
然后对 重复上一次的操作(但 可以是 0 到 9 之间的自然数),得到 。由于 ,所以正整数 趋于无穷大的时候, 的极限是0。如果对某个确定的 ,,那么我们得到了一个有限数列 ,正实数X的十进制表示就是:
当然,更加常见的写法是,如果,并且不大于 ,就写成 ,然后在后面补零,一直补到 位为止;如果,并且 大于,就在第位后面标一个小数点;如果m<0,那么在前面补,一直补到小数点后有 个零为止。这就是有限小数。
更有趣的情况是:对任意的 , 都不为零。这时候我们得到的是一个无穷的数列。于是我们要定义无穷个数的加法了。这种运算正式的名称叫无穷级数的求和。简单来说,有限小数的时候,
现在我们要看
是否有意义,以及(如果有意义的话)它是否等于X。不过我们知道
而且我们已经知道 的极限是 0,所以当 趋于无穷大的时候,
因此,我们不仅能够有意义地写出:
而且还可以说:
这就是任意正实数的十进制表示法。负实数的十进制表示法则是在它的绝对值的十进制表示法上加一个负号。
给出了如此一大堆定义之后,我们还可以从上面的推理中看出来,这种记数法是“好的”记数法。也就是说,每个实数都有一种表达方式,但不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式,而且不同的两个实数不会有同一个表达方式。定义了实数的十进制记数法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讨论0.999...的问题了。
假设0.999...是某个实数X的十进制表示法,那么说明,而且对所有的,都有。按照构造的方式,对应的实数应该是:
这是一个无穷等比数列的和,我们可以用公式求出来:
但是,构造1的十进制表示法时,,,矛盾!
这说明,0.999...不是任一个实数X的十进制表示法,它不表示任何实数。如果按十进制表示法的定义“写出”0.999...的话,它的值是
,
因此等于1。也正是因此,出于记数法的唯一性,0.999...不是一个用来表示实数的记数方式。更进一步地说,我们可以证明,十进制表示法中不存在从某一位开始一直是9的循环小数表示方法,因为它将会对应一个有限小数,从而采用有限小数的记数方法。
0.999...是比照实数的十进制记数法写出的一个“畸胎”。如果我们不容许写00043.4,并说这等于43.4,那么我们也不会容许0.999...这种写法。0.999...=1是一个思维的游戏,“滥用”了实数的十进制记数法的方式,写出一个等于1的无穷级数,并造成“它看起来小于1”的假象。实际上,正规的记数法中不存在0.999...,数学家说:我们都用1。
❹ 小学数学题:出发点a到目的地b,去程速度为10,返程速度为30,问平均速度是多少
1, 大人上楼的速度是小孩的2倍,小孩从一楼上到四楼要6分钟,问大人从一楼到六楼需要几分钟?
2, 大小鱼缸鱼条数相等,如果从小缸拿出5条放到大缸,大缸鱼的条数是小缸的6倍。
问:原来大小缸各有多少条鱼?
3, 有两列火车,一列长180米,平均每秒行驶15米,另一列火车长150米,平均每秒行驶18米。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相离共用了多少时间?
4,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两地在中点40千米处相遇,已知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 甲乙两车共有乘客160人,从A站经过B站开往C站,在B站甲车增加17人,乙车减少23人,到C站两车人数相等。求原来两车各有多少人?
6, 学校买来83本书,其中科技书是故事书的2倍,故事书比文艺书多5本,问:三种书各多少本?
7, 两地相距978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6小时相遇。已知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8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 5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25,求第一个数是多少?
9, 默写等差数列,求总和,项数,末项的公式
10, 甲乙丙三人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30千米,40千米和50千米。甲乙在A地,丙在B地同时相向而行,丙遇到乙后15分钟后遇见甲,求AB之间的距离。
11, 一艘轮船顺水航行48千米需要4个小时,逆水航行48千米需要6小时。现在从相距72千米的A港到B港,开船的时候掉下一块木板,问:船到B港的时候,木板离B港还有多远?
12, 轮船在静水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自甲港逆水航行8小时,到达相距114千米的乙港,问:再从乙港返回甲港需要几个小时?
13, 商场销售电视,早上卖了总数的一半多10台,下午卖了剩下的一半多20台,最后还剩95台,商场原来有电视多少台?
14, 有两列火车,一列车长130米,每秒行驶23米,另一列火车长250米,每秒行驶15米,两车相遇到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15, 学校派学生去植树,每人植6棵,差4棵;每人植8棵,差18棵。问:学生有多少人?树苗有多少棵?
16, 默写罗泊法口诀。
17, 在某海船上,有红黄蓝三面旗子,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信号?一一列举出来。
18, 有一桶水,一头牛喝需要15天,如果和马一起喝,可以用10天。那么如果这桶水让马单独喝,需要多少天?
19, 三个空瓶可以换1瓶,小明一共买了22瓶酒,一共可以喝多少瓶?
20, 38个同学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是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是8元,你准备怎么坐?
21, 机械厂产一批机器计划用30天。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80台,结果25天就完成了任务,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22, 在1~200中,既不是5的倍数又不是8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
23, 兄弟二人3年后的年龄和是27岁,今年弟弟的年龄恰好是两个人的年龄差,求:哥哥和弟弟今年各多少岁?
24, 张老师说:“当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你才7岁,当你想我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37岁了,你知道张老师的年龄吗?
25, 有一批货物,用小车装需要35辆,用大车装需要30辆。现在知道大车比小车每辆
都多装3吨,问你: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26, 鸡和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多80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1, 大人上楼的速度是小孩的2倍,小孩从一楼上到四楼要6分钟,问大人从一楼到六楼需要几分钟?
2, 大小鱼缸鱼条数相等,如果从小缸拿出5条放到大缸,大缸鱼的条数是小缸的6倍。
问:原来大小缸各有多少条鱼?
3, 有两列火车,一列长180米,平均每秒行驶15米,另一列火车长150米,平均每秒行驶18米。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相离共用了多少时间?
4,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两地在中点40千米处相遇,已知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 甲乙两车共有乘客160人,从A站经过B站开往C站,在B站甲车增加17人,乙车减少23人,到C站两车人数相等。求原来两车各有多少人?
6, 学校买来83本书,其中科技书是故事书的2倍,故事书比文艺书多5本,问:三种书各多少本?
7, 两地相距978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6小时相遇。已知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8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 5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25,求第一个数是多少?
9, 默写等差数列,求总和,项数,末项的公式
10, 甲乙丙三人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30千米,40千米和50千米。甲乙在A地,丙在B地同时相向而行,丙遇到乙后15分钟后遇见甲,求AB之间的距离。
11, 一艘轮船顺水航行48千米需要4个小时,逆水航行48千米需要6小时。现在从相距72千米的A港到B港,开船的时候掉下一块木板,问:船到B港的时候,木板离B港还有多远?
12, 轮船在静水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自甲港逆水航行8小时,到达相距114千米的乙港,问:再从乙港返回甲港需要几个小时?
13, 商场销售电视,早上卖了总数的一半多10台,下午卖了剩下的一半多20台,最后还剩95台,商场原来有电视多少台?
14, 有两列火车,一列车长130米,每秒行驶23米,另一列火车长250米,每秒行驶15米,两车相遇到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15, 学校派学生去植树,每人植6棵,差4棵;每人植8棵,差18棵。问:学生有多少人?树苗有多少棵?
16, 默写罗泊法口诀。
17, 在某海船上,有红黄蓝三面旗子,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信号?一一列举出来。
18, 有一桶水,一头牛喝需要15天,如果和马一起喝,可以用10天。那么如果这桶水让马单独喝,需要多少天?
19, 三个空瓶可以换1瓶,小明一共买了22瓶酒,一共可以喝多少瓶?
20, 38个同学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是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是8元,你准备怎么坐?
21, 机械厂产一批机器计划用30天。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80台,结果25天就完成了任务,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22, 在1~200中,既不是5的倍数又不是8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
23, 兄弟二人3年后的年龄和是27岁,今年弟弟的年龄恰好是两个人的年龄差,求:哥哥和弟弟今年各多少岁?
24, 张老师说:“当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你才7岁,当你想我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37岁了,你知道张老师的年龄吗?
25, 有一批货物,用小车装需要35辆,用大车装需要30辆。现在知道大车比小车每辆
都多装3吨,问你: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26, 鸡和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多80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❺ 求平均速度的时候中途停留的时间要算到时间里面吗小学数学:求平均速度时中间停
因为平均速度=路程/时间,停留时,运动物体没有运动,所以停留时间不算。
❻ 小学数学题:求平均速度
老师的解法是
150×2÷(4。5+1+5。5)=30千米/小时。是对的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方法A错:(150/4。5)为去时平均速度,(150/5。5)为回时平均速度,两平均速度之和并非总平均速度,因为去时用时4,5,回时用时5.5,时间不相等
❼ 小学数学题求解:张老师带学生去爬山,上山时每小时5千米,下山时每小时3千米,求来回平均速度
解:设上山用时为X小时,则路程为5X千米,下山用时为5X/3小时
上下山一共走了2*5X千米,用时一共为X+5X/3小时
所以平均速度为(2*5X)/(X+5X/3)=3.75千米/小时
❽ 小学三年级 数学 爬山问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20 8:26:1)
.
山顶到山脚之间的距离:3*900=2700米
则一上一下共走路程:2700*2=5400米
一上一下用的时间:3+2=5小时
上下山平均速度:5400/5=1080米/秒
.
❾ 小学四年级数学题,一段路去时速度60米1分钟,回时速度40米1分钟,求往反的平均速度
60加40等于100 一分钟就是50米
❿ 小学四年级数学题,一段路去时速度60米1分钟,回时速度40米1分钟,求往反的平均速度
60加40等于100 一分钟就是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