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推进,“整合”已经成为了课改中的一种新的思路。它强调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一、开展数学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直接对象,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越开发越丰富的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如我在教学完体积与容积以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实际测量1粒黄豆的体积。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们非常好奇,积极探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生1:在量杯里面装一定的水,再放入事先挑好的大小均匀的50粒黄豆放入量杯中,用现在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再除以50,就得出1粒黄豆的体积。生2:用长方体小鱼缸做容器,先将里面装一定量的水,测出鱼缸的长、宽和水深,再放一些黄豆,然后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水增加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粒数。生3:找一个大玻璃瓶和一个空易拉罐,将玻璃瓶装满水,放在一个盆里,然后往玻璃瓶里放黄豆,使溢出的水正好装满易拉罐,然后数一数用了多少粒黄豆,再用易拉罐上标的容积除以黄豆的粒数……;在学完包装中的学问,可以让学生测量一张100元新版人民币的厚度,再思考假如银行有100万元这样的人民币,请你为银行的工作人员设计一个保险箱,这个保险箱至少得多大,你有几种设计方案等。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程度高。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了数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脑力资源。
新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能力是由学生的经历即参与决定的,参与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预示着学生资源的利用程度。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这绚丽多彩的生活正是数学的温床,而人类又不断地把数学用于实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使之为教学活动服务。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分析学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安康这几年正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城区附近就有几处,瀛湖是最有名的,很多学生都有跟家长外出旅游的经历,于是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小调查,让学生调查去瀛湖的车费,门票,以及在瀛湖用餐的一些价格,课堂上根据调查的资料讨论,“假如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瀛湖一日游,有几种租车和买票方案?最少需要多少钱?”再将瀛湖的风景图片,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一谈去瀛湖的感受,然后根据实际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将当地的风景区作为教学的素材,学生参与了调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体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无比丰富,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将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与我们教学有机结合,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三、巧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科技、媒体资源。
《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前,老师仅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实施教学,难免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单调,信息闭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为丰富多彩,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数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有趣。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真正的喜欢上这门学科,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故事情境,模拟现实场景等,再配以动画,声音,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用画面展示出来。这样就不再只是老师用嘴说,学生听,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之中,让枯燥的课堂一去不复返。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直观,促进学生理解。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将圆剪拼成长方形的过程,制成动画,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播放给学生看,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极限”思想。第三,可以制作专题学习网站,让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视野。从班级学习,班级讨论,扩大到全校以及其它省市,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和跨区域的学生在一起交流,使我们的学习交流不再受班级、区域的限制。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老师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并巧妙的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学习。
四、打破学科界限,挖掘其他学科中的资源。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我们教学时要抓住学科间的联系点,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同时也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首先可以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创设情境。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引入教学。先让学生想象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然后课件出示,并解释,这句诗在数学家的眼中,大漠相当于一个平面,升起的孤烟就是一条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直线,那么落日在你的眼中是什么呢?让学生由此展开联想,从而引出圆的认识。这样的情景创设,既生动有趣,又加强了数学与语文的联系。其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在五年级我教学完统计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课外调查安康本地近三年来每月的降水量,并制成统计图,然后根据统计图来分析,每年哪几月气候干燥要注意防旱,哪几月降水充沛要注意防洪,再预测今年的降水情况,给当地的农民伯伯提一些建议。打破学科界限,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促进数学学习的同时,也突出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数学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挖掘有效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在实际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思考、创新。
㈡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
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
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
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
知识的生成过程, 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 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㈢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措施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钻研和深入挖掘数学教材资源是用好新教材的基础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就有无从下手之感。老师们不去钻研教材就根本不知道我们数学书上的主题图有什么作用,试一试、练一练的几道题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一节课下来自己都没底,也不知道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数学老师要抓好学生的“双基”,就要抓好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评、纠、导”。在课堂教学、安排练习、选题编题时,始终把握课标要求。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而且要从一年级抓起,因此一年级的老师特别要尽心尽职,要注意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记得我有一次听过特级教师的一个讲座,他说他每年都会带一年级的一个班,而且要一年级的数学老师都跟着他听一个月的课,看他是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如何上好一年级的课。一年级习惯养好了,到了高年级就逐显事半功倍的成效了。 (1)加强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训练
学生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做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其次是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和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字迹清楚,格式正确完整。
要求学生书写规范首先我们数学老师平时的板书要规范。比如脱式计算、解方程等我们老师要讲清要点要写规范,比如作图要用工具我们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5)、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是体现在对问题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不然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㈣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 一、借助媒体,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地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有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地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寓教于乐,使学生快乐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创设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热爱数学。在新课导入、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渡、巩固练习、发展外延处都可以巧妙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将声、形、情、境熔于一炉,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用多媒体演示在一片草地上一只米老鼠开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子,在音乐声中,米老鼠颠得一上一下,学生哈哈大笑,然后再把车轮换成三角形,同样车子一往前开,也是颠簸不停。老师问学生为什么感到颠?学生回答因为轮子有棱有角,老师接着问:“难道没有棱没有角,就会感到舒服吗?”紧接着把车轮换成椭圆形,车子在音乐声中前进, 仍见米老鼠在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车轮应该是圆的。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自行车、汽车等车轮的形状,都是圆形,老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而其它的图形都不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导入新课,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学生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再进行新课,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借助媒体,感知生动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诱导,学生探索、启悟、归纳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选择、判断。把教学过程的重点定位在人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促使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利用多媒体模拟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进行教学,特别适用于常规教学方法难于实现或控制的微观过程、环境复杂的动态过程、抽象概念或过程的视觉化等。尤其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更加突出。数学概念的特点是抽象而严谨,仅凭口授和白纸黑字的练习,教师很难将抽象的概念讲清楚,有了多媒体,就可以用动态的演示,将每一过程直观地表现得一清二楚,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小学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概念时,在屏幕上显示一点,让学生用键盘,控制从点延伸出的一条直线,并让直线沿一端点进行旋转而成一个角;此时要让学生明白角的标注方法,尤其要教学生直角如何标注;旋转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类型的角:锐角、钝角、直角;为了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线的长度没有关系,让两个一样大的角,但线不一样长,让两个角重叠,观察比较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与角相关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真正地让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㈤ 需一篇关于小学数学学科建设策略方面文章,请多支持!
为进一步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教材的要求,增强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总结过去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以课程实施为中心工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具体制订我校数学学科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促进学校内涵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学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整合。教学中努力做到两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3、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4、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观,构建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
5、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以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树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评价观。
二、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横林实小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为学校数学学科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有32个教学班,一、二年级老师语数包干,三至六年级数学分设,有专职数学老师11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 10人,其中本科5人,5人本科在读。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有5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常州市骨干教师1名,常州市教学能手1名,武进区骨干教师1人;数学专职教师的平均教龄达13年(最短的5年),师资队伍基本已进入成熟期。
2、教师的教育理念新。通过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等理念,都付诸实施于课堂中。从教师们的论文、随笔和课堂上得以体现。
3、评价方式趋向多元。我校教师在“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评价观下,除了传统的知识技能考核外,尝试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如建立学生数学档案袋、引导学生撰写数学反思日记等多种评价方式。
4、扎实的教科研水平。全体数学老师均参与过课题研究,已结题的数学教科研课题有市级《自主建构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获武进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区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获武进区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区级《采用尝试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研究》。现在研究的课题有《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研究》和《数学活动化的研究》。每位教师每年都有论文在区级以上评比中获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教师由于缺乏专家的引领和参与,只能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有的教师停滞不前。在这样的状况下,师资培训、新生力量的补充对数学课改发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学生现有学生1376人,其中外来工子弟316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和自身思维方式差距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学科发展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数学学习主要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目前还是以卷面考试来评价学生为主要评价手段。教师也在尝试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如何把这些评价方式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4、教与学之间存在的几对矛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匮乏的矛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意识之间的矛盾;缩短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和提优补差不能兼顾的矛盾;急需校本化的数学教材的开发与数学资源库的建设、课程计划的矛盾。
总之,我校的数学学科发展既面对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校数学学科发展,必须全面规划,多方位、多层面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并利用教师素质这一能动因素,促进数学教育全面而稳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课程实施、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课程评价、教师发展等几方面制定发展目标。希望通过这些发展目标的实施,加强数学学科基础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推进并深化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施。
1、正确把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的新需求,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学课程的目标,这几个目标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奠定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与以往课程内容比较,每个领域内容都有一定的变化,各学段的要求不尽相同。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实施,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
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形成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一学段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感悟、掌握数学内容,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初步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第二学段以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重点。结合实际问题,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⑵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侧重于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以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为重要形式,并通过合作交流,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应当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应当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①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原型加以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理解数学结论,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②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③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如引导学生测量、简单的社会调查和分析、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运行机制。
⑴形成“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教学理念。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数学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⑵建构致力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低年级:趣味教学模式。
趣味导入—发现问题,亲历学程—自主探究与交流,游戏应用。
中年级:尝试教学模式。流程如下:
启疑
—
尝试活动
—
变式训练
—
归纳总结
—
回授调节
高年级:自主建构性教学模式。流程如下:
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总结归纳——拓展应用,形成技能。
3、优化课外学习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课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
(1)营造学校数学文化氛围。利用板报,开辟数学活动角。
(2)数学小调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3)各年级有所侧重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二)课程建设
1、转变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
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改变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 “忠实取向”问题,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倡导教师走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转变教师唯教材教教材的观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加工处理,使教材内容实现“五化”,即心理化、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最优化。
2、开发数学校本化课程。
由于生源复杂,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性,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校本化课程,课时设置在校本课时里。
3、开发数学综合性学习课程
为了努力体现数学“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开发数学综合性学习课程,逐步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第一学段:《我发现了数学》,突出综合活动,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第二学段:《我们动手做数学》,突出数学的综合应用,学会数学的思考。
(三)资源建设。
1、建立核心资源库。核心资源用于配合教师现有的教学工作,内容有:
⑴配合国标版教材的便于使用的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案或课件,提供可操作的主要实践环节的方法和配套材料,符合课标要求、反映课程特点的具有特色的教案。
⑵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数学学科网页,每位任课教师尽可能建立起用于教学的个人主页,进行网上辅导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的网络辅助教学活动。
⑶ 提供教学实施的组织和管理过程的质量监控的量化指标体系,提供可供师生自主选择的作业设计、试题、错题分析集锦 。
⑷提供完整的反映课程教学活动、教学质量的教学文件档案一套。
2、建立拓展资源库。拓展资源库的建设用于提升师生的数学素养,按阶段收集简单的数学史、数学家故事、古代数学成就与有价值的数学古典问题。
资源的建设不仅利于教师的教学,还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除了教师全员参与,更要引领和指导学生参与建设,真正发挥其效用。
(四)课程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首先必须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目标统一起来。其次,这个教学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应该是诊断性、形成性的,不但要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而且要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第三,评价者与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应有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因此,从观察教师和学生的状态两方面提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⑴观察学生的状态。
①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
②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③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④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⑤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⑵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①组织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组织、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②注意中心。教师在课堂的注意中心应从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维。除了观察教师在自己讲授时是否把自己的注意中心放在学生身上,还要观察当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的注意中心是否在于学生活动的反馈与调节。
③教学机智。必须观察教师敏捷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观察他是否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④教学态度。我们强调对学生的交往,一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二是呼唤课堂上教师的热情与宽容,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坦率与自发性。
⑤教学境界。教学水平有三个相互贯通的层面:授受知识、启迪智慧、人格生成。观察教师对这三者整合发展的关注与自觉性,鼓励教师向更高的教学水平努力进取。其二,把主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一种教学境界去追求。
2、学业评价
⑴积极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改革,做到基础性和灵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和差异性、激励性和启发性相结合。
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重个体纵向的比较,强调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着重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
①建立学生学绩折线图。我们提出 “在评估中学习”的理念,准备广泛开展“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形成性测验,将评估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缩短评估周期,边学习边评估,使教师更快地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计划;同时设置形式多样的“折线图”,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定合适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②建立学生展示台。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展示(包括成果、进步情况等),例如学生数学小日记展示,学习一得展示,数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以学生评学生的方式公开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③建立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汇集在记录袋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依据。
④鼓励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和数学学习反思,学会反思性评价。
(五)专业发展
促进学科的发展,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通过2—3年的努力,所有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及个人素质上均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出一批区、市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1)40岁以下教师本科率达100%。
(2)有1—2名获得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称号。
(3)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本校学生或教师举办一次学术讲座;
(4)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申报并主持完成一项区市级以上课题;
四、 推进措施
1、完善常规管理制度
学校已有一系列的常规管理制度,我们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备课组、教研组评价制度”、“学科组评价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制度进行实践和检验,更有力地促进和保障我校数学学科规划的实施。
2、教科教研
(1)开展高效、务实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
拟定发展性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自主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观念先导,能力为本,教学相长,评价科学的目标,使教师能成为一个合乎时代需求、基本把握新课程、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型的教师。
(2)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①以钻研教材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备课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一单元内容集体备课一次,总结交流上一单元的经验,并开展下一单元的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
②每位教师在本学期以数学组为单位上一堂专题性公开课,并评课交流。有教研组长负责。
③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数学文化节,为全体师生搭建了一个数学文化的大舞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地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舞台,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魅力。初步设想以“爱数学,数学有无尽的乐趣;学数学,数学有无穷的奥妙;用数学、数学有无限的未来”为活动主题,力求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凸显个性的数学学习氛围。活动内容包括了讲数学家及数学故事、数学技能竞赛、班级数学特色报展、年级特色实践活动等项目。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数学文化,拓宽数学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让数学学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④学校组织实施“六个一计划”。即是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做到:至少读一本好书,上一节好课(公开课),写一篇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论文,至少一篇课堂教学教后感,评一节课。
(3)举办教育教学、教研交流活动
①组织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参加区市级以上的听课考察交流小组。
②与兄弟学校举办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区域合作,相互沟通课改经验,实现区域联合,资源共享。
③开展中小衔接和幼小衔接活动。
(4)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结合个人申报的课题与问题研究,形成主动反思、自觉实践的意识,提升教科研水平。研究过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的理论为依据,以学科专题研究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起点,实实在在进行课堂实践。
3、设施建设
我校有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数学教育教学设备齐全,并逐年增加投入和更新,有健全的常规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绩效奖励制度,骨干教师占一定的比例。
4、规划评价
本规划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每学期邀请教育局领导和专家开展一次评估活动,对规划实施进行总结评价,我们将对规划进行反思调整和提升。
五、分阶段计划
2006.4—2006.7(启动阶段):
调查分析本校数学学科教育现状,学习前沿教育理论,确定我校数学学科发展目标,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
实施学科规划,重点放在“课程实施”、“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价”上。
第三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
实施学科规划,重点放在“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上。
第四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反思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发扬优点,弥补缺失。
第四阶段:2008年12月——2008年6月
总结学科规划的实施成果,并计划制定下一轮的学科规划。
㈥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统领地位到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成功的转变之后,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很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期的教学设计不到位。下面,以北师大版(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很多人都曾经做过专门的阐述。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设计的学习程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改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辅助下的独立思考加集体研究。教学设计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进行呢?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分别是: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么的。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以《图形的变换》这节课为例,对照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经历旋转过程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得到较复杂的图形,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到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美感。然后,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细化,细化出7个目标小点,分别是:1.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2.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
较复杂的图形;3.体会中心点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4.体会角度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5.体会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6.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然后,就可以根据细化的目标小点选择合适的素材。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小点,可以选择4个素材,即:
这些素材对应的目标小点如下:
第一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第二个素材:体会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个素材: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第四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知道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图形的变换》一课中所用素材的呈现方式分别是:大风车图案的呈现方式是动手操作、课件演示;三角形图案的呈现方式是课件演示,三角形分别以不同的中心点、角度旋转;第三组素材采用的是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中的图案,采用静态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图案的美;菱形图案是自编素材,呈现方式是静态呈现、课件演示。静态呈现的是十字架形状的简单图形,课件演示的是复杂图形,从十字架形状演示到复杂图形的旋转过程。
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我们要遵循"用尽用全"的原则,即:一个素材要达成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素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以上是基本的教学设计思路,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适用,只是一个借鉴和参考,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㈦ 如何将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课堂结合首先将数学的基础知识讲解的靠谱。
㈧ 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让数学更贴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视数学课本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固定于课本中,不敢越课本半步。而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的,由此引出课题。由于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了。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利用电脑的动画功能,将三条线段逐步移动,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演示,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叫“首尾相连”,而且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提问学生:“自行车的车身支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呢?”接着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出示一组画面:首先是一只小猴子在愉快地骑着自行车,然后将自行车的车身支架变为平行四边形的,结果小猴子骑着骑着两个车轮就挤到了一起。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学生明白了自行车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懂得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学手段独特,设计新颖,整节课上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学效果很好。
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让学生访问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或者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如《高年级统计图表一课》的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课前,我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搜集整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时有身边的数据,如每个小组人数,上学期期末的数学成绩,生活中的数据,如家庭用水、用电的统计数据,家庭摩托车、电脑拥有量的小调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一点都不难,统计只是很有用。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课上我请学生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二、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教学形式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然而至今这依然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对数学课,学生程度不整齐是很难办的。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要因材施教必需要有教学的个别化,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最终目的。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并随时抽取和播出,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虚拟现实的特点和功能,它能有效地模拟出传统课堂不可能出现的情境、条件、氛围。
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主动的去收集信并转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教师可以请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分数的知识,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利用自己收集到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着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使用价值,哪些是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哪些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等等。又如《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将该课设计为网络中的游戏课,用游戏将教学内容贯穿起来,通过“调皮的小数点”的一个个故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游戏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轻松有效地完成学习目的。
三、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可以如此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整合后的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讲解演示”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2、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3、教师掌控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统,因而小学生要建立起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如教学“射线、直线”两概念时,单靠语言表述和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作说明,学生很难理解“无限长”的含义。因此可借助信息技术来弄清概念。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亮点,然后是亮点向一方徐徐移动,引出一条不断延长的线,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条线可无休止的延长。这样学生就会形象的理解“无限长”的含义,从而得出:射线是无限长的,且只有一个端点。讲直线时,可以从亮点处向两端无限延长,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呈现方式显然优化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应用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有两条不同颜色的线从这一点射出,形成两条射线。点及两条射线的同时闪烁使学生悟出角的形成,得出角的概念并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再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进而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这样的演示比教师反复解释、强调有用得多。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学的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词语是解题的关键。在课件演示两个人行走的过程中,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其中隐含的时间、路程、速度等数量关系便不难发现,若在行进的人后再拖一条线段,则将行进的路线图转变成规范的线段图,效果可谓不言而喻。
(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协作组成员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想象和探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协作精神,有利于锻炼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具体操作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2、具体解决问题阶段。3、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统计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亲历对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数学思维过程,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环节大胆运用了计算机特有的迅速制图的工具效能,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感兴趣的数据通过excel软件所提供的制图环境,制作出了精美的各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把学习统计表、统计图与用excel制图制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在线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在复习课中使用较多。它的优势在于实现个体化的学习,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它将知识回顾、解题指导、自我检测融在一课件里,学生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调出课件中记录和贮存的内容而分配时间学习,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操作如下:1、知识回顾。2、练习阶段。3、讨论区。4、自我检测阶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将使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变得丰富多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在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