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发布时间:2020-12-25 21:28:43

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审题能力

小学数学中,学生的审题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准确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针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在审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读题困难
1.文字阅读困难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读题困难,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既有识字上的障碍,又有理解上的困难。随着学生识字量逐步的增大,读题困难集中到理解这一点上。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读懂题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而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题意。
2.获取信息不全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面临更大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他们得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还有一些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条件给的不明显,需要从图中或文字中去挖掘,这样的题学生比较困难。
如在教学《用连除解决问题》有这样一道练习题:18片钙片装一瓶,小辉每天坚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药够吃几天? 18÷3=6(天), 学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却忽视了“早晚一次”这条信息(即每天需要吃两次),学生没有完整的提取题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识经验匮乏
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错误。如人教版二下第95页第8题,学生在解决“下半场2队得了( )分”这个问题时,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没有读懂篮球赛上下半场比分之间的联系,直接回答:“下半场2队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课程跳出“人为应用题”的框架,改变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由单一的小情境逐渐转向包含多元信息的问题情景。当题目有很多的信息时,学生往往不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不会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目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对于这种抽象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四上第48页第7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出现如下错误:16×3﹣16=32(元);16×3÷(3+1)=12(元)。此类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买3棵送1棵”这句话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将其中隐含的信息分解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问题指向不能,解题思路混乱。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必须随着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必要、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读题,理解题意
1.有序的读取信息和问题
低段解决问题的题材开放,呈现形式丰富,主要有图画、对话、表格等,这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读懂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备的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把这些所谓的“信息”过目了一下,就急于动笔,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数据、问题以及关键字的意思。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收集信息加强指导。在呈现情境图后,图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图中信息的顺序,然后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经过尝试,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读题法”,“①”是先看的条件,“②”是后看的条件“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可以标出“①②③”。如一年级下册第71页的第11题: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题目的意思,然后问“你觉得这两个信息哪个放前面更合适些,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信息的关系。只有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述各个信息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
2. 指导信息中蕴含的意思
受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低段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时老师需要及时地指导题目中蕴含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题意。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题目的意思转化成了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47页第3题:其中第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解决,那么老师可在此处作适当的铺垫。“要求篱笆长多少米,其实就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通过铺垫学生就会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这个长方形菜地的周长。
3.联想信息之间关系
有些题目中信息比较隐蔽,不易察觉,或者信息的数量虽然较多,但与所要解决问题并不一一对应。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实验证明应该让学生主动寻找、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选择有用信息。其实培养学生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5页,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理解了题目中的三个信息后,先让学生读一个问题,想问题的意思,思考与解决这个问题有直接关联的两个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这时园内有多少人?”也就是“现在园内有多少人?”,与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是:“下午来了403 位游客和中午还留下多少游客”。说到这里,学生可能会兴奋地指出这道题应该先求出中午留下的游客人数,再求出这时园内有多少人。解决第二个问题前,教师再次让学生细读问题,比较与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即体会问题的意思,然后依旧思考与这个问题直接有关的两个信息是什么?很明显,学生找到了与之相关的信息,提出了两组相关联信息:上午园内人数与下午园内人数、现在园内人数和已经离去人数。通过联想推理,梳理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明晰数量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数量关系,分析到位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如爸爸的身高是170厘米,比丁丁高45厘米,丁丁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谁和爸爸在比,即把第二个信息补充完整,2.爸爸和丁丁的身高谁高,谁矮?3.爸爸的身高可以看成两部分,一部分和丁丁的身高一样高,一部分就是比丁丁多的45厘米。4.去掉比丁丁高的身高,就是丁丁的身高,所以得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解决问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那么学生就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比如看到多就想到用加法,看到少就想到用减法。
在理解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体验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引导性的问题,有条理的分析过程。通过反复训练,既能发展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正确的解题,审题是关键,因此教学中必须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能认真细致、全面准确地审题,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为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㈡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杨卫莉

宝平路小学 杨卫莉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2.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3.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二)悉心观察是审题全面的保证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1.观察要有顺序地进行比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还有的孩子重复着回答别人已经回答过的数学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情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么就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2、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三)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大不相同,这不仅与他们的年龄有关,还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关。高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而言较强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也能自己审题分析并有序地做下去。因此,在平常的练习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能自己解决相关的题目。(四)、作业讲评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中的作业错误,都是由于审题的不仔细所造成的。通过作业的讲评,分析解题中造成的错误原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作业的讲评,学生能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教师利用讲评,进一步补充一些练习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㈢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让学生找出错题的原因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或没有读懂题意。当老师叫他们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重做一遍时,很多学生就能正确解答。因此老师误认为是孩子们的“粗心”和“马虎”造成的。可仔细想来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显露出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和消极思维定式。所以要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入手。正确审题无疑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关键,而消极的思维定式却给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带来了极大影响,导致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出现错误。
1. 凭感觉、凭印象的思维惰性。学生最先接触的思维和方法,牢固掌握的内容,往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他们习惯性地使用第一印象思维,解题过程中忽视了认真审题,仅凭感觉、凭印象,造成“先入为主”思维方式,从而限制了对问题的分析范围,解题方法定型化。
2. 学生容易受到对例题强化信息的影响。平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同类例题反复讲解,过多强化,就容易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而形成强信息。这种强信息往往会使学生的正确思维受到干扰。
3. 对以往积累的经验给予过多的依赖,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认真读题,一看题目好像做过,急于下笔,至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都没有看明白,对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扩展解题思路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学生,他们往往注重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在解题中思路单一,思维受到局限性,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由此可见,思维定式对于学生解题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仔细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题目中条件有所变化,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就会导致解题失误,久而久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逐渐下降。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如何克服消极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来正确解决问题呢?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概念教学,巧用思维定式
概念教学是为解决数学问题打好基础的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公式等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而这方面知识的薄弱也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要下功夫,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等等,要让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做到能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能根据已有的概念知识进行解题,最大化地巧用思维定式的优点,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二、引导读题,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正确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读。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在读题方面上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养成独自读题的习惯。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学会抓住关键字,重点词。比如说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倾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倾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问题中的 “再”和“一共”就容易被粗心的同学弄丢,错误结果自然出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认真仔细,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所谓“陷阱”词。
二是说。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能够口述出来。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习惯。通过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让他们在思考和争论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能。
三、对比教学,防止混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思维混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同类题型比较分析,找出同类题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进行辨别区分。如(1)一根绳子长3米,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3米,用去了4/5,还剩多少米?学生在这里必须弄清楚4/5米和4/5,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分率,它们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
四、扎实进行基本功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1. 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指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六年级二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1)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女生是男生人数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5)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 一题多变。通过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有助于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某商店运来西瓜360箱,______,运来哈密瓜多少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另外的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变成了多道解法不同的应用题。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 一题多解。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可培养学生从一个问题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既可扩大知识面,深化知识结构,又可活跃求异思维。
如教学“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了语文作业?这时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了数学作业?这时有42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做完?没有人举手。你算算看: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以线段图为思考依据分组讨论,终于汇报出以下四种方法:
生1:①先求出没有完成语文作业的有48-37=11(人);再求出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有48-42=6(人);最后从全班人数中,去掉没有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人数,就是两科作业都完成的人数48-11-6=31(人)。
生2:先求出没完成语文作业的人数48-37=11(人),从完成数学作业的42人中,去掉未完成语文作业的11人,就可以求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人数42-11=31(人)。
生3:先求出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人数48-42=6(人),从完成语文作业的37人中,去掉未完成数学作业的6人,就可以求出两科作业都完成的人数37-6=31(人)。
生4:因为做完语文作业的37人中有做完数学作业的,同时做完数学作业的42人中也有做完语文作业的,如果把两者加起来,那么既做完语文作业的又做完数学作业的,就统计了两次。因此从37人加42人的和里减去全班总人数48人,就是两科作业都做完的人数。算式为37+42-48=31(人)。
以上是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一题多解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念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道题的多种解法,也获得了成功的体念,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消极思维定式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虽然有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㈣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审题能力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审题能力
我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的培养策略。
(一)、阅读习惯——审题的前提
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读准。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如:本学期我上的示范课“求一个数上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节课,在讲例题时:“华龙商场共有电视机65台,已卖出25台,卖出的是总台数的几分之几?”
我出示例题后,我紧接着出示“审题能力”的(1)读准:(读题时可以大声读、轻声读或默读,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读错字,应把句子读通顺)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题,再指名学生展示读题,看学生读的是否规范、标准。读的好的应给于表扬。
2、标记。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进行完读准后又出示(2)标记:(要求找出题目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并做标记)
让学生找重点字、词、句子,并做标记。
指名学生汇报。
3、表达。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表述出来,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如:最后出示(3)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概括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表达出:“25台是65台的几分之几”。
巩固练习时也按照“审题能力”的三个步骤进行练习。本节课学生学得很好,都能按照此方法来认真审题并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二)、分析综合——审题的核心
综合是指从条件推出问题,即从因到果;分析是指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即问果索因。随着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增强,在审题时,不仅读懂题意,而且在头脑中通过分析综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也是解题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图中会意——审题的突破
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像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专用词语或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将题目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等),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图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观地揭示题目中各种数量关系,有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了,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这也许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同学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加油!

㈤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审题能力

我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的培养策略。
(一)、阅读习惯——审题的前提
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读准。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如:本学期我上的示范课“求一个数上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节课,在讲例题时:“华龙商场共有电视机65台,已卖出25台,卖出的是总台数的几分之几?”
我出示例题后,我紧接着出示“审题能力”的(1)读准:(读题时可以大声读、轻声读或默读,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读错字,应把句子读通顺)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题,再指名学生展示读题,看学生读的是否规范、标准。读的好的应给于表扬。
2、标记。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进行完读准后又出示(2)标记:(要求找出题目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并做标记)
让学生找重点字、词、句子,并做标记。
指名学生汇报。
3、表达。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表述出来,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如:最后出示(3)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概括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表达出:“25台是65台的几分之几”。
巩固练习时也按照“审题能力”的三个步骤进行练习。本节课学生学得很好,都能按照此方法来认真审题并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二)、分析综合——审题的核心
综合是指从条件推出问题,即从因到果;分析是指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即问果索因。随着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增强,在审题时,不仅读懂题意,而且在头脑中通过分析综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也是解题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图中会意——审题的突破
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像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专用词语或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将题目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等),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图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观地揭示题目中各种数量关系,有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了,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这也许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同学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加油!

㈥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背景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1.观察要有顺序地进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还有的孩子重复着回答别人已经回答过的数学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情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么就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

2、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

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大不相同,这不仅与他们的年龄有关,还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关。高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而言较强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也能自己审题分析并有序地做下去。因此,在平常的练习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能自己解决相关的题目。

㈦ 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的审题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准确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针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在审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读题困难
1.文字阅读困难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读题困难,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既有识字上的障碍,又有理解上的困难。随着学生识字量逐步的增大,读题困难集中到理解这一点上。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读懂题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而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题意。
2.获取信息不全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面临更大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他们得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还有一些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条件给的不明显,需要从图中或文字中去挖掘,这样的题学生比较困难。
如在教学《用连除解决问题》有这样一道练习题:18片钙片装一瓶,小辉每天坚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药够吃几天? 18÷3=6(天), 学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却忽视了“早晚一次”这条信息(即每天需要吃两次),学生没有完整的提取题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识经验匮乏
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错误。如人教版二下第95页第8题,学生在解决“下半场2队得了( )分”这个问题时,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没有读懂篮球赛上下半场比分之间的联系,直接回答:“下半场2队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课程跳出“人为应用题”的框架,改变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由单一的小情境逐渐转向包含多元信息的问题情景。当题目有很多的信息时,学生往往不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不会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目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对于这种抽象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四上第48页第7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出现如下错误:16×3﹣16=32(元);16×3÷(3+1)=12(元)。此类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买3棵送1棵”这句话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将其中隐含的信息分解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问题指向不能,解题思路混乱。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必须随着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必要、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读题,理解题意
1.有序的读取信息和问题
低段解决问题的题材开放,呈现形式丰富,主要有图画、对话、表格等,这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读懂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备的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把这些所谓的“信息”过目了一下,就急于动笔,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数据、问题以及关键字的意思。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收集信息加强指导。在呈现情境图后,图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图中信息的顺序,然后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经过尝试,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读题法”,“①”是先看的条件,“②”是后看的条件“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可以标出“①②③”。如一年级下册第71页的第11题: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题目的意思,然后问“你觉得这两个信息哪个放前面更合适些,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信息的关系。只有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述各个信息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
2. 指导信息中蕴含的意思
受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低段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时老师需要及时地指导题目中蕴含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题意。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题目的意思转化成了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47页第3题:其中第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解决,那么老师可在此处作适当的铺垫。“要求篱笆长多少米,其实就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通过铺垫学生就会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这个长方形菜地的周长。
3.联想信息之间关系
有些题目中信息比较隐蔽,不易察觉,或者信息的数量虽然较多,但与所要解决问题并不一一对应。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实验证明应该让学生主动寻找、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选择有用信息。其实培养学生联想信息之间

㈧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审题能力

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等。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学生只有通过读题,才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审题的能力,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更会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审题是很关键的。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2.
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3.
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观察是审题全面的保证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1.
观察要有顺序地进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还有的孩子重复着回答别人已经回答过的数学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情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么就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2、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
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大不相同,这不仅与他们的年龄有关,还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关。高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而言较强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也能自己审题分析并有序地做下去。而低段的学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如果高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将自己理解起来简单的题目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练习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平常的练习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能自己解决相关的题目。
(四)、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中的作业错误,都是由于审题的不仔细所造成的。通过作业的讲评,分析解题中造成的错误原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作业的讲评,学生能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教师利用讲评,进一步补充一些练习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调动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